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瓷器青花罐
规格:高27.5cm,径宽33cm
生产时间:元代
制造单位:景德镇窑口
产品的功能:陈设或存放书画
收藏单位:现为英国古董商埃斯肯纳兹先生
一、品鉴:
此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器型整体为青花纹饰。
1、材料:由瓷土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合成,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
2、造型: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此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器内的底、腹、口等处接痕明显。
3、装饰:青花纹饰,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下山搭救被燕国围困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
4、青花釉料:元青花的成功,离不开当时从西亚波斯国家进口的钴料。这种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与明清青花不同,与当时国产料也有巨大差别,呈色有如下特征(1)、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
5、采用垫砂支烧方法,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氧化铁红色,俗称“火石红”。
二、制造背景
我国元代,随着疆域的扩展以及对外交往需要,对外输出较之宋代更有所扩大,瓷器在这一时期不仅没有受到抑制,相反,更加得到重视。由于战争破坏,北方瓷业衰落,元政府把监烧并管理全国的制瓷的管理机构----瓷局设在南方景德镇。
南方景德镇产瓷区在宋代受北方定窑影响,便创烧了白瓷、青白瓷,在当时全国各大窑口中异军突起;到了元代,为适应外销的要求,又注入西亚波斯等国家的文化元素,在仿制当时波斯金银器的基础上,根据西亚干旱,器型追求大的特点,在唐、宋釉下彩料的工艺基础上,利用进口的波期钴料,复烧了唐代北方巩窑的釉下青花瓷。
元代产瓷区景德镇复烧成功,不是偶然,它的出现,一改当时瓷业界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给人以简洁明亮的快感,一经推出,很快改变了当时瓷业界的尚白之风,在全国瓷业界树立新的坐标。《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而且是代表物。
三、主题纹饰“鬼谷子下山”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主体装饰描述了一幅山水画卷,画面讲述了这样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
画面图案既展现中原文化特色,图中人物特征又表现出西亚人的审美。主题纹饰的选择和表现形式,体现出大元帝国民族间的团结和溶合,满足了当时政府的统治需求。这就是说,陶瓷美学自古以来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名词,它同时受到当时代政治环境的制约,地域的影响,民族间审美情趣的引导。
四、对后世的影响:
元代制瓷,在我国制瓷史上,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时期。这一时期的标志物,则是当时的青花瓷。它不仅是我国材料史的变革期,也是我国装饰工艺的变革期,同时也是中国人一场审美意识、审美标准的变革。而作为《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正是这一时期中的代表物件,它对于研究我国元代制瓷中的相关历史信息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政策、审美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同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作为元代制瓷中的一件大的陶瓷艺术品,在当时及今后都有着不可替代性。
规格:高27.5cm,径宽33cm
生产时间:元代
制造单位:景德镇窑口
产品的功能:陈设或存放书画
收藏单位:现为英国古董商埃斯肯纳兹先生
一、品鉴:
此罐高27.5cm,径宽33cm,素底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器型整体为青花纹饰。
1、材料:由瓷土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合成,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
2、造型: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此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器内的底、腹、口等处接痕明显。
3、装饰:青花纹饰,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下山搭救被燕国围困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
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
4、青花釉料:元青花的成功,离不开当时从西亚波斯国家进口的钴料。这种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与明清青花不同,与当时国产料也有巨大差别,呈色有如下特征(1)、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
5、采用垫砂支烧方法,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氧化铁红色,俗称“火石红”。
二、制造背景
我国元代,随着疆域的扩展以及对外交往需要,对外输出较之宋代更有所扩大,瓷器在这一时期不仅没有受到抑制,相反,更加得到重视。由于战争破坏,北方瓷业衰落,元政府把监烧并管理全国的制瓷的管理机构----瓷局设在南方景德镇。
南方景德镇产瓷区在宋代受北方定窑影响,便创烧了白瓷、青白瓷,在当时全国各大窑口中异军突起;到了元代,为适应外销的要求,又注入西亚波斯等国家的文化元素,在仿制当时波斯金银器的基础上,根据西亚干旱,器型追求大的特点,在唐、宋釉下彩料的工艺基础上,利用进口的波期钴料,复烧了唐代北方巩窑的釉下青花瓷。
元代产瓷区景德镇复烧成功,不是偶然,它的出现,一改当时瓷业界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给人以简洁明亮的快感,一经推出,很快改变了当时瓷业界的尚白之风,在全国瓷业界树立新的坐标。《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而且是代表物。
三、主题纹饰“鬼谷子下山”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主体装饰描述了一幅山水画卷,画面讲述了这样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
画面图案既展现中原文化特色,图中人物特征又表现出西亚人的审美。主题纹饰的选择和表现形式,体现出大元帝国民族间的团结和溶合,满足了当时政府的统治需求。这就是说,陶瓷美学自古以来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名词,它同时受到当时代政治环境的制约,地域的影响,民族间审美情趣的引导。
四、对后世的影响:
元代制瓷,在我国制瓷史上,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时期。这一时期的标志物,则是当时的青花瓷。它不仅是我国材料史的变革期,也是我国装饰工艺的变革期,同时也是中国人一场审美意识、审美标准的变革。而作为《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正是这一时期中的代表物件,它对于研究我国元代制瓷中的相关历史信息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政策、审美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同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作为元代制瓷中的一件大的陶瓷艺术品,在当时及今后都有着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