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到四方山下的平房, 回忆起当年住平房的日子,对比一下现如今高楼林立,大家彼此陌生的生活境况。
那个时候县里只有现博物馆一个二楼,当时叫大楼,家家户户条件好的住平房,条件不好的住仓房。我家在当时大车店.现地税局后, 当时的四合院因有公检法人家属居住,统称叫政法大院,前院因县监狱在那,现交通局东, 因此条件稍微好一些,是一栋红砖平房。
那个时候居住区叫东方红街一委,有几百户居民,十几户家庭一栋,将近七八十栋平房,在小时候的我们看来,已经是规模很大的一个居民区了。当时全秉承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的原则,各个居民点的距离都不是很远,都有自己独立的中医院,东风饭店, 三粮店, 二小学校,副食商店,邮电局,周围工厂有木工厂, 机床厂, 农具厂,铁业社等,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孩童来说,这里除了吃穿一般以外,基本和天堂差不了多少。
那个时候县里只有现博物馆一个二楼,当时叫大楼,家家户户条件好的住平房,条件不好的住仓房。我家在当时大车店.现地税局后, 当时的四合院因有公检法人家属居住,统称叫政法大院,前院因县监狱在那,现交通局东, 因此条件稍微好一些,是一栋红砖平房。
那个时候居住区叫东方红街一委,有几百户居民,十几户家庭一栋,将近七八十栋平房,在小时候的我们看来,已经是规模很大的一个居民区了。当时全秉承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的原则,各个居民点的距离都不是很远,都有自己独立的中医院,东风饭店, 三粮店, 二小学校,副食商店,邮电局,周围工厂有木工厂, 机床厂, 农具厂,铁业社等,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孩童来说,这里除了吃穿一般以外,基本和天堂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