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吧 关注:111,254贴子:191,144
  • 11回复贴,共1

《中医十大经典》---宋元明清版本交流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宋椠黄帝内经.素问》
---中医学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实际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二十四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此板板心姓名全无,经光绪十一年杨守敬手书题记,鉴定宋本,(后附杨氏题记)
《素问》,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光绪十一年杨守敬手书题记):
宋槧黃帝內經素問廿四卷,缺北宋諸帝諱,雖未必即嘉祐初刻本,而字體端 雅,紙質細潔,望而知為宋槧。按此書自元代古林書堂合并為十二卷,明趙府居 敬堂本、熊宗立本、黃海本皆因之,遞相訛謬不可讀。其廿四卷之本,明代有三 刻:一為嘉靖間顧從義本,體式全與此本同,而板心皆有刻工之姓名;一無名氏 翻刻本,體式亦同,板心姓名則有載,有不載;一為萬曆間周曰校刻本,則體式 行款盡行改易,不復存原書面目(三書余皆有之)。此本則板心姓名全無。疑顧 氏及無名氏皆從嘉祐刻本出,但經明人摹刻,輪廓雖具,意度已失,此則宋人以初刻印本上木,時代既近,手腕相同,故宛然嘉祐原本(唯板心姓名,在宋代翻 刻,此等無關精要 ,故特去之 ,不足怪也),且首尾完具,近來著錄家皆未之 及,知為海內希有之本,亟重裝而藏之。光緒乙酉三月,宜都楊守敬記。















2,《黄帝内经.灵枢》
---与《素问》组成《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

《灵枢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东周战国时期。共九卷,八十一篇,与《素问》九卷合称《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着绝对权威。南宋史崧将其改编为二十四卷本,成为了现存通行的《灵枢》版本。
《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灵枢》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针灸治疗等,是传统医学重要著作之一。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由上所述,《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
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此《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从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本输第二法地至大惑论第八十、痈疽第八十一),每卷末附释音。系明代仿宋刊本,卷首处附旧题南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史崧序。

南宋绍兴乙亥年(1155)史崧“校定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勒为二十四卷”(史崧《黄帝素问灵枢经叙》),刊行于世,成为后世流传的版本。元明后又合为十二卷本刊行。
(1),版本简述:
大开本:30×21.5×6(公分),布面封衣。是书系常熟虞麓山房据明影宋史崧家藏旧本(廿四卷本)《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尊传统古法,由古籍油烟墨,特选宣纸 和民国蚕丝线橅印精制而成。全书廿四卷全,计四册。

(2),书影:







1楼2019-01-21 19:17回复
    3,《滑氏难经》
    ---羽翼《灵》、《素》的中医经典著作。

    《滑氏难经》,又称《难经本义》,系《难经》注本,2卷。元代滑寿(伯仁)撰。成书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系将《难经》原书中的缺误衍文、编次错乱等加以厘订。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予以诠注,析其精微,探其隐赜,钩其玄要,疑者辨之,误者正之,诸家之善者取之。列举错简、脱漏、衍文19条,编入卷首,予以考订辨论。首列图,后释义,能融会诸家之说,结合己见予以发挥,辞达理明,条分缕析。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
    《难经》总说: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成书背景】:
    《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影响评价
    《难经》被认为是可以羽翼《灵》《素》的中医经典著作,其寸口诊法,对奇经八脉、三焦和命门的论述均为后世所继承。
    【流传版本】:
    《八十一难》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曾引用了《八十一难》文字,这些文字与今本《难经》互有出入。晋代王叔和《脉经》收录了一些《难经》原文,但这些原文均不见于今本《难经》,估计另有传本。
    《难经》最早见于著录的书目是《隋书·经籍志》,其中提到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曾注《难经》,这是已知的《难经》的最早注本。唐代杨玄操在吕广注本的基础上重新编次,并明确提出《难经》为秦越人所作。
    【作者简介】:
    秦越人,号扁鹊,生活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渤海鄚郡(今河北任丘县)人。杰出的医学家。医疗经验丰富,长于脉诊。治病随俗应变,过邯郸为带下医,过洛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为小儿医。据《汉书·艺文志》: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
    -------------------------------------------------------------------------------------------

