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摄的特有体制及其变种形态
与“特殊技术”这门包罗万象的影视演出技法一起,被圆谷英二发明、确立的,还有一个配套的,适合让这项技术发挥的体制。一般通称就叫两班体制,用最简洁的方式来说是这么回事:一个电影有2套班子,一个拍摄特摄以外的影像,一个拍摄特摄的影像。
对没时间和精力看很多文字的人,这是能有个大致框架概念的最快解释方式,但是当然世界没有那么单纯啦。说是叫两班体制,但是基因变种形态有一大票,首先描述一下完全正宗的两班体制具体是什么样的。

第一个要点,一个电影有2套班子,就是有2个剧组的意思。这2个剧组的俗称,一个叫本篇班,一个叫特摄班。
特摄班干什么的,好像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而本篇班什么鬼,你可以这么来理解一个大体氛围。按现代中国人的俗话说,就是本篇班是拍文戏的,特摄班是拍武戏的。但是注意,这只是打个比方,让人好理解大概是那么个意思,并不是精确的。
对译语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个体制不但只存在于日本,而且时代也离得太远了今天几乎不用了。哪怕跟现在的日本人,也不是一下子能解释清楚的事。会刻意意识这个体制的,诸如庵野秀明田口清隆这样的骨灰宅,用手指头就够数出来了。
今天的圆谷制片厂,在不得不提到两班体制时,就这么解释的。本篇班是拍摄人类角色戏份的,特摄班是拍摄英雄和怪兽打架的。这真是用一种无奈的通俗解释敷衍过去的现象,因为同样要注意,这个解释方式只适用于奥特曼这类片,因为反正今天的圆谷制片厂也只用管奥特曼了。
全面一点的时候还是我上面打的比方更好,虽然两种其实都不精确。要作弊只能这样说,特摄班拍摄的范围以外,就是本篇班所拍摄的。这么一个说法就意味着,要确实地理解特摄班究竟具体干什么,也就得要到以后我们来详述制作现场的各种特殊技术的时候了。
第二个要点,有2个剧组,就有2个监督来分别率领。
本篇班的监督叫本篇监督。这也是在两班体制发明前,传统意义上的影视监督,是个电影就得有监督。所以即使在正式场合的名单上,本篇监督的头衔一般还是直接只写监督两个字,除非是在单独提到时,需要强调一下跟特摄班的监督区分开来,那就称呼全了叫本篇监督。
特摄班的监督叫特技监督,特殊技术的监督。圆谷英二在一些用语上的执著倾向,这里就不再又重复提了,史上第一个特技监督就是圆谷英二。
强调有2个监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片有2个导演。他们是平等地位的,各拍摄各自的,然后合起来变成同一部作品。重要的事再重复一遍:一个片有2个监督,监督和特技监督,是平等地位的。
日本片里各种各样的监督头衔,什么摄影监督啦、美术监督啦、音响监督啦,好像都叫监督,听起来特技监督也差不多。不一样的,这些终究还是在一个传统意义的监督的领导之下,有一个管总的监督。也就是说最终决定权还是在本篇监督手上,而特技监督不同。说本篇监督和特技监督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就是说正宗的特技监督,对自己所负责的影像部分完全掌握着最终决定权。

比方美术监督,就是负责美术的部分。监督先跟下订单似的,说明自己构想的演出意图,然后美术监督根据这个需要,指挥美术职员们把材料做出来。做完还得过一道关,看是不是真的符合监督的要求,有需要再修改。特技监督就不是这样的,对特摄场面的演出意图,特技监督自己有决定权。
当然了,他们可以商量,交流各自构想的演出意图。便于各自的部分拍摄完成后,怎么以更好的效果,融合在一起变成同一部作品。要说本篇监督和特技监督有什么最大的不同点,那就是什么片都肯定得有个本篇监督,但不是什么片都有特技监督的。
所以啊,“什么片算特摄片”,对于这个之前提过的有毛病的问题,其实还存在一个很简单粗暴的解答方法:采用了两班体制的片叫特摄片,否则不是。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这个方法不合适、不友好。
第三个要点,所谓有2个剧组,这也是很直白的意思:地位平等,各自分开,也就意味着各自完整。
一个完整的剧组至少得包括什么啊,发挥主要职能的职员要齐全。也就是说,一个影片不但有2个监督,还得有比如2套摄影班子、2套照明班子、2套美术班子,等等。将来我们具体讲技术之前,还要讲哪些职能算必备主要的。
本篇班和特摄班的人员中,最大的差异其实不在职员,而在演员。演员当然一般都是在本篇班混的啦,特摄班就只有职员。偶尔有点演员,那基本上也是要穿衣服戴面具去演非人类的那种,不露脸的没法成明星红起来的演员,也就是现代俗称的所谓皮套演员了。
两班体制至少有2个优点,第一是节约时间成本,第二是确保专业性。
