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鲶鱼吧 关注:68贴子:858
  • 1回复贴,共1

与时俱进“学会修练”增强打造“金课”教学自信以学理服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增强打造“金课”教学自信,以学理服人
——与时俱进“学会修练”增强打造“金课”教学自信
职教鲶鱼 河南商丘技师学院 侯银海
(收集整理征求意见稿)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于2018年6月21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会上第一次提出,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今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金课”建设被写入教育部相关文件中,将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通知》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质量。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五大“金课”将围绕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这五个角度来打造。线下“金课”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线上则依托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课程——慕课展开。线上和线下结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以教师“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同时也要推进“智能+教育”,打造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类“金课”则依托思政类和创新创业类“金课”展开。到2022年,教育部将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打造1万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万门省部级地方精品课程。
针对教育部“金课”建设,教育部职成司相关领导指出,要正确认识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打造更多职业教育金课。为提升职业院校对金课的理解和认识,以帮助职业院校和教师提升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等金课建设教学能力,互相交流各地职业院校金课建设经验,加快职业院校打造金课的进程,以推动“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的职业教育金课建设。
“金课”教学自信与教学不自信,都需要勇气。这勇气或是拗脾气;“金课”教学自信更需要元气,那是教学之真底气。坚定“学术自信”和“教学自信”,我们没有理由失去底气。
有人说:“教育是良心活,要实干”,“教育是功夫活,要苦干”,“教育是技术活,要巧干”教育是团队活,要共干”。还有人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价值在于分享”“教育事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
“金课”教学是什么?是一门艺术,应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一种追求,因为“艺无止境”。““金课”教学是一门技术”但是教学技术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金课”教学是核心但是教研是灵魂”。““金课”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培养人才的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IP属地:河南1楼2018-12-22 11:11回复
    (二)“金课”基本特征
    何谓“金课”?可以认为是高质量课程的统称。这里所指的“课程”,总体而言还是以课堂为核心,涉及课堂内外、课程始终、师生角色、考核评价。“金课”的基本特征或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师生互动、关注过程、严格要求。
    1.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永远是教学最主要的两个要素。教育部正在推行的“课堂革命”恰恰就是要革除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而师生互动可以认为是“课堂革命”最好的切入点,也是最佳的评判点。互动可以分为五个层面,其一称“单声道”,只闻老师讲;其二称“Q&A”,偶闻简问答;其三称“互动”,不仅是“教”,更是“学”乃至“研”;其四称“质疑”,学生能提出问题,不惧权威,发散思维;其五称“辩论”,如果师生能唇枪舌剑,妙语生花,岂不妙哉!总体而言,我们的教学大多还是处于第一第二层面,因为满堂灌是完成教学任务效率最高的途径。因为层面越高,教师就需付出越多,然而又很难评价,教师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2.关注过程
    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阶段,不应该只是课堂教“知识”、期末考“知识”的状态。严格而言,缺乏过程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我们对于“考试”和“分数”过于崇拜,以为考得好,一切都好,而所谓考得好是以分数来衡量的。所谓“四考”定未来,初中毕业的“中考”,高中毕业的“高考”,不少人本科毕业考研究生的“研考”,还有不少研究生要考公务员的“国考”。实际上,只是考得好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足以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考试涉及的往往是知识,考得好表明他记忆力超群,或是揣摩标准答案的能力超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真正地有付出,更有收获,是值得不断探索的。
    3.严格要求
    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应形成不良的默契,而是应该成为互相促进的教学共同体。学生给老师评价的打分越来越高,很少见到90分以下的评价,老师有时为了得到高分,讨好学生,或者怕学生不给高分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老师给学生的打分也越来越高,甚至有些课程最低分都达到90分,课程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带来的效应是分数的虚化和过度高企。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对教师给出了一些限制,比如90分以上不能超过多少比例,比如70分以下不能高于多少比例,否则成绩不予录入,但总有教师不予遵守。当然,课程不及格比例过高也是不合适的,这与严格要求并不是等价的。


    IP属地:河南3楼2018-12-22 11: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