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游吧 关注:6,044贴子:945,542

【接盘国策】1908:变革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指令格式
列强: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奥匈帝国,和平状态内政四军事四外交二,战备状态内政三军事五外交二,战争状态内政二军事六外交三
其他国家和平状态内政三军事三外交二,战备状态内政二军事四外交二,战争状态内政一军事五外交三
二、建造时间
原则上由国力而定,外购订单看情况可以减少建造时间
步兵师骑兵师一年半,民兵师半年,战列舰三年、装甲巡洋舰两年、轻巡洋舰一年半、驱逐舰一年,各种鱼雷艇、炮艇、布雷船或商船建造时间均为半年
三、群号:471055770
四、前作(本帖为接盘,原作系统为pt,即梅梅特穆尔)
【正式】1900:帝国方舟
https://tieba.baidu.com/p/5459762909?
【报名+正式】1907:帝国方舟(续)
https://tieba.baidu.com/p/5841597374?


IP属地:澳大利亚1楼2019-02-07 15:59回复


    IP属地:澳大利亚5楼2019-02-07 16:46
    回复
      2025-07-16 22:36:39
      广告
      缺英国和土鸡(较高难度),有意的++++群


      IP属地:澳大利亚6楼2019-02-07 18:08
      回复
        【寒冬中的圣彼得堡】
        冬天的圣彼得堡寒风刺骨,在宽阔的街上挤满了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大多数是从遥远的农村来的,在斯托雷平的改革下,大量的农民被迫贱卖土地给有钱的富农们,失去土地的贫民们要么在富农手下当佃农,要么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大批劳动力涌入城市让在俄国投资的法国商人赚的盆满钵满,而在农村地区的地主们也在斯托雷平的帮助下迅速的富裕起来,广大的俄罗斯农村出现了许多大型的集体农庄和田场,而可怜的贫民们只能在城市之中寻找一块温暖之地度过这个寒冬。在谢尔盖维特的主持下俄国经济逐渐的从经济危机中回暖过来,但代价也是巨大的,斯托雷平的改革中牺牲的人便是其中之一,所有反抗的声音都被斯托雷平所镇压,在漫长的西伯利亚铁路上,火车不仅载着被逮捕的农民和知识分子,还有在议会上反对斯托雷平的议员。这些人被分配到西伯利亚“大开发”,在那里伴随着他们的还有远东的数十万部队以及南面的日本人。尼古拉重启远东海军,而英国人在暂时结束了与俄罗斯人的大博弈后和俄罗斯的关系回暖,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人从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而俄罗斯人并没有在意这个崛起的亚洲国家,在大多数的俄罗斯人眼里亚洲人仍然是蝼蚁般的存在。


        IP属地:澳大利亚7楼2019-02-07 21:15
        回复



          IP属地:澳大利亚39楼2019-02-10 22:40
          回复




            IP属地:澳大利亚40楼2019-02-10 22:41
            回复
              系统补充的话:
              自己竟然不可思议的更完了第一回合,可喜可贺,希望自己能够更下去。对于第一回合的指令,本人对大家的指令都基本感到满意,但对自己更新表示有些不满,由于数天的更新工作下来肩膀十分的酸痛,所以在一些细节上面没有概括到,一些指令也被本人有意的略过了,十分抱歉……
              另外,我要强调,一些负面效果并非因为玩家的指令出现,举个栗子,多瑙河各种凸显的问题是改制下必然会出现的,而有的事件效果虽然看起来是负面,但长期来看并非如此,反过来也如此,这个时候就要考虑玩家个人思维方向和应对能力了。


