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河岸边
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南阳盆地东部诞生了一个地域广大,物产丰富的州郡——唐州。其境域北倚伏牛,南接随州,东达江淮,西连邓州,且处在中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上,置州年限历经唐、五代、宋、元、明初5个历史时期,长达749年。一条秦、汉时称沘水,唐、宋时期称泌水,清时称唐河的河流,自北而南贯通境域西部,汇汉水、入长江,舟楫穿梭,航船成帮,成为北方和中原地区南连荆襄、湖广的便捷河运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61ed66ab98f8c54e3d3c5270a282dee/664963d9f2d3572c98908c588713632763d0c358.jpg)
(唐宋时期的唐州疆域)
▼唐州的设置及规模▼
唐州之域,春秋时为古蓼国、谢国、唐国地;战国时属楚,秦、汉、三国分属南阳郡湖阳、棘阳、比阳、平氏、蔡阳诸县;南北朝(420—589年)时期,处于中国南北双方势力的交锋之地,一百六十多年间战争不断,先属南朝之刘宋、萧齐,后属北朝之北魏、北周,直至公元581年隋朝统一,才结束了这种战乱纷争局面。其境域属舂陵郡,辖枣阳、舂陵、蔡阳、清潭(今枣阳市南40公里清潭镇)、湖阳、上马(今唐河)诸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舂陵郡为昌州(治枣阳);武德五年(622年),因境内中部有唐子山,遂改昌州为唐州,领枣阳、舂陵、湖阳、上马4县,属山南道(开元后改为山南东道,治襄阳)自此,唐州作为唐朝的一个行政区域登上了历史舞台,其管辖区域地跨今豫鄂交界处之唐河、枣阳两县、市。
由于此时唐州辖区北至上马县(今唐河县),南至枣阳南部,呈南北达100多公里的长方形地带,且两地属于不同的地理区域,交通闭塞,给管理造成诸多不便。在此背景下,武德九年(626年)朝廷决定废唐州建置,南部的枣阳县划归随州;北部的湖阳、上马两县划归显州(治比阳,即今泌阳);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定年号贞观,他登基以后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整饬吏治;开创了唐初的“贞观之治”。贞观九年(635年)改显州为唐州,此后270余年间,唐州治一直在比阳(今驻马店市泌阳),成为唐朝的上等州郡而雄踞于中原大地。
唐宪宗(805—820年)时期之宰相,地理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李吉甫所作《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历史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常简称为《元和志》。此书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清初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元和郡县图志》对唐州有细致的描述:
唐州:为上等州,属淮安郡;开元(713—741年,唐玄宗年号)年间,辖45个乡,21597户;元和(805—820年,唐宪宗年号元和)年间辖78个乡,40740户。
沿革:《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楚地,秦为南阳郡地,自汉迄宋(指南朝刘宋政权)皆同。后魏(北魏)太和(477—500年)中于此置东荆州,理比阳故地,其后改为淮州。隋开皇五年(585年)又改为显州。贞观九年(635年)改为唐州。
州境:东西308里;南北310里。
八至:西北至上都(长安)取叶县路1340里,取邓州路1225里。西北至东都(洛阳)520里。南至随州360里。东南至申州(治信阳)260里。西南至襄州350里。西至邓州320里。东至蔡州(治今汝南)240里。东北至许州270里。北至汝州叶县180里,自叶县取龙兴路至汝州180里。
贡、赋:开元贡:绢,丝,布。赋:布,麻。元和贡:绢十匹。
管县七:比阳,慈丘,桐柏,平氏,湖阳,方城,泌阳。
比阳县:上等。郭下。本汉旧县,属南阳郡。比水所出,故曰比阳。后魏(北魏)属江夏郡,隋属淮安郡,贞观中改属唐州。显望冈,在县西北60里。比水,南去县2里。后汉世祖破甄阜、梁丘赐于比水西,斩之,即此水也。舞阴故城,在县西北65里。汉县,属南阳郡。曹公与张绣战,引还舞阴,即此城。
慈丘县:上等。西南至州70里。本汉比阳县之地,后魏(北魏)孝文帝于此置江夏县,并置江夏郡领之。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县属淮州。十八年改为慈丘,取慈丘山为名,慈丘山,在县西50里。比水,出县东南太湖山。(慈丘县故治在今驻马店市泌阳县付庄乡古城村,)
桐柏县:中等。西北至州120里。汉平氏县之东界也,梁于此置义乡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桐柏,取桐柏山为名也。桐柏山,在县西南90里。《禹贡》曰“导淮自桐柏”。出紫草。天木山,俗名天目山,在县东北55里。祖逖为豫州刺史,藏家口于天木山,即此山也。山上有池,时人号为天目。淮水,出县南桐柏山,一名大复山。淮渎庙,在县西60里桐柏山东北。