    《滑氏难经》简介:
    【 成书背景】:
    滑氏鉴于《难经》缺文错简颇多,而历代注家或失之于繁,或失之于简,醇疵淆混,是非攻击,遂仿朱子推原象占,对《难经》进行校勘注释,以探求本义,故名。
    【流传版本】:
    现有明万历十八年(1590)吴郡薛己刻本、日本庆长十二年(1607)刻本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四库全书》本等二十余种刊本。
    该板系虞麓山房由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对校明《薛氏医案》镶成完璧。



    【作者简介】:
    滑寿,元代医学家。字伯仁,晚号撄宁生。祖籍襄城(今属河南),祖父迁居仪征(今属江苏)。初习儒,工诗文。曾从名医王居中学。精研医经,谓《素问》多错简,因按脏象、经络、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十二项,类聚经文,集为《读素问钞》三卷。又撰《难经本义》两卷,订误、疏义。主张精研医经,以掌握医学机要。后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尽得其术。内科诊治则多仿李东垣。精于诊而审于方,治愈沉疴痼疾甚众。尝谓“医莫先于脉”,乃撰《诊家枢要》一卷,类列二十九脉,颇有发挥。又采《素问》《灵枢》之经穴专论,将督、任二经与十二经并论,著成《十四经发挥》三卷,释名训义。另有《伤寒例钞》(一作《伤寒论钞》)三卷、《本草发挥》一卷、《脉诀》一卷、《医韵》、《痔瘘篇》等,均佚。其治疗验案数十则,收入朱右《撄宁生传》。后世有《明堂图》四幅,题为滑寿撰。明洪武(1368~1398)年间卒,时年七十余。

    【 内容简介】:
    书前首列“汇考”一篇,详论《难经》之各义源流;次列“图说”一篇,载图十三幅;卷上载一至三十难,卷下载三十一至八十一难。书末附“阙误总类”一篇,校勘脱文错简十九条。其注文,考《内经》以探其源,从张机、王叔和等以绎其绪;凡诸说之善者,旁搜博致而以己意折衷之。书中引录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周舆权、王诚叔、冯玠、袁坤厚、谢缙孙、陈瑞孙等二十余家注,其中不少医书已佚,赖本书稍见梗概。滑氏阐述治学心得颇为精辟:如辨脉之太过不及、阴阳相乘、关格覆溢之轻重缓急,寒热病内伤外感等,均有新意。滑氏还主张读书须要融活,不可滞泥。
    【影响评价】:
    本书撮要钩玄,辨疑正误,极为精审,颇得秦越人旨趣,堪称《难经》校注之范本。张山雷评判诸本“大都望文敷衍,少精警。就以彼善于此,当以滑氏之《本义》、徐氏之《经释》,较为条整,而余子碌碌,殊不足观”(《难经汇注笺正·自序》)。因此历来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是研习《难经》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2楼2019-01-21 19:20
    回复
      4,《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神农本草经》三卷全,孙星衍、孙冯翼同辑本,光绪辛卯仲秋池阳周氏校刊版,常熟虞麓山房尊古重印。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本经》原本早已散佚。现行本大多是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所引用的《本经》内容而辑成的。由于重辑者的着眼点和取材不同,因而各种辑本的形式和某些内容有一定的差异。――清辑《神农本草经》素以孙星衍本为优。即此本孙星衍、孙冯翼同辑本《神农本草经》
      孙星衍、孙冯翼同辑《神农本草经》三卷(公元1799年,清嘉庆4年),是从《证类本草》上的白字辑出。并在每条正文之后,引用了《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淮南子》《抱朴子》《太平御览》《尔雅》《说文》等古书,详加考证,引证详实,资料丰富,是较好的一种辑本。
      【版本提要】:
      是书《神农本草经》三卷全,孙星衍、孙冯翼同辑本,光绪辛卯仲秋池阳周氏校刊版,常熟虞麓山房尊古重印。





