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椠黄帝内经.素问》
---中医学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二十四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此板板心姓名全无,经光绪十一年杨守敬手书题记,鉴定宋本,(后附杨氏题记)
《素问》,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光绪十一年杨守敬手书题记):
宋槧黃帝內經素問廿四卷,缺北宋諸帝諱,雖未必即嘉祐初刻本,而字體端 雅,紙質細潔,望而知為宋槧。按此書自元代古林書堂合并為十二卷,明趙府居 敬堂本、熊宗立本、黃海本皆因之,遞相訛謬不可讀。其廿四卷之本,明代有三 刻:一為嘉靖間顧從義本,體式全與此本同,而板心皆有刻工之姓名;一無名氏 翻刻本,體式亦同,板心姓名則有載,有不載;一為萬曆間周曰校刻本,則體式 行款盡行改易,不復存原書面目(三書余皆有之)。此本則板心姓名全無。疑顧 氏及無名氏皆從嘉祐刻本出,但經明人摹刻,輪廓雖具,意度已失,此則宋人以初刻印本上木,時代既近,手腕相同,故宛然嘉祐原本(唯板心姓名,在宋代翻 刻,此等無關精要 ,故特去之 ,不足怪也),且首尾完具,近來著錄家皆未之 及,知為海內希有之本,亟重裝而藏之。光緒乙酉三月,宜都楊守敬記。
2,《黄帝内经.灵枢》
---与《素问》组成《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
《灵枢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东周战国时期。共九卷,八十一篇,与《素问》九卷合称《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着绝对权威。南宋史崧将其改编为二十四卷本,成为了现存通行的《灵枢》版本。
《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灵枢》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针灸治疗等,是传统医学重要著作之一。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由上所述,《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
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此《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从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本输第二法地至大惑论第八十、痈疽第八十一),每卷末附释音。系明代仿宋刊本,卷首处附旧题南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序。
南宋绍兴乙亥年(1155)史崧“校定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勒为二十四卷”(史崧《黄帝素问灵枢经叙》),刊行于世,成为后世流传的版本。元明后又合为十二卷本刊行。
(1),版本简述:
大开本:30×21.5×6(公分),布面封衣。是书系常熟虞麓山房据明影宋史崧家藏旧本(廿四卷本)《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尊传统古法,由古籍油烟墨,特选宣纸 和民国蚕丝线橅印精制而成。全书廿四卷全,计四册。
(2),书影:
---中医学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二十四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此板板心姓名全无,经光绪十一年杨守敬手书题记,鉴定宋本,(后附杨氏题记)
《素问》,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光绪十一年杨守敬手书题记):
宋槧黃帝內經素問廿四卷,缺北宋諸帝諱,雖未必即嘉祐初刻本,而字體端 雅,紙質細潔,望而知為宋槧。按此書自元代古林書堂合并為十二卷,明趙府居 敬堂本、熊宗立本、黃海本皆因之,遞相訛謬不可讀。其廿四卷之本,明代有三 刻:一為嘉靖間顧從義本,體式全與此本同,而板心皆有刻工之姓名;一無名氏 翻刻本,體式亦同,板心姓名則有載,有不載;一為萬曆間周曰校刻本,則體式 行款盡行改易,不復存原書面目(三書余皆有之)。此本則板心姓名全無。疑顧 氏及無名氏皆從嘉祐刻本出,但經明人摹刻,輪廓雖具,意度已失,此則宋人以初刻印本上木,時代既近,手腕相同,故宛然嘉祐原本(唯板心姓名,在宋代翻 刻,此等無關精要 ,故特去之 ,不足怪也),且首尾完具,近來著錄家皆未之 及,知為海內希有之本,亟重裝而藏之。光緒乙酉三月,宜都楊守敬記。
2,《黄帝内经.灵枢》
---与《素问》组成《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
《灵枢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东周战国时期。共九卷,八十一篇,与《素问》九卷合称《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着绝对权威。南宋史崧将其改编为二十四卷本,成为了现存通行的《灵枢》版本。
《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灵枢》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针灸治疗等,是传统医学重要著作之一。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由上所述,《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
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此《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从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本输第二法地至大惑论第八十、痈疽第八十一),每卷末附释音。系明代仿宋刊本,卷首处附旧题南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序。
南宋绍兴乙亥年(1155)史崧“校定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勒为二十四卷”(史崧《黄帝素问灵枢经叙》),刊行于世,成为后世流传的版本。元明后又合为十二卷本刊行。
(1),版本简述:
大开本:30×21.5×6(公分),布面封衣。是书系常熟虞麓山房据明影宋史崧家藏旧本(廿四卷本)《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尊传统古法,由古籍油烟墨,特选宣纸 和民国蚕丝线橅印精制而成。全书廿四卷全,计四册。
(2),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