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吧 关注:40,182贴子:297,163

量子科技,鉴宝神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量子科技,鉴宝神器
作者:罗明端 日期:2018年12月19日 17:20
  当代科技热词之一当属量子科技,中国科学家走在量子研究的世界前端,把一百多年来科学巨匠提出的量子概念与现代物理、量子力学的理论成果,转化成为一系列量子科技产品,例如有量子通信卫星、量子计算机、量子材料、量子医学、量子精密测量等。其中北京天鉴量子科技公司开发的量子文物鉴定仪,是应用量子信息技术的检测类产品之一
  当代社会乱象之一必有专家鉴宝,鉴定文物或古代艺术品缺乏施行标准与检测依据,仅凭经验与眼学辨识,再有经验的专家也有见识的局限,况且个人知识碎片仅是海洋的一滴水,无从适应存世浩瀚的文物艺术品,出现真假错判不足奇怪。靠嘴巴无依据的鉴宝形式竟成一条获利捷径,滋生了许多打着鉴宝旗号敛财的骗子,成为文博界的乱象顽疾
  谁也没有料到量子科技竟然与文物鉴定产生了交集,量子文物鉴定仪的科学发明,或将成为根治鉴宝乱象的克星。量子鉴宝的神功,就是对检品提取制成年代信息,不论青铜、玉器、陶瓷、字画、珠宝等等,都可进行无损检测,几分钟得出检测数据,断定检品的历史年代(精确到年份),文物艺术品真假身份即现原形
  北京天鉴量子公司为研制量子文物鉴定仪,前期检测过几十万件各类文物艺术品提取数据信息,验证产品性能,目前已是第五代最新产品。笔者记得2017年底该公司举办过量子文物鉴定仪的新闻发布会,成为收藏界关注的重要事件,但许多收藏人士不了解产品功效持观望怀疑态度
  2018年12月8日,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 ? 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组织数十位收藏家,前往北京天鉴量子公司体验见证量子鉴宝的神奇(图1)。这些收藏家是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的业界资深人士,个人收藏丰富者达数万件,不乏高等学历、高级职称、IT职业、公司老板等人士,是识古经验与专业学养比较丰富的藏家。首先公司董事长杨建军先生向收藏家简要介绍了企业发展远景、量子科技原理与产品研发应用方面的情况。

  听了杨建军先生的介绍,许多人感觉似懂非懂,头脑里装满经典物理学的认知,对量子科学的量子信息、信息能量等现代物理学概念难以理解,杨建军先生对收藏家的提问,作了量子鉴宝原理的通俗解读:自然界的物质存在离不开时空条件,物质原状态带有时间信息能量,人类活动改变了物质原状态,同时改变了物质时间信息能量,通过量子文物鉴定仪捕捉人类活动对物质原状态时间信息能量的扰动,就是量子文物鉴定仪的工作原理。听了以上通俗解读,似乎觉得对量子鉴宝明白了许多,千万年以前古人的艺术创作,不仅为后人遗下一件实物,而且留下一份信息能量记录,鉴宝不就是借助工具读取蕴含在实物的信息能量历史秘密吗
  收藏家都是有备而来,随身带来古玉、古瓷、字画、金器、宝石、翡翠、玛瑙、松石及佛教圣物舍利子等几十件检品,时间跨度从史前文明到当代尽有。检测结果列举如下
(说明:以下图片红字标注的年代均为量子检测数据)
  例一(图2)、高古玉
  上图左起:黑皮玉神兽、和田玉瑞兽、马踏飞燕玉
  下图左起:玉雕剑柄、玉矛、玉
  例二(图3)、瓷器

  上图左起:珐琅彩天球瓶、天字罐、汝窑香炉、斗彩
  下图左起:珐琅彩花卉纹杯、宣德款杯、珐琅彩金釉
  检测结果对比款识:天字罐是明成化年制(1465—1487年)典型器,宣德款杯为宣德年制(1426—1435年),均符合历史年代。
文章来源文保会《国宝网》:http://www.chinagbwang.com/news_detail/newsId=1526.html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8-12-19 18:54回复
    :后面内容上传过程中屡被度娘删除,请看链接全文!


