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将会得到什么”——《阿甘正传》

大猫走了。
这回真的走了。
了无音讯,整整一个多月 。
还记得那年春末的一天,一只神似伴随我数年之久的猫从邻居屋檐的瓦边朝我妈低声叫喊,我妈快速回屋一边唤我认猫的情景。
这不就是搬来后的不知哪一年正月早晨,在鞭炮声中跑出去消失好几年的“咪咪”!
它似是认得了回来的路,从屋檐上跳下,随着母亲的挑帘,一跃而入,趴在沙发上不动了。
它一定长途跋涉,又遭遇连日的饥渴,羸弱不堪的惨样,让人疼怜。除了喂食排泄,它整整在沙发上呆了差不多一星期,才得以缓和恢复起来。
它一如从前那样的矫健,俊秀。除了一些异样,除了它是只母猫。
而我从前那只是公的。
直到现在我和母亲还很惊讶,当时它的举动一点都不像来到陌生家庭的样子,从和它“重逢不久”的打招呼到它对闻到衣柜里气味的异常表现都显得它很熟悉这里的人和环境。而且它的毛色分布样貌体态都真真切切是“原封不动”,明明是久别重归!
可它的的确确是一只母猫。
久而久之,我和母亲的意见一致认为它极可能是跑丢的“咪咪”的后代。不然它怎么会那么兴奋于搬家带来的衣柜的旧气味,而且相似到能让人看不出来。
于是它接替了“咪咪”的称号,名字不变。
它是一只特立独行的高颜值猫。
它总是晚上晚饭过后钻开门缝出去,第二天早上五六点叫门,见屋里没动静,知道人睡得沉,就自己蹦到窗台,用前爪敲玻璃,一边继续喊人。往往这招是奏效的。如遇上回来的太早,大凌晨的屋里人开不成,叫唤一会就兀自跳上一处屋檐夹角能挡风雨的高处暂作休息,等天亮了,人走在门前要开门的时候箭一样窜下来极尽温柔的嚎叫,那叫声里像是交杂着委屈与等待,亲昵与娇弱。
它朋友众多,周遭的猫基本都和它来院子里玩过。它对待感情又很挑剔,它的追求者一样多的数不过来,颜色各异的猫都跑来房顶上声嘶力竭地为她吟过诗诉过柔肠,可它总是姿态高冷,沉默不予理会。跟人一样,只有它自己中意的对象才会放下身段,亲切待之。
它有个奇特的习惯:在家里客厅大桌台正中央,摆放着一架朱红色木制的毛主席像摆件,这架摆件年代久远,上半部分是木框玻璃罩精致布料做的毛主席半身像,毛主席在红艳艳的日光下微笑着。下半部分是底座,左中右分开三个小木抽屉。
它总是在特定的时刻轻轻一纵,跳上桌台,神情严肃的凝视着这架像,眼光寸步不离,十分专注。停留一会,才仿佛松懈下来似的回过头走开。
这个习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直持续到它走失前。
去年春天,咪咪的肚子开始逐渐逐渐肥硕起来,一开始我和母亲以为是吃胖了,随着肥胖的越发飞速明显,察觉出了不对劲,家里赶紧给它找纸箱子,以备做它的产房。
生下两只小崽后,出于安全考虑,虽则多余,它用嘴将它们叼上了楼。藏在楼上的干燥安静又通风的大纸箱里。又不知什么时候,它偷偷把其中的一只叼出了家,不知放在了哪里。在它看来,那只幼崽的生命力难以支撑着活下去,怕是不行了。留下了另一只在楼上,也是和它近乎百分百相像的“儿子”。
那时起,它减少了外出的次数,抓紧吃饱饭后,便上楼哺育小崽。
当小崽学会走路后,它十分缓慢地当着崽的面一步一步下楼,过程中回头示意,给猫崽展示下楼的技巧。小崽眼神泛着忐忑与焦急,总是跃跃欲试又不安地止步不前,它于是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重复慢动作给崽看。
此刻,它一收往日的调皮,只有一个妈妈对孩子的耐心与关怀。
