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刀吧 关注:71,084贴子:528,091

谈唐刀兼谈唐样大刀 原样重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最近度娘无故疯狂删我陈年旧帖,对每日列发刀商广告视而不见还大开方便之门。极为抽疯,故闲言少说,原样重发。
谈唐刀兼谈唐样大刀
2
一.什么是唐刀?
换言之,就目前而言,
a.唐刀吧认为的‘唐刀’有哪些?
第一.从字面上来说是表示唐代、唐朝的刀。(唐朝,公元618-907年)。即指唐六典等唐代文史里里描述的唐朝时期刀。又指唐代壁画和绘画里出现的唐朝时期刀。
第二.广义泛指隋唐至五代早期,具有初唐到晚唐时代特征的唐代样式的刀。(隋朝两朝才39年也就一代人的时间。并且唐高祖,唐太宗皆为隋朝皇亲,凌霄阁的唐朝开国之臣莫不是隋之臣民臣子。除了唐朝对周边的影响力区别,其他各方面只化繁就简,实与隋朝大同小异。而五代初期分裂称帝的也皆为唐臣唐臣,体制等与晚唐藩镇割据并无太大不同。)
第三.泛指存于岛国正仓院,在《东大寺献物帐》中所对应的唐大刀,唐样大刀样式。以及留失各海外博物馆之隋唐刀样式。
(《东大寺献物帐》是倭国圣武天王死后,光明王后将其遗物供佛所写成的帐目。圣武天皇死于公元729年。中国是唐玄宗时代。所以那个文献里唐大刀的“唐字”指的就是唐朝,扯到唐朝之后才开始用“唐”字指代大陆来否定这一时期就是唐朝时期,显然是毫无半点逻辑可言的扯淡。)
第四.泛指按照《正仓院献物帐(岛国日本国宝帐)》所对应的唐大刀,唐样大刀样式为依据摹造而来的历代、当代刀剑作品。(逻辑:临帖摹写。现代人用唐代楷书字帖临写的字体仍称为唐楷,不可能说所临摹的字体样式和唐朝完全没有干系。)
第五.泛指对那些有依据且具有唐代艺术特征的文物唐刀所摹造的唐代样式刀剑产品。具有唐代特征的当代摹造品。(逻辑与上一条同。)
b.古代意义的唐刀包括哪些?
第一.广义上说,产生于隋唐时代终结于五代早期这段时期样式的刀。(隋朝存在了39年。唐亡至北宋建立有70余年,虽然不长却有十国。只算唐末文化影响来算,出生于唐朝不出一代人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样式应该仍能算是唐的影响。这种提法应该是靠谱的。)这一时期中绘画,雕塑,壁画中出现的刀样式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唐刀”。
第二.隋刀和初唐时期的唐刀在样式上没有根本上的区别,隋大业年间的工艺可能比提倡节俭的初唐时期更精美。而盛唐的各方面艺术工艺都相当奢华。其次是五代早期因梦想也能像盛唐一般,彼时藩镇土皇帝们的用品也相当奢华。而唐代几次推行节俭法令执行期间的工艺品却未必能奢华得起来。只需要抓住唐代大的艺术特征就行了。
第三.更广泛点,应该包括这一时期的菜刀,刀子、剪刀等饮食和工具用刀。
第四.狭义上说,唐刀特指《唐六典》所记载的:“横刀、陌刀、仪刀、障刀“这四种名称的军制武器。但是,唐朝本身近300年里军政制度也是变化的,我们以现有掌握的官方文献为准,不妄加推测。


IP属地:上海1楼2019-01-08 19:19回复
    二.唐刀的“血脉传承
    a.唐刀的刀体直接传承于唐朝300多年前的汉代铁(钢)刀。(按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算。)。唐朝将魏晋南北朝之前的汉代称为古代。(魏将汉称古。)
    (东汉永初年号钢刀 1974年山东省苍山县出土。错金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祥)(宜子孙)”。

    (扬州博物馆馆藏汉刀)

