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论吧 关注:22贴子:368
  • 11回复贴,共1
心经真义简略介绍
  心经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称,是唐代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仅二百六十八个字,短小精悍,在古代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熟知,是般若经的精华,深受广大学佛者的喜爱。鉴于这部经义理的深奥性和流传的广泛性,以及对广大学佛修行者的重要性,有必要对此经在通达般若的基础上作以全面而深入的讲解和剖析,以引领广大佛子对五蕴自身和法界真实相貌的全面了解,尽快证悟般若真实义,开发佛子的般若大智慧,心得解脱和自在。能依此经而修行的人在了解了五蕴的实相,证得五蕴皆空以后,身心越来越解脱,智慧越来越深利,就像观自在菩萨一样心无挂碍,越来越自在,有能力渡越一切生死苦厄。愿越来越多的人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


1楼2019-01-22 10:33回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楼2019-01-22 10:34
    回复
            第一章 经题略释
      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的全名叫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名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解释。
      第一部分,“般若”梵语Prajna的音译,中文意为大智慧。这个大智慧是指出世间的智慧,是真如自性本具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修出来的,先天本具。因为这种智慧不属于三界世间的世俗智慧,不是后得的智慧,因此这种智慧不生也不灭,永远不会退失。七识心没有这种先天本具的智慧,七识心如果能获得大智慧,一定要通过修学佛法才能获得,所获得的智慧是从无到有的,因此是生灭性的。为了区别众生本有的如来智慧与七识心的世俗智慧,因此般若就不采用意译的方式,而直接音译般若。
      第二部分,“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佛法中的“彼岸”与有生死烦恼的“此岸”是相对的,“彼岸”是真如自性——如来藏的寂灭境界,那里没有世俗法当中的见闻觉知,因此没有喧闹,没有生死、没有烦恼,寂静无为。而我们的五藴生生灭灭生死不断,在“此岸”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转个不停,除非证得五蕴空以后才能得解脱,才能出离生死的轮转,否则永无停息之日。
      第三部分,“心”指的是什么心?《华严经》中有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说的就是这个心,也就是“三界唯心”的心,是指第八识如来藏这个般若心体。心经就是围绕这个“心”而讲的,祂是我们成佛的真体,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和总纲。
      释迦世尊八相成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先讲四大部阿含经,让众生依之修学断除我见、证解脱果,有能力入无余涅槃得解脱。讲完四大部阿含以后,接着讲六百卷大般若经,六百卷大般若经全部围绕这个般若心来讲。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起来就是一部金刚经,金刚经也是讲这个成佛的真体——金刚不坏心;金刚经再浓缩起来,就是这部二百六十八个字的心经。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和精华,心经的源头就是般若心体——如来藏,因此,如来藏是般若经典的总持,也是三藏十二部的总持。
      世尊四十九年说法,结集成了三藏十二部,三藏十二部从哪里来的?是从世尊的本来自性清净心中流露出来的。众生是如何成佛的?成佛的究竟原理就是因为有这个如来藏心可依止,能存修证的种子,并且以如来藏作为榜样去除无明,七识心如果像如来藏一样无为和清净,就成就佛道。菩萨通过修行证悟如来藏,然后明了这个心体中所包含的所有种子的功能作用,证得祂的全部功能体性,依止于祂的清净无为性,断除全部的无明遮障,究竟转识成智,最后才能成就究竟圆满的佛。
      十方世界的一切有情众生都有如来藏,有如来藏在身中运行的才叫众生,没有如来藏在其中运行的是无情物。有这个心的才是有情,有情才能成佛,无情物不能成佛。能成佛的原因就是因为有如来藏,因为祂是成佛的真体,有了这个心体存储成佛的种子,才能出生十方三世的佛宝;有了这个心体,十方三世诸佛才能说出成佛的法宝——三藏十二部;有了这个心体,才有真妄和合的五蕴僧宝,所以一切三宝皆由此出。
      《华严经》说这个心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多大?所有众生都在这个心中生灭不断,诸佛国土都在这个心中示现,一切法都不出这个心体之外。一个佛国土叫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无量个三千大千世界形成一个华藏世界,无量个华藏世界形成世界海,所有的世界海形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指这个心,十方世界都在这个心中。无论是十方三世诸佛,还是无量无数的有情众生,永远都不出这个心之外,就像孙悟空永远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因为一切法本来是这个心所生,那就本来就在这个心当中生、住、异、灭。
      这个如来藏心是我们修行的根本依止,离开祂无一切法,也不会有学佛修行这件事。即使能够修行,也没有结果,因为我们修行所形成的清净种子和善业种子要靠祂来收藏,后世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修行成就佛果。没有这个心,众生无法成佛,也不会有六道轮转的现象存在。因此,所有学佛修行的有情众生,都必须要相信这个心的存在,并逐步了解这个心的体性,证得这个心,观察这个心,以获得越来越深广的智慧。整个佛法大厦都是以如来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如果否认如来藏的真实存在,或认为这个心只是佛的方便说,就等于否认全部佛法,就成为断善根、断佛种子的一阐提人。


      3楼2019-01-22 10:35
