圣徒(话剧,第五幕待进一步修改)
一个人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在他离开人世后,他所创造的一切仍然能为人们服务。——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物表
科里亚(即尼古拉的昵称)青年作家
赖莎(昵称拉尤莎)科里亚的妻子
费杰尼奥夫科里亚的朋友,银行工作者,老工会成员
科洛索夫青年近卫军杂志社副主编
德米特里科里亚的哥哥
柳德米拉(昵称柳茜)科里亚的前女友
老作家著名俄国作家
卡拉瓦耶娃青年近卫军杂志社主编
季娜德米特里的女儿,尚在幼年
医院院长
汽笛出版社青年编辑
青年文评家
青年作家A
青年作家B
青年作家C
中年作家
护士
汽笛出版社职员A
汽笛出版社职员B
前序(字幕:1930年,莫斯科)
[医院楼道仅有一张临时病床,科里亚脖子打着绷带,倚坐在病床前,背后垫着一摞枕头,院长和赖莎在病床边]
院长:您再考虑一下,同志,切除甲状旁腺后,炎症多半能消退,到时我再在瞳孔上打一个孔,您的大部分视力还是有希望恢复的,别中途放弃。赖莎,您也劝劝您丈夫。
赖莎:可是科里亚刚扛过八天的高烧,医院楼道里又不能取暖过冬。
院长:我发誓,不会再出现那样低级的手术事故了。我再次为棉球缝在伤口里那件事道歉。
科里亚:医生,谢谢您的努力。我的一部分已经献给了医学事业,剩下的,就留给我自己去做些事吧。
赖莎:政府分给我们的房子已经收拾好了,我们明天就搬过去。我也觉得,最好还是出院先恢复一阵。
院长:好吧,明天就办自动出院手续。天不早了,你们早休息吧。(院长下)。
科里亚:拉尤莎,帮我一个忙。
赖莎:要翻身吗?
科里亚:我枕头下的稿子,你拿出来,看一下。
赖莎:寄给谁的信?(翻一阵纸稿),是你讲过的小时候的事?不、也不完全是。(突然头转向科里亚)是你的创作!你开始了?
科里亚:别人肯定会认为我是在徒劳地消磨时间。
赖莎:不,你已经至少做了五年的准备了,这么大的努力,决不会白费的。
科里亚:我知道,一个没有写作经验的人,想把东西写得让别人满意,能够发表,简直比驴变成马还要难。
赖莎:你也知道,我是一直支持你的。
科里亚:我看不清楚,书稿上的字肯定模糊不清,拉尤莎,帮我重抄一下。
赖莎:好……有几行写到一起去了,我抄到那,你再重说一遍。
科里亚:准备个硬纸板,中间挖出格子,有了它,我就不会再写串行了。
赖莎:总这样也不是办法,可我的俄语不好,要是我能记录你的口述,你就不用这样受累了。
科里亚:等把家安顿好后,我再想办法吧,最好能找个感兴趣的人帮我记录。
幕落
第一幕(字幕:1932年,莫斯科)
[舞台分两部分,左面一台办公桌,青年编辑倚着办工桌,费杰尼奥夫在办公桌旁,右面一台办公桌,上面有电话,放着笔,水杯,暖水瓶,办工桌前后各一把椅子。]
费杰尼奥夫:这就退稿了!编辑同志,您总得给个说法吧!
青年编辑:我认为,这样的小说,无法鼓动年轻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费杰尼奥夫:您能说清楚点吗?
青年编辑(手中的笔无意中在空中重重地点划):这本书非常不符合新时代的精神。主人公应该写成个战斗英雄才对,可是小说只是写他在革命战争中受过重伤,没有太突出的事迹。再说,一个优秀工人应该爱一个无产阶级的姑娘,您看小说多荒唐,主人公硬是和一个富裕家庭的姑娘谈恋爱,还不能把她拉进革命队伍。说实话,我认为小说的作者根本不懂革命和阶级斗争。
费杰尼奥夫(激动):你根本没有资格这样说!我敢肯定,这篇稿子你根本就没能力看懂!你就是个官僚!
青年编辑:老同志,在编辑部这里,您说话要注意影响。
费杰尼奥夫:轮不着你这个毛孩子来教训我,我跟列宁同志握手的时候,你小子还没断奶呢。(科洛索夫和职员A,B围了过来)
科洛索夫:老同志,您消消气,到我那里去坐坐吧。(对众人)别看了,都回去工作。(青年编辑和众人下)
费杰尼奥夫:好吧,要不我看着他就来气(重重夹了一下腋下厚厚的书稿,跟科洛索夫走到舞台右边,科洛索夫示意费杰尼奥夫坐下)。
费杰尼奥夫:您是他的领导吧?(坐。)
科洛索夫:我跟他们不是一个部门的,那边是汽笛杂志社编辑部,这里是青年近卫军杂志社。
费杰尼奥夫: 编辑部那帮人真不是回事!两个月前,我过来投稿,好言好语地求他们,这个小说的作者,他叫科里亚,为革命献出的太多了,光死就死了四五次,现在年纪轻轻地,就瘫在床上动都动不了,眼也瞎了,剩下的半条命就用来写这小说。哎,谢谢(接过科洛索夫递来的水杯)。我求他们快些看一下,就算是不能发表,好歹能给个指导,您说,这要求不过分吧?
科洛索夫:当然不过分。
费杰尼奥夫:可那个冷血编辑,非要我两个月后等回复,我中间又跑了多少趟,好话都说尽了,结果还是那句话,到期给回复。(激动地拿不住水杯,又将水杯放回桌子上,把书稿又夹了夹)。换成十年前,我都能把他扔冰窟窿里去。到了最后一天,他就给了这么一个不痛不痒的答复。科里亚还望眼欲穿地等着结果,这叫人怎么受得了?
科洛索夫:我能问问小说写了什么吗?
费杰尼奥夫:当然,小说写了革命前后他经历的事。前面还有科里亚的自我介绍。
科洛索夫:您是他什么人。
费杰尼奥夫:就算是忘年交吧,我前几年在疗养院认识他的。这孩子很坚强,可惜了。
科洛索夫:老同志,您也别太灰心。投稿这事,这个编辑看不上,换个别的编辑兴许就喜欢,这在我们这里是常事。
费杰尼奥夫:但愿如此,哎,您这里收小说稿子吗?
科洛索夫:我们是文学杂志社,这类投稿我们当然欢迎。
费杰尼奥夫:稿子能给您吗?您是……
科洛索夫:我是这里的副主编,您可以叫我马尔科。
费杰尼奥夫:哎呀,我叫费杰尼奥夫,瞧我刚才…,我刚才都说了什么。
科洛索夫:投稿本来是要走程序的,既然有特殊情况,我也就特殊处理了。稿子就直接由我看。正好现在我手头也没别的事了。明天这时候,您还到我这来,听我的信。
费杰尼奥夫:您真是太好了,我替科里亚谢谢您(将稿子双手交到科洛索夫手中)。不打扰您了,副主编同志。
科洛索夫(两人握手):再见,老同志。
[科洛索夫坐在办公桌前,打开书稿。]
(画外音)我参加过国内战争,当一个士兵。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五年间,我做过下列的各种工作:任共青团区委员会的秘书;继而在边区的共青团区委员会中,任民兵训练营的军事委员;任舍佩托夫卡共青团区委会委员;伏林斯克州委员会委员。自一九二六年起,重病把我赶出了队伍了。一直到一九三○年都未曾领导过组织工作。躺在床上。眼睛瞎了。仅仅从事一些党小组的宣传工作。尽管如此,我仍希望用我剩余的生命,在文学战线上……好妈妈,别哭……赖莎,带妈妈出去一会吧……加莉亚,我们继续……用我剩余的生命,在文学战线上,继续为我们共同的事业服务。
(屏幕播放乌克兰画家列兹尼岑科在乌克兰文版小说的前九张插画,配以《第聂伯河泛起了波涛》音乐)
科洛索夫(时而坐着看书稿,时而站起来端着书稿来回走动,最后坐回到办工桌前,放下书稿,并将书稿平抚了几下,看了看手表,拨打桌子上的电话):卡拉瓦耶娃主编吗?对不起,在您快休息时打扰您。我刚刚看完了一个小说稿件,这就是我们十几年来一直等待的作品,明天晚上我带着书稿到俱乐部去……是的,我确信无疑,稿子我已经读了三遍了。
幕落。
第二幕(字幕:1932年,莫斯科)
[屋内布置简单,右面竖着放一张床,科里亚面朝前坐在病床前,背后倚着一摞枕头,后面靠墙挂着一张壁毯,左面一张桌子,桌子上铺着白色桌布,一张椅子,坐着科洛索夫,他手中拿着一个夹子,夹子里厚厚一摞纸。]
科洛索夫:真不可思议,优秀的作品,最早竟是全都写在这些包装纸的背面。(将纸夹子放在桌子上。)
科里亚:几年前,就是青年近卫军杂志社的一名老编辑劝我,让我不要写回忆录,而是写一篇半自传体小说。他在两年前去世了。
科洛索夫:照我看,您和青年近卫军杂志社确实有缘。
科里亚:他说过,按照纪律,作者不能和审查编辑见面。
科洛索夫:刚才忘了说明了,不是我审,是主编卡拉瓦耶娃同志亲自审您的作品。
科里亚:卡拉瓦耶娃!她可是个知名的作家。我参加革命时,就非常喜欢她的作品,竟是她审我的作品,真是太荣幸了。
科洛索夫:杂志社很看重您的作品。
科里亚:不过我知道,我的小说有许多地方不让人满意,这绝不是谦虚。
科洛索夫:我们也希望改善它。鉴于您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否需要杂志社出人,帮忙完善一下您的小说?