              IP属地:澳大利亚43楼2019-02-11 01:39
              收起回复
                【英俄战争危机——英国国内反应】
                七月六日,此时的伦敦上空阴云密布,蒙蒙细雨滴落在大街小巷上,此时的唐宁街十号里正忙碌不堪。昨天,远东日本和俄国的战争终究还是爆发了,阿斯奎斯正在首相办公室里与爱德华·格雷商议着英国如何应对目前的局势。对于英国人来讲,远东的战争与他们毫不相干,大多数英国人对日本人的看法只是稍微高等一点的黄种人而已,对在远东爆发的战端只是在街头报纸中偶然得知,并没有人会为此而留心。但对于唐宁街的政客来说,日俄战争的爆发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在数年前英国曾与日本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以防备俄国在远东的势力扩张,但由于俄国近几年在外交上的无所作为,致使英日同盟的实际意义已经从对俄国的战略同盟转变为遏制美国在亚洲地区的一纸声明,英俄的关系随着大博弈的结束有极大的改善。但随着战争的爆发,这一切似乎都有着动摇的可能性,按照同盟协议,英国必须承担军事援助的义务,而英国在数个月之前因为无畏级战舰的下水,在一系列外交协商中与德国重启了互相之间的军备竞赛。爱德华格雷认为英国已经与德国交恶的情况下,再与俄国交恶将会置英国外交至极为险恶的位置上,应当与日本方面进行交谈,向日本方面告知英国目前的局势,获得日本方面的谅解,以在经济和外交上的援助换取不必要的军事义务。
                当阿斯奎斯问格雷背弃盟约会损坏英国外交信誉,格雷则表示外交应当以英国的利益为核心,阿斯奎斯却反问外交事务作为英国的核心传统,损坏英国的外交信誉不就等于损害英国的利益。爱德华·格雷无意与首相继续争论下去,重复了先前说的那句话后便转移话题,提醒过一会要召开内阁会议。
                半个小时后,内阁众人陆续到达会议大厅,爱德华·格雷简述了英国在日俄战争中应当履行的义务,并首先称述了作为外交大臣自己的观点,认为英国应当与日本取得沟通,通过援助的方式取代军事义务。不等格雷说完,劳合·乔治便起身反对,而反对的理由很简单,英国没钱同时承担海军扩建以及干涉远东局势,帝国的财政因为福利开支以及海军的预算严重赤字,短期内依靠关税改制能够取得一定的收入,但长期来说随着进口额度的减少,关税的收入始终会平复到一定的程度。阿斯奎斯问劳合·乔治的看法,对方觉得战事发生在远东,派遣远征舰队前往耗资巨大,更不要说国内可能的民意反对以及工党那群人了。帝国方面可以适当的给予援助,但更多的是以贷款以及出售战舰的形式资助日本作战,这样的话即使在战后英国也可以避免日本在远东的扩张脱离帝国的控制。除了格雷与乔治两人,剩下的内阁成员发言基本与两者无异,都有避免战争的思维,至于海军大臣丘吉尔则只关心英国干涉远东的事务是否会影响已经制定好的海军扩建计划。双方争执不下,阿斯奎斯避免会议上出现冲突,中止了内阁的讨论。
                7月15日,战争爆发一周后,日军快速占领了长春、哈尔滨等满洲重要城市震惊了欧洲各国。当日,法国驻俄大使对远东爆发战争发表了十分暧昧的,暗示法国会为俄国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军事武力在内的援助。次日,爱德华·格雷得到了来自圣彼得堡方面的来点,维特向格雷承诺,只要英国在远东方面不直接对俄参与军事上的行动,俄国将不会在现在以及未来,破坏或者恶化此前与英帝国在中亚及远东事务上的合作。维特的一番言论被格雷转达到了首相办公室内的阿斯奎斯,维特的这一番话以及昨日法俄的联合声明,给阿斯奎斯一种带着一丝威胁的请求,这位帝国外交大臣得到俄国方面的口头承诺后,再一次强调了自己此前对远东的建议。17日,阿斯奎斯在唐宁街接见了包括巴克莱银行、劳埃德银行等伦敦十分著名的工商业人士以及内阁财政大臣劳合·乔治和英格兰银行行长。对于日本与俄国方面的战争,英国工商业代表们对首相建议只限于非直接干涉下的战争,即对日本提供一切战争所需要的物资,而英格兰银行行长沃尔特·康利夫赞同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表露对英国干涉战争会给伦敦证券市场带来的冲击感到担忧,法国和俄国的声明足以动摇投资者们的信心。
                “如你所听到的,阿斯奎斯。”坐在一旁的乔治在英格兰银行行长结束发言后说道。
                在坐的众人等待着来自首相的意见,阿斯奎斯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缓缓的说了在场各位都意想不到的一句话。
                “那如果英国参战的话,会如何?”
                此话一出,办公室内一时鸦雀无声,阿斯奎斯又重复了一遍自己说的话。
                “你知道我们承担不了一场战争!”此时的乔治试图压住自己的语气,但对于阿斯奎斯的这句话感到的恼怒还是在他的脸色上暴露了。
                “太荒谬了!投资者会把资金从证券市场取走的,伦敦的市场还在因为提高关税感到困惑,对俄宣战简直就是要把他们往法国人那边赶。”沃尔特·康利夫的脸色通红,一时间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
                阿斯奎斯见况连忙补充,他的意思是仅仅在众人的意思上增加了对俄的宣战声明,但不履行任何军事上的义务。而康利夫和乔治仍然认为帝国承担不起这样的代价,乔治还对阿斯奎斯建议说这句话之前先询问一下爱德华爵士的意见——如果这不是他本人让首相带话给各位的话,这场会议随后在不欢快的气氛下匆匆结束了,各位代表十分生气的没有给首相道别便离开了,乔治本人也只是礼仪性的给阿斯奎斯道别。
                九月初,俄国远征舰队在对马海峡损失殆尽的消息传到了伦敦,在爱德华·格雷的催促下,阿斯奎斯再次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英国在远东事务上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
                效果:英国玩家通过指令在会议上做出最后的决定(不限指令数量)。