      回复
        二、自性清净心的根本自在
        为什么说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如来藏是本来就自在永远自在的?因为祂不用出生,永远也不会灭去,自身能不依任何法而存在。祂没有六根,不对六尘,没有六识的了别性,不分别六尘万法,因此就不会对六尘境界生起任何的烦恼心行;祂没有贪嗔痴烦恼,不造作恶业,也不造作善业,因此就不随业行而生死流转。祂没有眼根,不对应色尘,不了别色尘,就不被色所迷、所转、所缚,于色自在;祂没有耳根,不对声尘,无论是赞祂还是辱骂祂,祂都听不见,因此祂不在声尘中起各种烦恼,于声是自在的;对香尘、味尘、触尘亦复如是。因此,如来藏在六尘境界中,永远是如如不动,永远是自在的。
        众生的七识心对六尘必起见闻觉知,在六尘中是不自在的,眼见色被色所迷,耳听声被声所转,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全都被缚。七识心离不开六尘境界,见色住色,听声住声,嗅香住香,尝味住味,觉触住触,知法住法;而如来藏对六尘不起任何见闻觉知,不沾、不染、不粘、不缚于六尘法,所以祂在六尘中是自在的。
        一切法都无自性,不自在,不可能离开如来藏单独存在;而如来藏具有真实性、如如性、不依他性,不用他生,永远不灭,因此是自在的。五蕴我不可能离开六尘而独存,只要一根不具,就是残疾之人,就要少分别一尘,内心就要痛苦一分;当六根再也不能触六尘时,五蕴必然舍报而成为死尸。所以众生如果不依如来藏而求解脱,永远都要被五蕴所束缚,在三界六道里不能出离生死苦。
        如来藏因为不对六尘起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就没有苦受和乐受,六识心受苦乐的时候,祂不受苦乐,因此是自在的。然而如来藏既然是识,就有识别了别的功能作用,实际上祂也有受有想,这受与想与前七识的受和想有很大的差别,未悟的学人很容易误解,容易混淆不清。即使是有般若总相智、别相智的菩萨,也只能遵从圣教而从理上推断,真正能现观的,是具有道种智的地上菩萨。菩萨悟后修学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学唯识经典,就能逐步体验如来藏更深、更细的体性,就会发现,祂与我们觉知心的体性完完全全不一样,这是唯证乃知的事情。
        三、贤圣人的解脱自在
        凡夫众生可以通过大小乘法的修行,而使五蕴身心逐渐趋向自在,甚至达到完全的自在。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五蕴是自在的,但自在的层次不同,差别也很大。
        首先讲声闻人的自在性,声闻人断我见证了初果,与凡夫比,心能自在一些。他知道五阴十八界是虚妄的,对六尘的贪着性就会减轻,渐渐修成了二果人,在六尘境界里就自在了一分。接下来证得了三果至四果阿罗汉,对三界的贪爱都灭了,完全不被三界世俗法所系缚,心得解脱,内心更是自在。阿罗汉未入无余涅槃时,虽然还有五蕴身的存在,但他可以见色不着色、闻声不着声,心不粘着六尘,六尘对他的束缚非常的轻微,因此他在六尘里是相对自在的。有神通的阿罗汉就更自在了,修出天眼通,天上的境界、地狱的境界、其他世界众生的境界,他都能看得到,俱解脱的阿罗汉不仅有天眼通,还有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有这六神通,无事不知,无事不晓,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五蕴身心非常自在。他对于生死,相对凡夫来说也是很自在的,阿罗汉命终想把意根灭掉就能灭掉,想灭掉五蕴就能灭掉五蕴,想长寿就能长寿,想涅槃就能涅槃,可以永远不在三界世间里生死轮回。
        缘觉圣人(出生在无佛之世的为独觉)通过观行、思惟十二因缘法,而断我见、我执和三界贪爱,最终能出离三界生死,入无余涅槃。因此,对于六尘万法,对于五蕴十八界法,缘觉圣人是自在的,对于生死也是相对自在的。缘觉圣人与声闻圣人相比,虽然智慧要深广一些,但与菩萨相比,其心还是不够自在,还是惧怕三界生死系缚。无论是缘觉圣人还是声闻圣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能证得本来自在的自性清净心——如来藏,需要在未来因缘具足时,回心修学大乘,再来明心,证得本心如来藏,成为大乘菩萨,才能更自在一些。
        菩萨的心要比声闻和缘觉自在很多了,因为证得了万法都是如来藏所幻化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对于万法无所畏惧。心经所讲的就是观自在菩萨的智慧境界,甚深又甚深。这样的菩萨早已经明悟了真心,定与慧都非常深细,能够任心自在地观察思惟甚深的佛法义理,能够随时随地现观自己的真心是如何运作的,如何与五蕴七识和合而产生万法,也能够观察出其他六道众生如来藏的功能体性。
        菩萨明心后,发现自已和所有众生都有真如心体在时时运作着,这个心是本来就存在的,不依赖任何外缘就能单独存在。菩萨认可依止这个真心理体以后,妄心七识能够渐渐的不着相、不执著、不被万法所染,内心也就有几分自在了。证悟的菩萨摩诃萨修出四禅八定以后,十方諸佛国土能够随意来去,能随缘变现不同种类色身以利益众生,这种自在是远非声闻缘觉所能比的。
        菩萨登地以后修四禅八定,三地满心修学神通,他的神通境界比阿罗汉殊胜极多,用意念就可以变出成千上万个意生身。修到八地菩萨,可以随意变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还可以有无量分身;八地菩萨如果想把地球移到别的星系,马上就可以移过去,众生都无法感知到;菩萨看到众生生活艰苦,悲心运化,就能变化出无量多的饮食衣具来资助贫穷的众生。菩萨如果想以佛身度众,就可以变出佛的色身,示现八相成道以度化众生。众生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可以随缘现什么身,这个自在的层次不知又高了多少,声闻缘觉们无法与之相比。修到等觉、妙觉菩萨就更自在了,最自在的自然是十方世界的诸佛,对佛来说,无有一法不自在。
        作为末法时代的修行者,要以菩萨为榜样,时常观察我们的不自在处,要生起出离心,生起厌离生死烦恼的心。有了这个厌离心,才能发起修道心,修行才能成就。已经有初步成就的菩萨,要不断检视自己的自在处与不自在处,要有智慧了知自己与佛地境界的巨大差距;要以佛究竟解脱的大自在为终极目标,勇猛精进的修行;要悲悯众生轮回生死受种种苦不得自在,发大愿尽未来际救济众生同成佛道。


        5楼2019-01-22 10:36
        回复
          第二节 如何观行得大智慧
