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吧 关注:498贴子:9,717

历史地评价艺术家----从杨宝森是否大师说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历史地评价艺术家----从杨宝森是否大师说起
坛上对杨宝森能不能称作京剧大师,出现争论。还有争论张君秋能不能称作京剧大师者。各执一词,颇为热闹。基本焦点在如何看待他们的唱和其他技艺的关系。
说到“大师”,在京剧界,从来就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标准。不像工艺美术大师,国家制定了明确评定标准;中国象棋、国际象棋也按比赛成绩评定大师、特级大师。所谓“京剧大师”,只是一种舆论(包括媒介舆论和戏迷舆论)说法。它既无“法”的意义,且往往受人们主观欣赏之偏好的影响。尽管如此,人们却又不能完全无视这种舆论影响的作用。                     
然而,当我们真正需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去评价一位艺术家的成就时,这类所谓的“大师”称号,就显得空泛苍白无力。承认某某是大师又如何,不承认某某是大师如何?喜欢的着迷的照样还是喜欢和着迷;不喜欢的不着迷的还是照样不喜欢不着迷。今天甚至不少戏迷对同一流派传承演员扬此抑彼,争个不休。说来说去,各人欣赏标准不一。
照此说来,只能任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乎!到也不是。我个人看法,不妨少一些这类关于“大师”的争论。认真地探讨点某位艺术家的艺术特点,它在京剧演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影响,如何更好地继承前辈艺术家的精华。我觉得这更有意义。                       (待续)



1楼2009-06-25 06:55回复
    这里,我试就杨宝森艺术,从其历史意义上谈点未必正确的看法。我过去对杨氏艺术研究得很少。比起许多“杨迷”所知也差得很远,我个人甚至算不上是一个“杨迷”。我今天在这里谈“杨”,很可能有点班门弄斧之嫌。不当之处,请指正。
    说到杨宝森,人们必然联想到余叔岩。我曾有专文,论述余氏艺术继承、弘扬方面几位重要艺术家的杰出贡献。其中谈到了杨宝森(这里我不多重复)。
    几乎没有人否认余氏在京剧发展史上的成就、地位和影响。当我们探及余氏艺术如何进一步传承、演化、发展时,又不可避免地会想到孟小冬、李少春和杨宝森。不管各人如何评价孟、李、杨,但任何人不能否认他们对弘杨余派艺术所作的努力和贡献。这三位是推动发展弘扬余派艺术最大的功臣,最有成就的艺术家。余身后大半个世纪,余派艺术的光大兴盛,不能不和孟、李、杨以及其他余派传人的共同努力和成就相联系。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中国京剧近二百年的历史,是多种艺术行当、多种艺术流派、多种艺术风格共存共荣的历史。生行不能只有谭鑫培、余叔岩,旦行不能只有梅兰芳、程砚秋。若此,决不会有京剧的繁荣。一个杨宝森,为京剧百花园增添了灿烂的新丽;带出了一批学杨人,吸引了大批“杨迷”,对京剧发展之“功”何需怀疑?有以如今“十生九杨”(实际并非如是)责杨之“过”。显然难以令人心服。即使说“十生九杨”,也当一分为二去看。何况,这于杨本人何干?“十净九裘”,能怪裘盛戎吗?小生行的“十生九叶”,能怪叶盛兰吗?按此,武生几乎“十生十杨”,也要怪杨小楼吗?  (待续)


