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埙友》的编辑,目前担任我们贴吧的小吧主,以后我会将《埙友》中的一些精彩原创文章转载到贴吧,分享给吧友们!
他曾是北京歌舞团的竹笛演奏家,同时也是出色的埙制作家和演奏家。一曲《福海观菏》风靡25年,引得无数埙友争相模仿,也让大家记住了他的名字——张友刚。

各位埙友们,各位粉丝们,在今天的【名家专访】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这位在埙界声名远播、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埙制作家、演奏家张友刚老师!
张友刚老师1952年出生于沈阳,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竹笛专业,师从蒋志超、增永清、简广易先生。1982年到北京歌舞团工作直至退休,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
25年前,张友刚老师推出了一张埙曲专辑。其中有一首《福海观荷》中间部分用双吐演奏了一大段欢快的旋律,这在当时的埙曲中是少见的。也许当年的张友刚老师没有想到,这曲《福海观荷》竟在埙界风靡了25年,已经成为如今埙友几乎是必练的一首曲子,对于《福海观菏》的创作背景,张老师是怎样说的呢?
张友刚: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喜欢《福海观荷》这首埙曲,并有机会在这里与埙友们交流。这首乐曲原来并不是埙曲,是由我团创作排演的一部《清宫乐舞》中的一场音乐改编而成的,舞剧由张鹰先生担任作曲,此剧当年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很轰动的。后来在我录制埙专辑时,又由张鹰先生改编成了现在的埙独奏曲。《福海观荷》乐曲主要描写了清代宫女们在荷塘边嬉戏玩耍,翩翩起舞,一片祥和的景象。我在乐曲的演奏中运用了颤音、滑音、双吐音等,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用双轨录制了吐音,使乐曲呈现出合声的效果,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此埙曲当年在北京音乐台也常有播放。

《福海观荷》只是张友刚老师众多的作品之一,在以后的文章中,小编还会给大家带来张老师的其他作品。回首过去,张老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与埙结缘的,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张友刚:80年代末,北京市与美国华盛顿市结为友好城市,我团去访问演出,当时的团长王熙问我会吹埙吗?我说吹笛的人都会吹埙,就是没有埙,市场上也没有卖的,怎么办?无奈之下就下决心自己做。当年确实没有多少可参考借鉴的资料,只有曹正先生送给我的一个埙,他是古筝教授,我们住家又很近,又有共同的爱好,所以经常来往,我有问题便常向曹正先生请教。
做埙用的泥料很重要,我跑遍了京城到处找适合做埙的泥,几经失败与挫折,终于在北京石景山找到了红胶泥。我于是开始对泥进行处理,澄浆、过滤、制成泥膏、用沙囊制埙等,经历过很多次失败之后,终于有志者事竟成!我成功地做出了整体埙,得到了曹正先生的肯定,我感到非常高兴,便立刻推上了舞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经过不断努力实践,又把我国传统模具注浆的方法用在做埙上,使埙的制作更加理想,规范,从此就与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在流行DIY,埙也一样,很多埙友在吹奏之余很想亲手制作一枚埙,说到这埙的DIY啊,张老师可以说是相当资深了,为了制作出更加专业的埙,张老师先后尝试了各种方法制埙,包括沙囊制埙,注浆制埙和拉坯法,让我们来听一听张老师是怎么看待埙的各种制作之法的?
张友刚:多年来,我先后尝试了沙囊制埙,注浆制埙和拉坯制埙,通过实践,我认为各有长短。沙囊制埙要先做好埙形的布袋,并且装满沙子,在布袋上糊泥,泥糊好后在顶端开一个圆孔倒出沙子,然后取出布袋,埙坯就做好了。这种制埙法的优点是:埙是整体的,没有拼接,缺点是薄厚不均,后期整形费时费力。注浆法是先做好两瓣对开的石膏模子,从顶端小圆孔加注泥浆,靠时间的长短来控制模子内泥浆凝固的薄厚,然后倒出剩余的泥浆,打开模子就可以把埙坯取出来了。这种制埙法的优点是内外壁很规整统一,减少了外形修整工序,但还要细加工外形。制陶技术离不开拉坯,拉坯制埙并不难,但它的问题是只解决了外形,内形结构却无法达到统一标准,做10个埙10个音高都不一样,只能靠碰巧。我以为,任何一种制埙的方法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各有利弊,最好是用注浆的方法解决内径的问题,用拉坯的方法解决外形的修整为最好。
如今,喜爱吹埙的人越来越多了,埙再也不是专业演奏家的专利了,那么,对于业余埙友的吹奏张老师有着怎样的建议呢?
张友刚:目前做埙与吹埙的人很多,大多数人是手工制作,外形各有不同,吹口大小与形状也不统一。我以为,吹口小则音量小,声音发虚,缺少厚度,反之吹口过大,吹起来很费气力,高音也不太好吹。埙的吹口可以大胆借鉴排箫吹口的形状,吹口大小最好在12.50mm左右,既可吹奏出浑厚圆润的音色,高音也比较好吹。在埙的吹奏上也各有各的方法,但我还是建议,在吹奏时嘴唇要放松,口风要放大些,形成气团,这样吹奏出的音色圆润浑厚。在这方面,每个吹埙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方法与观点,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谨供大家参考吧。

有很多年轻的制埙人,他们有的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放弃了很多机会,投身到埙的制做和推广中,对于这些年轻的埙者,张友刚老师作为前辈,有着怎样的寄语呢?
张友刚: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埙的人越来越多,不像80年代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做,这是个好现象,要给于肯定和支持,只有普及了才能提高,只有把这一古老乐器植根于大众之中,才能不断的创新,提高。我不是保守的人,很多人上门要学做埙,我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现在都比我做的好,都有独道之处。一个人再聪明能干,力量也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国的埙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再加上现代的高科技和众多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一定会有大家公认的好埙出现。
张老师同时表示:挣钱是硬道理,但是要靠做埙发大财是不太可能的,只有创新出奇,能别人所不能,出奇才能致胜,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回报。希望埙友们团结起来,开动脑筋,不怕失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闯出一条新路来,把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从张老师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前辈对埙友们的深情寄语和对当下制埙师们的殷切希望。希望我们广大埙友可以继续保持对埙的崇敬和热爱、继续把埙推荐给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埙和埙文化,加入到埙友的队伍中来。
最后祝福张友刚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