          下面再讲讲“观”的含义。什么叫作观?观就是观行、观察,也包括思考、思惟的意思。观自在菩萨,是能观察众生的如来藏自在不自在、觉知心自在不自在的菩萨,菩萨从开悟明心的第七住位开始,就能做这种观行。我们学佛修行首先经过十信位,十信位修行圆满再进入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然后进入十地位,最后是等觉位、妙觉位共五十二个阶位。明心见性以后,菩萨就开始观察、思惟如来藏的各种体性,入地以后,菩萨对佛法越来越通达,就能进行更深入的观行,越往后观行的内容就越深细,智慧就越来越深广。
          一、观行的种类差别
          观行大致分为三种:小乘的观行、中乘的观行和大乘的观行,成佛以后就不用再观行了,成佛之前的各个修行阶段都要观行,因此观行是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不可或缺,是获得智慧的必由之路。
          小乘的观行对象和范围是五蕴十八界,通过观行五蕴十八界,证知了这个假我的虚妄性,就能断我见、我执,证声闻初果至四果阿罗汉,最后心得解脱。中乘的观行对象和范围是十二因缘法,通过对十二因缘每个环节的思惟、推理、论证,最后证得辟支佛果,从而断除一念无明得解脱。
          大乘菩萨悟道之前,要在外门广修菩萨六度,修完菩萨六度,再静虑观行——参禅,依次过禅宗初关、二关和三关。菩萨在明心证悟本来自在的如来藏之后,要观行如来藏运作的总体相貌和具有运作的细相,获得总相智和别相智,观行证得如幻观成为十住位菩萨后,再观行证得阳焰观和如梦观,成为十行位、十回向位菩萨,然后具足一分道种智就可以进入如来家,成为初地菩萨。进入初地再观行如来藏的种子功能,证得如镜像观;初地满心进入二地,然后地地观行越来越深细,直到种智具足,圆满成佛,就不用再观行了。
          二、菩萨如何修观行
          观行也叫禅修或思惟修,就是在心止于一境的前提下,在定中深细地观察思惟佛法的真实义、究竟义,从而开启智慧,定越深获得的智慧就越深。菩萨若不修观行,学佛就成了纯粹的佛学理论研究,永远不能证果,不能破除无明而得到解脱的功德受用,也就不能出离生死轮回,到达涅槃的彼岸。所以修持观行的功夫很重要,止观双运就能破除一切无明,否则就无法“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只有浅层次的情思义解和乾慧狂慧,没有真正的解脱智慧。
          初学菩萨修观行应由浅入深,首先要修外门的观行,观行思惟世俗谛五蕴十八界的虚妄而断我见;接着熏习般若正知见,先从理论上明白如来藏的体性,明白五蕴活动不离如来藏的运行,明白有如来藏潜转身中作諸事业;然后在善知识的指导下,进入看话头、参话头等禅修观行,也就是参禅阶段,等到时节因缘都具足时,就能发起般若实相智慧,证得实相心如来藏,从而获得般若总相智,从此以后就可以进入内门修观行了。
          所谓内门观行,是指菩萨开悟明心,真正进入佛法殿堂以后所要修的观行,主要是观行如来藏运行的细相和含藏的种子功能,观行如来藏是如何与前七识和合运作,而变现六尘万法和成就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菩萨的观行越深越细,智慧就越来越猛利,直至一切种智全部成就。
          菩萨修观行要以定力为助缘,初学菩萨要想断我见,要想参禅明心,要想思惟甚深的法义,意识心不能散乱到处攀缘,不能过多地分散精力去关注不相干的俗世事务,心里不能有过多的挂碍。一定要具足相应的定力——未到地定至初禅定,这样意识心定在一处,止于一处,专注力强,观行的力度才深透,才能出生大智慧。要断我见乃至明心证悟,至少要有欲界未到地定的定力;想要入地修学道种智,至少要有初禅的定力。在定中观行的时候,要注意定慧等持,不能过于专注在定境上,否则就容易进入深定,无法再思惟参究了。


          6楼2019-01-22 10:37
          回复
            第五节 简述识蕴
            最后讲一下识蕴,“识”就是具有了知、分别功能的心。识蕴的范围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识,识蕴就是指六识功能的积聚。
            六个识的功能是有差别的,比如,眼识负责分别色尘,眼根的扶尘根与外相分色尘相触,如来藏就在胜义根处生成内相分色尘,根尘相触处,如来藏产生眼识;同时意根与色尘上的法尘相触,如来藏就产生了意识,眼识和意识产生出来共同了别色尘,就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了,这是眼识意识共同的分别结果。眼识与意识对色尘的了别范围是不同的,眼识了别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以及虚空等显色;意识则了别色尘境上所显现出来的法尘——法处所摄色,就是形色、表色、无表色。眼识与意识共同合作,我们就看清了色尘。同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也是根尘相触时,由如来藏出生的,五识与意识永远都是共同和合运作的,所以意识被称为五俱意识。五识只能了别五尘的粗相,细相则由第六识来了别。
            实际上六识对六尘的了别,是八个识共同配合运作的结果,八个识和合运作极其快速又非常复杂。无量数的识种子都是刹那生灭的。这个过程,比世界上功能最强大的电脑都要复杂无数倍。我们五蕴身有时好象是在做一件简单的事,但背后都是八识心王无间的配合,等到明心以后再来观行、思惟,就会发现真的非常不简单。
                   第六节 度一切苦厄
            一、众生的苦是从哪里来的
            众生为什么会有忧悲苦恼?因为有烦恼和无明,贪爱五阴身和三界世间法,因此而广造众业,导致生生世世五蕴身不断以受无尽的苦报。如果五蕴灭了,就没有人来受这个苦报了,所以说有身即有苦。无色界天人虽然没有色身,但是他有识心在,还有行苦和坏苦。在无色界的四空定里根本没有时间长短的概念,一入定几万大劫过去了,出定后就感觉好像只过了一会儿似的,若天福享尽,有可能直接下堕三恶道去受苦报。
            无明烦恼是一切苦的来源,五蕴身心的存在是一切苦的受报器,四果阿罗汉虽然已断尽我见、我执,心中不再有烦恼现行,但未舍寿就有色身和识心的存在,在人间生活就有微苦、余苦要承受。当被蚊虫叮咬的时候,身体就会觉得痛痒;夏天太阳太晒了,身体会感到热;冬天冷风太冷了,身体会感到冷;生病的时候身体也会有苦受;还有一些因果业报需要了结;但心里是没有多大的苦受,因为心已经得解脱,不在意任何色身的苦受。所以阿罗汉涅槃的时节因缘一到,与此世间的缘尽了,就不愿意再接着受五蕴苦,要灭掉五蕴身心,出离世间,入无余涅槃,离苦得解脱了。
            二、声闻人度苦厄
            声闻人是如何度过一切苦厄的?声闻人只能度一部分苦厄,不能度一切苦厄,只能了分段生死苦,不能了变易生死苦。他们依圣教观行自已的五蕴身心,发现它是生灭无常的;无常故空,空故是苦,苦故无我;要度过苦厄,就要彻底灭掉苦厄的承载器——五蕴身心,入无余涅槃,让苦厄找不到主,从而不苦不乐,也没有舍受。