    IP属地:湖北5楼2018-12-20 13:12
    收起回复
      罗明端再议量子科技,鉴宝神器
      作者:罗明端日期:2018年12月27日 10:49

        笔者拙文“量子科技,鉴宝神器”近日在国宝网及多个自媒体平台刊出或转发,受到收藏界的关注,有计数功能的网页显示首日阅读量达数千人次。许多收藏人士知此消息,似如舒出郁结在心的一口气,风水轮转,柳暗花明,曾是复杂的鉴宝难题,被高科技一招拆解,鉴宝专家遇上了科技对手,嘴吧忽悠难敌科学数据,藏品真赝困惑终有科技之光驱散迷雾。若问谁对量子鉴宝的发明应用最开心,笔者遥想最开心是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先人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鬼斧神工的艺术创造,在当代竟然以不曾见过、故宫里没有等等说辞,判为臆造或是制假,把民间数亿件文物诬为赝品,把本土发现的先祖遗物称为来源不明,成为21世纪初最大冤错与荒诞闹剧。有了量子鉴宝的科学检测,民间文物将恢复历史面目,崭露祖先的卓越与伟大,承继中华文明香火延绵不息,先人镌刻在许多文物上“宜子孙”的愿景得以落实,列祖列宗在天之灵有知,岂不为此开心欣喜。
        上篇文章阐述量子鉴宝神器,有些检品限于篇幅未列举:一例是安徽收藏家韩先生带来一件晋代名人书法手卷,量子文物鉴定仪分别对晋代书迹及唐代、宋代历史名人所作题跋进行检测,得出时隔数百年的三个年代数据,这些年代数据符合史籍记载的晋代书法家与唐、宋代作题跋人物生卒年代的中晚年时期。再一例是浙江收藏家黄先生等人,带来红宝石浮雕件以及多种颜色彩宝圆雕、饰件等。宝石收藏的最大困惑是如何区分天然与合成宝石,天然与合成宝石物理指标相同,尚无有效识别技术,沿用眼力观察结构不靠普方法辨认。再有资料缺失与宣传误导原因,世界最大达到天然宝石级的饰品仅有几百克拉,大宝石必然是人工合成等等。量子检测破解了历史传承宝石的鉴别难题,宝石雕件、饰件检品测试结果,年代分布为康熙、雍正、乾隆盛世时期,合成宝石尚未问世,史上所存重达几千至上万克拉的特大宝石也不鲜见,完全颠覆世人对宝石的认知。
        量子鉴宝神技超出想象,不可思议,许多人惊呼看不懂,赞誉与质疑声音四起,无论何意见都是看待新鲜事物的不同认识。在上篇文章以图文列举了数十位收藏家参加量子鉴宝体验,带来金、石、瓷、玉、纸、珠宝等数十件检品,经量子检测结果多数符合时代特征,获得收藏家的信赖与认可。然而,却有人称这些收藏家是“吃瓜群众”(网络语:不明真相的意思),以为自己看破蹊跷,洞察世事,其言颇有低估别人智商自视甚高的味道。
        量子科学有一种量子纠缠物理现象,社会对量子文物鉴定仪的认知也有一种纠缠,纠缠量子鉴宝究竟是什么技术原理,妄称量子鉴宝不能说明技术原理或是一个科技骗局。目前,收藏圈内的确没人能清晰说明量子鉴宝的技术原理,但要搞清原理是有公开渠道可以查询的,故此建议到国家专利局查阅量子文物鉴定仪专利文件,专利申请说明书必然有发明技术领域、技术背景、技术实施方案等内容的详细描述。
        对于想知道量子鉴宝原理的,不是公司对外保密,也不是忽略向收藏家介绍,而是对体验鉴宝的收藏家讲解原理,未被理解留下记忆。量子鉴宝基于物质时间信息能量的奥秘,是量子物理现象反映,是经典物理学定律不可解释与理喻的。有专业人士认为量子论是极为奇妙的理论,引起科学界的激烈争议,带来科学上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量子论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意识中,大众对量子论的认识依然是神秘不可捉摸的科学迷雾。简单打比方说吧,经典物理学定律似如数学的算术与代数,量子物理学概念似如高等数学微积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解题分析逻辑方法,如没有现代物理学的知识构建,要搞清量子鉴宝的技术原理是困难的。