平氏县:中等。东北至州70里。本汉旧县,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其后为北人侵掠,县皆丘墟。后魏(北魏)于平氏故城重置,属淮州。隋改属淮安郡,贞观中改属唐州。澧水(后称三家河),出县东南桐柏山,西流经县北3里。与淮同导,西流为澧,东流为淮。
湖阳县:中等。东北至州160里。古蓼国也,《左传》曰“郧人将与随、绞、州、蓼伐楚”,注曰“今义阳东湖阳县”是也。《地理志》曰蓼国,咎繇後,为楚所灭。后魏(北魏)孝庄帝于此立湖州。贞观元年废,以湖阳属唐州。
方城县:上等。东南至州160里。本汉堵阳(堵:音zhe者)地也,属南阳郡,在堵水之阳,故名。后汉朱为堵阳侯。梁于此置堵阳郡。隋改置方城县,取方城山为名也,属淯阳郡(郡治在今南召县小店乡关庄)。贞观中,改属唐州。方城山,在县东北50里。即沮、溺耦耕处。《左传》屈完对齐桓公,“楚国方城以为城”是也。堵水,西去县三十五里。
泌阳县:中等。东至州一百里。本汉棘阳县地,后魏(北魏)于此置襄城郡,领襄城、上马二县。贞观元年(627年)废入湖阳县。开元十三年(725年),刺史白知节奏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泌阳。
从以上《元和郡县图志》关于唐州的记载可以看出,自唐武德五年(622年)设唐州建置,特别是州治徙比阳以后,历经唐朝前期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115年间,清明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唐州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繁衍,特别是从玄宗开元至宪宗永和,100余年间唐州户增19143户,乡扩33个,形成了唐州第一次兴盛时期。
▼中唐以后唐州的渐次衰落▼
正值唐朝处于“开元盛世”之际,玄宗天宝年间,发生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武装叛乱,经过7年多(755年12月至763年2月)的征战,“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从此以后,各地藩镇割据尤甚,唐朝由盛而衰。唐州地域也长受兵燹之祸,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唐州,所到之处,掠官府,祸百姓,由于粮食给养供应不及,就大肆残害百姓,杀人以充军粮,《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载:"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造成人民流离其所,土地渐次荒芜,原本州大民多、美丽富庶的唐州也随着国家的战乱而衰退荒落。天佑三年(906年)四月,比阳唐州城郭在战乱中被毁,时任唐州知事卫审符上奏,朱温将州治迁徙泌阳(今唐河),由此开始了在今唐河县城长达464年置州治的历史。
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结束了唐朝289年的统治。自此年至宋朝建立,53年间中原地区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朝代,史称“五代十国”时期。唐州治迁徙泌阳(今唐河)以后,州名也随朝代更迭轮番变更,后梁改名泌州,后唐复为唐州,后晋更为泌州,后汉、后周复为唐州。几十年间,中原地区一直处于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朝中父子相弑,弟兄互残;加之唐末以来战争不断、征赋加重,人民深受其害,死伤、逃亡甚多。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91c1ca6be1bb0518f24b320067bda77/30f835a85edf8db1cb786ce00423dd54574e7473.jpg)
▼北宋时期唐州的崛起▼
公元960年,北周大将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再次统一了中国。但唐末至五代时期,近百年的战乱给唐州及其整个国家造成的严重影响和损失是非常严重的,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宋朝初年编纂于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的《太平寰宇记》对唐州做了详细的记载。
时唐州辖泌阳、湖阳、桐柏、方城、比阳5县。原慈丘县于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废,并入比阳县。原平氏县于宋开宝五年(972年)废县为镇,划归泌阳县(今唐河)。
户:主户2387,客户5410。(宋代根据农户产业的有无、多寡,划分居民户等的制度。有常产的税户,划为主户,无常产的佃户或侨居者,划为客户)。由此记载可以看出,经过唐末及五代的战乱,全唐州户数已从唐元和时期的78个乡,40740户,减少为14个乡(其中:泌阳、桐柏、湖阳、方城4县各为3个乡,比阳县2个乡),主、客户合计7797户,不及百余年前的五分之一。
