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助赵灭中山”不过只是外交上的支持,即承认赵对中山的声索权,对赵国对中山国的军事行动不加以干涉。这种齐与赵妥协的外交,是当时齐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并非慷慨之举。据《赵策三》“三国欲伐秦之果也,必听我,欲和我。中山听之,是我以王因饶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听,三国必绝之,是中山孤也】。”公元前298年,齐国合纵伐秦欲邀赵加入,赵国应以三国和中山断交为条件参与攻秦。其后“赵攻中山,取扶柳”《赵策四》,公元前296年,“灭中山”《赵世家》。赵灭中山的同年,函谷关之战刚刚结束,而齐燕又战于权之战,见于《齐策五》“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齐燕两国皆悬于赵国,赵国齐国自不许赵救燕,主动拉拢赵国,许以赵国灭中山以换得赵国的中立,故有“齐助赵灭中山”的记载,燕国亦怕赵国趁机攻燕也主动拉拢赵国不干涉赵灭中山以换得赵中立,故有“齐燕助赵灭中山”一说,当时齐燕两国皆困于权之地,故所谓的“助赵”不可能是军事援助,实皆为象征性支持罢了。孟尝君田文曾借此献策赵国趁齐燕两罢偷袭齐国,但最终被赵武灵王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