      3楼2019-01-21 19:21
      回复
        5,《校正宋板伤寒论》
        ——创立辩证论治,历来被目为医门之圣书

        【版本简述】:
        中医伤寒论经典著作---《校正宋版伤寒论》,上、中、下三册全。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校正,浅野徽校刻,是书原本题《宋本伤寒论》,系明赵开美得宋板所校刻,“宋板不可得,故仍旧本”。母本系1797年伊丹屋善兵卫刊行,早期日本仿雕中国最标准的刻本。
        是书以原本与成(无巳)本对校,从其善者,间而可者,举其一于上,欲其两存。因此,该本又被医界称之为“专为存古”的佳板。
        常熟虞麓山房传承古法艺术,宣纸、油烟墨橅印工艺制作。开本:26.7×18(厘米),厚度:6(厘米),常熟虞麓山房发兑。

        【详情】: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著者介绍】: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宋代医家林亿里贯欠详,尝任朝散大夫、光禄卿直秘阁。官阶五品。精医术。嘉祐二年(1057年)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与掌禹锡、苏颂等校定《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二十卷。又于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与高保衡、孙兆等共同完成《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唐以前医书校订刊印,为保存古代医学文献和促进医药传播作出贡献。其治学严谨,如校《素问》,采数十家之长,端本寻支,溯流清源,改错六千余字,增液两千余条。


        【刊刻者】:
        赵开美(1563-1624年),又名琦美,字玄度,一字如白,号清常道人,江苏常熟人,万历中以父荫授刑部郎中,官太仆丞。
        赵开美一生刊刻佳本无数,其中最为学者赞誉的是他保藏整理的《古今杂剧》和翻刻《宋版伤寒论》。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以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伤寒论》小字原刻本为底本,聘请优秀刻字工人赵应期翻刻,逼近原版,称为"宋本《伤寒论》",但所据底本旋即亡佚。今称之宋本《伤寒论》即明赵开美本也。业内人士皆将赵开美本称为宋本。宋本原刻今存五部,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各藏一部,皆为国宝。







        4楼2019-01-21 19:22
        回复
          6,《金匮要略方论》
          ------方书之祖

          【总述】: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成书背景】: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疫病流行,死亡枕藉,张仲景的族人亦多数亡于伤寒之疾。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金匮要略》即为《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的节略本。


          校注、整理
          《伤寒杂病论》问世后,因战乱而散失。西晋王叔和经过广泛搜集,将原书伤寒部分编成《伤寒论》10卷,而未见到杂病部分。到北宋仁宗时,一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馆阁残旧书籍里发现了一部《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叫做《金匮玉函要略方》,一共有3卷。上卷讲伤寒病,中卷讲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病的治疗。至神宗熙宁时,宋廷召集林亿等人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因为《伤寒论》已有比较完整的王叔和编次的单行本,于是就把上卷删去,而只保留中、下卷。为了临床方便,又把下卷的方剂部分分别列在各种证候之下,仍编为上、中、下3卷。此外,还采集各家方书中转载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及后世一些医家的良方,分类附在每篇之末,题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后人将《金匮要略方论》简称为《金匮要略》或《金匮》。




          【作者简介】:
          张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人。约生于汉桓帝元嘉二年,即公元152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自幼聪敏好学,曾官至长沙太守。久慕名医之术,始从学于同郡名医张伯祖,尽得其传,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公元205年左右完成了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伤寒杂病论》。


          5楼2019-01-21 19:23
          回复
            7,《中藏经》
            ——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经典

            《中藏经》禀承了《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发展了阴阳学说,倡导重阳论。《中藏经》较早地将脏腑学说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了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有别于《内经》《伤寒》的八纲辨证之先河。
            《中藏经》总结了各种疑难杂病论治大法,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在中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虞麓山房据明新安吴勉学校刻本(八卷本),对校《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镶成完璧。








            【总论】:
            《中藏经》托名华佗所撰,初步考证系华佗的弟子或其后人辑录而成,大约成书于六朝时期,其中部分地保存了上古医经内容和华佗的学术思想。但由于托名之嫌,又由于后世增附的邓处中序,荒诞不经,致使这颗医籍明珠蒙尘千载。然而,医籍能否传世,自当首重学术价值,如果学伪术伪,则虽非托之书也不能传于世;如果学真术真,则虽为伪托之书也不可不传于世。《中藏经》之所以终究能流传至今,正因为这是一部系列、简明、精辟、实用、完整五大特点的医籍。
            也正基于此,华佗《中藏经》已然成为中医药学重要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重大,对提高中医师临床水平大有裨益,是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人员的必读书籍,也是中医药初学者的重要参考用书!