                IP属地:澳大利亚65楼2019-02-16 13:45
                回复
                  2025-07-16 22:30:39
                  广告


                  IP属地:澳大利亚66楼2019-02-16 23:09
                  回复
                    日、俄双方可就接下来三个月的作战进行部署(私聊即可)
                    情报方面也得到了更新


                    IP属地:澳大利亚67楼2019-02-16 23:10
                    回复
                      【D.R. Farben AG】
                      随着德国政府与拜耳公司的第二轮商谈放弃了对拜耳公司的数项专利的索求,双方最大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接下来的各项合作也在短时间内商议完成,拜耳公司得到了来自德国政府的注资后归为帝国政府所有,不过经营权仍然在霍夫曼与艾辛格林手中。这种经营模式吸引了不少德国企业的关注,包括了之前有意与帝国政府合作的赫斯特、卡塞拉、卡勒等化工企业,由于防止与拜耳公司的合作失败,帝国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和这些企业也有相当程度的接触。其中与拜耳公司在商业利益上存在紧密关系的阿克发及巴登苯胺两家公司向财政大臣阿道夫·韦尔穆斯提出了由帝国政府推动成立以拜耳、巴登苯胺公司、阿克发三家公司为基础的利益集团公司。出于工业集中化的传统,阿道夫·韦尔穆斯同意了这个方案,并将其命名为“帝国染料工业草案”。不到半年,在与拜耳公司合作的经验上,和巴登苯胺以及阿克发两个公司的商谈十分顺利,在1908年8月,德国政府收购了两家公司,并在21日成立了德意志帝国染料工业集团,即D.R. Farben AG,旗下为拜耳、巴登苯胺及阿克发三家公司。三家公司的合并迅速引起了德国化学工业行业的震动,三家企业的资本和技术让帝国法本成为了化工行业的绝对龙头地位,拥有大量专利和技术人员的帝国法本在法兰克福成立总部,此前在莱茵兰地区新扩增的化肥及制药项目也随之落入了帝国法本的口袋中,但雄心勃勃的帝国法本不满于此,拥有庞大资金的帝国法本凭着帝国政府的支持,在莱茵兰地区推出了数个新兴的化工工业区域。
                      如果说帝国法本的成立是对德国化工行业的震撼,那弗里茨·哈伯成功制造出人工合成氨则是一枚引爆德国科学界的炸弹。受益于威廉二世对农业化学的支持,哈伯得到了大量资金投入到了人工合成氨的研究上,经过数年的研究,哈伯在他的实验室里成功的合成出氨。氨的用途众多,其中便包括了在化肥的应用上,这对刚刚鼓励大规模应用化肥到农业生产上的德国政府来说是一件利好的消息,帝国法本立刻嘉奖了弗里茨·哈伯,并承诺使用大量的资金对人工合成氨进行工业化生产上投资。
                      效果:德国资金下降、工业力上升、工业效率上升、化学科技发展速度大幅上升。
                      【激进派下的财政扩张政策】