            定性声闻人不证实相,只能在蕴处界观行,通过对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一观行,发现没有一法是恒常不变的,都是迁流不止、生灭变异的。于是断了我见,断了三缚结,证了须陀洹果。证了初果以后,继续观行思惟,贪嗔痴烦恼越来越淡薄时,就成了二果人——斯陀含。接着降伏五盖,修出了初禅,断了贪欲心和嗔恚心,就证了三果阿那含。三果人再断掉我慢,去掉内心当中对“我”的最后无明,意根对于自我的执著性就断尽了,彻底灭掉了对三界的贪爱,就证了四果阿罗汉。阿罗汉等到寿命终了,就将意根灭掉,不再投胎,不再有后世的五蕴名色出生,只剩下第八识如来藏独自存在,这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
            阿罗汉没有证得本来解脱、本来无苦的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因此就不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来照见五蕴皆空。阿罗汉是灭掉五蕴我而离苦,没有人继续受苦,方便说已度一切苦厄了,其实还有苦种没有断除,生死苦并没有彻底了断。套用《金刚经》的话来说,所谓得度,即非得度,是名得度,因为实无有众生得度。
            三、菩萨度一切苦厄
            菩萨是如何度过一切苦厄的?回到经文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从这句话来看,菩萨度一切苦厄看起来非常简单容易,实际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修的法甚深又甚深。其真实之理是什么呢?能够观自在的菩萨,至少是已明心开悟的菩萨,但仅仅是开悟的菩萨,其智慧和禅定不足以度一切苦厄。当菩萨修到断除烦恼,能了分段生死时,才能度大部分苦厄,还有一丝变易生死苦没有了尽,了尽之后,才能到达涅槃的彼岸。菩萨有了实相般若智慧,就能从实相法的角度来观行现象界的一切法,并不真实存在,生死皆如空花,证得此理,再也不惧怕生死系缚自己。菩萨了知只有自性清净心如来藏才是真实不灭的法,没有生死,不在此岸,也不在涅槃寂静的彼岸,五蕴十八界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幻化的、假有的,五蕴的所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是虚妄不实的。
            菩萨证得了真心如来藏,就不会再认五蕴这个假我了,真我如来藏自性清净常住涅槃,从不与苦乐相应。菩萨内心深处舍妄归真,在理上就度一切生死苦厄了,菩萨不灭五蕴而离苦,不离世间而得度一切苦厄,因为所皈依的自性如来藏根本没有苦,由祂护持的五蕴苦也不苦。菩萨开悟后,不妨色身在世间还有苦,凭着广大的誓愿和悲心,陪着众生一起在生死苦海中,不断救拔有缘众生脱离生死苦海。
            证悟的菩萨虽然从理上说,已度一切苦厄了,但是在事上还做不到,因为还有对三界贪爱的烦恼未断尽,还有无量烦恼习气存在,还有无始劫的尘沙无明没有断除,还有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存在,因此就要不断修集禅定、福德和智慧。初地以上的菩萨有能力断掉对三界世间的贪爱,可以不来三界,但因为想成就佛道利乐众生的缘故,不愿出离三界。八地菩萨断尽了烦恼习气,没有了分段生死,寿命极长,表面上看好像没有生死了,但是还有生死的业种和无明存在着没有灭尽,识心还会有动转和变化,还不是真正的无生无死。只有修到究竟佛地,所有的无明全部断尽,无垢识心中含藏的种子永远不会发生转变,前七识转识成智,如来藏就是真正的常、乐、我、净了。因此,修到佛地才能真正了生脱死,究竟的度一切苦厄。


            9楼2019-01-22 10:41
            回复
              第二节 五蕴与如来藏非一非异
              同理可知,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蕴不异于空性心如来藏,离开空性心没有受蕴;空性心如来藏也不异于受蕴,受蕴是空性心显现出来的法相。受藴是如来藏产生出来的,是如来藏的一部分种子功能,也不异于如来藏,众生的各种觉受就是如来藏流注出的种子所产生的功能作用,本质上就是如来藏。感受就是如来藏流注出识种子形成的识,在分别六尘时所形成的受觉作用,如果没有如来藏的功能作用,受蕴就不会出现,人就与一块木头没有区别了,任人宰割,也不会感觉疼痛。
              所以说受蕴和如来藏不是二法,这个受蕴就不异于如来藏,如来藏变生出了受藴,那么如来藏也不异于受藴,受藴就是如来藏。如来藏的一部分种子功能转化成受藴,如来藏就是受藴,受藴与如来藏的关系就是不一也不异的,二者互相依存不能离开,又不能互相代替。为什么真妄不异又不能互相代替呢?比如说黄金是本有之物,打造成金盆以后,二者就是不一不异的关系,但是不是互相代替,如果想要装水,就要用金盆,不能用黄金块;如果要打造一个金屋,金盆就不行了,就要用黄金。大意如此,比喻不能完全太恰当。
              真妄互依才能把如来藏的各种功能显现出来,如来藏动起来才能有妄法色受想行识,如来藏的运行行相也就出现了,真妄和合才能现起一切法。所以当我们有感受的时候,背后一定有真法在配合着,不是只有虚妄的感受作用,找到这个真法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五阴现起的时候,是真妄和合的结果,不是只有表面的五阴相。五阴相是不自在的,不能自己出生自己,一定有现起五阴的真法如来藏存在和运行。真法如来藏是如何起作用和运行的呢?自己独自去参究,明白内里的运行机制才能开悟。
              所谓的开悟就是证得了如来藏在万法中运行的事实真相,不是用眼睛看到了什么,而是心眼打开了,慧眼打开了,观察到了五阴的运行秘密和如来藏的运行机制。同时就知道哪个是自己的如来藏,哪个是真实的我,那么就不再认五蕴为我,知道五蕴确实是假的了,都是如来藏在起作用。找到如来藏的同时,小乘的我见肯定已经断除了,大小乘的果位都能证得。
              证果,说快也快,但如果学佛的路走的偏斜一点,或者是绕圈子,那就会非常的慢,也许越走离正道越远。福报大的人,就走这个直道,修行非常快。福报不足再绕,绕弯的过程是在积累福德资粮的过程,也是修菩萨六度的过程。六度的条件缺少哪个都不行,布施不足不行,戒律、忍辱力和精进度不足也不行,定力、慧力不足,都没办法参禅,没办法明心证悟,所以菩萨六度都要修好。
              同理,想蕴和如来藏的关系也是不一不异的,行蕴和如来藏的关系也是不一不异的,识蕴六个识和如来藏的关系也都是不一也不异的。识蕴六个识是如来藏出生的,六根和六尘一接触,如来藏就产生六个识。所以整个五蕴都是如来藏变现出来的,因为都是变现出来的缘故,所以才说五蕴是空的,并且是空性。空,是空幻、空无、不真实义,空性的意思就是如来藏的性质。