科里亚:您的意思不是让别人修改我的作品吧?其实可以把不满意的地方划出来,再给些建议,我自己动手来改。毕竟创作的准则,是绝不能把别人东西加到自己的作品里来。
科洛索夫:我收回我的话。并向您道歉。您是一个真正的创作者。
科里亚:没关系,我知道您的建议是善意的。
科洛索夫:对您的作品,我还有点疑惑,想问问您。
科里亚:请讲。
科洛索夫:您认为小说的女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
科里亚:您指伊拉,她是一个受自由主义影响的市民知识分子,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她和男主人公有很多契合点,也存在很多冲突,最终不得不分手,而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的冲撞。
科洛索夫:果真如此。其实,我起初并不喜欢这个人物,觉得必须得重改,可是主编说绝对不能改。看来,这次又是主编对了。
科里亚:我有个担心,出版社主要是针对青年的,他们如果读我的小说,只是因为小说中有些新鲜的东西,他们就像围观商店橱窗里的新商品一样,是那样的话,小说还不如不发。
科洛索夫:您多虑了。懂得生活的人,会读懂您的小说的。
科里亚:我有个计划,写小说下半部时,我会让男女主人公在一个特殊场合下,因为理想的冲突,互相产生难以挽回的误解。
科洛索夫:极大悲剧性的爱情结局?
科里亚:对,只有这样,才能强迫读者思考爱情悲剧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沉溺于一个情感故事。
科洛索夫:说的有道理。您还能再透露一些下半部的内容吗?
科里亚:主人公为国家建设做了一些事情,也经历了不少波折。我还想再设一条暗线,男主人公的一个生死兄弟,也是有抱负,有能力的革命青年,同样与男主人公经历过思想的迷茫,感情的折磨,生死的考验,却因为各自支持党内不同的路线,最终决裂。
科洛索夫: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题材。我回去一定去和主编说说。另外,我还有个个人建议。
科里亚:我洗耳恭听。
科洛索夫:女主人公的名字,伊拉,给人印象并不深刻,我认识很多叫伊拉的富家女,革命时后都和父母跑国外去了,应该换个更动听的名字。不如改为叫……冬妮娅,您看怎么样?
科里亚:冬妮娅,普希金笔下的蓝眼睛少女,这名字真合适。谢谢您。
科洛索夫:我会马上弄签约的事,小说修改后,会以连刊形式出版,稿费2000卢布,再有500卢布给下半部预约。您之后就是杂志社的签约作家了,每月会给您津贴。您是否满意。
科里亚:真是不敢想的事,光稿费就将近一个熟练工人一两年的工资。说句实话,这几年我一直为钱发愁。我委托费杰尼奥夫代表我和杂志社签约。
科洛索夫:看得出,您的日子过得很艰难。还有什么事我能做的,您尽管说。
科里亚:签约之后,杂志社算不算我的工作单位。
科洛索夫:当然算。
科里亚:我在一九二四年成为联共党员,党证为○二八五九七三号。二九年,因为住院治疗,我没有赶上审查。现在我已经没有党员资格了。杂志社能否给我补办个审查,好让我回到组织里。
科洛索夫:好,这件事我会亲自办。您是我敬佩的人,保重好身体,祝我们的合作愉快,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
科里亚:为共同的事业,合作愉快。(双方握手)。
幕落。
第三幕(字幕:1933年索契)
[一颗橡树。科里亚坐在树下的轮椅上,旁边坐的齐娜手中夹着笔,拿着记录本念。]
齐娜:在乡村里,他们都过于激进,都想组织公社,嫌集体农庄不够味,要是你不注意这些,他们就会不切实际,没学会走就想跑,叔叔,我写得对吗?
科里亚:写得很好。
德米特里(上。):齐娜,回屋去。奶奶正在做饭,去帮一下奶奶。
齐娜(跳起来,骄傲地将笔记本打开着给德米特里看):爸爸,我也能当秘书了。
科里亚:小秘书,听爸爸的话。
齐娜:好。(齐娜下)
德米特里:你怎么想起让孩子给你当秘书?
科里亚:有经验的秘书好找,真诚的秘书可遇不可求。
德米特里:科里亚,你应该遵守医生的话,这一段时间你不该工作。
科里亚:我保证不再这样了。
德米特里:这种话,你应该跟巴甫洛夫斯基医生说,看他怎么数落你。
科里亚:千万别,哥哥。你回来的正好,包裹和钱都寄出去了吗?
德米特里:都寄出去了,邮递员叫我大慈善家。不过,积蓄也快空了。科里亚,家里要过紧日子了。
科里亚:索契的物价涨的吓人,哈尔科夫恐怕更严重。我总觉得你向我隐瞒了什么。
德米特里:只是干热风灾造成的一时粮食短缺,很快……
科里亚:不要宽慰我了。我也是在农村工作过的,知道农业政策一有问题,就会出事。这次,我们的存粮终归还是远远不够救灾的。
德米特里:我相信,这次有了你的资助,朋友们能渡过难关。
科里亚:我有很多朋友,他们为革命舍命战斗,忘我工作,耗尽了精力,损失了一生的健康,除了微薄的抚恤金和简单的治疗外,没有得到较好的补偿,已经好几个,到头来都贫病而死,我也差点走了这条路。我不能容忍在我身边再在发生这种事,尤其是我还有能力帮到他们的时候。
德米特里:现实有时候会令人寒心。
科里亚:我有这种心理准备。我们创建了一个新社会,努力要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好。但社会的进程太过复杂了,许多时候,一些由我们创建的,并非当初我们想要的。真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
德米特里(岔开话题):你的小说快写完了吗?
科里亚:已经快了,我又写到了拉尤莎,不知道她还好吗?