                      法国在1907年经济危机以及帝国特惠制度中的优异表现,让经济界人士对法国未来的经济前景表示看好。实际上,进入二十世纪后,法国的经济发展就一直处于进取的上升阶段,在这趟新世纪的经济快车中,激进派完成了法国产业升级,随着以汽车业、化工等新兴产业的陆续出现,法国对更多的经济配套设施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过去的数年内,法国政府加强了对铁路的控制,并扩大了全国的铁路网,将铁路延伸至了中小型城镇中,为乡镇农产品市场的开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如今在经济热增长的鼓舞下,激进派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运输行业投资,提出了一笔预算超过数千万英镑的公路网预算提案。这个野心勃勃的公路网计划目的将公路网络延伸到小城市及乡镇当中,并包括了对汽车运输、汽车生产企业的补贴方案,这个提案得到了汽车工业及运输行业的支持,但财政部警告这笔预算可能会面临未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的影响,并且在未来数年内法国政府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财政压力,尽管如此,信心足足的孔勃仍然推动了这个提案的通过。
                      效果:法国资金大幅下降,支出小幅上升,农业政策因分论点搁置。(长期项目,效果随时间流逝见效)
                      【东欧大铁路——布达佩斯经济发展】
                      3月初,德国外长舍恩率德国工业集团代表来到维也纳,签订了有关加强两国在金融上的合作,除此之外,联邦还接受了德国工业集团提出的关于“东方铁路工程”的计划,以往奥匈帝国都保持着十分高程度的国有化铁路,联邦政府对外来资本参与的默许,映视着私有化浪潮的来临。6月初,德资在维也纳注册了“德意志铁路”公司,尽管柏林到布达佩斯之间早已经铁路通车,但在现代化程度上,只有捷克和奥地利地区的铁路比较先进,匈牙利地区的铁路由于缺乏管理以及资金迟迟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看准这一个机会的“德意志铁路”利用与匈牙利议会良好的关系,将公司总部设立在了布达佩斯,并收购了匈牙利地区的主要铁路干道,拥有庞大资金的“德意志铁路”公司计划将铁路改造为电气化,大规模的使用电力供应来减少运营的成本,并采用已经成熟的低频单相交流技术。
                      宣布将匈牙利地区的铁路电气化后,吸引了许多投资者的注意,下半年在布达佩斯注册的公司较以往相比有着明显的增多,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除了德国投资者在这里扎根以外,法国的投资家以及联邦国内的捷克资本家群体也陆续对投资这里的产业感到兴趣,大批新的厂房设立了起来,大批的劳动力需求让当地的许多匈牙利田地因为缺乏劳工而不得不荒废,由于匈牙利议会的特权取消后,这些匈牙利地主失去了传统的农业补贴政策,在人力成本上无力与工业家们抗衡,但同时也缺乏资金改进农作技术来减少他们的生产成本,在不得已下只能讲田地出租给工业主们或者被较为富有的农场主所收购。匈牙利地区的繁荣发展也吸引了联邦内其他地区人口的流动,如比较封塞的波斯尼亚和其他斯拉夫地区逐渐的开始向匈牙利地区输送劳动人口,这些背井离乡的大多数是传统进行农业活动的斯拉夫农民,低关税下的外国农作物冲击下让他们和匈牙利地区的地主一样难以生存,而斐迪南皇帝与塞尔维亚以及罗马尼亚签署的农产品进口更是进一步让南面的农业生产陷入萧条。
                      效果:匈牙利地区工业力上升,工业效率上升,农业下降,不满小幅上升,多瑙河联邦资金上升。