              五蕴自己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自己从无到有,从有又到无,即使有的时候,也不是真有,是假有,幻化的有,不是真实的。就像一个魔术师在空中变现出一个宝石一样,这个宝石虽然看似有,但不能单独存在,它没有真实的体性,是虚妄的,是空的,说没有就没有,根本执著不了,也抓不住,因此就是空幻的。从另一方面说,宝石是魔幻师变幻出来的,属于魔幻师所有,变幻与收回宝石由魔幻师掌握。
              五蕴中,识蕴是心法,受蕴、想蕴是心所有法。根尘相触,如来藏就流注出六识心的种子形成了识,六识在分别六尘时就有了觉受、有了取相分别。因此,识蕴、受蕴、想蕴都是如来藏产生出来的,是如来藏的一部分种子功能,所以也不异于如来藏,本质上都是如来藏,与如来藏是非一非异的关系。
              再看行蕴,我们的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造作都是行藴。众生的身心为什么会刹那生灭,皆是因为背后有个如来藏不断输出业种而产生的。从世间现象来看,一切法迁流不止,没有刹那停止过。而从空性心如来藏的角度看,一切法的变化,是如来藏不断变现执持的结果。如来藏输出业种,现行后再落谢回到如来藏心体中,再输出业种,再回到如来藏心中,这样不停地快速的生灭。一切法的生住异灭,本质上就是如来藏输出种子的生住异灭的过程。因此,行蕴与如来藏是非一非异的关系。
              大乘行者的开悟就是明白一个事实真相,懂得了五蕴的运行机制以及与如来藏的关系,证得了如来藏,知道了祂就是真实的我,从此不再认五蕴这个假我。因为当下就能现观,五蕴身如同木偶人,如来藏就是背后的操纵者。


              11楼2019-01-22 10:51
              回复
                第三节 如来藏对众生的随顺性
                整个五蕴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所以五蕴才是空的,不实在的。五蕴不能独自存在,有如来藏亲自所缘和执持,它在如来藏法界当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生生灭灭永无止歇。如来藏离见闻觉知,是相对于意识觉知心了别的范围来说的。如来藏有自已独有的了别性,能随顺我们成就世间法。祂有时像一个最忠实的仆人,对我们言听计从、百般随顺:我若向东,祂不向西;我若坐卧,祂不站立;我若吃饭,祂不饮茶;我若看物,祂不听声;我若为人,祂不做鬼;我若上天,祂不入地。
                如来藏也有不随顺的时候,祂有独断专行不讲情面的一面。这是什么情况呢?这是在众生业缘已经成熟,如来藏不得不按照业力来实现众生的因缘果报。五蕴身心造作的所有业行的种子都存在如来藏心体里,如来藏随时都能了别这些业种,根据业种来执持众生的六道色身和改变生存环境。未来世如果该得人身,就在第七识的配合下,入母胎投生人道;如果该得**身,就与意根一起投入**胎,在**母胎中变出**身。
                应该为众生变现什么样的色身,如来藏都清楚,是男身还是女身,色身是庄严还丑陋,健康还是残疾,如来藏都能依业、依缘准确无误地变现出来。如来藏执持我们的色身,祂不会有自我意识说,**身体那么丑陋,我不想执持,我还是变现一个人身或者天身。祂没有我见、我执,五阴造的是什么业,该得什么的果报,都瞒不了祂。祂不听从意识的建议,也不与意识商量,如来藏有自已的本觉智,这种智慧是如来藏本有的,不是修学来的,与意识觉知心了别六尘万法的智慧有本质的区别。
                有些人日日都想发财,就是发不了财;有些人希图长寿,中年未到就已离世;有些人想追求健康,却整日药不离身;有些人想升天享福,寿终时却下坠恶道。不要抱怨如来藏不随顺,如来藏既了别众生的心,也了别众生的业,众生想做什么,祂都会随顺配合,祂自已却没有选择的余地和念想。众生想成就的事,如来藏中如果没有收藏这样的业种和业缘,祂也没有办法,祂也做不了无米之炊。缘熟时,不管众生有没有这样的想法,也不管是恶、是善,不管众生要不要,祂一律把业种现行出来,如实实现果报。如来藏的运作有自已特有的规律,不以我们的意愿所转移,祂忠实地记录我们所造作的身口意行、造作的所有善恶业,无一丝一毫的差错。业种成熟时祂知道业的果报是什么,该升天享福的,就给你造天人的色身,该下地狱受苦的,就造地狱的色身和地狱的生存环境,正报依报都是由祂来成就,所以地狱、天堂都是唯心所造。
                如来藏自性清净,没有自我,绝对随缘,不分善恶,随缘的同时又不改变其自体清净性,不变当中又完全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我们的妄心七识,自我性非常强,总是想让他人或者外界一切境界顺从于自己的意志,总是想摆布一切,非常的主观,我执很重。如果七识心通过修行能像如来藏一样清净,我们就能圆满成就佛道。因此,我们应该要知道如何真正修行,应该通过修行菩萨六度,明心找到如来藏,依止于祂断除我见和我执法执,灭除烦恼习气,灭尽无明,从而究竟解脱。
                学佛之人要认识五蕴的虚妄性,知道祂不能长久住世,人生百年不过刹那之间,要有解脱生死的急迫之心,力求早证菩提。一旦证得如来藏以后,十方世界可以随意往生,因为这时心与十方诸佛国土相应,明心悟道的菩萨是诸佛国最基本的组成成员,只要有愿力想往生,诸佛都会接引,这是由愿力和善业作主的。如果不修行、不证真,就不得自在,当恶业的缘熟时,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抗拒业力,瞥尔就随恶缘而去受生死流转的果报去了。


                12楼2019-01-22 10:52
                回复
                  第五章 如来藏的中道性
                  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第一节 五蕴十八界的空相
                  什么是诸法呢?心经所说的诸法总分为两大类: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法,合起来就是三界世间五蕴十八界当中的所有法。五蕴是色藴、受藴、想藴、行藴、识藴;十八界包括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五蕴包括色法和心法,十八界中,六识加上意根第七识是心法,其余都是色法,前五识所了别的五尘和意识所了别的法尘,都属于色法。众生都活在六尘万法之中,自身所受用、所接触的法,都没有超过这六尘,生存环境、宇宙器世间,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都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之中。