德米特里:我几周前见到她,她的身体比原先缓过来很多。她随着莫斯科食品加工厂搬到基辅,仍然还在夜校学习。
科里亚:拉尤莎一直是肯上进的。
德米特里:我觉得,你有时候太苦自己了,非要和拉尤莎分居。
科里亚:小说被接受前几天,拉尤莎错过了最后一班的班车,只好徒步回家,走了一路,哭了一路。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干过侦察兵。我们被生活压得太紧了。我想,如果让她离开我,她可能会更好地发展。
德米特里:其实你是她的带动者,不是她的包袱。而且,她是真正爱你的,根本不愿离开你。她跟我说了,夏天过后她会来索契。
幕落。
[画外音:亲爱的卡拉瓦耶娃主编。自从我上次病危后,有人说我‘陷入了苦闷之中’,开始写伤感的短篇小说,不要相信那些恶意的流言。我已经把这个流言彻底打破了。我现在把下半部的稿子邮寄给您,下半部的篇幅比上半部足足多了一倍,恳请您不要吝惜同志的批评,它只能帮助我把作品修改得更好。我觉得,假大学生匪帮那一段,是可以删去的,边境那一段似乎也可以删掉。但愿我的东西不会被您全否定掉。致以同志的敬礼,科里亚。
屏幕播放乌克兰画家列兹尼岑科在乌克兰文版小说的后九张插画,配以《同志歌》音乐。]
第四幕(字幕:1934年莫斯科)
[一个客厅临时改的会议室,几把椅子,中间坐着老作家,边上坐着卡拉瓦耶娃,椅子下放着一摞书,还坐着几个人,青年文评家在做笔记,墙上挂着列宁像。]
老作家:昨天,协会的报告令人大失所望。他们搞搞管理还行,别指望他们能开拓什么文学事业。
青年作家A :他们承认一个文坛上的新人,肯定比所有的人都晚。(众人点头)
青年文评家(抬起头来):青年们传这本小说都传疯了,可多数职业评论家都保持沉默,沉默孕育着抵制新事物。要是老爷子能亲自推荐,他们也许脑子会开点窍。,
老作家:可老爷子现在只有半个肺,身体太差了。我们不宜劳动他。找你们来,我就是想听听大家对这部作品的意见。
中年作家:你们都知道,我是一个挑剔的读者。(众人笑。)不过我得承认,我是怀着激情与感动把小说全读完的,尽管小说的一些表达,我还有不同意见。我很感激作者在写到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时体现的同情和悲悯。而我也是犹太人。
卡拉瓦耶娃:我认为,小说塑造了新时代的新人,从无产阶级中出来的知识分子。论这个意义,它与《怎么办》和《母亲》有传承关系。
青年作家B : 自从富尔曼诺夫去世后,我再难接触到如此饱含热情,忠于共产主义理想的作家了。而这部小说的作者给了我这种感觉。小说有一种诗性的感觉,不过我觉得有些设定还是较粗糙。
青年作家C : 我一时还无法看透作者所有的用意,但小说中有不少东西在针砭时弊。我想说,这部作品在火热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深沉的心,这样的作品无论如何不能小看。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要拜访一下作者。
老作家 : 你们可能不知道,我去见了这个年轻作家(神秘地对卡拉瓦耶娃笑了笑,卡拉瓦耶娃回笑)。我在他那里辅导了他一个月。这孩子,吸收创作经验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安娜同志,把他最新修改的版本给大家看看,这可是杂志社加班加点赶出来的样书。
[卡拉瓦耶娃把座下的一摞书分发给另几个人。]
青年文评家(指着书,对老作家) :有您的调教,小说将会变得完美。
老作家:你可真会说话。不过,年轻的作家,经历那么丰富,理念这么老练,是非常难得的。读到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让我想起了老爷子和他的前妻。一个要充实的人生,要改变一下世界;一个要精致的人生,要完善自我,情结一致,路线却相反。反映了一个激烈的时代不同人的人生选择。这个设置很不错,可以说,棒极了。
青年作家C :我也有同感,但老爷子的私事我可不知道。(大家笑)。
幕落。
[画外音:经过老作家和几名作家在《真理报》上的联名推荐后,科里亚的小说迅速传遍了整个国家,并走向世界。]
暂定第五幕(字幕:1935年索契)
女孩:您好,老妈妈,还记得我吗?
老妇人:您是……哎呀,是尼雅,上次大作家给我开证明信,还是你代的笔,这还要谢谢你呀。
女孩:您太客气了,这不算什么,老妈妈。最后,您的退休金,银行批了吗?
老妇人:批了,批了。银行的那个头看信时,脸变得又绿又僵。
女孩:银行也真过分,他们自己把您的工作证明弄丢了,不但不道个歉,还把您退休金停了,逼您再找证明。就欠作家给他们来几句狠话。
老妇人:是呀,要不是他,我可就真没办法了。现在那单位已经没有老人了,新来的都不认识我。上次的工作证明还是作家费很大劲才帮我办下来的。我做了点东西送过来,刚才还给他们家老太太聊了一会。姑娘,您也是来探望作家的?
女孩:他的秘书安排我们后天去见他,同学们知道他病了,都很惦记他。大家让我来先探探消息。
老妇人:让人担心的时候总算过去了,保佑他赶紧好起来。哎,这么好的人,瘦成这个样子。可他的医生,哪是给人治病,简直是拿人练!前两天又换回原来的市医院的那个大夫了。这都是老太太念叨给我的。
女孩:要是那样,今天我就不上去打扰了,让他多休息一会。
老妇人:前些天,到这的人也太多,一到下午,军队的、工厂的、学校的、吃政府饭的,还有几个外国人,都不知从哪过来的。就这两居室,里间的人和作家聊,外间等着三四拨人。把什么流行病都带来了。
女孩:《真理报》发他的专题报道前,我们就经常去他那。那时人还没有后来那么多。他爱我们,也喜欢热闹,而且他懂得真多,每次我们都兴高采烈地出来。上次我们来,就看他明显疲倦了,我们说了几句话就告辞了。
老妇人:老太太也说,这都快成展览馆了,以后真该控制控制了。我出来前,又来了一个夹个的,说是个莫斯科的熟人,没预约就进去了。熟人,我们谁不是熟人?
女孩:真是的,莫斯科人怎么了?领面包时也不排队吗?
(两人下)
(科里亚的卧室,里间的屋顶偏低,两扇窗户,光线较暗,通往外间门只有框子,挂着帘子,屋里有一个书橱和桌子,科里亚躺在屋正中床上,科洛索夫站着)
科里亚:马尔科,索契这几个月气候反常,天天刮风下雨,今天你能在不下雨时从车站过来,算是走运。
科洛索夫:我是为乌克兰书刊出版总局的举报而来的。你是否接到通知了。
科里亚:知道了大概,他们说我为托派和民族分子张目,但我还不没得到原文。既然你把它带来了,就读给我听听。
科洛索夫:这都是些无耻之言。
科里亚:放心,再恶毒的攻击也不会击倒我。
科洛索夫:好吧,这是原文,小说展露着被丑化的生活。作为工具,它扭曲赤卫军战士那种年轻人特有的充盈活力,激情,信念和精力。,在当前托派和民族主义者猖獗的情势下,这部小说正在诽谤、动摇和曲解我们的现实生活,必须毫不留情地消灭这残渣余孽。(惊雷声响)
科里亚:一个不折不扣的捕食者。他想喝血了。
科洛索夫:我念不下去了,这是在攻击您,也是在攻击我们青年近卫军杂志社。
科里亚:马尔科,沉住气,我也想冲上去就用马刀教训他们,但这次与上次不一样,就像列宁同志说的,“现在是撤退和固守的时候。”(外面风雨大作的声音)
科洛索夫:我赶过来前,卡拉瓦耶娃已经代青年近卫军杂志社向文化部门提起申诉,这事连列宁夫人、老前辈和布琼尼元帅都也惊动了。
科里亚:我现在不好发声,但我相信组织会给个公正的说法。28年时,索契那个班子嫌我碍他们的事,想借着清洗的风头,把我搞成与施普耐勾结的腐败分子,等检查组到了,第一个就找我了解情况,后来把那帮寄生虫都端了。
科洛索夫:文学界一向有一些勾心斗角的事,但我真没想到有些人会这么丧心病狂,而且还是来自哈尔科夫。
科里亚:隐藏的敌人最会抓猎物的漏洞,这次让他们暂时占了上风。我已经给乌克兰方面的出版社打电报了,让他们把小说中彼得留拉演讲的那一段,还有马伊科夫的诗全部去掉。这两处不重要,没有必要留着给人抓尾巴。
科洛索夫:一定要退这一步吗?这样做照样给人抓尾巴。
科里亚:您没在行政部门待过,也没有直接参加过党内斗争,这次我和哈尔科夫文化部必然有一个被追究,好在我们的局势还可以收拾。
科洛索夫:反正我是跟您绑一起的。
科里亚:我还是要谢谢你,巴扎洛娃的工作不错,比我原来在索契雇的秘书们强得太多了。我们该做的本职工作还是要做好,对了,给我第二部小说请总编辑的事进行得怎样了。
科洛索夫:我去找维克多,这家伙特别乐意,立刻就答应了。他说很荣幸有机会给他最敬佩的人服务。
科里亚:现在万事俱备,只可惜莫斯科的房子还是没有消息,可去不了莫斯科就得不到想要的历史资料,现在又闹了这一出,谁还敢给我们拨房子?索契这里也不会让我走。
科洛索夫:我会尽最大努力的,把事情办成的。
科里亚:好像外面的雨又停了。
科洛索夫(向窗外看):是的,突然就停了。
科里亚:再往窗边站一站,脸偏过来。好,我能看见你了。你有一张很硬气的脸。
科洛索夫:你能看到我?
