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合成中,遇画面暗调部分有明显空缺,比如画面中该黑的颜色像头发、眼睛等不够黑,画面缺乏层次,可用曲线来调整,相当于图像曝光的Gamma curves。电影胶片的伽玛曲线呈现长S形,灰度感觉很生动,要在合成校色中尽可能接近胶片的效果,就要对curves进行调整,它大约有14个控制点来调整曲线,从而更精确地控制画面。通过对curves的调整,使图像对比度增大,色调即会均衡,画面则会显生动。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图层的叠加模式来调整,比如使用softlight融合方式,则所有的色彩都趋于饱和,而且暗部加重。如果再将画面做一点模糊,整个画面就会变得柔和,颗粒噪波也相应减弱。如果画面本身已经很暗,可将叠加方式设为screen,然后调整色阶和虚化度。通常,除了儿童可卡通类型,一般不使用过于饱和的色彩。一味地增加饱和度或色彩纯度会使画面出现噪波,而噪波的增加会让画面失去通透感、立体感。显的死板、幼稚、缺乏韵律。主题色调调整,拿蓝色调为例,通常使用的较多,原因是胶片的感光在同一个场景中,各色彩之间有着微妙的平衡关系,而当将视频素材人为的提高某些色彩的纯度时,其他中间色都跟不上,看起来就假,此时,将所有中间色调向一种色调倾向会有助于凸现主题鲜明的颜色,基本上基调的色相应该偏主题色的补色。人对色彩的敏感比其他来得强烈,所以调色的中心就在于色彩的搭配。当使整个色调倾向于蓝的时候,红和黄也会跟着变成偏紫和偏绿,这时候在hue/saturation里面单选紫或绿,将它在色轮上调回红和黄。最后,得到的画面是在蓝基调上的鲜明红黄,暗部色彩浓重,亮部饱和,画面颗粒细腻。室内一般主光源为冷色,辅助光为暖色,那么暗部相对偏暖。这些特征有时在视频素材中不能得到体现,调整过程中就必须人为地向这个倾向去调。有时同是室内景,因主题色为黄或绿色,调整方向又有所区别,就需要去除一切不和谐色系。又比如室内人物多,杂乱,无主题色。那么画面必须突出光感,营造氛围。调整过的画面感觉清澈干净,这时可以运用柔光的效果。但柔光不能随意使用,会使画面模糊不清。在主题色和其补色之间,色彩渐变的层次越多,画面越沉稳,但这些中性色全部都得非常含蓄,绝对不能自己凸现出来。如果图像画面中景物线条轮廓僵硬,色彩杂乱,可以根据需要将所有其他灰度色彩都调向任何一种色系,蓝色是比较普遍的做法,校色处理后效果改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