宋朝建立以后,社会秩序逐步稳定,政府实行发展水利,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但由于唐州在唐末五代时遭受损失严重,人口基数低,宋初几十年间,人口、经济发展仍然较为缓慢。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年间,赵尚宽知唐州后,才给唐州带来了发展机遇。当时因唐州人口稀少,经济凋敝,所收之赋税不足以充役,朝中大臣们曾商议欲废州为邑,赵尚宽首先站出来反对,言道;“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正是在赵尚宽的据理力争下,使得唐州免废为留。在其任上,他大力复修水利工程,招徕流民,使唐州经济得以快速发展。3年后,户增万余,原长满杂草的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三司使包丞向仁宗皇帝上奏其事迹,朝廷颁布诏令予以褒扬,并增加官俸、赏赐银两,留任一届。5年后赵尚宽调离唐州,继任者高赋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州官,他继续实行赵尚宽的政策,奖励农耕,唐州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经济持续发展。
宋《元丰九域志》记载了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唐州的具体情况:
唐州为上等州,属京西路淮安郡,团练州,治泌阳(今唐河)。
辖5县。主户:21758户;客户:11243户。土贡:绢11匹。
泌阳县:中下等,辖2个乡,1个镇(平氏镇)。
湖阳县:中下等,辖2个乡,1个镇(崔桥镇)
比阳县:中下等,辖1个乡。
桐柏县:下等,辖2个乡。
方城县:下等,辖2个乡,4个镇(青台、许封、罗渠、新寨)
由此记载可以看出,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唐州人口迅猛发展,耕地也增加了四万多顷。至徽宗崇宁(1102—1106年)年间,唐州已拥有89955户,超过了唐代唐州最高户数的两倍,成为在全国上下瞩目的俨然大州了。因此,北宋中后期的70多年间是唐州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唐州的再此繁荣与振兴,赵尚宽、高赋等知州功不可没。二位州官调离之后,唐州百姓皆为之修祠立像,予以纪念。
▼处于宋金对峙前沿的唐州▼
正值唐州处于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期,“靖康之耻”将北宋王朝推进了万劫不复之地。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大肆烧杀抢掠,俘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和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及驱掳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北上金国。北宋灭亡以后,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继承皇位,是为宋高宗,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偏安一隅。在南宋与金国对峙的150年中,唐州首当其冲,战争频发,时而归金,时而归宋,局势动荡不安,唐州百姓深受其害,民不聊生。
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金兵攻陷唐州。当年九月,岳飞部将牛皋率军赶走金军,收复唐州。三年(1133年),金国培植的伪齐政权将领李成协助金兵攻破唐州。四年(1134年)七月,岳飞部将王贵、张宪率军破金兵及伪齐兵,再次收复唐州。五年(1135年)七月,伪齐兵犯湖阳县,唐州守臣高青被俘。六年(1136年)四月,伪齐兵破唐州,团练判官扈举臣、推官张从之被杀害。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与金于签订《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古代关口,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一线为界。宋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给金国,每年向金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此后90多年间,唐州基本属于金国管辖之下,期间虽有南宋军队短暂收复,但没能行使有效控制。直到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宋京西兵马钤辖使孟珙收复唐州,并于第二年在此屯兵,唐州回归南宋。