科里亚:每次大雨一停,外面的光线就变得格外亮。这时就能看见平常看不到的东西。你听说咱们老朋友米佳的事了吗?他正在为他的小说穷心尽力,同时还要准备新题材的小说。好在他有这个才华和精力。
科洛索夫:你的意思是……
科里亚:好了,不说这些让人不愉快的事情了。一会儿,乌克兰的蓝天卫士到这里看望我,正好让他给咱讲讲他是怎样排除万难,成为功勋飞行员的。你可能不知道,我当年差一点就当了飞行员。
科洛索夫:有这事?我还是第一次听你说。
科里亚:那还是1921年,我在家乡的七年制学校毕业以后,一门心思想报基辅的飞行学校,当时学校已经打算收我了。后来体检时,发现我在内战中右眼瞎了,体检大夫说,一只眼怎么能开飞机?我只好放弃了。
科洛索夫:我们就这样少了个飞行员,多了个作家。
科里亚:我之后挺后悔,应该再死缠烂打一下,争取些机会。在后来,我想开了,这就像打仗时一样,有时为攻打阵地,可以连续发起十七次冲锋,直到胜利。有时,应该先撤下来,再换个方向突击,有失才能有得。
第六幕(1936年莫斯科)
[科里亚半躺在右边病床前,并倚着旁边凳子上赖莎的一条手臂,旁边有桌子,放着药品和收音机。]
科里亚:拉尤莎,别担心。医生已经给我打了吗啡,绞痛暂时消失了,我现在就是想和你单独说几句话。
赖莎:科里亚,你说,我听着。屋里没别人。
科里亚:但门缝外还有个护士。
护士(推门进):对不起,作家同志,大夫让我随时观察您的病情。
科里亚:我一时不会有事的,请给我一点个人的空间。
护士:好吧,作家同志。(关门出。)
科里亚:我不后悔我的一生,但是,拉尤莎,我总是想,当初我答应你的,让你成像我一样的人,你是否真的喜欢现在这样。
赖莎:我告诉你真话,认识你以前,我想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但是找不到方向。可我又不想像周围的女人那样,随便嫁个人,过简单的一辈子。是你教我该如何生活,在新罗辛斯克,有几个像我这样的女人能上大学,还有不低的职务。
科里亚:你的进步速度一直让我惊讶,这是你自己的努力。只是这些年苦了你了。
赖莎:别再说这种话了,你带给了我现在的一切。我们共同经历过艰难,现在生活正在往好的方面走。
科里亚:想起几年前,我创作上个小说的第一章时,我写你抄,用了整整半个月。
赖莎:你还一直不耐烦,嫌我慢。
科里亚:可是前些日子,我们一天就完成了新小说的一章。我感到,我们可以一起携起手,大干一场了。
赖莎:我为你骄傲。
科里亚:可惜要结束了。
赖莎:别这么说,你会和前几次一样,慢慢好起来的。
科里亚:小说的每次出版,我都要寄给你一本,直到你回来。这些书都收好了吗?
赖莎:我都收得好好的。
科里亚:你知道我最喜欢哪本?
赖莎:我知道,是乌克兰文第三版,那是小说删减之前的最后一版。
科里亚:现在,这个版本的书已经很少见了,你一定要把那本书收好。我是党员,应该服从委员会的意见,而且委员会的意见并非没有道理。但删节多半还是因为当前的原因,如果以后,这些原因都不存在了,大家还对我的书感兴趣的话,我希望读者能了解到我自己的想法。
赖莎:我记住了。
科里亚:我的妈妈,还有你的妈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要好好孝敬她们。
赖莎(哽咽)
科里亚:一切都结束了,可惜,我没有完成《暴风雨的儿女》,其中有一个角色,是准备写给你的。
赖莎:你向我求婚时,你向我发过誓,现在,我也要还你一个誓,(右手抓住科里亚的右手)向你献出我的友谊和爱情!
科里亚(慢慢伸出右手,轻抚赖莎的头):谢谢你,我的小姑娘。
幕落。
[画外音 1936年12月20日,一代文坛新星溘然长逝,终年32岁。]
尾声(1946年,莫斯科)
[小会客室的陈设,有两把椅子,赖莎和柳德米拉相对而坐,赖莎正在读一份病例,中间有桌子,上面放着两个茶杯,赖莎正在读一份病例,柳德米拉膝上放着一个盒子,后面有两排书柜。]
赖莎:急性风湿发作并发硬化性多关节炎、肾炎,大叶性肺炎,右眼曾外伤失明,有脊柱外伤病史,半年前患有严重的流行感冒和斑疹伤寒,(抬头)我还不知道,科里亚的风湿病得的怎么早。
柳德米拉(坐在对面的椅子上):还是筑路时落下的病根。急性复发后,他就走不了路了。
赖莎:科里亚曾经跟我说过,他病得很严重的时候,要是没在别尔江斯克疗养院遇上您,可能就垮了。
柳德米拉;科里亚(赖莎皱了一下眉)是很坚强的,虽然有时候很忧郁。
赖莎:谢谢您能把他原来的病历交给我,纪念馆很需要它。
柳德米拉:我有事要问您。(从腿上放的盒子里,拿出并递给赖莎一本精装书。)
赖莎(吃惊):乌克兰文第三版!您怎么会有这本书?(接过书,把书的封面打开。)
(画外音:秘书从一大堆读者来信中挑出了你的信,一切都想起来……十三年了,多长的岁月,好像还在眼前一样,年轻时的感情是多么的美好。柳茜,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索,我收回我原来信中的话。即使我们的倾向不同,如果经过很好地沟通,仍是可以加深彼此间理解的。希望能告诉我,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科里亚)
赖莎:这本书,是科里亚给您的?
柳德米拉:在他去世前一年,那时我从报纸上看到他,才十几年时间,他的身体竟糟糕到那个样子了。于是我就给他写了信。好在,一直还有你支持他。
赖莎:我不是个好妻子,有两年多,我都不在他身边。
柳德米拉:我猜想,他是希望你能成长起来,成为他事业的继承人,如果他只希望有人在旁边陪伴他,他就不是科里亚。
赖莎:确实是这样。
柳德米拉:为什么通行的版本与这本书差别这么大,那么多的删节,是不是科里亚自己的主意?
赖莎:有上面的原因,但确实是科里亚自己删的,因为是现在的需要。
柳德米拉:可那样会有人认为这本小说只是一时的作品。科里亚倾注的心血也会被埋没。
赖莎:科里亚生前也担心,这样一来,读者感受不到他的想法。我想让读者知道科里亚真实的思想。为这个,我所搜集了他的很多信件。
柳德米拉:他不写日记了吗?
赖莎:他说过,总不能让内心最真实、最隐秘的想法讲出来让别人代写。早年的日记散失了,信件就成了最好的资料。可惜,如果不是很近的朋友,写的内容也难免有些保留。我想找到他24年之前的信件,它们的价值可能更大,但我却从来没找到过。
柳德米拉(从盒中拿出手帕包裹的一堆信封,紧捏了一小会,将它递给赖莎。):我把他写给我的信,交给你保存。只为了有一天,能让大家知道真正的科里亚。
赖莎太谢谢你了,柳茜姐姐。它将会是研究所里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了。(接过包裹),我有了一个突然的感觉,你有些地方和科里亚很像。我能问你个问题吗?
柳德米拉:请讲。
赖莎:您最喜欢科里亚哪一点?
柳德米拉:他是忠于理想的,能不为物欲所控驭。你呢?
赖莎:我最尊重他的,是他能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柳德米拉:拉尤莎,你确实是他最好的继承人。科里亚的母亲身体还好吗?我能不能拜会她?