            6楼2019-01-21 19:24
            回复
              8,《脉经》
              ------盖此书出而立中医脉学,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阐述脉象24种并论述脏腑、经络 、病证、治则、预后等。此本前有林亿,王叔和序,为明万历29年(1601)新安吴勉学翻刻宋板。
              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共十卷。本书的最大贡献有二。其一:首次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其二:本书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保存下来。.

              《脉经》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该书著成后,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西藏,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13世纪~14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学,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注:此本12行20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版心上镌书名,中镌卷次。卷端题”…… 林億等類次”; 前有林亿、王叔和序;每卷后鎸“明新安吳勉學翻刻宋板“;钤有“心農印“。
              版本简述
              此《脉经》,10卷.晋.王叔和著.明万历29年新安吴勉学翻刻宋板(1601年)。常熟虞麓山房据明吴勉学板又刊。






              7楼2019-01-21 19:25
              回复
                9,《针灸甲乙经》
                —中国中医首部针灸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中国中医学首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成书背景】:
                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流传版本】:
                有北宋熙宁二年初刊本、南宋及元刊本、明正统二年(1437)重刊本、嘉靖刊本及《医统正脉》刊本等。

                【校注、整理】:
                北宋熙宁二年(1069),林亿等曾对《针灸甲乙经》作校对缮写,即所称“新校正”。

                【作者简介】:
                皇甫谧(215~282),魏晋间学者、作家、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从席坦学儒。武帝屡下诏征,皆称病不就,终身不仕。左思作《三都赋》成,请其作序,遂见重于世。中年患风痹,乃钻研医学。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烈女传》、《玄晏春秋》、《针灸甲乙经》等。



                【影响评价】:
                《针灸甲乙经》对针灸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由晋到宋的针灸著作,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其穴位和适应证基本上没有超出本书的范围。如《针灸资生经》等专著,无不遵循本书编辑而成。明清两代的针灸著作,如《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都是在本书基础上发展起来。《针灸甲乙经》还流传至日本、朝鲜,对两国的针灸学术与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内容简介】:
                《针灸甲乙经》卷一至卷六为中医基本理论和针灸基础知识,卷七至卷十二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腧穴主治。卷一主要论述人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与肢体五官的关系等。卷二论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标本、经脉的循行路线和发病情况以及骨度、肠度等。卷三为腧穴主治部分,共厘定了腧穴348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299个),并采用分部依线的方法,划分了头面、颈、胸、腹、四肢等35条线路。详细叙述了各穴的部位、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卷四叙述了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具体内容,重点论述了四时平脉与脏腑病脉、死脉以及三部九候的诊断方法。卷五为针道,详述了九针的形状、长度和作用、针刺的手法和补泻的方法、针刺的禁穴与禁忌等。卷六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论述了生理与病理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从卷七至卷十二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内、外、妇、儿等科,尤以内科为重点,涉及多种病证,在治疗方面,书中介绍了晋以前针灸治疗各种疾病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全书共列腧穴主治800多条,为后世针灸治疗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针灸甲乙经》的腧穴和腧穴主治部分保存了已失传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
                现存《甲乙经》刊本最早者,为明代万历29年 (公元1601年) 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中所收之《甲乙经》,目前的通行本均以该本为祖本。此外,目前尚藏有"正统本"、"明蓝格本"二种抄本。虞麓山房此番刊出之《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即系明新安吴勉学校之《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板,为海内外现存最早的版本。全书十二卷全,分订为三册,累计厚度达十公分之巨。开本宏阔,纸墨精良。


                8楼2019-01-21 19:26
                回复
                  10,《黄帝内经太素》
                  ------系统整理《黄帝内经》的著作。

                  《黄帝内经太素》,古代中医学著作。隋代杨上善撰。原书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编撰体例取法皇甫谧《甲乙经》,而无编辑害义之失。