但是,好景不长,南宋与金朝的战争刚刚结束,北方蒙古军队又打了过来,淳祐十一年(1251年)忽必烈带军占领唐州,并驻军屯田,以此作为进攻南宋的后防基地,本已遭受几十年金人盘剥和战争创伤的唐州人民再此遭受蒙古大军的铁蹄践踏,人口死伤逃亡严重,土地荒芜,路断人稀。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初复为唐州,辖泌阳、湖阳、桐柏、比阳4县; 至元三年(1266年),以民力不及废湖阳、比阳、桐柏3县为镇,只领泌阳(今唐河)1县,属南阳府。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又省泌阳县入唐州,此时,唐州不领县。至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南阳府5州11县在籍登记只有692户,4893人,可见当时人口稀少的程度。
公元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经过多年征战,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第二年,唐州城驻军发生兵变,明政府平息以后,加之人口稀少,州不领县,于洪武三年(1370年)降唐州为唐县,结束了唐州建置近750年的历史。
唐州之地,因其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纵横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常受战乱纷扰。在置州的700多年间,虽数经水旱灾荒、兵燹血刃之祸,但也有乘势而发,兴盛蓬勃之期;亦曾发生过震惊朝野之举国要事。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初十,随、唐、邓三州节度使李愬以唐州为基地,率领9000名官军,分前、中、后三部人马,利用风雪之夜,突袭蔡州,生擒割据淮西的首领吴元济,平息了威胁唐朝政府的藩镇割据隐患。由此“李愬雪夜袭蔡州”的壮举,成为中外军事史上奇袭战的典型战例载入史册。北宋神宗时期,赵尚宽知唐州时,兴修水利,鼓励农耕,唐州勃勃生机的业绩,多次受到朝廷褒奖而举国瞩目;文学家王安石、苏轼分别做《新田》诗和《新渠》诗颂之。两位大文豪同时为一个州的巨大变化由衷感慨而作诗,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在其后的哲宗时期(1086—1100),文庙和泗洲塔、菩提寺这些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文化工程先后在唐州城崛起,愈加彰显出唐州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厚重;勤劳、纯朴的唐州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谱写出一曲曲值得称颂的壮丽诗篇。
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南阳盆地东部诞生了一个地域广大,物产丰富的州郡——唐州。其境域北倚伏牛,南接随州,东达江淮,西连邓州,且处在中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上,置州年限历经唐、五代、宋、元、明初5个历史时期,长达749年。一条秦、汉时称沘水,唐、宋时期称泌水,清时称唐河的河流,自北而南贯通境域西部,汇汉水、入长江,舟楫穿梭,航船成帮,成为北方和中原地区南连荆襄、湖广的便捷河运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61ed66ab98f8c54e3d3c5270a282dee/664963d9f2d3572c98908c588713632763d0c358.jpg)
(唐宋时期的唐州疆域)
▼唐州的设置及规模▼
唐州之域,春秋时为古蓼国、谢国、唐国地;战国时属楚,秦、汉、三国分属南阳郡湖阳、棘阳、比阳、平氏、蔡阳诸县;南北朝(420—589年)时期,处于中国南北双方势力的交锋之地,一百六十多年间战争不断,先属南朝之刘宋、萧齐,后属北朝之北魏、北周,直至公元581年隋朝统一,才结束了这种战乱纷争局面。其境域属舂陵郡,辖枣阳、舂陵、蔡阳、清潭(今枣阳市南40公里清潭镇)、湖阳、上马(今唐河)诸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舂陵郡为昌州(治枣阳);武德五年(622年),因境内中部有唐子山,遂改昌州为唐州,领枣阳、舂陵、湖阳、上马4县,属山南道(开元后改为山南东道,治襄阳)自此,唐州作为唐朝的一个行政区域登上了历史舞台,其管辖区域地跨今豫鄂交界处之唐河、枣阳两县、市。
由于此时唐州辖区北至上马县(今唐河县),南至枣阳南部,呈南北达100多公里的长方形地带,且两地属于不同的地理区域,交通闭塞,给管理造成诸多不便。在此背景下,武德九年(626年)朝廷决定废唐州建置,南部的枣阳县划归随州;北部的湖阳、上马两县划归显州(治比阳,即今泌阳);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定年号贞观,他登基以后广开言路,从谏如流,整饬吏治;开创了唐初的“贞观之治”。贞观九年(635年)改显州为唐州,此后270余年间,唐州治一直在比阳(今驻马店市泌阳),成为唐朝的上等州郡而雄踞于中原大地。