收藏圈不乏许多高学历、高职称、职业高手人士,但对于量子科学的认识还停留在算术与代数阶段的经典物理学认知水平方面。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不懂科技新产品的原理,不影响大众应用与信赖,使用某种高科技产品用户,没有必要刻意搞清产品技术原理。譬如手机用户没有必要搞懂3G、4G、5G通讯模式或数字、模拟信号原理,使用计算器没有必要搞懂十进位制换算为二进位制的计算原理,作X光、CT检查身体也无须搞懂放射与射线扫描的工作原理。敢说搞不清量子鉴宝原理或是科技骗局的言论,本身就是危言耸听的自欺欺人之语。
        有人说如果量子鉴宝这么神奇,为什么国家没有采用推广呢?这段话的语式味道是那么熟悉,且举几例:如果民间文物是真的,为什么国家博物馆不要呢?如果你藏品是真的,为什么卖不出高价呢?如果冀宝斋展品是真的,为什么专家不说话呢?如果老翡翠是真的,为什么过机被验成B货呢?类似许多方面的为什么不再一一列举。解读这些为什么的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原因,如作简单说明就是国家行为与企业行为不是一码事,文物真假与博物馆要不要、能不能卖高价、专家认不认不是等同关系,老翡翠国检为B货不掩宝石光芒终有新标准发布纠偏。这些问题告诉我们社会乱象是暂时扰乱公众视野,改变不了事物本质,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醒悟,包括量子文物鉴定仪这样科技产品进入市场改变社会,离文博界拨乱反正的时日不远了。
        有种观点认为收藏的乐趣就是研究历史,享受文化,考验眼力,捡漏生财,收藏用仪器核查,查不了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废了识宝的眼力,失去了收藏乐趣。这一观点真是杞人忧天了,收藏要不要借助量子文物鉴定仪完全是个人喜好,没有谁强制推行,喜好收藏钻研文化与凭眼力市场捡漏的,量子文物鉴定仪不影响你干什么,相反是验证你收藏眼力的标尺。天生我材必有用,量子之光普照耀。量子文物鉴定仪的应用并不局限在收藏界,它对于国家科技考古、发掘文化、勘误史实以及商业鉴定、文物交易等,具有广泛的市场发展前景,量子文物鉴定仪除与五花八门的鉴宝专家、鉴宝机构、虚假拍卖、欺诈交易等产生利益冲突以外,与民间收藏及其它方面根本不存在利益对立关系。
        此次数十位收藏家参加量子鉴宝的体验见证活动,在收藏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大家不知道成功的背后凝聚了科研人员的智慧与心血。公司前期的巨额投入收获了阶段性成果,通过与获得国家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标准委的技术标准认定等。曾对国内藏区及境外尼泊尔、不丹王国寺院的数万件文物艺术品进行了检测,检测数据与有档案记载的年代基本一致。与国内文博界专家及考古机构、大学博物馆等单位,开展了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及大批量文物检测验证,量子文物鉴定仪的检测准确性与工作可靠性,得到国际、国内许多业内专家的称赞与肯定。这些成就与事实,对不明情况的质疑者增进了解、转变认识具有醒脑作用。当然也有固执己见者,有出于某种利益目的恶意诋毁者,科学从不反对提出质疑,从不惧怕反对势力的诋毁,科学从来就是在争议中继续前进与发展。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8-12-27 19:25
      收起回复
        与此相关的置顶帖子被度娘以违规为由删除,我正在申请恢复。