                      IP属地:澳大利亚69楼2019-02-17 16:20
                      回复
                        【争取妇女权利运动】
                        在欧洲,妇女逐渐在社会生产中占据地位,各个行业有着从事数百种职业的数十万、数百万妇女,她们和男性一样从事着各种职业,自食其力、进行着生存斗争。由于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妇女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和她们对于社会生产上提供的贡献对比,这种地位的提升被普遍大众“有意识”的压低。妇女们积极的关心社会上的立法状况、有关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工作环境、劳动保护等,但普遍大众对女性的工作的了解不甚了解或者一无所知,工业主和企业家企图蒙骗大众,将女性的工作地位进行掩盖,害怕女性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在这种掩盖下,大众们往往对女性追求平等权利的索求给予简短的否定回答。
                        “妇女对政治一窍不通,大多数妇女也不想过问政治,她们也不知道如何行使投票权。”
                        工商业地区较为发达,思想较为开明的英国、法国、瑞士及意大利地区,妇女的政治权益得到了进步人士们的关注,在意大利,妇女们从1893年开始就被承认在工商业仲裁法庭选举中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她们还拥有被选为医院、孤儿院、教养院和校务委员会领导机构和行政机构的成员的权利。法国在1907年获得了被选举权的权利,而妇女的地位在瑞士得到了良好的尊重,不仅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权,同时还积极参与到政治当中。
                        而这样的印象在德国仍然存在,妇女完全没有真正议会机构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在个别州以及部分地区的乡镇代表大会的选举中拥有投票权。在所有市镇或村镇中妇女都没有被选举权。在城市中她们甚至没有选举权。尽管在社会民主党人的宣传下,妇女权益在德国有所宣传,然而妇女群体在德国甚至没有结社和集会的权利。1901年秋天,柏林大学校长甚至采取了在人们看来非常不体面的做法,禁止妇女在大学生社会科学社团中发表演讲。同年,不伦瑞克警方还禁止妇女参加新教社会问题大会的辩论。1902年,普鲁士内务大臣仁慈地表示愿意给予妇女在政治社团大会上旁听的权利,前提是,她们必须像犹太妇女在犹太教堂中那样在大厅的指定的地方入座,这件事表明了我们社会状况的狭隘性。直到1904年2月,波萨多夫斯基仍然可以在帝国议会中郑重宣布:“妇女不应过问政治。”统治阶级对妇女权益的藐视和漠不关心如同当初对工人争取权益时那般,但并不代表,妇女们就没有争取正当权利的行为,从70年代开始,以海德里希·多姆夫人为代表便已经开始主张妇女政治权利,这种政治诉求在妇女群体中得到良好的反馈,甚至出现了追求暴力进行诉求的妇女团体。
                        1908年7月,德国首相比洛在为德国劳工建立廉价福利房屋的时候,接受了当地报社《美因茨汇报》的采访,并透露了将会在议会上推动妇女权益。比洛兑现了他的承诺,议会上很快就出现了关于妇女结社权利的提案,得到了社会民主党人的同意,并且部分的保守议员也对此赞同。反对的议员在当地的社区受到了妇女团体的抗议,这些抗议得到了许多城市资产阶级的支持,在大众人民的推动下,帝国议会通过了关于结社法令中对女性权益的修正。
                        原本非法的妇女团体组织得到了合法认证,工会中出现了妇女运动团体进行宣传,但很快被工业家和大企业家反对,使得随后社会民主党试图在议会讨论《矿工生活改良法案》中进一步改善妇女地位的努力失败,尽管如此德国妇女获得结社和集会的平等地位,是根本上的改革,这项关键的进步得到了来自法国、美国、英国等全世界妇女的关注和喝彩。
                        效果:德国社会民主党影响力上升、不满下降,妇女权利运动需求上升。