唐宪宗(805—820年)时期之宰相,地理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李吉甫所作《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历史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常简称为《元和志》。此书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清初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元和郡县图志》对唐州有细致的描述:
唐州:为上等州,属淮安郡;开元(713—741年,唐玄宗年号)年间,辖45个乡,21597户;元和(805—820年,唐宪宗年号元和)年间辖78个乡,40740户。
沿革:《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楚地,秦为南阳郡地,自汉迄宋(指南朝刘宋政权)皆同。后魏(北魏)太和(477—500年)中于此置东荆州,理比阳故地,其后改为淮州。隋开皇五年(585年)又改为显州。贞观九年(635年)改为唐州。
州境:东西308里;南北310里。
八至:西北至上都(长安)取叶县路1340里,取邓州路1225里。西北至东都(洛阳)520里。南至随州360里。东南至申州(治信阳)260里。西南至襄州350里。西至邓州320里。东至蔡州(治今汝南)240里。东北至许州270里。北至汝州叶县180里,自叶县取龙兴路至汝州180里。
贡、赋:开元贡:绢,丝,布。赋:布,麻。元和贡:绢十匹。
管县七:比阳,慈丘,桐柏,平氏,湖阳,方城,泌阳。
比阳县:上等。郭下。本汉旧县,属南阳郡。比水所出,故曰比阳。后魏(北魏)属江夏郡,隋属淮安郡,贞观中改属唐州。显望冈,在县西北60里。比水,南去县2里。后汉世祖破甄阜、梁丘赐于比水西,斩之,即此水也。舞阴故城,在县西北65里。汉县,属南阳郡。曹公与张绣战,引还舞阴,即此城。
慈丘县:上等。西南至州70里。本汉比阳县之地,后魏(北魏)孝文帝于此置江夏县,并置江夏郡领之。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县属淮州。十八年改为慈丘,取慈丘山为名,慈丘山,在县西50里。比水,出县东南太湖山。(慈丘县故治在今驻马店市泌阳县付庄乡古城村,)
桐柏县:中等。西北至州120里。汉平氏县之东界也,梁于此置义乡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桐柏,取桐柏山为名也。桐柏山,在县西南90里。《禹贡》曰“导淮自桐柏”。出紫草。天木山,俗名天目山,在县东北55里。祖逖为豫州刺史,藏家口于天木山,即此山也。山上有池,时人号为天目。淮水,出县南桐柏山,一名大复山。淮渎庙,在县西60里桐柏山东北。
平氏县:中等。东北至州70里。本汉旧县,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其后为北人侵掠,县皆丘墟。后魏(北魏)于平氏故城重置,属淮州。隋改属淮安郡,贞观中改属唐州。澧水(后称三家河),出县东南桐柏山,西流经县北3里。与淮同导,西流为澧,东流为淮。
湖阳县:中等。东北至州160里。古蓼国也,《左传》曰“郧人将与随、绞、州、蓼伐楚”,注曰“今义阳东湖阳县”是也。《地理志》曰蓼国,咎繇後,为楚所灭。后魏(北魏)孝庄帝于此立湖州。贞观元年废,以湖阳属唐州。
方城县:上等。东南至州160里。本汉堵阳(堵:音zhe者)地也,属南阳郡,在堵水之阳,故名。后汉朱为堵阳侯。梁于此置堵阳郡。隋改置方城县,取方城山为名也,属淯阳郡(郡治在今南召县小店乡关庄)。贞观中,改属唐州。方城山,在县东北50里。即沮、溺耦耕处。《左传》屈完对齐桓公,“楚国方城以为城”是也。堵水,西去县三十五里。
泌阳县:中等。东至州一百里。本汉棘阳县地,后魏(北魏)于此置襄城郡,领襄城、上马二县。贞观元年(627年)废入湖阳县。开元十三年(725年),刺史白知节奏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泌阳。
从以上《元和郡县图志》关于唐州的记载可以看出,自唐武德五年(622年)设唐州建置,特别是州治徙比阳以后,历经唐朝前期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115年间,清明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唐州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繁衍,特别是从玄宗开元至宪宗永和,100余年间唐州户增19143户,乡扩33个,形成了唐州第一次兴盛时期。
▼中唐以后唐州的渐次衰落▼
正值唐朝处于“开元盛世”之际,玄宗天宝年间,发生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武装叛乱,经过7年多(755年12月至763年2月)的征战,“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从此以后,各地藩镇割据尤甚,唐朝由盛而衰。唐州地域也长受兵燹之祸,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唐州,所到之处,掠官府,祸百姓,由于粮食给养供应不及,就大肆残害百姓,杀人以充军粮,《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载:"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造成人民流离其所,土地渐次荒芜,原本州大民多、美丽富庶的唐州也随着国家的战乱而衰退荒落。天佑三年(906年)四月,比阳唐州城郭在战乱中被毁,时任唐州知事卫审符上奏,朱温将州治迁徙泌阳(今唐河),由此开始了在今唐河县城长达464年置州治的历史。