    (这一时期中国刀剑形式经过半岛对岛国的影响的研究文章)

    b.唐刀刀装传承最为肯定,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北朝(534年北魏分裂成西魏、东魏。西魏(535年―556年)成为北周(557年—581年)。而东魏(534年―550年)被北齐(550年-577年)代替,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公元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隋。618年618年隋恭帝禅位,李唐建立。顺便说一句隋、唐两朝开国之君的家族都是北朝相关的柱国或将军。)
    (北周天和四年,柱国将军河西公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铁刀。)

    c.唐承隋制。唐王朝直接是建立在隋朝的根基上的。唐朝只是将隋朝的各方面制度小做修改形成了初唐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隋刀,朝鲜半岛和岛国有些古坟出土的刀与之近似)

    岛国“丙子椒林”剑,隋唐刀。
    错金铭文“丙子椒林”

    一般共识是:“丙子”为年号,岛国部分学者认为“椒林”是铸刀师名。也有人认为是产地。中国古有椒林岗,在今湖北竹溪县。其实更倾向这把是唐代的产物而不是隋代的。
    岛国传说是圣德太子的佩刀。(传“圣德太子”生于574年- 卒于621,622年?唐武德三,四年。圣德太子这一称呼是751年倭国编写《怀风藻》时才第一次使用,本名是厩户,传说是因为在厩户(马厩)前出生,另一种说法是取自于“厩户”这个地名,是日本传说的历史人物。)
    “七星剑”
    错金铭有七星云气图。


    IP属地:上海3楼2019-01-08 19:30
    回复

      “七星剑” ,岛国传与丙子椒林同为圣德太子佩刀。
      到明治时期被明治倭王改成了“吴竹鞘杖刀”。刀饰北斗七星纹及祥云纹。有资料说这把刀是7-8世纪(唐)时大陆的产物。
      唐本御影 “圣德太子”凡是题写圣德太子的图画都是751年之后的。所以不可能画的是隋刀。
      (传“圣德太子”像。“ 圣德太子及び二王子像 ”“唐本御影”“阿佐太子御影”。按图中“圣德太子”头部幞头的巾脚上折的装束打扮判断,仍可以算作中唐至五代之间的样式。画像里的刀应该还是唐代样式。)
      圣德太子的“神化”
      在岛国编撰《日本书纪》前后即成为事实,(《日本书纪》是720年(养老4年)完成的。)
      “圣德太子信仰”是后世的人们人为制造出来的。因为是传说人物,圣德太子的死亡日期就有三个版本,且至今无法找到他的墓地所在位置。
      按《日本书纪》载那个画这幅画像的是身份不明的所谓“阿佐太子”,也不知道他是何地的太子,从何处渡海而来替圣德太子“父子”绘制岛国“历史上第一幅肖像画”。
      现代岛国历史研究者也认为按构图来说此画“一大二小”受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的影响,而衣冠是具奈良时期的(唐时期),甚至是平安初期特征的摹本。
      “岛国历史”故事。我只能说认祖宗、及编撰“历史”以及集体洗脑是岛国最大特点和家学绝技。
      在8世纪,圣德太子被认为是“日本的释迦牟尼”,被日本人所信仰。明治后期后,为确立本国文化圣德太子再次被神格化,1930年这幅唐本画像的头像被用在日元钞票上。
      1069年,宋神宗时期/平安中晚期的画师秦致贞绘制《圣德太子绘传》局部,图中人物衣冠“狩衣”已经是岛国化的产物。这也是岛国现存最早的岛国范《圣德太子绘传》。
      镰仓时代岛国绘制的《圣德太子绘传》

      大正十一年绘制的《圣德太子绘传》

      (可见至近代岛国已毫无唐风——别说没唐朝的风格,就连大陆的风格影子都没有了,哪来的“唐风”。)


      IP属地:上海4楼2019-01-08 19:39
      回复

        一个明治32年(1899年)岛国才有《北海道旧土人保护法》。如美国对印第安人的”保护”类似的民族。和族对他们的歧视依旧,只是从随意屠杀变成要合法才能屠杀而已。这种民族在岛国历史上怎么会有斤两去建造古坟时代的古坟?阿伊努人到1997年《阿伊努文化振兴法》颁布才得以学岛民编造“历史”了。
        (《三年合战绘卷》绘于室町时期贞和3年(1347年岛国南北朝时期,元朝至正七年)局部。(岛国国宝)描绘陆奥守(官名)源义家(八幡太郎)趁出羽的豪族清原氏一族族内相争之际将其灭门的战争。)