        IP属地:湖北29楼2019-01-16 21:45
        收起回复
          王羲之书法真迹是否存世的争论不是一年二年、十年八年,而是近千年。不能存世的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说。世俗观点就是纸张不可能长期保存。有说纸张不能保存1000年,有说怎么也超不过1500年。启功先生说,世传王羲之的书迹有两类: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蜡纸钩摹的墨迹本。至于他直接手写的原迹,在北宋时只有几件,如米芾曾收的《王略帖》等,后来都亡佚不传,只剩石刻拓本。
          马未都先生讲,王羲之的真迹肯定是没法传世的,因为时间太久了。先不说这字能不能传,就是这个纸也保留不下来,传世的都是摹本。
          其二,陪同帝王殉葬说。王羲之是“千古第一书圣”,他的书法后继君王不遗余力的搜集。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王羲之喜爱的无以复加。爱之深,毁之愈深。自唐太宗之后,很少听说有王羲之的真迹流传于世。根据一些未经考证的史学界说法,李世民在驾崩后,让王羲之真迹为其殉葬。
          其三,无科学仪器鉴定,都是凭眼学经验推测鉴定。唐代王羲之书法真迹尚存,因为唐代离晋代还并不遥远。王羲之的后代、亲属可能保存大量书法。一旦得到唐代皇帝宠爱,或不断临摹,唐太宗以天子之尊,命令精于书法的欧阳询、冯承素等临摹。既然临摹,必然会有真迹可临摹。随着时间的推移,真迹与摹本越来越难以被人区分,甚至把许多真迹当摹本看待,以讹传讹,直至今天。一幅书画,倒手几人、几代,无科学仪器检测,都是眼学推测,就很难弄清出处,弄清真伪。
          但事实又如何呢?
          量子文物艺术品检测仪认定王羲之《丝布贴》为距今1656年前的真迹,这就证明中国古代的纸张完全可保存千年以上;帝王陪葬说只是一种臆想,无任何证据支撑;而量子文物艺术品检测仪的诞生,为古代书画是否是真迹,哪一年创作的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是眼学无法想象的。
          王羲之草书《丝布贴》真迹的横空出世告诉世人:王羲之书法真迹是客观存在的。史称王羲之一生书三千纸,尽管战乱、灾难无数,但总有幸存的。中国人保护传承祖先的文化遗产很有智慧。如果上海收藏家刘益谦知道王羲之真迹还在,大概不会花3亿元拍回王羲之《平安帖》摹本。摹本就是仿品或高仿品,也有价值,但真迹与摹本价值天壤之别。
          证明中国古代造纸科技很发达,纸张保存千年以上是可以的,值得今人认真研究,填补世界造纸史的空白。中国人在纸张上写字的时候,外国人还在树皮上写字,中国人用陶瓷碗吃饭的时候,外国人还在用手抓饭。当然,纸张如不注意保存,日晒雨淋,自然氧化,寿命不会长。
          王羲之生卒年历来众说纷纭。《晋书·王羲之传》:“年五十九卒”。王羲之生卒年通常有4种说法,一说是公元321—379;二说是公元303—361;三说是公元306—364;四说是公元307—365。此幅书法真迹的出现,“二说”被排除。如果以后还有书法真迹出现,可能更接近真相。
          证明“民间有国宝”。民间人士收藏理念与体制内的不一样。被人认为不可能的、嗤之以鼻的,民间人士则认为,一切皆有可能。这幅王羲之书法,收藏者曾经去过国内三个博物馆,都被婉拒。


          IP属地:湖北43楼2019-01-21 10:12
          回复


            IP属地:湖北45楼2019-01-21 10:21
            回复
              《丝布贴》手卷横300 厘米,纵30.5 厘米,其中王羲之书法横220厘米。41行,166字。见下图:


              IP属地:湖北46楼2019-01-21 10:23
              回复
                冗文复黄伟刚先生谈量子文物鉴定仪
                作者:母智德
                日期:2018年8月13日 14:27
                黄伟刚先生:
                  首先,感谢你对“量子文物鉴定仪”的关注!
                  自“量子文物鉴定仪”研发成功的消息公布以后,文博界的邪恶势力、利益集团,为了维护他们长期掌控的话语权、鉴定权,完全从旧有的经典物理学和化学的理念出发,对“检定仪”进行了一番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质疑,或者以“桃花源中人”的见识说“检定仪”是“伪科技”、是“大忽悠”,但仅仅是吹了“一股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未曾料到的是,某些“民间收藏人士”承袭文博邪恶势力“隔空打假”的伎俩,竟然起劲地、不遗余力地对“检定仪”这个足以为“民藏正名、翻身”的重大科技成果(因为几年来,该“鉴定仪”已经对8万余件民间藏品进行了鉴定,其结果95%以上都是到代的真品),完全持否定的态度,无端指责、恣意诽谤。甚至有一位“民间收藏家”在以他为“群主”的微信群里,笼络多人、公开声言:“什么量子***的B”·“害了不明真象的民蔵我骂它们是轻的,不杀它们算善良”·“我看到这些骗人的心中怒火万丈高,想杀死那些坏种,为民除害多杀几个,上刑场也心干!”
                  你在“中国古陶瓷大典编委会办公群”里发帖说:“@蜀叟(母智德)母老师好,想要服众,唯有能够通过量子文物鉴定仪对于检测的实物进行“盲鉴”,方可堵住藏界悠悠众口”·“藏家朋友和我说先进行专家初步目鉴,再用仪器输入数据进行科鉴,这样主观操作性太强,不能让人信服。这也是,朋友所担心之处。”
                  你的上述建议,虽完全出于好意,但因为你尚未亲眼见过“量子文物鉴定仪”,更未亲身体验“鉴定仪”对各种材质的文物艺术品进行鉴定的全过程,说到底,还是对“鉴定仪”所运用的量子科技原理缺乏最起码的了解。首先,请不要把网上传播的那种带有两根“探测棒”的所谓“量子检测仪”,与我们所说的“量子文物鉴定仪”混为一谈;再者,藏家朋友所说的在对藏品进行检测时,“先进行专家初步目鉴,再用仪器输入数据进行科鉴”,纯属主观臆想的无稽之谈。如果用“量子文物鉴定仪”检测文物艺术品之前,先要经过“专家初步目鉴”,还要人为地“输入数据”,那就从根本上失去了研发“量子文物鉴定仪”的意义,纯属“忽悠人的伪科技”,这样的“科鉴仪器”只能是一种毫无科技含量、一文不名、应予贬斥、诅咒的垃圾、**!
                  我介入“鉴定仪”这个项目已经两年半以上,雷从云老师亲自参与这个项目的体验、论证也已超过一年半的时间。雷从云老师是1959年四川省(当时含重庆市)被北京大学录取的唯一一位川籍学生,他所学的是五年制的“历史系考古专业”。1964年参加工作,1965年1月1日入党,先后工作于中国文物博物馆研究所(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三个国家级文博单位。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工作的21年里,由于他以其深厚的专业造诣、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被美国华盛顿州授予荣誉市民,1996年获得“美国联邦肯塔基克罗最高荣誉奖”,是国务院颁发的“有特殊贡献专家奖”的获得者,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退休后享受国家部委正司局级待遇。雷老师对“鉴定仪”的考察、验证是极其认真、严谨的,甚至达到了“苛求”的地步。他为了验证“鉴定仪”对被鉴器物的鉴定,会不会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曾千方百计、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提出各种质疑,然后通过实鉴反复进行验证。无情的事实终于使雷老师坚信,“鉴定仪”的鉴定原理、鉴定过程、鉴定结论绝不会、也不可能受任何人为的、外界因素的干扰。
                  有藏友向我们提出,“你们在北京,为什么不可以找几位故宫、国博的专家,让他们拿几件东西用量子文物鉴定仪进行鉴定,如果结论准确,就请他们出个证明,政府部门是没有理由不认可的”。其实,这些藏友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他们根本不了解,在当今封闭、保守、基本不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博界要做一件好事,很难;要想做一件真正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更是难上加难!
                  在我们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的《关于“量子文物鉴定仪”的情况汇报》里,附录了推荐这份《汇报》的两类专家名单,一类是“科技专家”,其中有原中科院副院长、两院院士、中科院院士以及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在推荐《汇报》的十一位文博专家里,既有故宫、国博和著名大学、研究院的专家、教授,也有中国社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省级考古所的专家,其专业涵盖了陶瓷、玉器、青铜器、书画等等。在这十一位文博专家里,起初绝大多数对“量子文物鉴定仪”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经过量子专家的讲解,主要是通过多次的亲身体验,也就是请他们带上自己研究、鉴定过的不同材质的文物古董,直接参与“鉴定仪”鉴定的全过程,最终“鉴定仪”所得出的各种材质的文物古董生产、制作精确到年的鉴定结论,使所有专家不得不口服心服,既欣喜又震撼。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由国家评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体制内专家,他们对“鉴定仪”的认可、推荐,是得不到有权有势的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的;倘若同样是这些专家说:“民间藏品98%以上都是赝品、仿品”,他们定会欣然接受,并发动媒体不遗余力地跟进、报道。这便是中国文博界的现状,你能“搬起石头砸天”?!
                  


