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吧 关注:524,341贴子:6,105,754
  • 25回复贴,共1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战术BUG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电影金陵十三钗有着巨额投入,有国际化团队制作。可是我们看到,这部电影依然如其他很多国产影视片一样,军事层面的表现还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身披手榴弹雨披的爆破手,枪击手榴弹的绝技都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其实用抗战真实的战斗足以彰显战争的残酷,根本就用不着去编造。

电影中战士们用水湿的棉被挡子弹
南京城内,被炮火摧毁的废墟中,几辆日本94式轻型战车吐着火舌前进,战车后方是密密麻麻的日本步兵。而在日军前进的道路前方,一群国军士兵在废墟中严阵以待,一小队士兵利用弥漫的硝烟向前冲锋。他们的装备很奇特,在前面的几名战士胸前挂着浸透了水的棉被,而最后一名战士背后挂满了手榴弹。当日军坦克靠近时,战士们冲了上去。
前方的士兵被日军战车上的子弹打倒,而最后那名战士拉响了手榴弹扑向日军坦克…………。这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镜头,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不过在军事迷的眼中,这样的场面是否能满足他们挑剔的眼光呢?
94式其实是骑兵装甲车而不是坦克
首先我们先谈谈日军的坦克,其实94式豆战车在日军里是不算坦克的,日军管他叫做骑兵装甲车。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上比较流行超轻型战车,所以日本也赶时髦研制出了只有3.2吨的94式骑兵装甲车。这种装甲车在日军中的作用就是侦察,联络,警戒和追击。
一般配属给野战师团搜索联队或骑兵联队。这种装甲车在抗战时期日军曾大量投入到中国战场。
日军记录的在南京使用装甲车的经验
日军打巷战也还是很有特点的。他很喜欢把机枪火力点摆在屋顶上居高临下进行火力压制。并且封闭街道所有门户,在房子里打通墙壁作为可以隐蔽行动的通道。从历史照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日军巷战大多是沿着街道两侧行进甚至是沿着街道两侧匍匐前进。而不会如影片中一样,巷战时很多日军聚集在一起站在街道中间慢腾腾的前进。
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有一些日军在装甲车支援下和国军战斗的描述。里面记载日军轻型装甲车使用车载机枪在前边掩护,日本步兵则是跟在装甲车的后面利用车体保护自己。国军的机枪突然响起猛压下来,日军纷纷退进附近的障碍物和屋子里,而不是如影片中的那样站在原地射击当靶子。这个时候日军掷弹筒就要登场了,在影片中并没有表现。
掷弹筒最小射程只有30米,而且发射速度快,威力相当于2颗手榴弹。日军一般一旦发现国军机枪就对着国军机枪阵地进行掷弹筒快速打击。在掷弹筒爆炸的同时,在机枪掩护下日本步兵就会对70米以内的目标进行快速的白刃冲锋,在30米以内将投掷手榴弹。争取一举突入对方的防御点。而如影片中,国军小分队的情况,距离太近,又无掩体的情况下,实际上几发掷弹筒弹就可以消灭他们了。


IP属地:山西1楼2019-01-04 15:27回复

    所以靠浸水的棉被当防弹衣是不靠谱的事,老式步机枪弹的穿透力极大,靠这个是防不了弹的。这个情节估计是导演借鉴了游击队对付日军碉堡的“土坦克”的做法凭空想象出来的,不过游击队的“土坦克”可不是一张棉被,而是几床浸水的棉被,中间还有湿土等物,最后还加上一张硬木的八仙桌或者小推车之类的。


    IP属地:山西3楼2019-01-04 15:29
    回复(1)