    2楼2009-06-25 07:0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人无完人。任何一位优秀的艺术家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杨宝森最突出的长处和成就是在唱方面,根据自身特点吸取余派精华,从而创造了杨派。杨派的唱,是对余派唱的继承和发扬。对京剧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也是我们正确看待各个不同流派应有的准则)。诚然,也由于杨自身条件等方面的不足,他对余氏唱以外的艺术,尤其做打方面,难以深造,确有欠缺。但全面地、历史地看,杨的成就和贡献是第一位的。这是不容置疑的。
      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世上有两类人才。各行各业中,有一类是“全才”,涉及本行,几乎无所不通;一类是“偏才”,在某一方面造诣独到。这两类人才都是不可缺少的。京剧界,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是全才,其后的李少春、叶盛兰、厉慧良等也是全才。但也有不少是“偏才”或偏于“偏才”。每个人条件不同,不可能要求人人都具备成为“全才”的条件,也不可能要求人人是“全才”。“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人才规律,谁也无法改变。杨宝森,算是“偏才”吧!这同样是发展京剧的需要,为京剧发展作出贡献。杨如果无视自身条件,硬往“全才”上使劲,而放弃专攻“偏唱”,结果会如何?可以肯定,京剧史上就不会有杨这个人才了。
      当我们高度评价杨氏唱方面的杰出成就和贡献时,我们应该承认他不足的一面。后人学习、继承杨派,就要善于扬其长,避其短。而不宜不合实际地无限颂扬。反之,也不可过分抓住杨氏不足的一面,作为贬低杨在京剧史上杰出贡献的理由。评价艺术家,离开历史进程,离开一个艺术家的历史价值。单凭个人好恶是毫无意义的,不可取的。
      依此,对于张君秋,亦当如是。
      杨宝森,该不称“京剧大师”?我看并不重要。但人们不能不承认,他是为中国京剧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一位杰出艺术家。他的名字是永载于中国京剧史册而不朽的。


      3楼2009-06-25 07:28
      回复
        弘扬、发展余派艺术;
        发展创立京剧老生新流派,推进京剧繁荣;
        推动京剧声腔艺术的深化、发展和创新;
        为京剧老生行培养一批人才。
        一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其贡献,于此足矣!


        4楼2009-06-25 07:30
        回复
          关于历史地评价杨宝森,我将分两部分来谈(一个帖子太长,发、读都不便,故分两帖发)。前面已发的是第一部分,从总体上谈我对杨氏历史贡献的认识。第二部分,我将从他在塑造悲剧人物音乐形象方面的开创性历史贡献来谈。由于这一阵实在太忙,第二部帖还没来得及打出来。请朋友们稍等几天。


          5楼2009-06-25 07:31
          回复
            作一点小小说明。有朋友问我,帖中评杨用了“偏才”一词,“偏才”是否就比“全才”低?不能这么说。“偏”、“全”只是表达掌握才能的“面”、“范围”,而并不表明其高低、深浅,也不表明其意义之大小。其实“全才”、“偏才”都是相对的。这里的“偏才”,也就是“专才”的意思。一个某方面造诣精深的“专才”、“偏才”,其价值决不一定逊于一个“全才”。陈景润绝对是一位“偏才”,谁能说他的价值低于其他“全才”们?


            6楼2009-06-25 08:30
            回复
              • 61.51.177.*
              杨宝森吧怎么如此冷清、冷淡!
              一篇不带偏见,客观地、历史地评价一位杰出艺术家好帖,顶!


              7楼2009-06-26 08:03
              回复
                谢谢众杨先生鼓励支持。其实,杨氏的最独特的杰出成就到还不在对谭、余的传承。传承谭、余,也不只杨氏一人。杨的独特的杰出成就,请看我刚发的《谈杨宝森在塑造悲剧人物音乐形象上的创造性贡献 》一文。


                14楼2009-06-27 11:1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杨宝森先生之所以令人佩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


                  17楼2009-06-29 11:39
                  回复
                    • 125.36.210.*
                    楼主此帖甚善。不过要谈到艺术特点,就要展开分析细节表演,楼主应该是观摩过杨宝森、李少春等前辈的演出的,可惜您的帖子于涉及细节的地方往往心余力辍,大而化之。文笔虽好,不能深入终是可惜,望能不耻下问,转益多师,写出更具说服力的妙文,岂不美哉?


                    18楼2009-08-30 09:44
                    回复
                      上条是我发的,不好意思,登录失效了。


                      IP属地:天津19楼2009-08-30 09:45
                      回复
                        • 222.129.21.*
                        每篇帖文都有其所侧重。杨先生的唱,人们谈得很多。楼主这篇帖侧重从总体上如何看待一位杰出艺术家。何必非要求又从细节上喋喋而言?
                        说到杨的才华。梨园内外一致认为他的特长是唱。做、打,并不是说他完全不能,然确非其长也。
                        至于说厉慧良,他既是武生,也是文武老生。他的《八大锤》,前陆文龙,后王佐。


                        22楼2009-10-03 21:31
                        回复
                          最爱森爷!


                          24楼2011-09-30 21: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