赖莎:老人家年岁大了,我会安排你们见面。妈妈知道你,她一定会很高兴见到你的。
幕落。
[画外音:赖莎在1940年担任国立纪念馆的馆长,终身都在研究和传播丈夫的文化遗产。在苏联最后几年的文化宽松期,赖莎以八旬高龄出任编委,参与了文集全集的编纂和发行工作,文集中以附录形式恢复了小说早期发行版的五万余字删节,并解密了作家的全部信件和谈话。赖莎于1992年去世,与丈夫合葬于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
屏幕显示新圣女公墓照片,配以叶莲娜•瓦恩佳女声版《远在小河对岸》。]
一个人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在他离开人世后,他所创造的一切仍然能为人们服务。——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物表
科里亚(即尼古拉的昵称)青年作家
赖莎(昵称拉尤莎)科里亚的妻子
费杰尼奥夫科里亚的朋友,银行工作者,老工会成员
科洛索夫青年近卫军杂志社副主编
德米特里科里亚的哥哥
柳德米拉(昵称柳茜)科里亚的前女友
老作家著名俄国作家
卡拉瓦耶娃青年近卫军杂志社主编
季娜德米特里的女儿,尚在幼年
医院院长
汽笛出版社青年编辑
青年文评家
青年作家A
青年作家B
青年作家C
中年作家
护士
汽笛出版社职员A
汽笛出版社职员B
前序(字幕:1930年,莫斯科)
[医院楼道仅有一张临时病床,科里亚脖子打着绷带,倚坐在病床前,背后垫着一摞枕头,院长和赖莎在病床边]
院长:您再考虑一下,同志,切除甲状旁腺后,炎症多半能消退,到时我再在瞳孔上打一个孔,您的大部分视力还是有希望恢复的,别中途放弃。赖莎,您也劝劝您丈夫。
赖莎:可是科里亚刚扛过八天的高烧,医院楼道里又不能取暖过冬。
院长:我发誓,不会再出现那样低级的手术事故了。我再次为棉球缝在伤口里那件事道歉。
科里亚:医生,谢谢您的努力。我的一部分已经献给了医学事业,剩下的,就留给我自己去做些事吧。
赖莎:政府分给我们的房子已经收拾好了,我们明天就搬过去。我也觉得,最好还是出院先恢复一阵。
院长:好吧,明天就办自动出院手续。天不早了,你们早休息吧。(院长下)。
科里亚:拉尤莎,帮我一个忙。
赖莎:要翻身吗?
科里亚:我枕头下的稿子,你拿出来,看一下。
赖莎:寄给谁的信?(翻一阵纸稿),是你讲过的小时候的事?不、也不完全是。(突然头转向科里亚)是你的创作!你开始了?
科里亚:别人肯定会认为我是在徒劳地消磨时间。
赖莎:不,你已经至少做了五年的准备了,这么大的努力,决不会白费的。
科里亚:我知道,一个没有写作经验的人,想把东西写得让别人满意,能够发表,简直比驴变成马还要难。
赖莎:你也知道,我是一直支持你的。
科里亚:我看不清楚,书稿上的字肯定模糊不清,拉尤莎,帮我重抄一下。
赖莎:好……有几行写到一起去了,我抄到那,你再重说一遍。
科里亚:准备个硬纸板,中间挖出格子,有了它,我就不会再写串行了。
赖莎:总这样也不是办法,可我的俄语不好,要是我能记录你的口述,你就不用这样受累了。
科里亚:等把家安顿好后,我再想办法吧,最好能找个感兴趣的人帮我记录。
幕落
第一幕(字幕:1932年,莫斯科)
[舞台分两部分,左面一台办公桌,青年编辑倚着办工桌,费杰尼奥夫在办公桌旁,右面一台办公桌,上面有电话,放着笔,水杯,暖水瓶,办工桌前后各一把椅子。]
费杰尼奥夫:这就退稿了!编辑同志,您总得给个说法吧!
青年编辑:我认为,这样的小说,无法鼓动年轻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费杰尼奥夫:您能说清楚点吗?
青年编辑(手中的笔无意中在空中重重地点划):这本书非常不符合新时代的精神。主人公应该写成个战斗英雄才对,可是小说只是写他在革命战争中受过重伤,没有太突出的事迹。再说,一个优秀工人应该爱一个无产阶级的姑娘,您看小说多荒唐,主人公硬是和一个富裕家庭的姑娘谈恋爱,还不能把她拉进革命队伍。说实话,我认为小说的作者根本不懂革命和阶级斗争。
费杰尼奥夫(激动):你根本没有资格这样说!我敢肯定,这篇稿子你根本就没能力看懂!你就是个官僚!
青年编辑:老同志,在编辑部这里,您说话要注意影响。
费杰尼奥夫:轮不着你这个毛孩子来教训我,我跟列宁同志握手的时候,你小子还没断奶呢。(科洛索夫和职员A,B围了过来)
科洛索夫:老同志,您消消气,到我那里去坐坐吧。(对众人)别看了,都回去工作。(青年编辑和众人下)
费杰尼奥夫:好吧,要不我看着他就来气(重重夹了一下腋下厚厚的书稿,跟科洛索夫走到舞台右边,科洛索夫示意费杰尼奥夫坐下)。
费杰尼奥夫:您是他的领导吧?(坐。)
科洛索夫:我跟他们不是一个部门的,那边是汽笛杂志社编辑部,这里是青年近卫军杂志社。
费杰尼奥夫: 编辑部那帮人真不是回事!两个月前,我过来投稿,好言好语地求他们,这个小说的作者,他叫科里亚,为革命献出的太多了,光死就死了四五次,现在年纪轻轻地,就瘫在床上动都动不了,眼也瞎了,剩下的半条命就用来写这小说。哎,谢谢(接过科洛索夫递来的水杯)。我求他们快些看一下,就算是不能发表,好歹能给个指导,您说,这要求不过分吧?
科洛索夫:当然不过分。
费杰尼奥夫:可那个冷血编辑,非要我两个月后等回复,我中间又跑了多少趟,好话都说尽了,结果还是那句话,到期给回复。(激动地拿不住水杯,又将水杯放回桌子上,把书稿又夹了夹)。换成十年前,我都能把他扔冰窟窿里去。到了最后一天,他就给了这么一个不痛不痒的答复。科里亚还望眼欲穿地等着结果,这叫人怎么受得了?
科洛索夫:我能问问小说写了什么吗?
费杰尼奥夫:当然,小说写了革命前后他经历的事。前面还有科里亚的自我介绍。
科洛索夫:您是他什么人。
费杰尼奥夫:就算是忘年交吧,我前几年在疗养院认识他的。这孩子很坚强,可惜了。
科洛索夫:老同志,您也别太灰心。投稿这事,这个编辑看不上,换个别的编辑兴许就喜欢,这在我们这里是常事。
费杰尼奥夫:但愿如此,哎,您这里收小说稿子吗?
科洛索夫:我们是文学杂志社,这类投稿我们当然欢迎。
费杰尼奥夫:稿子能给您吗?您是……
科洛索夫:我是这里的副主编,您可以叫我马尔科。
费杰尼奥夫:哎呀,我叫费杰尼奥夫,瞧我刚才…,我刚才都说了什么。
科洛索夫:投稿本来是要走程序的,既然有特殊情况,我也就特殊处理了。稿子就直接由我看。正好现在我手头也没别的事了。明天这时候,您还到我这来,听我的信。
费杰尼奥夫:您真是太好了,我替科里亚谢谢您(将稿子双手交到科洛索夫手中)。不打扰您了,副主编同志。
科洛索夫(两人握手):再见,老同志。
[科洛索夫坐在办公桌前,打开书稿。]
(画外音)我参加过国内战争,当一个士兵。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五年间,我做过下列的各种工作:任共青团区委员会的秘书;继而在边区的共青团区委员会中,任民兵训练营的军事委员;任舍佩托夫卡共青团区委会委员;伏林斯克州委员会委员。自一九二六年起,重病把我赶出了队伍了。一直到一九三○年都未曾领导过组织工作。躺在床上。眼睛瞎了。仅仅从事一些党小组的宣传工作。尽管如此,我仍希望用我剩余的生命,在文学战线上……好妈妈,别哭……赖莎,带妈妈出去一会吧……加莉亚,我们继续……用我剩余的生命,在文学战线上,继续为我们共同的事业服务。
(屏幕播放乌克兰画家列兹尼岑科在乌克兰文版小说的前九张插画,配以《第聂伯河泛起了波涛》音乐)
科洛索夫(时而坐着看书稿,时而站起来端着书稿来回走动,最后坐回到办工桌前,放下书稿,并将书稿平抚了几下,看了看手表,拨打桌子上的电话):卡拉瓦耶娃主编吗?对不起,在您快休息时打扰您。我刚刚看完了一个小说稿件,这就是我们十几年来一直等待的作品,明天晚上我带着书稿到俱乐部去……是的,我确信无疑,稿子我已经读了三遍了。
幕落。
第二幕(字幕:1932年,莫斯科)
[屋内布置简单,右面竖着放一张床,科里亚面朝前坐在病床前,背后倚着一摞枕头,后面靠墙挂着一张壁毯,左面一张桌子,桌子上铺着白色桌布,一张椅子,坐着科洛索夫,他手中拿着一个夹子,夹子里厚厚一摞纸。]
科洛索夫:真不可思议,优秀的作品,最早竟是全都写在这些包装纸的背面。(将纸夹子放在桌子上。)
科里亚:几年前,就是青年近卫军杂志社的一名老编辑劝我,让我不要写回忆录,而是写一篇半自传体小说。他在两年前去世了。
科洛索夫:照我看,您和青年近卫军杂志社确实有缘。
科里亚:他说过,按照纪律,作者不能和审查编辑见面。
科洛索夫:刚才忘了说明了,不是我审,是主编卡拉瓦耶娃同志亲自审您的作品。
科里亚:卡拉瓦耶娃!她可是个知名的作家。我参加革命时,就非常喜欢她的作品,竟是她审我的作品,真是太荣幸了。
科洛索夫:杂志社很看重您的作品。
科里亚:不过我知道,我的小说有许多地方不让人满意,这绝不是谦虚。
科洛索夫:我们也希望改善它。鉴于您目前的身体状况,是否需要杂志社出人,帮忙完善一下您的小说?