                        IP属地:澳大利亚73楼2019-02-18 09:55
                        回复
                          【意法和解——中欧同盟的动摇】
                          意土战争挤尽了意大利最后一枚金币,巨大的花销换来的仅仅是北非并不富庶的一块殖民地,但意大利仍然实现了数百年来的梦想,获得了“阳光下的土地”,进入了列强行列。战后的意大利经济因为战争和高关税的各种影响下缓慢不前,紧随而来的经济危机更是让意大利人感到前景无望,随着资本的流出,出口的下降,意大利的经济环境愈发恶劣。乔利蒂政府因此也颇受争议,但执政多年的他在意大利议会拥有巨大的声望和影响力,与法国的外交破冰让许多政客对这位总理仍保持着期望。
                          为了解决高额的债务和处于困境中的意大利,乔利蒂决定大力出击,于七月在新的财政年度明确提出了缩减政府开支,对奢侈品和政府部门规模进行了相关的规定;缓发养老金,对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私人化以及利润化以减少政府开支,次日,意大利中央银行宣布提高利率,同时推出了大批高利率的国债债券。乔利蒂的缩减政策遭到了各界人士的批判,消费市场和国内投资资金也因此减少,但乔利蒂的财政紧缩的确起到了作用,起码短时间内政府的直接支出减少了,而外国的投资者也因为意大利政府有所好转的财政预算以及预期下的货币升值,加持了许多意大利国债进行短期投资。财政部门建议乔利蒂取消或者削减对比较落后的产业的补贴,特别是对南方的农业补贴以及一些老旧的矿场等。
                          八月初,乔利蒂出访巴黎,随同的还有外交部长托马索·蒂托尼,次日,巴黎报社爆出意大利与法国在战略和经济上面达成了共识,并引起了德国和多瑙河联邦的注意。八月五号,蒂托尼在巴黎签订了与法国的军事同盟,作为交换,法国对意大利开放了他的殖民地市场,米兰日报称这是法国与意大利外交上的一大突破,也是乔利蒂在经济上破局的关键一步,德国的帝国日报则对此进行了谴责和批判,声称乔利蒂背叛了中欧同盟,当然,这也是威廉二世得到消息后摔烂杯子前说的话,德国人作为报复,从米兰的银行中收回了存储的大量资金,但无论如何,市场因为意法的和解对意大利经济的走势有所回暖。乔利蒂趁热打铁,降低了从法国市场进口的工业原材料以及工业生产品的进口关税,大量廉价的殖民地原材料在法国船只上卸载到意大利海边的港口,工厂也得以抛弃了意大利本土高额的原材料费用,加上意大利当局对工资的压制,利润相对之前而言大幅上升。新型产业引进了大量产自法国的高技术设备,发展蓬勃,如菲亚特这样的合资企业在潮流中脱颖而出,相对比,较为传统的纺织工业和钢铁行业在舶来品冲击下许多家庭工坊被迫解散或者破产,剩下的中大型工厂也寻求转型或者合并,工人们面临着失业的可能,而失业救济金的削减让工会十分不满。
                          效果:意大利不满大幅上升,支出大幅下降,收入上升,工业效率上升,工业力下降;法国收入小幅上升,法国与意大利关系大幅上升;德国与意大利关系大幅下降;多瑙河与意大利关系小幅下降。
                          【法国殖民地建设】
                          法国北非殖民地因为与法国国内的贸易逐年增长而逐渐出现了一定的资本力量,殖民地丰富的人力和资源产地优势使得法国本土的许多传统工业逐渐向殖民地地区进行转移。除了占据重要地位的法国纺织工业,如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在北非的阿尔及尔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尽管大多数掌握资本资料的都是法国的白人资本家,但也有不少阿尔及尔当地人通过贸易积累的财富逐渐进入资本家行业,这些殖民地出生的资本家慢慢的占据了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大多数从小接受法国的白人教育,对法国本土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在殖民公司的建议下,法国本土扩大了对殖民地的投资,其中横跨北非的铁路工程引人瞩目,阿尔及尔的铁路公司计划在已建的铁路基础上将君士坦丁到摩洛哥的马拉喀什链接起来,这条铁路耗资巨大,当地的买卖办和商人对铁路的修建感到欣喜,购置了许多发行的铁路债券为铁路的修建提供了一部分的资金。然而,这条铁路的修建引起了外交上的争议,对摩洛哥一直虎视眈眈的德国公然反对法国将铁路修入摩洛哥境内的计划,并向各国重提《马德里条约》中关于摩洛哥利益上平等均分,企图从中作梗削弱法国在摩洛哥的影响力,但最后因为欧洲外交事态的变化不得不搁置。除了北非,法国也同时加大了对远东殖民地的建设,并计划在印度支那地区修建一条横贯南北的铁路,较为贫穷落后的印度支那不仅地形复杂,而且当地的资本活动也大多依附于法国殖民公司或者法资,难以从当地人手中获取资金使得印度支那殖民公司的财政压力大大增加,不得不求助本土的财政资助来修建铁路。
                          除了投资基建,法国还试图在殖民地推动大农场模式的农业经济,通过对当地的自耕农征收高额税收,迫使了大量的农民破产或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将土地出售给地主和贵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庞大的农场大多数是以低效率的人工劳作以及对劳工的剥削获得高利润的产出,这些劳工如同奴隶一般被驱使着,并认为身上的枷锁是法国人导致的,并致使了一些民族主义在底层的出现,一些进步的殖民地人民在暗地里宣传反对法国的民族主义口号。
                          效果:法国资金大幅下降,法国殖民地经济发展上升,法国收入小幅上升,北非工业力上升,殖民地不满上升;德国与法国关系下降。


                          IP属地:澳大利亚76楼2019-02-22 21:34
                          回复


                            IP属地:澳大利亚80楼2019-02-27 20:23
                            回复
                              2025-07-16 22:24:39
                              广告




                              IP属地:澳大利亚82楼2019-02-27 23: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