      步兵反坦克也需要技巧和团队协同
      看影片中国军的装束,应该是87,88师或者是教导总队的士兵,他们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受到过德国顾问团训练,还是有一定的军事素质的。应该不会采取这样没有什么作用,只会徒劳的增加伤亡的办法。
      首先,应该利用倒塌的建筑物和废弃的车辆等阻滞敌人战车的前进,然后利用地形迂回至侧面用直射火力或者用曲射火力如迫击炮等切断敌人步兵和战车间的联系。多个火力点开火吸引敌战车注意,反坦克小组成员利用地形迂回靠近敌战车,同时投掷手榴弹,利用手榴弹爆炸后产生的烟雾让反坦克手靠近敌战车,伺机击毁。要知道,在战车内视野狭小,很难全面的观察战场并发现从侧面迂回的敌人。当敌人步兵和战车间的联系被切断后,光靠几个战车乘员很难发现从侧面迂回的反坦克手。
      就是没有这种条件,以影片中的国军小队为例子。在大多数情况下,坦克行进都会有步兵掩护。所以爆破手应当在坦克可能经过的道路两侧隐蔽埋伏。在坦克经过时,行进到侧前5-20米时突然跃起,但姿势依然是保持低姿态。步子要稳,在1-1.5米距离准确投弹。利用爆炸前的3-5秒时间,迅速向坦克的侧后方离开卧倒。而在一击不中,爆破手失去战斗力的时候,预备爆破手就要迅速冲出持续进行爆破,坚决炸毁敌坦克。其他队员要以火力从不同角度进行支援和掩护,进而打击和分散对手的注意力和兵力,切断步坦联系。
      只有勇敢而没有突然性只能是自杀
      如果如电影中那样,也没有火力掩护,也没有切断步坦协同。几个就那么直挺挺的大吼着小跑着上去。不用坦克开火,就会被日本步兵瞬间击倒。1,2颗手雷就解决了,根本就不费事。
      影片中的国军反坦克小组排成一个纵队,胸前挂着浸水的棉被,依靠战士的生命来消耗敌人的火力,让主攻的反爆破手靠近敌装甲车发动攻击。这样的情节设计虽然悲壮,却不符合史实。用这种义和团式的战术未免太小看他们了。而且片中爆破手把手榴弹当雨披一样被在后背的设计也很奇特。


      IP属地:山西4楼2019-01-04 15:30
      回复

        97式狙击步枪是日本第一种专用狙击步枪,一共生产了2.2万支,曾在中国战场上大量使用。
        从20年代末开始38改式狙击步枪就已经开始装备日本步兵联队,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就曾使用这种狙击步枪对付过中国抗日武装。到1937年日本开始生产97式专用狙击步枪并配发部队。
        而中国方面也比较重视狙击作战,在1936年就挑选了300名优秀射手在德国教官的指导下进行集中训练。在淞沪会战中他们携带装备望远镜式瞄准镜的毛瑟24式步枪活跃在前线的各个角落。但是日军很快就派遣了一批携带97式狙击步枪的射手。据说在日本狙击手上阵以后,国军在对抗中再也没有占到过上风。国军的军官,机枪手和炮兵全是被日军狙击手重点打击的对象。
        狙击手需要的是快速射击,没有多少敌人会暴露在火线上几秒钟。如果你一枪打不准,就会遭到对方机枪或迫击炮的猛烈射击。所以需要成千上万次的不断训练直到每一个动作都形成条件反射。
        而普通日本士兵的三八式步枪的瞄准基线长,枪管长,火药燃烧充分,降低了枪口焰。后坐力轻微。而6.5MM子弹的稳定性又非常的好。
        无论38式步枪,38改狙击步枪还是97式狙击步枪都是使用6.5毫米子弹的。虽然坊间常说,日本6.5MM子弹威力太小打不死人,其实也只是误传。由于日本6.5毫米子弹的初速很高,弹体细长所以在极近距离容易造成穿透伤,但距离一旦稍远,对人体的杀伤威力还是很大的,抗战阵亡的百万中国士兵和无数民众,很大部分都是死于6.5毫米子弹之下,能在枪下逃生的少之又少。二战时期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公报曾说过在150码或者更远的距离上,日本6.5毫米子弹一样能够穿透我们的钢盔。