科里亚:您的意思不是让别人修改我的作品吧?其实可以把不满意的地方划出来,再给些建议,我自己动手来改。毕竟创作的准则,是绝不能把别人东西加到自己的作品里来。
科洛索夫:我收回我的话。并向您道歉。您是一个真正的创作者。
科里亚:没关系,我知道您的建议是善意的。
科洛索夫:对您的作品,我还有点疑惑,想问问您。
科里亚:请讲。
科洛索夫:您认为小说的女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
科里亚:您指伊拉,她是一个受自由主义影响的市民知识分子,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她和男主人公有很多契合点,也存在很多冲突,最终不得不分手,而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的冲撞。
科洛索夫:果真如此。其实,我起初并不喜欢这个人物,觉得必须得重改,可是主编说绝对不能改。看来,这次又是主编对了。
科里亚:我有个担心,出版社主要是针对青年的,他们如果读我的小说,只是因为小说中有些新鲜的东西,他们就像围观商店橱窗里的新商品一样,是那样的话,小说还不如不发。
科洛索夫:您多虑了。懂得生活的人,会读懂您的小说的。
科里亚:我有个计划,写小说下半部时,我会让男女主人公在一个特殊场合下,因为理想的冲突,互相产生难以挽回的误解。
科洛索夫:极大悲剧性的爱情结局?
科里亚:对,只有这样,才能强迫读者思考爱情悲剧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沉溺于一个情感故事。
科洛索夫:说的有道理。您还能再透露一些下半部的内容吗?
科里亚:主人公为国家建设做了一些事情,也经历了不少波折。我还想再设一条暗线,男主人公的一个生死兄弟,也是有抱负,有能力的革命青年,同样与男主人公经历过思想的迷茫,感情的折磨,生死的考验,却因为各自支持党内不同的路线,最终决裂。
科洛索夫: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题材。我回去一定去和主编说说。另外,我还有个个人建议。
科里亚:我洗耳恭听。
科洛索夫:女主人公的名字,伊拉,给人印象并不深刻,我认识很多叫伊拉的富家女,革命时后都和父母跑国外去了,应该换个更动听的名字。不如改为叫……冬妮娅,您看怎么样?
科里亚:冬妮娅,普希金笔下的蓝眼睛少女,这名字真合适。谢谢您。
科洛索夫:我会马上弄签约的事,小说修改后,会以连刊形式出版,稿费2000卢布,再有500卢布给下半部预约。您之后就是杂志社的签约作家了,每月会给您津贴。您是否满意。
科里亚:真是不敢想的事,光稿费就将近一个熟练工人一两年的工资。说句实话,这几年我一直为钱发愁。我委托费杰尼奥夫代表我和杂志社签约。
科洛索夫:看得出,您的日子过得很艰难。还有什么事我能做的,您尽管说。
科里亚:签约之后,杂志社算不算我的工作单位。
科洛索夫:当然算。
科里亚:我在一九二四年成为联共党员,党证为○二八五九七三号。二九年,因为住院治疗,我没有赶上审查。现在我已经没有党员资格了。杂志社能否给我补办个审查,好让我回到组织里。
科洛索夫:好,这件事我会亲自办。您是我敬佩的人,保重好身体,祝我们的合作愉快,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
科里亚:为共同的事业,合作愉快。(双方握手)。
幕落。
第三幕(字幕:1933年索契)
[一颗橡树。科里亚坐在树下的轮椅上,旁边坐的齐娜手中夹着笔,拿着记录本念。]
齐娜:在乡村里,他们都过于激进,都想组织公社,嫌集体农庄不够味,要是你不注意这些,他们就会不切实际,没学会走就想跑,叔叔,我写得对吗?
科里亚:写得很好。
德米特里(上。):齐娜,回屋去。奶奶正在做饭,去帮一下奶奶。
齐娜(跳起来,骄傲地将笔记本打开着给德米特里看):爸爸,我也能当秘书了。
科里亚:小秘书,听爸爸的话。
齐娜:好。(齐娜下)
德米特里:你怎么想起让孩子给你当秘书?
科里亚:有经验的秘书好找,真诚的秘书可遇不可求。
德米特里:科里亚,你应该遵守医生的话,这一段时间你不该工作。
科里亚:我保证不再这样了。
德米特里:这种话,你应该跟巴甫洛夫斯基医生说,看他怎么数落你。
科里亚:千万别,哥哥。你回来的正好,包裹和钱都寄出去了吗?
德米特里:都寄出去了,邮递员叫我大慈善家。不过,积蓄也快空了。科里亚,家里要过紧日子了。
科里亚:索契的物价涨的吓人,哈尔科夫恐怕更严重。我总觉得你向我隐瞒了什么。
德米特里:只是干热风灾造成的一时粮食短缺,很快……
科里亚:不要宽慰我了。我也是在农村工作过的,知道农业政策一有问题,就会出事。这次,我们的存粮终归还是远远不够救灾的。
德米特里:我相信,这次有了你的资助,朋友们能渡过难关。
科里亚:我有很多朋友,他们为革命舍命战斗,忘我工作,耗尽了精力,损失了一生的健康,除了微薄的抚恤金和简单的治疗外,没有得到较好的补偿,已经好几个,到头来都贫病而死,我也差点走了这条路。我不能容忍在我身边再在发生这种事,尤其是我还有能力帮到他们的时候。
德米特里:现实有时候会令人寒心。
科里亚:我有这种心理准备。我们创建了一个新社会,努力要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好。但社会的进程太过复杂了,许多时候,一些由我们创建的,并非当初我们想要的。真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
德米特里(岔开话题):你的小说快写完了吗?
科里亚:已经快了,我又写到了拉尤莎,不知道她还好吗?