        794年,桓武倭王将首都从长冈京迁都平安京,平安京也是仿唐长安城建造而成。平安时代开始。(平安京位於现在京都府京都市中心地区。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
        811年,桓武倭王彻底征服本州岛的虾夷,虾夷退往今北海道只能和津轻海峡的原住民呼应为寇,搞点小反抗。本州岛统一。(当时统一的日本就只是本州、四国加九州,不包括北海道。)
        《清水寺缘起画卷》绘于室町时期 永正17年(1520年,明代时期)。

        描绘811年,桓武倭王时派政夷大将军 坂上田村麻吕 扫荡虾夷统一本州岛事迹的《清水寺缘起画卷》(岛国国宝),图中征夷大将军的军队画得端正威武而这些不像人类的牛鬼蛇神们就是当时倭人认知的虾夷人。
        倭人会在唐代时期去学习这种在心目中如此形象的民族的“先进技术”吗?
        (征夷大将军 坂上田村麻吕758年-811年。岛国史说他的家族是汉献帝玄孙刘阿知所率领七姓17县经半岛归化岛国后的后裔。这件事在日本史有,反正岛民爱认祖宗。吾不敢言。)
        895年,宇多倭王停止派遗遣唐使。
        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使日久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正名副其质来唐学习为目的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开始。


        IP属地:上海7楼2019-01-08 19:56
        回复
          纵观这段历史
          整个古坟时代的倭刀和汉代以及南北朝(中国大陆)是脱不了关系的。(汉代时半岛也有四个汉郡!而且当时不管邪马台还是其他倭人都没有文字但能沟通,直到南北朝后期才学会写汉字上表。)
          而飞鸟/斑鸠时代和隋唐脱不了干系。(虽然倭人词不达意,毕竟表明他们会写汉字了。)
          而整个奈良/天平到平安早期这些日本古代史都覆盖在唐朝的宗教文化和体制制度的影子下。
          唐朝对岛国的“影响”和宋朝对倭岛的影响不同。
          宋代是正式字面意义上的有影响。而宋之前的隋唐时期,大陆对岛国各个方面不光只处于影响的层阶,而实际上是岛国对大陆各个方面进行亦步亦趋式地,全方位地,进行抄袭模仿阶段。
          厘清历史年代先后关系之后,唐大刀、唐样大刀的“唐”字难道不是唐朝的意思?显然唐朝时期的“唐”字当然特指唐朝而不涉及其他朝代。
          唐朝之后,日本仍用唐来指代大陆,不能用来否认唐朝对日本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更不能用来否认唐朝时期文献上的“唐”字不特指唐朝。至于唐朝之后习惯用唐人,唐山,唐土指代大陆那是以后朝代的继承而已,不能用来反证唐朝不存在。为了连这都搞不清楚的人,只能打个比方:在一个户口本上直接关系人,孙子只能跟爷爷姓,不会因为孙子和爷爷同姓,就变成爷爷跟孙子姓!
          所以对那些用唐辛子,唐疮等乱七八糟所谓“逻辑”去抹黑唐大刀、唐样大刀的“唐”字、并一口咬定,唐大刀的“唐”字只是指代大陆,不代表唐朝的罪狂昏者的话,我们就只能笑笑算了。没必要也不可能提醒他们逻辑上有基本和根本的错误。因为已经超出人类的语言和常识范畴了。