                  五蕴十八界,无论是色法还是心法,都是有相的,都有三界世间里的法相。色有色相,心有心相,但是这些相都是幻有,都是空的,所以叫作空相。五蕴十八界法为什么有相而空?《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所有的相都是如来藏幻化出来的,是不自在的,说消失就消失,有也是空幻,如梦中物一样;也好比阳炎和海市蜃楼,虚幻不实,似有实无。
                  菩萨明心以后,用般若智慧和定力来观行,就会发现:五色根是如来藏执持的,如来藏输出四大种子维持其存在,生住异灭从未停息;六尘是如来藏变现的内相分,似色非色,如镜中之物;七转识也是如来藏输出的识种子,刹那生刹那灭。五蕴十八界一切法,没有一法是真实不灭的,只是众生无量世以来,无明烦恼执空为有,如在梦里追逐幻影,导致轮转生死不得解脱。
                  什么是海市蜃楼呢?太阳光照在海滩上,海滩上的热气返上来,就出现了楼房、人物、车马,而且车马还在走动,虚幻的景象就显现出来,那个现象就叫海市蜃楼,是热气形成的一种假象。远远看,那个楼房像宫殿一样真实,有马在奔跑,人物还在走动,就像真的一样,远看看不出那些现象都是假的,走近一看,却什么也没有。什么是阳炎呢?当太阳光照在沙滩上的时候,热气返上来,雾蒙蒙的,那些鹿因为口渴的缘故,就以为那是一条大河,赶快奔过去想喝个饱,等跑到近边一看,沙滩上什么也没有。那些野鹿的心,被幻化出来的河水的假象迷惑住了,牠们认为河水是真实有的,可实际上是空的,什么也没有。阳炎就像那幻化出的河水一样,表面看好像是有,实际上是空的,渴鹿被自己的识心欺骗了,不识真相。
                  众生的心就像渴鹿一样愚痴,不辨真假虚实。我们现在心还被迷惑着,还处于颠倒状态,没有清醒过来,与在梦里是一样的。七识心就像那渴鹿一样,以为万法真实有,每日里追逐着万法,追求了一辈子甚至无量劫,到最后还是空空如也。众生生活在人间,七识心生生世世执着五欲六尘,为了金钱、房产、地位、名声,还有子女、家庭,为了財色名食睡,谋划攫取,广造恶业。有些人觉得成功了,志得意满,殊不知所见所得都是幻相,等到无常到来,眼睛一闭,臭皮囊不得不丢下了,哪有一法可得。所谓:一日无常到,方知梦中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而无常不是专指死亡,才叫作无常,刹那生灭、了不可得,这是真正的无常,就在一切法表面存在的当下,就是生灭无常而幻化的,就像阳炎一样。
                        第二节 如来藏的空相
                  为什么说如来藏是空相?祂与五蕴十八界的空相有什么不同?说如来藏是空相,是因为祂没有三界世间的六根相、六尘相、六识相,也没有五蕴相,没有一切世间相,但却是真实的存在。五蕴万法和如来藏两种相,不管是假法也好,实法也好,所有的相都是空的,实质都是空性心如来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相之相是空的,无相之相也是空的,两种空含义不同,有相的空是了不可得,无相的空是没有相貌,没有色相。
                  五蕴十八界是有相而空,如来藏是无相而空。五蕴十八界是有相无性,所以说空;如来藏有性无相,也说是空。同样说空,但这两种空却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虚妄法,一个是真实法;一个是虚相,一个是实相;一个是用,一个是体;一个是权,一个是实;一个是依祂起性,一个是圆成实性。但二者又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相依性而有,性以相而显。如来藏虽空却是真实法,五蕴十八界虽有却是虚妄法。五蕴十八界并不是灭了以后才说空,而是存在的当下就空,因为它无自体性,非真实存在。正如金刚经所说的如梦幻泡影,是我们的妄想分别而显现出来的。其实五蕴十八界就是如来藏空性心,全体都是如来藏的种子功能作用,如果非要说有相,就是如来藏相。


                  13楼2019-01-22 10:52
                  回复
                    第三节 诸法空相为什么不生不灭
                    一切法都是如来藏幻化的,所以说诸法都是空相。如来藏这个能生万法的真如心体虽然是真实有,但祂不是三界有,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触不着;凡是三界有的东西都是要生灭的,如来藏不是三界有,因此不生不灭。“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意思是说空性心如来藏不是有生之法,祂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存在,凡是有生之法都会有灭,但如来藏不是有生之法,所以永远也不会灭。
                    五蕴世间万法为什么是不生不灭的?这是从法的理体上来讲的。五蕴世间万法没有自体性,它的体性都是如来藏性,是空性心如来藏的功能作用。五蕴的法相有生,法性未生,所以不是真生;五蕴的法相有灭,法性本来未生,又何曾灭,所以灭也是幻灭。一切法在如来藏心体的表面虚妄的生灭,但从如来藏的立场来说,一切法只是如来藏功能体性的一部分,这种功能体性是本有的,从未生过,也不会灭。
                    举个例子来说,梦里的景象是如来藏变现的独影境,我们做梦梦见自已发财了,有很多房产田地、金银珠宝、汽车飞机等等,突然一觉醒来,这一切财富都消失不见了。有智慧的人自然不会说梦里的财富真实出现过,既然梦里的事没有生过,就谈不上有灭。同理可证,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大梦,一切五蕴世间万法都是如来藏幻化给我们的,包括这个所谓的我们,也同样是幻化的,如果执着五蕴说它有生有灭,岂不是愚痴。
                    菩萨修到十回向位证得如梦观,就能现观一切有情所受用的一切境界法,以及造作的身口意行,皆是无得无失。犹如迷人眠梦,于梦中悲欢离合,喜乐无常,而不知是梦,又于梦中造作诸多善行恶行。菩萨再来观行自身所行菩萨道,亦如在梦中广修六度一般,悉依世界六尘幻相,及自心所现七识妄心诸心所法,而行菩萨道,皆是梦境所现,无有一法真实可得,故云菩萨道如梦。
                            第四节 无量的中道性
                    前面讲了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的中道性,如来藏除了这个中道性,还有无量的中道性。
                    一、不垢不净
                    接下来心经中说到了“諸法空相的不垢不净”。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诸法空相指的就是如来藏,如来藏为什么是不垢不净的?