                  【版本流传】:
                  《太素》是最早的《黄帝内经》18卷的另一类传本。据西汉刘向《汉书艺文志》注文,原书为战国时的韩诸公孙所做。这也是最早将《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九卷》二帙)重新分类改编的一种传本。全书共20篇,每篇各有一个篇目,实际上也即将各种早期简帛医籍的内容分为20大类。现存《太素》一书不全,历代医家多有抄录。至唐代初期,唐政府指派以杨上善氏为首,对古代医书进行了一次校定和整理,其中杨氏将《太素》在原来20卷的基础上重新扩充为30卷,并为全书书写了注文。南宋以后,此书流传渐微,而内容也大半阙佚。至明代,已不见国内的《太素》传本。此书的重新问世,得益于《太素》在日本的早期流传,757年的天平宝字赦令和905年的延喜式法令中,先后将《太素》列为学医的首位。并出现多种抄本和注本。自从19世纪初日本仁和寺古本《太素》发现后,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包括萧延平式在内一批学者,先后根据日本的23卷本进行了传录、影抄、注释和刊刻等工作。
                  是书即系萧延平兰陵堂仿宋刻本,常熟虞麓山房尊古法印制。


                  【作者】: 杨上善
                  隋唐时代医学家。约生于575年,卒于670年,曾在隋大业年间(605年至616年)任太医侍御,精于医术,诊疗出奇,能起沉疴。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究,曾奉敕注《内经》,取《素问》及《灵枢》的内容,重新编次,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共30卷,是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故宋代林亿等指出:“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今睹其例。取《素问》、《灵枢》之文,错综以致注解者,后世有两经分类之书,上善实为此唱首。”另外,还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今仅存钱本第一卷,名为《黄帝内经明堂》。在学术思想方面,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在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总结提要:是书版心下镌“兰陵堂刊”,卷首民国十三年湖北省长萧耀南《校正黄帝内经太素序》、次甲子年周树模《校正黄帝内经太素序》,次摹刻杨守敬札,述得书版本始末,次萧延平《例言》,卷末有周贞亮《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太素》一书在北宋后久佚,十九世纪日本学者在仁和寺发现《太素》残卷二十三卷。据日本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载,该本系日本仁和三年(时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旧抄本,原本由唐鉴真和尚传至日本。后清杨守敬出使日本携回此本。萧延平以此为底本,并参考袁昶通隐堂本校勘而成,成为最善之本。




                  【附记】:
                  本专辑《中医十大经典》分别由以下书目组成:
                  1,《宋椠黄帝内经.素问》,24卷
                  2,《黄帝内经.灵枢》,24卷
                  3,《滑氏难经》,2卷
                  4,《神农本草经》,3卷
                  5,《校正宋板伤寒论》,3卷
                  6,《金匮要略方论》,3卷
                  7,《中藏经》,8卷
                  8,《脉经》,10卷
                  9,《针灸甲乙经》,12卷
                  10,《黄帝内经太素》,原书30卷(因史上原因,现存23卷)。
                  (以上图文资料,系由常熟虞麓山房按实物拍摄整理,未经允许,不得移作他用)。
                  2019,1,6整理
                  (完毕)
                  【结束语】:
                  请欲了解更多中医药经典的朋友,可以站内发信函于我们。我们还有《本草学》专辑,《针灸学》专辑,《炮制学》专辑,将会陆续上传。鉴于本吧以中医交流为主,且初到百度贴吧,很多交流规则、神奇都不在行,不到之处,请大家多多指导并包涵!常熟虞麓山房愿与岐黄同道、君子一起,群策群力,为中医药文化的框架建设,助乐!
                  旧年2018年的大寒已经过去,相信古老中医药的春天,就在不远处向着我们招手。谢谢大家!


                  9楼2019-01-21 19:27
                  回复
                    轮为车前子,问雀何首乌?


                    10楼2019-01-21 19:39
                    回复
                      每部典籍都是鸿篇巨制


                      IP属地:云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9-01-26 22:29
                      回复
                        鸿儒啊。虽然不擅于中医,你这精神可以称为大匠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2-02 1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