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结束了唐朝289年的统治。自此年至宋朝建立,53年间中原地区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朝代,史称“五代十国”时期。唐州治迁徙泌阳(今唐河)以后,州名也随朝代更迭轮番变更,后梁改名泌州,后唐复为唐州,后晋更为泌州,后汉、后周复为唐州。几十年间,中原地区一直处于大混乱、大破坏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朝中父子相弑,弟兄互残;加之唐末以来战争不断、征赋加重,人民深受其害,死伤、逃亡甚多。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91c1ca6be1bb0518f24b320067bda77/30f835a85edf8db1cb786ce00423dd54574e7473.jpg)
▼北宋时期唐州的崛起▼
公元960年,北周大将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再次统一了中国。但唐末至五代时期,近百年的战乱给唐州及其整个国家造成的严重影响和损失是非常严重的,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宋朝初年编纂于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的《太平寰宇记》对唐州做了详细的记载。
时唐州辖泌阳、湖阳、桐柏、方城、比阳5县。原慈丘县于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废,并入比阳县。原平氏县于宋开宝五年(972年)废县为镇,划归泌阳县(今唐河)。
户:主户2387,客户5410。(宋代根据农户产业的有无、多寡,划分居民户等的制度。有常产的税户,划为主户,无常产的佃户或侨居者,划为客户)。由此记载可以看出,经过唐末及五代的战乱,全唐州户数已从唐元和时期的78个乡,40740户,减少为14个乡(其中:泌阳、桐柏、湖阳、方城4县各为3个乡,比阳县2个乡),主、客户合计7797户,不及百余年前的五分之一。
宋朝建立以后,社会秩序逐步稳定,政府实行发展水利,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但由于唐州在唐末五代时遭受损失严重,人口基数低,宋初几十年间,人口、经济发展仍然较为缓慢。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年间,赵尚宽知唐州后,才给唐州带来了发展机遇。当时因唐州人口稀少,经济凋敝,所收之赋税不足以充役,朝中大臣们曾商议欲废州为邑,赵尚宽首先站出来反对,言道;“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正是在赵尚宽的据理力争下,使得唐州免废为留。在其任上,他大力复修水利工程,招徕流民,使唐州经济得以快速发展。3年后,户增万余,原长满杂草的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三司使包丞向仁宗皇帝上奏其事迹,朝廷颁布诏令予以褒扬,并增加官俸、赏赐银两,留任一届。5年后赵尚宽调离唐州,继任者高赋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州官,他继续实行赵尚宽的政策,奖励农耕,唐州社会安定,人口增加,经济持续发展。
宋《元丰九域志》记载了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唐州的具体情况:
唐州为上等州,属京西路淮安郡,团练州,治泌阳(今唐河)。
辖5县。主户:21758户;客户:11243户。土贡:绢11匹。
泌阳县:中下等,辖2个乡,1个镇(平氏镇)。
湖阳县:中下等,辖2个乡,1个镇(崔桥镇)
比阳县:中下等,辖1个乡。
桐柏县:下等,辖2个乡。
方城县:下等,辖2个乡,4个镇(青台、许封、罗渠、新寨)
由此记载可以看出,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唐州人口迅猛发展,耕地也增加了四万多顷。至徽宗崇宁(1102—1106年)年间,唐州已拥有89955户,超过了唐代唐州最高户数的两倍,成为在全国上下瞩目的俨然大州了。因此,北宋中后期的70多年间是唐州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唐州的再此繁荣与振兴,赵尚宽、高赋等知州功不可没。二位州官调离之后,唐州百姓皆为之修祠立像,予以纪念。
▼处于宋金对峙前沿的唐州▼