        IP属地:山西6楼2019-01-04 15:34
        回复

          变态般迷恋射击精度的日军在轻机枪上也大量装配瞄准镜以提高命中率。
          而中国使用的汉阳式步枪和中正式步枪由于各种原因都不属于可以准确射击的步枪,士兵的枪法也大大的不如。这也是在战场上中国军队很难击败日军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日军防御的时候。
          而且日本狙击步枪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还表现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特制的6.5毫米狙击子弹,而这种弹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该弹被击发后减装的火药会在弹头射出枪管前完成燃烧或接近完成燃烧。这样97式狙击步枪在射击时枪口几乎没有闪焰和白烟,因此射手可以在黑夜中得到很好的掩护和隐匿。由于这个特点,所以被袭击者往往找不到日本狙击手的位置。当然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军采取了大棍横扫的办法对付日本狙击手,就是一旦哪个大概的方向有冷枪射来,就用高爆炮弹进行扫荡。
          由于轻重机枪的点射,重型枪管,枪架和重量大等优势在战场上也时常扮演着重要狙击者的角色。在这部影片中,也出现了国军的标志性武器捷克式轻机枪和日军的大正11年轻机枪。大正11年轻机枪结构复杂,装弹程序复杂。在影片中,只出现了日军机枪手而没有副射手,这是不对的,应为11年式的漏斗式进弹方式必须要有副射手才可以正常使用。
          11年的优点是弯枪托特别适合抵肩,射击舒适。准确性好,可以连续射击300发子弹。但对于喜好点射的日本射手来说,如果使用专用子弹则可以进行长时间的准确压制。
          国军的捷克式轻机枪简单耐用,性能稳定,持枪射击方便。缺点就是弹夹只有20发子弹,难以进行火力压制,而且射击120发子弹以后枪管就会过热。这款捷克式机枪实际上更类似于自动步枪。作为进攻方步兵的行进间火力伴随更加合适。而抗战国军恰恰是防御居多,也就更加暴露出了捷克式机枪连续射击能力差的问题。


          IP属地:山西7楼2019-01-04 15:35
          回复
            三八大盖一枪可以打穿七个半人,我姥爷当年说的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1-04 17:23
            回复(3)
              兵器早就说过了,而且里面的国军个个马靴,中正式上的蔡司也是一大穿帮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1-04 20:25
              回复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看过一次就不敢再看了,太惨了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1-04 22:15
                回复
                  作为有点军事常识的军迷,说点《金陵》里不靠谱的战术:
                  背披手榴弹面扛94式、想法真的很好,但是这是军盲的作法
                  手榴弹没有完全捆在一起,实战中会被炸得四散、尤其是国军背着手榴弹,实战中真要这麽做,结果只能是正面日军毫发无损、背后国军片甲不留——爆炸中国军士兵充当了缓冲体而后面没有阻碍、自然杀伤力全堆到了后方……这是逼着自家战士当“汉奸”的节奏!?
                  老谋子在搞什么飞机啊……
                  湿棉被可以阻碍榴弹破片的杀伤,这点可以理解,但是这玩意没法防御定向穿甲弹的伤害——参考之前美军做的实验,5kg高压水袋,利用水的张力可以有效防护120mm火炮发射的破甲弹和碎甲弹的攻击,但是穿甲弹无效、基本一发就穿,考虑到二战中日军枪械穿深都很强大、水棉被基本无解,顶多防下凝固汽油弹的火攻——问题是这项武器二战中只有美军才有、并且也是在东京大轰炸才首次使用——《金陵》的顾问难不成是二战参加了本土防御的日本老兵不成!?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1-04 23:46
                  回复
                    马后炮谁都会,你在这里分析的头头是道,但你知道当时战场上的实际情况?除了这个东西,他们还能找到其它防御物品吗?就算没有多大作用,总比没有好。轮得到你这个键盘侠在这里分析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1-05 00:43
                    收起回复
                      鬼子管那些玩意统称叫做战车…不叫坦克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1-05 07:42
                      回复
                        老谋子拍拍农村题材还行,拍战争片纯粹外行。


                        IP属地:江苏14楼2019-01-05 10:40
                        收起回复
                          现在这些大导演一个个都是放飞自我,现实是啥?有我大导演的想象力有用么,吹🍺就是艺术!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9-01-06 17: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