                IP属地:湖北52楼2019-01-27 09:54
                回复
                  在呈交给国家有关部门的《关于“量子文物鉴定仪”的情况汇报》里,我们白纸黑字地明确写道:“‘量子文物鉴定仪’所应用的检测鉴定原理,完全突破、甚至颠覆了经典物理学和化学的传统理念,绝不依赖‘热释光’和‘数据库’作支撑,而是通过对储存、叠加在被鉴文物艺术品本身内部的“全息年份信息”的剥离、破译、解读,达到对被鉴器物生产、制作年份的准确断代。因此,‘量子文物鉴定仪’既不存在上述科技鉴定方法的种种弊端,而且突破了全世界所有科技鉴定方法只能对古陶瓷进行鉴定的局限,堪称世界范围内首创的、运用量子科技对各类文物艺术品的生产制作年代、进行真正的‘绝对断代’的科技鉴定仪器,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因为‘量子文物鉴定仪’具有对各种材质的文物艺术品生产、制作的年份(甚至‘月份’)予以准确检测的特殊功能,不仅能够彻底突破文物艺术品真贋鉴定的‘瓶颈’、彻底结束文物艺术品鉴定的乱象,而且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众所周知,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完成的考古发掘,至今却拿不出‘考古科研成果报告’,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发掘出土的样品没有可供研判墓葬、遗址等确切年代的文字记载或相关实物,然而仅凭考古专家的经验又不能破解这些秘密,所以只得长期搁置起来;如果把‘量子文物鉴定仪’运用于考古发掘工作,则可迅速对发掘出土的各种物品生产、制作的年份做出准确的结论,从而大大提高考古科研工作的效率。若干年来,把守‘国门’的文物专家因为经验不足或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有意无意地把文物真品说成是‘仿品’、‘赝品’,致使大量的、宝贵的文物资源流失境外;如果让‘量子文物鉴定仪’把守‘国门’,则可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有效地遏制文物走私、文物外流的恶潮。”
                    上述对“量子文物鉴定仪”的介绍,是“王婆卖瓜”、言过其实吗?非也!我们深知《汇报》是呈送给国家有关部门的,来不得半点虚谎,否则就要犯“欺骗党、欺骗政府”之重罪。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敢在《汇报·我们的请求》里,充满底气地写道:
                    “为了全面、有效地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文明进步的物质成果,把中央政府要建立‘以科学仪器鉴定为准,专家眼鉴为辅’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溯源体系的重大决策落到实处,我们恳请国家有关部门对‘量子文物鉴定仪’进行考察、实测、论证、验收,以期尽快在文物艺术品鉴定的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我们还特别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量子文物鉴定仪’所具备的填补世界文物艺术品科技鉴定空白的特异功能,是真是假、是虚是实?唯有通过亲身体验,深入实际考察、验证,方能把握实情。故而我们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用‘量子文物鉴定仪’对国家考古科研机构在考古发掘中采集的文物标本、以及公立博物馆收藏的各类文物,用‘量子文物鉴定仪’进行实际检测,然后将‘量子文物鉴定仪’鉴定的结论,同此前专家们研究、鉴定的结论加以对比,便可得出科学、客观、准确的验证结论。”
                    早在2015年3月17日,国家质监总局受国务院委托,召集国家文物局、国家标委会、国家知识产权局、认监委、中纪委等十几个部门开会,最终形成的结论是:要建立“以科学仪器鉴定为准,专家眼鉴为辅”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溯源体系。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里也明确提出:要规范文物鉴定活动,推广科技手段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
                    国家文物局刘玉珠局长,仅去年就连续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大力号召“要突破文物艺术品真赝鉴定的瓶颈”,“彻底结束文物艺术品鉴定的乱象”。
                    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老百姓。对上述文件、政策、指示、号召是深信不疑的,更坚信一定能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然而,据我所知,自2017年8月以来,“量子文物鉴定仪”项目组的同仁们,为了争取“检定仪”能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可谓殚精竭虑、一刻也未敢松懈。但时至今日,无论他们怎么真诚地、低三下四地恳求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领导深入实际、亲自体验、科学验证,他们都无动于衷。
                    