                    如来藏也叫作自性清净心,所谓自性清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说如来藏有自体真实存在之性,不需要什么法来变生祂,除了祂,一切法都没有真实不灭的自体性。二是说如来藏对于六尘境界没有见闻觉知,祂变生六尘万法而对六尘万法不起心、不动念,不起貪嗔痴烦恼,也没有我性,没有我执和法执,所以说祂是清净的。
                    七识心造业,五蕴造业,造业的种子存在如来藏那里,如来藏就收存了七转识染污和清净的业种。如来藏好比是一只杯子,业种就如杯中的污水,杯子本身是干净的、清净的,杯中水却不干净,那么整杯水就是不垢不净的。说如来藏“不垢”,是说杯中水可以被染污,也可以转为清净,但杯体却永远不会被水染污,如来藏本体没有污垢,没有无明烦恼;说如来藏“不净”,是因为里面装的水是肮脏的、不清净的,如来藏里含藏着染污的业种。如来藏中含藏七转识染污的种子,生出的七识心就有烦恼和无明,是不清净的,但如来藏无始劫以来,从不与烦恼无明相应,总是在一切法的运行中显示出自体的清净性。
                    如来藏心体一直是清净的,而且永远清净不变质,自性本来清净而常处涅槃。清净的是如来藏,不清净的是前七识和种子。修行是修前七识,转染污为清净,如来藏本来清净,不用修如来藏。只有到佛地,如来藏中所有的染污种子才全部转变为清净种子,这时如来藏不再是不垢不净,而是究竟清净的无垢识了,又叫作真如,是名符其实的“真”和“如”了。
                    二、不增不减
                    “不增不减”的含义,一是指如来藏的心体中含藏着七大种子,这些种子输送出来,能产生三界世间万法,这些种子的数量永远不增不减,产生万法的功能作用也不增不减、不变化;二是指法界当中如来藏的数量既不增加也不减少,众生界不变;三是指如来藏心体永远不发生变异,祂不持戒、不修行、不学世俗法,也不学佛法,祂的本觉智慧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众生的前七识心是有增有减的,无明减少,智慧就增加;定力增加,散乱心行就减少;戒行增益,作恶就减少。如来藏心没有得失、没有增减。通过修行,染污的心行转变为清净的心行,七识种子的数量并未发生变化,七大种子的数量不会发生任何增减变化,那么七大种子所变现出来的一切法就不增不减,因此说諸法空相不增不减。
                    三、不门无量中道性
                    如来藏除了心经中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中道性以外,还有其他的中道性。龙树菩萨作的《中论》讲了八不中道,所谓八不中道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此外还有:不空不有、不长不短、不上不下、不前不后、不说非不说、不行非不行、不吃非不吃、不作非不作、不修非不修、不看非不看、不听非不听等等无量的中道性。这些中道性需要悟后一一实证和体验,未悟实相而去思惟,只能落得个“情思意解”,没有丝毫受用。


                    14楼2019-01-22 10:52
                    回复
                      第六节 真心空寂无智无得
                      经文:【(如来藏)无智亦无得。】这个智是指世间的智慧和修学出世间法的智慧,是七识心所具有的,是七识心对于世出世间法的认知和理念,是对于六尘境界的了别智慧,是七识心所修所学得到的智慧,不是指如来藏的本觉智慧。
                      如来藏没有这种世间智慧,因为祂不对六尘,不识六尘,祂本来不在世间里,本来就在彼岸。七识的智慧有生灭,与如来藏本具的不生灭的智慧大不相同。我们在世俗法当中搞发明、搞创造、搞研究,如来藏不懂这些,祂从来都不屑一顾。我们的五阴色心学手艺技艺,如来藏不懂也不学。我们的意识觉知心学一些大学课程、研究生的课程,如来藏不学也不懂,世间法的智慧祂一样都没有。
                      意识觉知心有这样的智慧,读书学习,可以学到博士后,搞研究发明创造,能制造飞机、火箭,这个心有时候的确是聪明多智。意识心还能学佛法,明心见性,证得无我的大智慧,这些智慧如来藏不感兴趣,也不具足,但是意识心的这些世俗智慧都来自于如来藏的支持。如来藏所具有的大智慧,不是世俗法方面的智慧,祂的智慧境界是本有的,不是修学来的。比如输送地水火风四大种子,创造色身、创造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创造宇宙星空。祂有这些智慧,祂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变生什么样的东西,是山川河流,还是金银铁矿,祂的智慧在于此。祂还能知道你的心思,知道以后就会配合你,无论是打妄想还是修禅定,祂都能配合你,祂的智慧与意识觉知心不同,是不可思议的。正因为如来藏的本觉智,与我们五阴识心的智慧存在根本不同,如果按照世俗方面的智慧标准去找如来藏,就无法找到。
                      我们的五阴身心因为有生死轮回之苦,就要修小乘解脱道和大乘成佛之道,通过修学,我们的意识心有了四圣谛八正道的解脱智慧,乃至有了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甚至道种智的大乘解脱的智慧。但这一切智慧,如来藏都不修、不学,祂与一切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的智慧都不相应,祂不需要修学解脱的智慧,祂本身就解脱,一切解脱的智慧依祂而有,祂本身没有任何系缚。
                      如来藏也无得,对于一切法祂都不得,因为祂圆满具足一切法,并不缺少什么。五阴身心因为贪求世俗法,才会得到各种名闻利养;追求解脱才会得到二乘菩提的智慧;修学大乘佛法,才会得到菩萨位乃至究竟佛位的果报。有所得是五阴七识,但实际上五阴什么也没有得到,所谓有所得,只不过是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就像一个幻化的游戏,没有实质。得,只是一个名相,没有真实性。
                      如来藏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都不取不得,众生成佛了,祂还是祂。祂其实是真正的佛,这个佛不是修出来的,如果是修来的,就是有所得法,就是生灭法。比如说学佛修行,获得智慧和解脱,是五阴身心得智慧和解脱,与如来藏没有关系,祂本身没有系缚,既有智慧又是解脱的,佛的果位祂也不喜欢,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祂都不取不得。如来藏也不得佛的果位,如果祂得佛的果位,那么祂就不是本来的佛,是后天修出来的佛,这就有违佛意。
                      五阴可以拥有一切世俗法,可是无论五阴自身还是五阴所拥有的法,都没有自体性,全部是空幻虚妄的,如镜花水月。五阴的有和如来藏的有完全不同,如来藏本身是空还是有呢?祂既空又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说祂空,祂无此无彼,三界世间的一法都没有;说祂有,祂含藏一切法种,能变生万法,功能德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一切法如来藏都没有得,但祂能依据各种缘,变现或显现出这些法。如果缘不具足,或者相应的缘消失了,如来藏就不会出生和显现任何法。比如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出了三界,与三界世间的缘都断尽了,那么阿罗汉的如来藏就不再变现任何法了,自己就处于完全寂灭的境界。
