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为何古人如此重视冬至?
冬至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家团圆吃饭,俗称“做冬”,聚餐的样式绝不逊于大年三十晚的团年饭,菜式也特别丰富,有盆菜、火锅、汤圆等,更保持着“无鸡不成宴”的传统。
冬至历法 顺天应人
冬至是太阳抵达南回归线的一天,这天的昼最短、夜最长。自夏代开始,人们即将冬至视为节气的起点。
因为冬至与夏至是制定历法的关键,历法准确,则可证明皇帝掌握天命,具有顺天应人的资格,所以古人特别重视冬至。
“冬至”最初并非节日,只作为正月。3000年前,周公以“土圭法”测得“洛邑”(今洛阳市)是天下的中心,令洛阳成为日后十三朝古都。后来他又用此法测得“日影”最长和最短的日子,即现在的冬至日和夏至日,并将日影最长的一天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周公在《周礼》中规定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和“至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的祭祀仪式。民间也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
自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正式将正月和冬至分开,冬至由此成为“冬节”,当时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当日,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好友相互拜访、赠礼。
魏晋六朝时,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时期对冬至过节最为重视,皇帝当日要在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祭祖、拜望父母尊长。
清代冬至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年的元旦、冬至和皇帝的诞辰又称为“三大节”贺朝,顺治时期,朝鲜向清朝派出的使节,定期的有冬至使,专门在冬至这一天朝见清帝。
清代北京城的冬至节也很隆重,旗人会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祭天并祭“祖宗杆子”。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所以《清嘉录》中称:“冬至大如年。”
冬至文化的传承
冬至是华人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民众会以丰盛的饮食庆祝,所以又俗称“亚岁”、“肥冬”,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冬至大似年”、“大冬如大年”等等俗谚。
如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酒,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节在香港贴别的被港人非常重视,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家团圆吃饭,俗称“做冬”。很多茶楼食肆晚饭一早被订满,一家聚餐。团聚吃饭时菜式也特别丰富,有盆菜、火锅等。盆菜为香港传统喜庆时令食品之一,为顺应都市人的生活模式,现时除大排筵席的盆菜宴外,亦有不少外卖盆菜可供顾客买回家。
“做冬”后吃汤圆也是港人的传统习俗,冬至饭前或饭后吃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这一天亦有吃鸡的习俗,而且讲求“无鸡不成宴”。在香港人的餐桌上,鸡是不可或缺的。用各种做法烹出鸡的美味更是港人最钟爱的,除白切鸡、盐焗鸡、豉油鸡等传统做法外,芝麻沙姜鸡、川味口水鸡、去骨海南鸡等也是餐桌上的招牌菜。
在冬至这天,北方要吃饺子;苏州人吃馄饨忆西施;江南水乡吃红豆糯米饭;上海家家吃汤圆;杭州人一天三顿吃年糕;宁夏冬至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南京人吃大葱炖豆腐;潮汕人吃甜丸;台湾人冬至则用九层糕祭祖。
冬至在韩国也是比较重要的节日,从这天起代表冬天已经到来,寒冷的季节需要足够的温暖与营养,所以韩国人每到冬至这天必喝红豆粥。
日本自古就将冬至视为太阳诞生日,是新年的起点。虽然日昼时间逐日增加,但仍需要历经一段十分天寒地冻之时,因此为了强身补元气,并增强免疫力,在冬至这天吃南瓜。
九九消寒图
从冬至开始就进入数九寒天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九九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45年的历史,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
冬至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家团圆吃饭,俗称“做冬”,聚餐的样式绝不逊于大年三十晚的团年饭,菜式也特别丰富,有盆菜、火锅、汤圆等,更保持着“无鸡不成宴”的传统。
冬至历法 顺天应人
冬至是太阳抵达南回归线的一天,这天的昼最短、夜最长。自夏代开始,人们即将冬至视为节气的起点。
因为冬至与夏至是制定历法的关键,历法准确,则可证明皇帝掌握天命,具有顺天应人的资格,所以古人特别重视冬至。
“冬至”最初并非节日,只作为正月。3000年前,周公以“土圭法”测得“洛邑”(今洛阳市)是天下的中心,令洛阳成为日后十三朝古都。后来他又用此法测得“日影”最长和最短的日子,即现在的冬至日和夏至日,并将日影最长的一天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周公在《周礼》中规定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和“至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的祭祀仪式。民间也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
自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正式将正月和冬至分开,冬至由此成为“冬节”,当时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当日,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好友相互拜访、赠礼。
魏晋六朝时,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时期对冬至过节最为重视,皇帝当日要在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祭祖、拜望父母尊长。
清代冬至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年的元旦、冬至和皇帝的诞辰又称为“三大节”贺朝,顺治时期,朝鲜向清朝派出的使节,定期的有冬至使,专门在冬至这一天朝见清帝。
清代北京城的冬至节也很隆重,旗人会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祭天并祭“祖宗杆子”。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所以《清嘉录》中称:“冬至大如年。”
冬至文化的传承
冬至是华人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民众会以丰盛的饮食庆祝,所以又俗称“亚岁”、“肥冬”,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冬至大似年”、“大冬如大年”等等俗谚。
如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酒,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节在香港贴别的被港人非常重视,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家团圆吃饭,俗称“做冬”。很多茶楼食肆晚饭一早被订满,一家聚餐。团聚吃饭时菜式也特别丰富,有盆菜、火锅等。盆菜为香港传统喜庆时令食品之一,为顺应都市人的生活模式,现时除大排筵席的盆菜宴外,亦有不少外卖盆菜可供顾客买回家。
“做冬”后吃汤圆也是港人的传统习俗,冬至饭前或饭后吃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这一天亦有吃鸡的习俗,而且讲求“无鸡不成宴”。在香港人的餐桌上,鸡是不可或缺的。用各种做法烹出鸡的美味更是港人最钟爱的,除白切鸡、盐焗鸡、豉油鸡等传统做法外,芝麻沙姜鸡、川味口水鸡、去骨海南鸡等也是餐桌上的招牌菜。
在冬至这天,北方要吃饺子;苏州人吃馄饨忆西施;江南水乡吃红豆糯米饭;上海家家吃汤圆;杭州人一天三顿吃年糕;宁夏冬至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南京人吃大葱炖豆腐;潮汕人吃甜丸;台湾人冬至则用九层糕祭祖。
冬至在韩国也是比较重要的节日,从这天起代表冬天已经到来,寒冷的季节需要足够的温暖与营养,所以韩国人每到冬至这天必喝红豆粥。
日本自古就将冬至视为太阳诞生日,是新年的起点。虽然日昼时间逐日增加,但仍需要历经一段十分天寒地冻之时,因此为了强身补元气,并增强免疫力,在冬至这天吃南瓜。
九九消寒图
从冬至开始就进入数九寒天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九九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45年的历史,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