德米特里:我几周前见到她,她的身体比原先缓过来很多。她随着莫斯科食品加工厂搬到基辅,仍然还在夜校学习。
科里亚:拉尤莎一直是肯上进的。
德米特里:我觉得,你有时候太苦自己了,非要和拉尤莎分居。
科里亚:小说被接受前几天,拉尤莎错过了最后一班的班车,只好徒步回家,走了一路,哭了一路。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干过侦察兵。我们被生活压得太紧了。我想,如果让她离开我,她可能会更好地发展。
德米特里:其实你是她的带动者,不是她的包袱。而且,她是真正爱你的,根本不愿离开你。她跟我说了,夏天过后她会来索契。
幕落。
[画外音:亲爱的卡拉瓦耶娃主编。自从我上次病危后,有人说我‘陷入了苦闷之中’,开始写伤感的短篇小说,不要相信那些恶意的流言。我已经把这个流言彻底打破了。我现在把下半部的稿子邮寄给您,下半部的篇幅比上半部足足多了一倍,恳请您不要吝惜同志的批评,它只能帮助我把作品修改得更好。我觉得,假大学生匪帮那一段,是可以删去的,边境那一段似乎也可以删掉。但愿我的东西不会被您全否定掉。致以同志的敬礼,科里亚。
屏幕播放乌克兰画家列兹尼岑科在乌克兰文版小说的后九张插画,配以《同志歌》音乐。]
第四幕(字幕:1934年莫斯科)
[一个客厅临时改的会议室,几把椅子,中间坐着老作家,边上坐着卡拉瓦耶娃,椅子下放着一摞书,还坐着几个人,青年文评家在做笔记,墙上挂着列宁像。]
老作家:昨天,协会的报告令人大失所望。他们搞搞管理还行,别指望他们能开拓什么文学事业。
青年作家A :他们承认一个文坛上的新人,肯定比所有的人都晚。(众人点头)
青年文评家(抬起头来):青年们传这本小说都传疯了,可多数职业评论家都保持沉默,沉默孕育着抵制新事物。要是老爷子能亲自推荐,他们也许脑子会开点窍。,
老作家:可老爷子现在只有半个肺,身体太差了。我们不宜劳动他。找你们来,我就是想听听大家对这部作品的意见。
中年作家:你们都知道,我是一个挑剔的读者。(众人笑。)不过我得承认,我是怀着激情与感动把小说全读完的,尽管小说的一些表达,我还有不同意见。我很感激作者在写到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时体现的同情和悲悯。而我也是犹太人。
卡拉瓦耶娃:我认为,小说塑造了新时代的新人,从无产阶级中出来的知识分子。论这个意义,它与《怎么办》和《母亲》有传承关系。
青年作家B : 自从富尔曼诺夫去世后,我再难接触到如此饱含热情,忠于共产主义理想的作家了。而这部小说的作者给了我这种感觉。小说有一种诗性的感觉,不过我觉得有些设定还是较粗糙。
青年作家C : 我一时还无法看透作者所有的用意,但小说中有不少东西在针砭时弊。我想说,这部作品在火热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深沉的心,这样的作品无论如何不能小看。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要拜访一下作者。
老作家 : 你们可能不知道,我去见了这个年轻作家(神秘地对卡拉瓦耶娃笑了笑,卡拉瓦耶娃回笑)。我在他那里辅导了他一个月。这孩子,吸收创作经验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安娜同志,把他最新修改的版本给大家看看,这可是杂志社加班加点赶出来的样书。
[卡拉瓦耶娃把座下的一摞书分发给另几个人。]
青年文评家(指着书,对老作家) :有您的调教,小说将会变得完美。
老作家:你可真会说话。不过,年轻的作家,经历那么丰富,理念这么老练,是非常难得的。读到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让我想起了老爷子和他的前妻。一个要充实的人生,要改变一下世界;一个要精致的人生,要完善自我,情结一致,路线却相反。反映了一个激烈的时代不同人的人生选择。这个设置很不错,可以说,棒极了。
青年作家C :我也有同感,但老爷子的私事我可不知道。(大家笑)。
幕落。
[画外音:经过老作家和几名作家在《真理报》上的联名推荐后,科里亚的小说迅速传遍了整个国家,并走向世界。]
暂定第五幕(字幕:1935年索契)
女孩:您好,老妈妈,还记得我吗?
老妇人:您是……哎呀,是尼雅,上次大作家给我开证明信,还是你代的笔,这还要谢谢你呀。
女孩:您太客气了,这不算什么,老妈妈。最后,您的退休金,银行批了吗?
老妇人:批了,批了。银行的那个头看信时,脸变得又绿又僵。
女孩:银行也真过分,他们自己把您的工作证明弄丢了,不但不道个歉,还把您退休金停了,逼您再找证明。就欠作家给他们来几句狠话。
老妇人:是呀,要不是他,我可就真没办法了。现在那单位已经没有老人了,新来的都不认识我。上次的工作证明还是作家费很大劲才帮我办下来的。我做了点东西送过来,刚才还给他们家老太太聊了一会。姑娘,您也是来探望作家的?
女孩:他的秘书安排我们后天去见他,同学们知道他病了,都很惦记他。大家让我来先探探消息。
老妇人:让人担心的时候总算过去了,保佑他赶紧好起来。哎,这么好的人,瘦成这个样子。可他的医生,哪是给人治病,简直是拿人练!前两天又换回原来的市医院的那个大夫了。这都是老太太念叨给我的。
女孩:要是那样,今天我就不上去打扰了,让他多休息一会。
老妇人:前些天,到这的人也太多,一到下午,军队的、工厂的、学校的、吃政府饭的,还有几个外国人,都不知从哪过来的。就这两居室,里间的人和作家聊,外间等着三四拨人。把什么流行病都带来了。
女孩:《真理报》发他的专题报道前,我们就经常去他那。那时人还没有后来那么多。他爱我们,也喜欢热闹,而且他懂得真多,每次我们都兴高采烈地出来。上次我们来,就看他明显疲倦了,我们说了几句话就告辞了。
老妇人:老太太也说,这都快成展览馆了,以后真该控制控制了。我出来前,又来了一个夹个的,说是个莫斯科的熟人,没预约就进去了。熟人,我们谁不是熟人?
女孩:真是的,莫斯科人怎么了?领面包时也不排队吗?
(两人下)
(科里亚的卧室,里间的屋顶偏低,两扇窗户,光线较暗,通往外间门只有框子,挂着帘子,屋里有一个书橱和桌子,科里亚躺在屋正中床上,科洛索夫站着)
科里亚:马尔科,索契这几个月气候反常,天天刮风下雨,今天你能在不下雨时从车站过来,算是走运。
科洛索夫:我是为乌克兰书刊出版总局的举报而来的。你是否接到通知了。
科里亚:知道了大概,他们说我为托派和民族分子张目,但我还不没得到原文。既然你把它带来了,就读给我听听。
科洛索夫:这都是些无耻之言。
科里亚:放心,再恶毒的攻击也不会击倒我。
科洛索夫:好吧,这是原文,小说展露着被丑化的生活。作为工具,它扭曲赤卫军战士那种年轻人特有的充盈活力,激情,信念和精力。,在当前托派和民族主义者猖獗的情势下,这部小说正在诽谤、动摇和曲解我们的现实生活,必须毫不留情地消灭这残渣余孽。(惊雷声响)
科里亚:一个不折不扣的捕食者。他想喝血了。
科洛索夫:我念不下去了,这是在攻击您,也是在攻击我们青年近卫军杂志社。
科里亚:马尔科,沉住气,我也想冲上去就用马刀教训他们,但这次与上次不一样,就像列宁同志说的,“现在是撤退和固守的时候。”(外面风雨大作的声音)
科洛索夫:我赶过来前,卡拉瓦耶娃已经代青年近卫军杂志社向文化部门提起申诉,这事连列宁夫人、老前辈和布琼尼元帅都也惊动了。
科里亚:我现在不好发声,但我相信组织会给个公正的说法。28年时,索契那个班子嫌我碍他们的事,想借着清洗的风头,把我搞成与施普耐勾结的腐败分子,等检查组到了,第一个就找我了解情况,后来把那帮寄生虫都端了。
科洛索夫:文学界一向有一些勾心斗角的事,但我真没想到有些人会这么丧心病狂,而且还是来自哈尔科夫。
科里亚:隐藏的敌人最会抓猎物的漏洞,这次让他们暂时占了上风。我已经给乌克兰方面的出版社打电报了,让他们把小说中彼得留拉演讲的那一段,还有马伊科夫的诗全部去掉。这两处不重要,没有必要留着给人抓尾巴。
科洛索夫:一定要退这一步吗?这样做照样给人抓尾巴。
科里亚:您没在行政部门待过,也没有直接参加过党内斗争,这次我和哈尔科夫文化部必然有一个被追究,好在我们的局势还可以收拾。
科洛索夫:反正我是跟您绑一起的。
科里亚:我还是要谢谢你,巴扎洛娃的工作不错,比我原来在索契雇的秘书们强得太多了。我们该做的本职工作还是要做好,对了,给我第二部小说请总编辑的事进行得怎样了。
科洛索夫:我去找维克多,这家伙特别乐意,立刻就答应了。他说很荣幸有机会给他最敬佩的人服务。
科里亚:现在万事俱备,只可惜莫斯科的房子还是没有消息,可去不了莫斯科就得不到想要的历史资料,现在又闹了这一出,谁还敢给我们拨房子?索契这里也不会让我走。
科洛索夫:我会尽最大努力的,把事情办成的。
科里亚:好像外面的雨又停了。
科洛索夫(向窗外看):是的,突然就停了。
科里亚:再往窗边站一站,脸偏过来。好,我能看见你了。你有一张很硬气的脸。
科洛索夫:你能看到我?