          IP属地:上海8楼2019-01-08 19:57
          回复
            四.唐刀考古文物
            李绩墓出土班剑。
            即徐世绩,字懋功(“隋唐演义”里开国功勋徐茂公的原型。赐姓李。)
            这把班剑为随葬品,木制(初唐)
            班剑 1把。全长1米。原放在棺床上。剑柄及鞘外均裹鎏金铜叶,铜叶上錾刻怪兽、瑞草纹饰,相当精致,全是木质,显然,这是一把专制的随葬品,而非实用兵器。但是能看到和正仓院所藏品摹造刀相类似的挂耳和唐代狮子,鱼子纹。并且是无环首的。
            《开元礼义鉴》(大唐开元礼,唐玄宗时代)曰:班剑。汉制,朝服带剑,晋代之以木,谓之班剑,宋齐谓之象剑。”这把和正仓院唐刀刀装类似的班剑能看到典型隋唐刀早期的刀装样式。
            《旧唐书·李绩传》里的记载,他对自己的随葬品有如下安排:“…又见人多埋金玉,亦不须尔。唯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着此奉见先帝。明器惟作马五六匹,下账用幔布为顶,白纱为裙,其中着十个木人,示依古礼刍灵之义,除外一物不用。”
            《旧唐书·李靖传》“二十三年薨于家,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四十人,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旧唐书·魏征传》:“征薨,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


            (班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代的刀,但是也可以证明唐时的刀剑装装置是差不多的。唐代除了开刃的区别,刀、剑都是细长的形象的占多数。)
            1991年窦缴墓出土唐刀
            原貌。(初唐)
            刀脊上面错金铭文有“X尺百折”等字可辨认








            IP属地:上海9楼2019-01-08 20:10
            收起回复



              这把刀并非写入东大寺献物帐帐内。按明治倭王的记载,是根据刀上的文字记述,这是圣武倭王为东大寺大佛开光(756年)时期使用的。明治倭王时期另摹造过此款刀,使用过我国明清文官腰刀刀装。
              岛国流传至今的兰棱王舞形象、开光使用的残留唐墨、圣武倭王开光时期所大刀,、以及正仓院所藏唐墨开元纪年唐墨锭,正面朱书“开元四年(716年)丙辰秋作贞□□□”

              能推象得到圣武倭王在东大寺金堂前手持大刀,面覆陵王狰狞面具跳起“兰陵王破阵舞”软舞,持刀做左右指挥和作击刺状的场景。

              扯点“入阵曲”文史。
              兰棱王,北齐大将高肃,因北齐将兰棱郡(今山东枣庄盐山县兰棱镇)作为他的封地,称其为兰陵郡王。
              564年北齐与北周在邙山大战,兰棱王带兵深入敌阵,大败北周10万军队。战后北齐人为歌颂“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武士共歌谣之,曰《兰陵王入阵曲》。”
              日本人称“罗陵王”、“高陵王”、“陵王”、“兰陵王”。
              《兰棱王入阵破敌曲》,简称《兰棱王破阵曲》、《兰陵王入破》是唐初时的流行舞乐。而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也是在《兰棱王破阵曲》这基础上改编完成的。(由1人独舞改成120人群舞)。这是首自北齐始,流传于隋,盛于初唐的名曲。并非能用“其中有和“林邑八乐”中类似的沙陀腔“就能否认是它从唐朝传去。毕竟沙陀族作为北朝到五代也都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而且沙陀仍属于突厥系并不属于印度系。而且五代时的后唐就传是沙陀族的唐国赐姓者,冒领唐祚建立。(另外非要处心积虑将岛国划出中国文明影响圈,另找文化乳母是不可思议的的。毕竟用毛笔写汉字,用筷子瓷碗吃饭,用草纸解决事这个文化圈的特征。否者还是去学中东、印度一样分左右手解决,以示他们有血脉联系是更有说服力的。)
              至于面具的问题不但《齐书》里有为什么兰陵王会戴那么狰狞的面具。中国也留存至今有戴面具的戏曲——傩戏。
              《日本史.礼乐志》对“破阵乐,兰陵王,泛龙舟”等等隋唐舞乐有详细记载”。日本舞乐图有兰陵王舞舞姿,并由题记“兰陵王,唐朝准大曲,一人舞”的内容。
              《旧唐书》和《通典》都记载“为此舞,以校指麾击剑之容。”是表现“入阵之像,威猛而张杀伐之姿”。但在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将本来是“建舞”(表现勇武雄健的武舞)“兰棱王”改编成了“软舞”(文舞)之列。日本流传的兰棱王就是缓慢沉幽的软舞“兰棱王入阵舞。”属于唐代的“软舞”。
              《乐府杂录》记载兰陵王演舞者“衣紫,腰金,持鞭”。从今天留存日本的“兰棱王入阵舞”就能另一个侧面说明岛国当时亦步亦趋地紧跟唐朝流行风气的行为。
              正仓院的唐刀和唐代物品,岛国在1000多年里一直维修、摹造,即使如此留,毕竟1000多年的岁月磋磨,留存下来并能见到的也并不多,最后一次对正仓院藏品唐物大规模维修和摹造是在明治时代(19世纪末)。
              本土的私人收藏隋唐刀(除皇甫江外),也在一些相关论坛发布了些很有有价值的资料,但是因为非国家权威机构发布,难以用作权威服众,除非等到他们上交给国家:),我就不再在此一一列举了。
              最后用吧友所做隋唐刀镡图做这部分的结束。


