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三观
三观释义
三观是佛教实践门中的三种观法。根据《君友会大藏经》记载:在中国佛教宗派中,各具千秋的说法:
一.天台宗:(一)空观-具云“从假入空观”。即了别一切事物万象,都属虚幻不实,由修观力认识一切非真,趋入真实相的本体。(二)假观-具云“从空入假观”。即不执于空而还入幻化世谛,运用妄相直显破用平等。(三)中观-具云“中道观”,即不执空有二边,谛照实相,证入清净性海。
二.华严宗:(一)真空观-即泯绝有无的情计,寄显事色,尽摄于空平等。(二)理事无碍观-即万象差别与平等无差理性,镕融相涉而无碍自在。(三)周徧含容观-由万象无碍自在而一多相即相入。
三.唯识宗:(一)有观-即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观。(二)空观-以遍计的一性为空观。(三)中观-了知诸法遍计性之非有,依他圆成之非空,即非有、非空为中道。
四.律宗:(一)性空观-观诸法因缘性空,以因缘生相,为实有而性空。(二)相空观-观诸法相为空,如视有实相之相,尚为妄计,其实无相,即空无诸法的相。(三)唯识观,以一切万法,都属各自识所变,即心外诸法性相皆空,惟心内万法空。
五.净土宗:(一)观瞩观-依五识,缘五尘境。(二)观知观-意识相应,得解生智。(三)观行观-依定力,察境行持。
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
空观
又云从假入空观。空是离性离相义。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为空;由观一念空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以空观荡除见思,以假观荡除尘沙,以中观荡除无明,即毕竟空为空观。换言之:自世俗常识(假)进入宗教认识真理(空)为空观。
假观
又云从空入假观。假是无法不备义。观一念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为假;即由观一念假,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法,以假观立俗谛法,以中观立中谛法,三法皆立为妙假观。换言之,不留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为假观。
中观
又云中道第一义谛观。中即中正、泯绝二边之对待。观一念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为中;由观一念中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为圆中观。简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以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为中道观。
三观释义
三观是佛教实践门中的三种观法。根据《君友会大藏经》记载:在中国佛教宗派中,各具千秋的说法:
一.天台宗:(一)空观-具云“从假入空观”。即了别一切事物万象,都属虚幻不实,由修观力认识一切非真,趋入真实相的本体。(二)假观-具云“从空入假观”。即不执于空而还入幻化世谛,运用妄相直显破用平等。(三)中观-具云“中道观”,即不执空有二边,谛照实相,证入清净性海。
二.华严宗:(一)真空观-即泯绝有无的情计,寄显事色,尽摄于空平等。(二)理事无碍观-即万象差别与平等无差理性,镕融相涉而无碍自在。(三)周徧含容观-由万象无碍自在而一多相即相入。
三.唯识宗:(一)有观-即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观。(二)空观-以遍计的一性为空观。(三)中观-了知诸法遍计性之非有,依他圆成之非空,即非有、非空为中道。
四.律宗:(一)性空观-观诸法因缘性空,以因缘生相,为实有而性空。(二)相空观-观诸法相为空,如视有实相之相,尚为妄计,其实无相,即空无诸法的相。(三)唯识观,以一切万法,都属各自识所变,即心外诸法性相皆空,惟心内万法空。
五.净土宗:(一)观瞩观-依五识,缘五尘境。(二)观知观-意识相应,得解生智。(三)观行观-依定力,察境行持。
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
空观
又云从假入空观。空是离性离相义。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为空;由观一念空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以空观荡除见思,以假观荡除尘沙,以中观荡除无明,即毕竟空为空观。换言之:自世俗常识(假)进入宗教认识真理(空)为空观。
假观
又云从空入假观。假是无法不备义。观一念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为假;即由观一念假,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法,以假观立俗谛法,以中观立中谛法,三法皆立为妙假观。换言之,不留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为假观。
中观
又云中道第一义谛观。中即中正、泯绝二边之对待。观一念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为中;由观一念中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为圆中观。简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以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为中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