节约时间成本方面:本来使用特殊技术的摄影,日程就要比普通的慢。但是与本篇班分两边同时进行作业,就抵消这个短处了。如果只有一个监督,率领一个剧组,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玩影分身,无法同时作业。
专业性方面:如果只是用特殊技术辅助两三个场景的影片,那还好。如果是大规模使用特殊技术的,像这种以特殊技术的影像为卖点的影片,当然是专业的特殊技术方面的监督,自行领一套剧组进行作业的效果更好。
本篇监督不精通特殊技术,反过来特技监督对本篇班的作业也是一样。且不说只有特摄班才存在的那些职务,就算是诸如摄影、照明、美术这样,本篇班和特摄班都有的职务,具体作业也有各自不同的讲究。
但是两班体制也有至少2个缺点,第一是耗费金钱成本,第二是协调性的难度特别高。
金钱成本方面:虽然时间成本省了,但金钱成本反而增了。打另一个比方,同样的2个人,住一起和分开住,正常情况下那当然是后者的合计生活费更高。
协调性难度高的方面:2个不同剧组的作业,2个不同监督的演出,神来帮你作业,也不可能达成严丝合缝似的,跟同一个剧组的作品完全一样的效果。要怎么在各自拍摄完成后的合成作业中,让本篇部分的场景和特殊技术部分的场景,尽量完美地融合起来,不让作品的世界观出现崩坏的效果,这就对双方监督个人的协调性要求很高。
2个监督地位相互平等,他们根本不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而是完全的相棒关系。这意味着一个电影里,总有自己管不着的部分,对另一方也一样。能不能接受这个体制,取决于监督个人对于作品的价值观。
比如像黑泽明这样的风格他就确实不能,黑泽天皇是出了名的在制作现场一手抓的性格,这也是他没有真的经手过特摄电影的原因之一。但是黑泽的大亲友本多猪四郎监督,性格就不一样,他能接受,所以这才成为圆谷英二至高的相棒了。
两班体制既不是一日成型,也不是一直有条件能维持这种规矩。上面所列出过的具体例子,说到底只是完全正宗的形式。体制不是法律,没有那么死板,两班体制有很多可以辨析的地方,基因变种形态。
第一点,不是一定按照字面意思的。
字面说了这体制是2套班子,然而不是真的永远2套,这跟数字其实没多大关系。实际在现场作业的数量可以是2个,也可以是1个,还可以是3、4、5、6个随便你。
抓牢一个概念,这个体制的本质是什么:是在制作过程中,不使用特殊技术的部分和使用特殊技术的部分分开,本篇和特摄各自作业,达成一种专业性。本篇和特摄,这就叫两班,这是个概念上的数字,不是精确实数。
第二点,也不是一定要分2个人的监督,同一人兼任本篇监督和特技监督不算少见。
平时主要担任本篇监督的人对特殊技术不精通,兼任特技监督可能有难度。但有能力担任特技监督的人,如果有意愿反过来兼任本篇监督,听起来技术障碍就小多了。其实圆谷英二本人也尝试过兼任本篇监督,结果拍出来的成品观后感是“人物没有活起来。”
于是圆谷英二自己也放弃了,后来也没有过亲自兼任本篇监督,这是特摄之神不堪回首的短板。这样彻底放弃了对本篇部分的演出,专攻于特殊技术的圆谷英二,对后来人也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就是本篇与特摄分开作业的体制更加根深蒂固了,对再后来踏入行业的新人来说,这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先天存在的概念。
后世一人兼任本篇监督和特技监督,那也就可能有2种情况。一种是除了一人背负两个头衔之外,其他跟正宗的两班体制运作样式没什么区别,叫作一人领两班。另一种就是实际剧组人员中,只有一个班子,监督也是一个人,只不过背负了2个头衔。当然这后一种就比较水了,算是个残疾版的两班体制。
第三点,还有另一种残疾版的两班体制,有名无实的版本。
典型的比如东映超级英雄实行的状态,怎么叫有其名而无其实呢,至少有2条本质不同。第一是没有什么包揽负责特殊技术部分的班子,第二是不存在本篇班和特摄班并行合作的实态。
第一条指的是,“特摄班”号称负责“特摄部分”的演出,但所指的范围不是原本的“特殊技术”。说到底只是最传统意义上的模型布景、操演、爆破等等这些,是一种永远停滞的概念,与圆谷英二所指的“特殊技术”是不完全等同的。属于特殊技术的范围内,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在以前辨析“特殊技术”和“特摄”这些用语概念时,多多少少也算提到过了。
第二条指的是,是特摄监督接过监督下的订单,根据监督的演出意图指挥拍摄特摄部分的场景。这跟其他的各种摄影监督、美术监督、音响监督的本质也就都一样了,动作监督也是这样。“地位对等的分班作业”这样的实态不存在,本质上也是众多外部分承包作业者中的一部分,全部统一听监督指挥。
最后强调指出来一点,看清楚了,在东映那边是叫“特摄监督”的,不是本家称呼的“特技监督”,这也有名堂,以后要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