              IP属地:上海10楼2019-01-08 20:15
              回复
                又有人拿1972-73年发掘的高松冢古坟说事,说是飞鸟时期,反正比唐朝早等等
                的确,在发掘时因为在飞鸟地区(飞鸟公园),坟墓封土呈现古坟时代方形接圆型的二阶式特征,所以岛国当时想当然的把它划分到了飞鸟时期。
                高松冢古墓中精美的壁画绘有星象、四神、人物群像等是受到了唐朝文化的影响(见中国墓葬制度特点),特别是其中人物群像图,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陕西发现的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以及之前的新城公主壁画、大唐天宝年间的莫高窟太原王夫人供养壁画都有相似的地方。神兽也和唐朝墓壁画样式近似。特别是根据古坟中出土的海兽葡萄镜,此镜与中国西安市东郊唐代独孤思贞墓出土的海兽葡萄镜属同范镜(用一个模子浇铸的)。独孤思贞墓的年代依墓志可定为武则天神功二年(698),从而为高松古坟的断代提供了证据。所以日本人早改称为7世纪末-8世纪初了。(天武倭王到元明倭王迁都奈良的时代而不是飞鸟时代。大陆是女帝武则天-唐睿宗时期。)

                (岛国现在的高松冢古坟说明年代的文字和高松冢古坟出土刀装。)

                浙江宁波 镇海军事博物馆 馆藏 倭刀 、明仇英《倭寇图卷》、19世纪末的拍“倭国武士装照”的岛民(明朝这一时期的倭刀有和岛国所传世一样形制的吗?江户时代还没来临,哪来的400年后19世纪末所看到的那种倭刀?!别说现在的倭刀和唐朝没关系,现在的倭刀和明代时倭刀除了都叫倭刀以外,形制上有没有关系都可以是有疑问的。)

                镇海抗倭英雄戚继光像、明代画家仇英绘制《倭寇图卷》局部、泉州抗倭英雄俞大猷像

                好吧,我本也不打算改变什么,总觉得比别人更善于断章取义而已。


                IP属地:上海12楼2019-01-08 20:26
                收起回复
                  顶一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9-01-08 20:32
                  回复
                    继续放唐墓壁画(基本能清晰地看到环首刀柄)
                    陕西三原。淮安王李寿(李神通577年―630年)墓

                    昭陵陪葬墓,长乐公主(621年-643年)墓,甲胄仪卫、战袍仪卫

                    昭陵陪葬墓,韦贵妃(597年-665年)墓,门吏、甲胄仪卫、卫弁、战袍仪卫图

                    昭陵陪葬墓,程知节((589年—665年)墓,甲胄仪卫图

                    唐陵石翁仲(类似的石雕的确太多了,样式又都差不多,我就只贴这2张了。都是昭陵40个皇亲功勋陪葬墓中的。)

                    冉仁才(594年~652年)墓出土武吏俑


                    IP属地:上海16楼2019-01-08 20:41
                    回复
                      西安南郊杨思勖(659年-740年)墓出土描金石雕武士俑

                      因为虎纹刀室和虎韔豹韬在历史上都存在。所以我无法更一步判断1961年《文物》和美国出资的2001年《唐研究》之间的对错。我只放一张关于汉代的虎贲的资料。出自《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虎纹刀室。其文字用典:《续后汉书.舆服志》所称,佩刀“虎贲黄室虎文,其将白虎文之虎纹刀室。”看这刀柄的样式都和石像的很相像。