                  IP属地:湖北53楼2019-01-27 10:03
                  收起回复
                    科技鉴定文物仅仅是开始,千万不要低估了科技的力量,将来会有更多的所谓文物专家失业或失去话语权!


                    IP属地:湖北64楼2019-02-11 10:38
                    收起回复
                      根据我对量子鉴定仪的体验,它对90%以上的文物制作年代可以准确测年,误差在一年之内;如果只测定文物的新老,可以说准确率是100%,也就是说它不可能将老物品检测成新物品,或新物品检测成老物品。而造成少量文物测年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物经化学和物理方法处理、文物受严重污染、文物氧化太重、文物经高温烧烤、文物受电磁、红外线、x光等幅射等,还有其它未知的原因需要完善,但它是迄今为止测年最准确的科学手段之一,远比碳14测年准确。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19-02-14 00:01
                      回复
                        就是这种手持两根金属棒的“场共振检测仪”。


                        IP属地:湖北68楼2019-02-21 22:01
                        收起回复
                          磁化场检测仪与量子测年仪原理不同,前者需要瓷器各个年代、各个窑口的磁场数据信息库,检测结果是大致年代,如成化年之内,康熙60年之内,误差比较大,如果没有输入某种的窑口数据信息,有可能检测结果是新的,而量子测年仪则不同,它不需要输入各种文物的数据信息库,只提取文物制作年份的量子信息,精确到年,当然误差也就在一年之内,但由于少量文物因受严重污染、高温、幅射、物理和化学方法造成形状改变等原因,也会造成测年误差较大,但绝不可能有将老物品测成新物品、新物品测成老物品的现象。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9-03-01 07:06
                          收起回复
                            别说量子测年技术遭到质疑,认为不靠谱,就是针对我国量子通信的质疑几乎从未中断过,甚至有人认为量子通信就是“伪科学”。对此,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进行了回应,他说,公众对量子通信技术有疑问,主要是因为量子力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很大不同,哪怕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量子通信的先进理论都未必能很好地理解。所以公众才会对量子通信的科学性产生怀疑,担心这项技术不成熟。潘建伟针对量子通信到底是不是伪科学的问题于本月十日接受了科技日报采访,有兴趣的可搜索一下!


                            IP属地:湖北79楼2019-03-21 10:46
                            回复


                              IP属地:湖北80楼2019-03-21 16: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