正值唐州处于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期,“靖康之耻”将北宋王朝推进了万劫不复之地。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大肆烧杀抢掠,俘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和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及驱掳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北上金国。北宋灭亡以后,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继承皇位,是为宋高宗,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偏安一隅。在南宋与金国对峙的150年中,唐州首当其冲,战争频发,时而归金,时而归宋,局势动荡不安,唐州百姓深受其害,民不聊生。
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金兵攻陷唐州。当年九月,岳飞部将牛皋率军赶走金军,收复唐州。三年(1133年),金国培植的伪齐政权将领李成协助金兵攻破唐州。四年(1134年)七月,岳飞部将王贵、张宪率军破金兵及伪齐兵,再次收复唐州。五年(1135年)七月,伪齐兵犯湖阳县,唐州守臣高青被俘。六年(1136年)四月,伪齐兵破唐州,团练判官扈举臣、推官张从之被杀害。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与金于签订《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古代关口,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南)一线为界。宋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给金国,每年向金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此后90多年间,唐州基本属于金国管辖之下,期间虽有南宋军队短暂收复,但没能行使有效控制。直到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宋京西兵马钤辖使孟珙收复唐州,并于第二年在此屯兵,唐州回归南宋。
但是,好景不长,南宋与金朝的战争刚刚结束,北方蒙古军队又打了过来,淳祐十一年(1251年)忽必烈带军占领唐州,并驻军屯田,以此作为进攻南宋的后防基地,本已遭受几十年金人盘剥和战争创伤的唐州人民再此遭受蒙古大军的铁蹄践踏,人口死伤逃亡严重,土地荒芜,路断人稀。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初复为唐州,辖泌阳、湖阳、桐柏、比阳4县; 至元三年(1266年),以民力不及废湖阳、比阳、桐柏3县为镇,只领泌阳(今唐河)1县,属南阳府。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又省泌阳县入唐州,此时,唐州不领县。至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南阳府5州11县在籍登记只有692户,4893人,可见当时人口稀少的程度。
公元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经过多年征战,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第二年,唐州城驻军发生兵变,明政府平息以后,加之人口稀少,州不领县,于洪武三年(1370年)降唐州为唐县,结束了唐州建置近750年的历史。
唐州之地,因其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纵横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常受战乱纷扰。在置州的700多年间,虽数经水旱灾荒、兵燹血刃之祸,但也有乘势而发,兴盛蓬勃之期;亦曾发生过震惊朝野之举国要事。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初十,随、唐、邓三州节度使李愬以唐州为基地,率领9000名官军,分前、中、后三部人马,利用风雪之夜,突袭蔡州,生擒割据淮西的首领吴元济,平息了威胁唐朝政府的藩镇割据隐患。由此“李愬雪夜袭蔡州”的壮举,成为中外军事史上奇袭战的典型战例载入史册。北宋神宗时期,赵尚宽知唐州时,兴修水利,鼓励农耕,唐州勃勃生机的业绩,多次受到朝廷褒奖而举国瞩目;文学家王安石、苏轼分别做《新田》诗和《新渠》诗颂之。两位大文豪同时为一个州的巨大变化由衷感慨而作诗,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在其后的哲宗时期(1086—1100),文庙和泗洲塔、菩提寺这些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文化工程先后在唐州城崛起,愈加彰显出唐州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厚重;勤劳、纯朴的唐州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谱写出一曲曲值得称颂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