                      (因为一篇登载于《唐研究》杂志里的《唐杨思勖墓石刻俑复原商榷——兼说唐墓壁画中的虎韔豹韬》的缘故。有人就一口咬定现在存于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就是是修复时因误会瞎搞的,那刀的造型不是艺术夸张而应该是另一个弓弢。)

                      对要支持《唐杨思勖墓石刻俑复原商榷》文首先有三个疑问需要搞清楚:
                      a.出土时,这两件石像的3个虎纹物都那么巧合地都在末端部位损坏了吗?(而“商榷”文的图例子只分别给出复原图和大量虎韔豹韬的仪卫图来支持他们的假设,但并没证实当时确有人把刀室和弓弢搞混。)
                      b.现存国家博物馆的这2个石像上的3个刀柄全都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吗?当时那样添加的理由是什么?
                      c.其次,用来复原之刀柄是哪里来的,全部是后配的吗?刀柄修复所用形状是怎么确定下来的。(可以看出现在的国家博物馆藏品和“商榷”文所用复原图样式是不同的,这里是石像样式在先还是这幅图在先存疑。)
                      不落实这3个疑问并一一回答,“商榷”文那篇就只是“假说型论文”,真假讨论是无从谈起
                      我个人倒认为国家博物馆1952年-1958年的发掘修复验证,乃至1961年《文物》文章的发表没啥问题。假说杨思勖作为骠骑将军自比汉代虎贲也算合理。(龙门石窟中存有“唐上柱国虢国公杨思勖造像记”,该造像记刊于佛龛洞门上部,文中赞颂他“横行边檄,追马援之功”,唐军旅诗里唐军欲比肩汉代军队及汉代名将的词句比比皆是,俯仰可得。)而下仆多带几把刀剑完全能有合理的解释,诗曰“乱斩胡兵缺宝刀”实际上也理应如此。而临阵磨刀各方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砍杀武器是容易缺损的武器而弓却不是,如果拿某岛“剑豪”准备了20多把“名刀”和人拼命,这石像只携带3把刀剑还算少的呢,反之给弓带两种弓室就不嫌累赘吗?那样真的合乎逻辑吗?)


                      IP属地:上海17楼2019-01-08 20:45
                      收起回复
                        b.敦煌壁画
                        下列再给大家看一下唐代壁画以及绘画作品里刀剑其刀剑装样式的丰富性。希望对一些对自己国家的文物作井底之蛙状,对他国“文物”倒热衷地到道听途说,无意中做了类似谣言邪说的散布者有所裨益。
                        初唐357窟

                        盛唐45窟南壁


                        444窟

                        148窟

                        晚唐
                        12窟

                        15窟 供养人曹议金唐末五代归义军节度使 ,张议潮的外孙婿。掌政瓜沙两州


                        IP属地:上海18楼2019-01-08 20:49
                        回复
                          因晚晴民国期间"文化窃贼"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 之流而流失海外的绘画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中被其盗走的敦煌绘画。(中国自清末,民国到共和国建立后,出版斯坦因这本书的书名就是《斯坦因西域盗宝记》,想当年斯、帕之流怀揣《大唐西域记》对我国文物进行盗窃,伤害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感情。而现在对此种“汉学家”的态度只能用呵呵来表述了。不会口称自己是文化人所作文章没有兴寄和风骨不说,连基本的感情都没有了吧。)
                          现藏伦敦博物馆 唐代部分








                          IP属地:上海19楼2019-01-08 20:55
                          回复
                            唐玄宗开元时代画家.梁令瓒绘制绢本《五星二十八宿》局部现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

                            唐玄宗开元年间画家 陈宏之《八公图卷》局部绢本。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


                            IP属地:上海20楼2019-01-08 20:57
                            回复

                              日本影视作品里的唐刀
                              《天平之甍》唐僧鉴真东渡

                              《空海》唐密东传岛国遣唐僧

                              《大佛开眼》天平时代的高屋建瓴圣武倭王时代


                              IP属地:上海21楼2019-01-08 2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