科里亚:每次大雨一停,外面的光线就变得格外亮。这时就能看见平常看不到的东西。你听说咱们老朋友米佳的事了吗?他正在为他的小说穷心尽力,同时还要准备新题材的小说。好在他有这个才华和精力。
科洛索夫:你的意思是……
科里亚:好了,不说这些让人不愉快的事情了。一会儿,乌克兰的蓝天卫士到这里看望我,正好让他给咱讲讲他是怎样排除万难,成为功勋飞行员的。你可能不知道,我当年差一点就当了飞行员。
科洛索夫:有这事?我还是第一次听你说。
科里亚:那还是1921年,我在家乡的七年制学校毕业以后,一门心思想报基辅的飞行学校,当时学校已经打算收我了。后来体检时,发现我在内战中右眼瞎了,体检大夫说,一只眼怎么能开飞机?我只好放弃了。
科洛索夫:我们就这样少了个飞行员,多了个作家。
科里亚:我之后挺后悔,应该再死缠烂打一下,争取些机会。在后来,我想开了,这就像打仗时一样,有时为攻打阵地,可以连续发起十七次冲锋,直到胜利。有时,应该先撤下来,再换个方向突击,有失才能有得。
第六幕(1936年莫斯科)
[科里亚半躺在右边病床前,并倚着旁边凳子上赖莎的一条手臂,旁边有桌子,放着药品和收音机。]
科里亚:拉尤莎,别担心。医生已经给我打了吗啡,绞痛暂时消失了,我现在就是想和你单独说几句话。
赖莎:科里亚,你说,我听着。屋里没别人。
科里亚:但门缝外还有个护士。
护士(推门进):对不起,作家同志,大夫让我随时观察您的病情。
科里亚:我一时不会有事的,请给我一点个人的空间。
护士:好吧,作家同志。(关门出。)
科里亚:我不后悔我的一生,但是,拉尤莎,我总是想,当初我答应你的,让你成像我一样的人,你是否真的喜欢现在这样。
赖莎:我告诉你真话,认识你以前,我想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但是找不到方向。可我又不想像周围的女人那样,随便嫁个人,过简单的一辈子。是你教我该如何生活,在新罗辛斯克,有几个像我这样的女人能上大学,还有不低的职务。
科里亚:你的进步速度一直让我惊讶,这是你自己的努力。只是这些年苦了你了。
赖莎:别再说这种话了,你带给了我现在的一切。我们共同经历过艰难,现在生活正在往好的方面走。
科里亚:想起几年前,我创作上个小说的第一章时,我写你抄,用了整整半个月。
赖莎:你还一直不耐烦,嫌我慢。
科里亚:可是前些日子,我们一天就完成了新小说的一章。我感到,我们可以一起携起手,大干一场了。
赖莎:我为你骄傲。
科里亚:可惜要结束了。
赖莎:别这么说,你会和前几次一样,慢慢好起来的。
科里亚:小说的每次出版,我都要寄给你一本,直到你回来。这些书都收好了吗?
赖莎:我都收得好好的。
科里亚:你知道我最喜欢哪本?
赖莎:我知道,是乌克兰文第三版,那是小说删减之前的最后一版。
科里亚:现在,这个版本的书已经很少见了,你一定要把那本书收好。我是党员,应该服从委员会的意见,而且委员会的意见并非没有道理。但删节多半还是因为当前的原因,如果以后,这些原因都不存在了,大家还对我的书感兴趣的话,我希望读者能了解到我自己的想法。
赖莎:我记住了。
科里亚:我的妈妈,还有你的妈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要好好孝敬她们。
赖莎(哽咽)
科里亚:一切都结束了,可惜,我没有完成《暴风雨的儿女》,其中有一个角色,是准备写给你的。
赖莎:你向我求婚时,你向我发过誓,现在,我也要还你一个誓,(右手抓住科里亚的右手)向你献出我的友谊和爱情!
科里亚(慢慢伸出右手,轻抚赖莎的头):谢谢你,我的小姑娘。
幕落。
[画外音 1936年12月20日,一代文坛新星溘然长逝,终年32岁。]
尾声(1946年,莫斯科)
[小会客室的陈设,有两把椅子,赖莎和柳德米拉相对而坐,赖莎正在读一份病例,中间有桌子,上面放着两个茶杯,赖莎正在读一份病例,柳德米拉膝上放着一个盒子,后面有两排书柜。]
赖莎:急性风湿发作并发硬化性多关节炎、肾炎,大叶性肺炎,右眼曾外伤失明,有脊柱外伤病史,半年前患有严重的流行感冒和斑疹伤寒,(抬头)我还不知道,科里亚的风湿病得的怎么早。
柳德米拉(坐在对面的椅子上):还是筑路时落下的病根。急性复发后,他就走不了路了。
赖莎:科里亚曾经跟我说过,他病得很严重的时候,要是没在别尔江斯克疗养院遇上您,可能就垮了。
柳德米拉;科里亚(赖莎皱了一下眉)是很坚强的,虽然有时候很忧郁。
赖莎:谢谢您能把他原来的病历交给我,纪念馆很需要它。
柳德米拉:我有事要问您。(从腿上放的盒子里,拿出并递给赖莎一本精装书。)
赖莎(吃惊):乌克兰文第三版!您怎么会有这本书?(接过书,把书的封面打开。)
(画外音:秘书从一大堆读者来信中挑出了你的信,一切都想起来……十三年了,多长的岁月,好像还在眼前一样,年轻时的感情是多么的美好。柳茜,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索,我收回我原来信中的话。即使我们的倾向不同,如果经过很好地沟通,仍是可以加深彼此间理解的。希望能告诉我,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科里亚)
赖莎:这本书,是科里亚给您的?
柳德米拉:在他去世前一年,那时我从报纸上看到他,才十几年时间,他的身体竟糟糕到那个样子了。于是我就给他写了信。好在,一直还有你支持他。
赖莎:我不是个好妻子,有两年多,我都不在他身边。
柳德米拉:我猜想,他是希望你能成长起来,成为他事业的继承人,如果他只希望有人在旁边陪伴他,他就不是科里亚。
赖莎:确实是这样。
柳德米拉:为什么通行的版本与这本书差别这么大,那么多的删节,是不是科里亚自己的主意?
赖莎:有上面的原因,但确实是科里亚自己删的,因为是现在的需要。
柳德米拉:可那样会有人认为这本小说只是一时的作品。科里亚倾注的心血也会被埋没。
赖莎:科里亚生前也担心,这样一来,读者感受不到他的想法。我想让读者知道科里亚真实的思想。为这个,我所搜集了他的很多信件。
柳德米拉:他不写日记了吗?
赖莎:他说过,总不能让内心最真实、最隐秘的想法讲出来让别人代写。早年的日记散失了,信件就成了最好的资料。可惜,如果不是很近的朋友,写的内容也难免有些保留。我想找到他24年之前的信件,它们的价值可能更大,但我却从来没找到过。
柳德米拉(从盒中拿出手帕包裹的一堆信封,紧捏了一小会,将它递给赖莎。):我把他写给我的信,交给你保存。只为了有一天,能让大家知道真正的科里亚。
赖莎太谢谢你了,柳茜姐姐。它将会是研究所里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了。(接过包裹),我有了一个突然的感觉,你有些地方和科里亚很像。我能问你个问题吗?
柳德米拉:请讲。
赖莎:您最喜欢科里亚哪一点?
柳德米拉:他是忠于理想的,能不为物欲所控驭。你呢?
赖莎:我最尊重他的,是他能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柳德米拉:拉尤莎,你确实是他最好的继承人。科里亚的母亲身体还好吗?我能不能拜会她?
赖莎:老人家年岁大了,我会安排你们见面。妈妈知道你,她一定会很高兴见到你的。
幕落。
[画外音:赖莎在1940年担任国立纪念馆的馆长,终身都在研究和传播丈夫的文化遗产。在苏联最后几年的文化宽松期,赖莎以八旬高龄出任编委,参与了文集全集的编纂和发行工作,文集中以附录形式恢复了小说早期发行版的五万余字删节,并解密了作家的全部信件和谈话。赖莎于1992年去世,与丈夫合葬于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
屏幕显示新圣女公墓照片,配以叶莲娜•瓦恩佳女声版《远在小河对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