现在,它音讯皆无,小崽也成了“小咪”,已经一岁半,是个健硕敏捷、继承着它母亲同样的颜值毛色等所有优点的小伙子了。“咪咪”这个称号则永远留给它,是它自己,它也是那只伴我走过童年少年的猫的影子。
它在家的这些年里,每当心情大好的时候,总是后脚站定,前脚左右交替着踩动我的衣服和被子,有次查资料得知这是幼小离母的孤儿猫特有的“踩奶”动作,暗示此刻它内心幸福,同时把眼前的人视作母亲一样的亲人。
原来,它打幼小就脱离了亲人。
我不知道它来家之前的岁月里经历了什么,坎坷与曲折。在家的几年中,它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我和母亲用尽办法把它从气若游丝的边缘拉回来。它受过重伤,中过毒,得过猫瘟,被狗追,对待外面的炮仗声响的闪躲反应异常的比普通猫强烈,不知是否遭过小孩恶意的戏谑……
……
我终于再次肯定地暗示自己,它很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在家的几年里,它不是没有远行过,但一周为期。如今在外面,是病死意外身亡还是被捉囚禁,我无从知晓。
在外人看来,它是一只狸花中的精品,四脚踏雪,“戴着围脖”。在这个家看来,它是一名成员。是我的伴,也是跟随家里多年那只猫伙伴的再现。
我不得不接受。大猫走了。
一阵窸窣的细响后,笔顿了。一张临着字帖写的正楷悄然收场,提起纸张看看写的字,从形貌特征、笔锋顿挫上对比原贴,还是没写出那种感觉,不如心意。
打从羊水里一出来,随着护士的拍击,我们就被迫或主动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接受——开始用肺呼吸,以啼哭的方式向这世界宣告自己的到来。
在大人手的搀扶牵引之下,我们开始接受这个物种的行为方式——行走与站立,而后是奔跑。日夜的耳濡目染中,我们接受着最简单的口语交流,进入幼稚园,再层层递进,接受母语教育,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教育。
工作后,我们接受着来自社会大染缸的洗礼,黑暗与欺诈,谎言与背叛,还有潜藏在细微处举止间的人性的光辉——善良与真诚。世界观与认知经过推翻重建,修正再无限继续修正。
人生无常。一年里,远在万里之外的艺术家,几位名流泰斗,匆匆离世。近在自己所认识的人,身患癌疾。受难者自己,以及他们牵扯着的人们,忍着痛接受。
爱过的人随风远去,陪自己走过一程的很多很多人也荡然无踪,世上没有一个人会跟着你走完所有的路,所有的陪伴都是有限期的,哪怕父母。每个人都一样。
相遇与分离,是一种接受,怀念与忘却,是一种接受,起始与终结,都是一种接受。
接受可是一种态度、仪式,可是知觉神经触角作出的反馈。
接受。有时是馈赠,有时是一阵躲不开的狂风。


大猫走了。
这回真的走了。
了无音讯,整整一个多月 。
还记得那年春末的一天,一只神似伴随我数年之久的猫从邻居屋檐的瓦边朝我妈低声叫喊,我妈快速回屋一边唤我认猫的情景。
这不就是搬来后的不知哪一年正月早晨,在鞭炮声中跑出去消失好几年的“咪咪”!
它似是认得了回来的路,从屋檐上跳下,随着母亲的挑帘,一跃而入,趴在沙发上不动了。
它一定长途跋涉,又遭遇连日的饥渴,羸弱不堪的惨样,让人疼怜。除了喂食排泄,它整整在沙发上呆了差不多一星期,才得以缓和恢复起来。
它一如从前那样的矫健,俊秀。除了一些异样,除了它是只母猫。
而我从前那只是公的。
直到现在我和母亲还很惊讶,当时它的举动一点都不像来到陌生家庭的样子,从和它“重逢不久”的打招呼到它对闻到衣柜里气味的异常表现都显得它很熟悉这里的人和环境。而且它的毛色分布样貌体态都真真切切是“原封不动”,明明是久别重归!