                      以上所说,就是如来藏无智亦无得的体性。


                      22楼2019-01-22 11:24
                      回复
                        第四节 三世诸佛依真如心体成无上正觉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包括:过去世已经成佛的佛世尊,现在正在住世的佛世尊,以及将要在未来世成佛的佛世尊。三世诸佛都要依靠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是通过证悟如来藏这个真如心,依靠如来藏这个真如心,最后才能究竟成佛。佛在这里表明了如来藏是成佛的真体和主体,是成佛的关键和根本所依。
                        证悟如来藏的众生叫作大菩萨——菩萨摩诃萨,在诸佛国土中,他们是未来佛的主要成员。凡夫众生因为都有真心如来藏,从理上也可以说是未来佛,但因根性迥异,成佛毕竟过于久远而无法预期。未来诸佛要成就佛道,必须要证得如来藏,然后转依于如来藏的清净性,学习如来藏本有的无量无边的般若智慧,才能最终转识心成大智,成为究竟圆满的佛。
                               第八章 佛法修证的总持
                        经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第一节 如来藏是佛法修证的总持咒
                        经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世尊在这里赞叹了如来藏的无量功德,揭示出如来藏是整个佛法修证的总纲和总持,因为以如来藏为主体,才能衍生出三藏十二部经,衍生出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国土,以及众生的五阴世间。如来藏这个大智慧无有能比,祂就是一个大神咒,有无量的神通道用和德能。
                        祂无形无相,是真正的空,一无所有,却能运用其大种性自性,变现出无量个世界海。祂没有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没有五蕴,没有四圣谛解脱道,没有十二因缘法,也没有菩萨六度,没有一切世间、出世间、世出世间智慧,没有一法可说,没有一法可得。尽管祂什么也没有,但祂却能变现无量的法来,没有一法不依祂而有,没有一法能出得了祂的心体之外。
                        祂本身无形无相,摸不着,看不到,但是有形有相的法都是祂变现出来的,什么法都是祂为我们提供的,祂太神奇、太奇特。祂提供给我们山河大地,提供给我们宇宙星空,供养给我们诸佛国土,提供给我们三界世间的生存环境,支持我们五阴的生活、工作、学习,一切法都是祂提供的。我们有所需求,祂都知道,每个心行祂都知道,不用我们呼叫,祂都会配合努力去实现。这个****的东西真神,连一个微尘大小的物质都没有,却能变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变出无量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虚空都包含在祂心中,无论哪个佛国土、哪尊佛都是从祂哪儿出生的,简直神奇无比,所以说如来藏是一个大神咒。
                        如来藏是大明咒,这个明与无明相对,如来藏没有无明,全都是般若的大智慧,世间万法中,祂不愚于一法。祂收存众生所造的所有业种,然后依据业种,变现正报的五蕴十八界,变现依报的生活环境。祂知道是应该造人身还是造**身、恶鬼身,祂知道是应该造天人身还是地狱身。知道头长在哪里,鼻子长在哪里,四肢长在哪里;色身是什么形状,多长、多短、多粗,什么颜色的,祂都知道,全都给安排好好的,不会有一丝一毫的错乱。
                        祂肯定会把众生的业完全呈现出来,没有差错,不会说众生造了**的业,却变现出天人色身和生存环境;不会说众生修十善业、行善积德,本来应该升天享福的,却造一个地狱身给他。祂绝对不会让因果错乱,也从来没有错乱过。如来藏实现业报时永远不会出错,变造众生的五蕴十八界不会出错,变造众生依报的生活环境不会出错。众生应该受哪种果报,一定会创造相应的环境和五阴身,祂完完全全根据众生的业缘来变现这一切。
                        与娑婆世界有缘,就让五阴出生在娑婆世界,在娑婆世界的环境中生存。该升天享福,就让五阴在天界出生。极乐世界的业缘成熟,就让五阴在极乐世界出生,同时也参与变现极乐世界的生存环境。众生临终往生的时候,观世音菩萨手拿的那朵大莲花,就是如来藏根据众生所修的净业而变造的。
                        如来藏有大智慧,祂没有一法是不明的,真是大明咒,总持众生的五阴世间,总持着三界万法。众生生时祂知道,众生死时祂也知道,众生五阴的样貌祂知道,众生的依报祂知道。众生的心行祂知道,众生的业缘祂还是知道。如来藏明了众生的心行,众生想要往东,祂知道。众生想要往西,祂也知道,众生想升天,祂知道,众生要入地,祂也知道。众生要吃穿住用祂都知,祂没有一法不知道,知道以后就会随顺配合。
                        祂也有不知道的,祂不知六尘境界,不了别色声香味触法,色来不知什么色,声来不知什么声,味来不知什么味。触来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触。因此对于任何境界,祂都不贪染,如如不动。但是祂也不是完全不知道,不然祂就没办法变现了,祂虽然没有六尘的概念,却了知六尘的种子,依种子依业缘而变现众生所需要的六尘。眼看花时,祂依外界的花,如镜现像般的变现出花的影像,供我们所需,六识所识别的内六尘都是祂如此变现出来的。但如来藏不是完全的不知,祂有祂所知的法,有祂所了知的那一部分内容,所以说如来藏是大明咒。
                        如来藏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世出世间没有比如来藏更高上、更尊贵的法,没有更超胜于如来藏的法。如来藏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根本,是万法的源头。如来藏就是法身佛,法身佛是最尊最贵的,是无等等的,依法身而有的圆满报身佛和清净化身佛,同样是最尊贵和无等等的。若有人要说自己的修行比佛还高,众生学佛要先皈依他,后皈依佛,这种想法就是无明颠倒妄想。
                        如来藏唯我独尊于三界,不与万法为侣,与如来藏相等的都没有,更别说上之于祂了。世间任何法没有一个能跟如来藏相比拟,所以要形容如来藏心体,还真的找不到什么类似事物来相类比,因为即使能找出来的,也都属于三界世间里的虚妄法,如来藏不属于三界里的法,没有和祂相等相似的。实在没办法,有时候就用虚空来比喻,也只能比喻如来藏像虚空一样清净无为,像虚空一样对六尘境界如如不动。但虚空是顽空是假法,里面一无所有,而如来藏有真实的体性和作用。
                        如来藏虽然没有相,但祂是真实有的法,是实相法。虚空不同于如来藏,如果说虚空就是如来藏,那就是虚空外道论,非佛所说。很多人学佛法,把佛说的法义理解错了,而自认为懂,然后按照自己的错解讲出来,就把佛法变成了外道法,福德智慧不足,就会错解经义,以己所解当作佛义,就是谤佛谤法。佛法的义理甚深又甚深,不是浅智薄福人能够通达的。


                        26楼2019-01-22 1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