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吧友在探讨五台山一段,我也上来胡说两句。
------------------
五台山这段情节作者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书中设定了很多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
比如,为什么智玄接待丁元英先是在明心阁,然后才到挂有“清静自在”匾额的茗香阁,而不是只在一个地方完成这个情节? 通常认为这只是智玄先试探丁,丁通过测试后才有更高规格的招待。这是表面原因,深层原因是这段情节依次第而设定的,先是明心,后是见性。
--------------------
佛家无论哪个宗派,都是“知、解、行、证”次第而修的,也就是明心、见性、开悟、证果的过程。开悟,首先要明心见性,而明心与见性是有区别的。
从修持上说,明心是修止,见性是修观。
从事理上说,明心偏于理,见性偏于事。
从修为上说,明心仅是去无明而执空;见性是见其自性本来无一物,无尘可染,是空有不执。
---------------------
前半部分双方从参《悟》这一话头而切入,探讨佛理,话藏机锋,是试探过招的一步,即是明心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丁元英显然是过关的,一句“袈桬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已然心如明镜,了无所住,直指佛法真谛。然而这里面还有个红尘与清静自性的分别心,还有垢与净之二法。因此从智玄的角度看,认为这首《悟》里边执于一个空性可得,偏于小乘,故说“离得道只差半步”。
为什么半步却“难于登天”? 佛家有言:”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介子许。” 从大乘法门来说,执空最容易落入顽空境界,认为有一空法可得,有一佛可成,产生“法我执”。而大乘是依不二法门,是不垢不净的无分别境界。
---------------------
后半部分“进门就看见墙上挂着一副横幅,上面写着‘清净自在’”这句是表法的,即是见性,照见清净自性。 这部分具体内容也是偏于探讨探讨王庙村的事情。
智玄说丁元英差半步,这半步如何跨越?其实就在智玄后面修改的那九个字之间。 修改后区别在哪? 韩楚风一语中的,“无证而证”,即是无住而住,无所住而生其心。
大乘佛法不仅是自度,而是讲究普度众生的,而众生根性高低有别。以智玄的境界,自然也知道袈桬本无清静,也知道佛家其实并没有凡夫所理解的真经或神通或有求必应保佑人的能力,但却还要“务取真经”,因为这是对应众生根性,“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以能让迷者进步为真经。
------------
当然,丁的《悟》是有另一层次的深义,并非停留于表面,之后再引出的交锋,这里就先不具体展开细说了。
------------------
五台山这段情节作者是花了一番功夫的,书中设定了很多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
比如,为什么智玄接待丁元英先是在明心阁,然后才到挂有“清静自在”匾额的茗香阁,而不是只在一个地方完成这个情节? 通常认为这只是智玄先试探丁,丁通过测试后才有更高规格的招待。这是表面原因,深层原因是这段情节依次第而设定的,先是明心,后是见性。
--------------------
佛家无论哪个宗派,都是“知、解、行、证”次第而修的,也就是明心、见性、开悟、证果的过程。开悟,首先要明心见性,而明心与见性是有区别的。
从修持上说,明心是修止,见性是修观。
从事理上说,明心偏于理,见性偏于事。
从修为上说,明心仅是去无明而执空;见性是见其自性本来无一物,无尘可染,是空有不执。
---------------------
前半部分双方从参《悟》这一话头而切入,探讨佛理,话藏机锋,是试探过招的一步,即是明心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丁元英显然是过关的,一句“袈桬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已然心如明镜,了无所住,直指佛法真谛。然而这里面还有个红尘与清静自性的分别心,还有垢与净之二法。因此从智玄的角度看,认为这首《悟》里边执于一个空性可得,偏于小乘,故说“离得道只差半步”。
为什么半步却“难于登天”? 佛家有言:”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介子许。” 从大乘法门来说,执空最容易落入顽空境界,认为有一空法可得,有一佛可成,产生“法我执”。而大乘是依不二法门,是不垢不净的无分别境界。
---------------------
后半部分“进门就看见墙上挂着一副横幅,上面写着‘清净自在’”这句是表法的,即是见性,照见清净自性。 这部分具体内容也是偏于探讨探讨王庙村的事情。
智玄说丁元英差半步,这半步如何跨越?其实就在智玄后面修改的那九个字之间。 修改后区别在哪? 韩楚风一语中的,“无证而证”,即是无住而住,无所住而生其心。
大乘佛法不仅是自度,而是讲究普度众生的,而众生根性高低有别。以智玄的境界,自然也知道袈桬本无清静,也知道佛家其实并没有凡夫所理解的真经或神通或有求必应保佑人的能力,但却还要“务取真经”,因为这是对应众生根性,“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以能让迷者进步为真经。
------------
当然,丁的《悟》是有另一层次的深义,并非停留于表面,之后再引出的交锋,这里就先不具体展开细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