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青辰吧 关注:52贴子:374
  • 1回复贴,共1

盘点2003年儿童文学中的小说(一)韩青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盘点2003年儿童文学中的小说(一)韩青辰

《水自无言》 韩青辰 ( 《儿童文学》2003年4月号)
 
这是2003年《儿童文学》杂志“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小说擂台赛”作品集锦中颇有分量的一篇。小说的题材很独特。故事情节的演绎颇有几分震撼力。写了哑巴男孩不被世俗所容的悲剧。小说中哑巴男孩的遭遇令人同情。除了生理残疾之外,哑巴是个灵慧的孩子。而这恰恰成了他日后悲剧命运的“直接诱因”。面对命运无情地设置在自己和正常孩子之间的巨大鸿沟,哑巴没有消极地认命,而是“异想天开”地试图跨越,并为此做出了异乎寻常的努力。可是,事实证明,一切都是哑巴的一种“妄想”、一种奢望。这其中不仅仅是现实物质条件的限制,更多的是人性的冷漠和心灵的隔膜。哑巴不明白,命运如同一把沉重的铁锤,已经把他无情地锲植在生活的彼岸。在“王园子小学”和“三家巷”,他始终只能是个是个“隔河相忘”的局外人,是个另类。学校和书本并不是能引渡他脱离心灵苦海的挪亚方舟,更不是搭建在他命运急流上的“浮桥”。没有人愿意真正理解他,走进他的无声世界。就连善良的黄老师也适时地退却了。而一旦明白了这一点,却只能增加他的绝望、自卑,以及与常人世界的敌视和遥遥无期的对峙……
可以说,哑巴的悲剧是注定的。就因了他对常态世界的无限向往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无限怨愤。这决定了他和这个世界之间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他无法逾越横亘在他和常人世界之间的重重关隘。因此,他愈是渴望、憧憬、挣扎,他行为的悲剧意味就愈是浓厚。因为自始至终这个世界都在冷酷地拒绝他。而且,颇具讽刺意义的是,拒绝哑巴求知的恰恰是“三家巷”里代表文明与进步的校长。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哑巴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作为残疾人的悲哀,更折射出常态世界中人性的缺失和偏狭。 
韩青辰写得异常冷静,沉稳的叙述如同汤汤的河水,将哑巴男孩的命运呈示得十分充分。一些章节的刻画很有画面感,让人情不自禁中就走入了“云淡风轻”的王园子小学。毫无疑问,这是一篇有特色的小说。可是,整体上却不能说非常出色。小说在艺术层面上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
从小说反映生活的容量和主旨表达来说,这是一个中长篇的题材,处理的好,完全可以写成一部关于“王园子小学”和“三家巷”的风俗画卷。可韩青辰却选择了短篇的表达形式。于是,具体写作中,作家时时陷入了一种首鼠两端的境地。短篇小说篇幅容量的限制要求情节尽快进入高潮,以便深度呈现哑巴悲剧命运的走向,可是叙述中面面俱到的线形结构方式却又不断将高潮延拓甚至淹没在纷繁的场景中。一个突出的情况是小说前半部分与哑巴形象相辅相成,构成内在映照的惠惠和秋桃的叙述线索在作品后半部分却突然蒸发了。这一方面让小说在悲剧的高潮处少了两个曾经休戚与供的同龄见证人,同时也对作品的悲剧深度揭示构成了一种消解。这样一来,小说的引力更多的是靠情节内在的张力,以及哑巴形象的陌生化效果。一种源自题材和情节的不施粉黛的朴素召唤。笔者一直在想,小说如果以第三人称惠惠或秋桃的角度呈现哑巴男孩的命运,效果会怎么样呢?
通观韩青辰的少年小说创作,她的作品往往以题材取胜。她也惯于塑造悲剧性的人物命运。而且作为熟稔的纪实文学创作的叙事延展,她的小说纪实性很强,往往保持着生活质朴、粗砺的原生态,这固然可以让读者从作品中得到更多的现实回应, 但叙述视角的疏于选择以及情节和语言的缺乏节制无形中也损伤了作品内在的审美感染力。这让人读她的作品,欣喜、快慰、激荡之余常常会有些小小的遗憾。从这个意义上说,韩青辰或许应该有所放弃和选择,毕竟,魅力和吸引往往更需要情感和形象的强化效果。文学审美尤其如此。 





1楼2005-11-02 20:48回复
    lz好强啊,顶了。


    2楼2012-11-27 2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