可它的的确确是一只母猫。
久而久之,我和母亲的意见一致认为它极可能是跑丢的“咪咪”的后代。不然它怎么会那么兴奋于搬家带来的衣柜的旧气味,而且相似到能让人看不出来。
于是它接替了“咪咪”的称号,名字不变。
它是一只特立独行的高颜值猫。
它总是晚上晚饭过后钻开门缝出去,第二天早上五六点叫门,见屋里没动静,知道人睡得沉,就自己蹦到窗台,用前爪敲玻璃,一边继续喊人。往往这招是奏效的。如遇上回来的太早,大凌晨的屋里人开不成,叫唤一会就兀自跳上一处屋檐夹角能挡风雨的高处暂作休息,等天亮了,人走在门前要开门的时候箭一样窜下来极尽温柔的嚎叫,那叫声里像是交杂着委屈与等待,亲昵与娇弱。
它朋友众多,周遭的猫基本都和它来院子里玩过。它对待感情又很挑剔,它的追求者一样多的数不过来,颜色各异的猫都跑来房顶上声嘶力竭地为她吟过诗诉过柔肠,可它总是姿态高冷,沉默不予理会。跟人一样,只有它自己中意的对象才会放下身段,亲切待之。
它有个奇特的习惯:在家里客厅大桌台正中央,摆放着一架朱红色木制的毛主席像摆件,这架摆件年代久远,上半部分是木框玻璃罩精致布料做的毛主席半身像,毛主席在红艳艳的日光下微笑着。下半部分是底座,左中右分开三个小木抽屉。
它总是在特定的时刻轻轻一纵,跳上桌台,神情严肃的凝视着这架像,眼光寸步不离,十分专注。停留一会,才仿佛松懈下来似的回过头走开。
这个习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直持续到它走失前。
去年春天,咪咪的肚子开始逐渐逐渐肥硕起来,一开始我和母亲以为是吃胖了,随着肥胖的越发飞速明显,察觉出了不对劲,家里赶紧给它找纸箱子,以备做它的产房。
生下两只小崽后,出于安全考虑,虽则多余,它用嘴将它们叼上了楼。藏在楼上的干燥安静又通风的大纸箱里。又不知什么时候,它偷偷把其中的一只叼出了家,不知放在了哪里。在它看来,那只幼崽的生命力难以支撑着活下去,怕是不行了。留下了另一只在楼上,也是和它近乎百分百相像的“儿子”。
那时起,它减少了外出的次数,抓紧吃饱饭后,便上楼哺育小崽。
当小崽学会走路后,它十分缓慢地当着崽的面一步一步下楼,过程中回头示意,给猫崽展示下楼的技巧。小崽眼神泛着忐忑与焦急,总是跃跃欲试又不安地止步不前,它于是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重复慢动作给崽看。
此刻,它一收往日的调皮,只有一个妈妈对孩子的耐心与关怀。
现在,它音讯皆无,小崽也成了“小咪”,已经一岁半,是个健硕敏捷、继承着它母亲同样的颜值毛色等所有优点的小伙子了。“咪咪”这个称号则永远留给它,是它自己,它也是那只伴我走过童年少年的猫的影子。
它在家的这些年里,每当心情大好的时候,总是后脚站定,前脚左右交替着踩动我的衣服和被子,有次查资料得知这是幼小离母的孤儿猫特有的“踩奶”动作,暗示此刻它内心幸福,同时把眼前的人视作母亲一样的亲人。
原来,它打幼小就脱离了亲人。
我不知道它来家之前的岁月里经历了什么,坎坷与曲折。在家的几年中,它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我和母亲用尽办法把它从气若游丝的边缘拉回来。它受过重伤,中过毒,得过猫瘟,被狗追,对待外面的炮仗声响的闪躲反应异常的比普通猫强烈,不知是否遭过小孩恶意的戏谑……
……
我终于再次肯定地暗示自己,它很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在家的几年里,它不是没有远行过,但一周为期。如今在外面,是病死意外身亡还是被捉囚禁,我无从知晓。
在外人看来,它是一只狸花中的精品,四脚踏雪,“戴着围脖”。在这个家看来,它是一名成员。是我的伴,也是跟随家里多年那只猫伙伴的再现。
我不得不接受。大猫走了。
一阵窸窣的细响后,笔顿了。一张临着字帖写的正楷悄然收场,提起纸张看看写的字,从形貌特征、笔锋顿挫上对比原贴,还是没写出那种感觉,不如心意。
打从羊水里一出来,随着护士的拍击,我们就被迫或主动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接受——开始用肺呼吸,以啼哭的方式向这世界宣告自己的到来。
在大人手的搀扶牵引之下,我们开始接受这个物种的行为方式——行走与站立,而后是奔跑。日夜的耳濡目染中,我们接受着最简单的口语交流,进入幼稚园,再层层递进,接受母语教育,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教育。
工作后,我们接受着来自社会大染缸的洗礼,黑暗与欺诈,谎言与背叛,还有潜藏在细微处举止间的人性的光辉——善良与真诚。世界观与认知经过推翻重建,修正再无限继续修正。
人生无常。一年里,远在万里之外的艺术家,几位名流泰斗,匆匆离世。近在自己所认识的人,身患癌疾。受难者自己,以及他们牵扯着的人们,忍着痛接受。
爱过的人随风远去,陪自己走过一程的很多很多人也荡然无踪,世上没有一个人会跟着你走完所有的路,所有的陪伴都是有限期的,哪怕父母。每个人都一样。
相遇与分离,是一种接受,怀念与忘却,是一种接受,起始与终结,都是一种接受。
接受可是一种态度、仪式,可是知觉神经触角作出的反馈。
接受。有时是馈赠,有时是一阵躲不开的狂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