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情怀————宁津前徐家续谱轶事》
国有史,方有志,祖有谱。谱书又称族谱或家谱,它是一个家族历史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是用文字记录一个家族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变迁的教科书,是本宗同族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纽带和桥梁。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互不相识的同宗族人,无论相聚在何处,只要说出谱书上的世系排序,就能知道彼此关系,不至于乱了辈分。避免同族人相遇不识,亲疏不分,尊卑颠倒的尴尬境地。这一册尺寸之间的谱书,连接起了一个家族的根,凝聚着一个家族的魂。
一个宗亲家族的谱书多冠以家谱或族谱之名,但族谱的称谓要远比家谱更广泛深遂一些,毕竟修的是一族之谱,不是一家之谱。而且在家谱的范畴内,还分为谱书和挂画两种文本。谱书(本)上记录的是家族的逝者先人和健在男丁的世系排序,是一个家族文化传承的史料秘籍。而家谱(画)则是人们过年时从集市上请(买)回来的供奉品,悬挂在厅堂的正墙之上,供祭祀先祖专用,类似于先祖亡灵的牌位。谱书和家谱,虽是一脉相承,血肉相连,但仍是有区别的。初一拜年时,晚辈们会跪伏在家谱前,无不虔诚地说:“先给佛爷磕一个”,然后再给长辈们磕头,似乎早已逝去的先祖灵魂,就是保佑子孙后代的佛。
在儿时的记忆里,我们家没有谱书,只有手写誊抄专供祭祀用的家谱。因爷爷去世的早,有关董村徐氏家族的历史,多是从我奶奶和黑龙村国良爷爷的口中得知,徐氏先祖的名讳世系排序都是从家谱(非谱书)上,一代代相传而来。清光绪年间,因前徐家村徐氏支谱佚失,徐氏祖人遂决定修谱,并告知迁徙异乡的徐氏族人。后谱书完稿但未曾付梓,功败垂成。当年曾祖父还在黑龙村居住,不知何因,竟没有续谱,或许是前徐家族人未告知到黑龙村徐氏族人续谱,遂错失了这次续谱机会。一九五一年,前徐家村徐氏族人再次修续族谱,力邀徐氏各支系族人续谱。因当时家境贫寒,无力支付续谱费用,曾祖父婉言谢绝了前徐家族人的续谱邀请。一九八七年冬天,前徐家徐氏族人三修族谱,并派人告知我们。黑龙村的国良爷爷和我的父亲、叔叔们经过商议后,决定接受续谱邀请,好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清晰明白的家族历史。并由国良爷爷和我代表黑龙村和董村徐氏族人到前徐家村办理续谱相关事宜。
三十一年前的续谱往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我和国良爷爷骑着自行车,一路风尘仆仆,在荒凉寒冷的旷野中前行,相互诉说着徐氏家族的趣闻轶事,谈笑风生间,驱散了一切疲劳和寒意。当年国良爷爷虽已年愈花甲,但老当益壮,神情气爽,夙怀续谱之志,殚精竭虑,卓实让后辈人敬佩。如今国良爷爷已去逝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在眼前浮现,令人怀念。由黑龙村西南洼斜穿而行,过漳卫新河大桥,南岸堤下就是张大庄,这里是闻名乡里的大集口和交通要道。在张大庄西侧有一个与之毗邻相连,街巷相通的小村庄就是前徐家村。自小就听奶奶讲过,我们先祖是从前徐家搬到黑龙村,民国元年又从黑龙村搬到董村的。在童年的纯真印记里,对前徐家村充满了诸多未知的好奇和神秘。当我们踏上这片民风淳朴的热土时,我和国良爷爷感受到了无比的亲切和温馨。这就是我的祖籍地,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但见村庄的街道整齐化一,房屋鳞次栉比,鸡鸣犬吠,牛哞羊咩,充满着浓郁的鲁北乡韵气息。二百多年前,我的先祖就是从这里,怅然若失地离别宗亲族人迁徙他乡,图谋生机。一段悠悠的往事,一缕淡淡的乡愁,萦绕在心头,令人浮想翩跹,感慨万千。接待我们续谱的是村中的老支书,也是续谱编纂筹备的负责人,他热情好客,宽以待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支书的家就是续谱办公的地方,五间新房的一个院落,人来人往,忙忙碌碌,很是热闹。据老支书和族中的老人介绍:前徐家徐氏先祖自明永乐二年(1404),由山东即墨徐家岭诏迁此地(宁津前徐家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传二十七世,在此悠久时期,因社会动荡,其间有多支族人迁往他乡。凡来续谱的徐氏族人,在五百年前那都是一家人。前徐家村,共有八百多口人,多为徐氏族人,只有几户外姓。三始祖兄弟在此立庄时,取名徐庄。离此地东北有即墨徐家圈的(quan)徐氏族人立有徐庄(今属孟村),为区分村名,孟村徐庄称北徐庄,宁津徐庄称南徐庄。后又有徐氏族人在北徐庄南不远处立村,名南徐庄,因近邻仉小庄故称南徐小庄(今属盐山)。宁津南徐庄因要与之区分,后改称前徐庄,有前后迁居之意,俗称前徐家。老支书对我们说:“前徐家徐氏家谱,自清光绪年间始修到现在已是第三次修续,前两次不知道什么原因你们没有续谱,这一次你们不负重望,来此续谱,实乃徐氏族人之幸事,我代表前徐家徐氏族人欢迎你们认祖归宗 ”。老支书的一番话意味深长,让我们很是感动,我和国良爷爷连忙应声附和,致歉道谢。老支书和年长的族人,查阅了光绪版家谱手稿和族碟以及一九五一年修续的家谱,谱列说明上有迁往外地族人的文字记载,在南皮县黑龙村居住的徐氏族人有两支,一支是西支七门的徐氏族人(有谱),一支是东支长门的徐氏族人。东支长门共分三支,第一支十六世祖瑜居南皮萧家桥村,第二支十六世祖瑾居萧家桥村,后迁他乡,不知所终。第三支十六世祖瑛居南皮黑龙村(无谱),你们黑龙村的徐氏先祖就是瑛。我拿出抄好的家谱世系表一对照,我们供奉的第一代先祖是可吉,不是瑛。老支书说:“由于你们没有谱书,先祖的名讳和世系要靠一代代后人手写誊抄相传,难免会遗漏和有误。自小我就听老人们一代代口耳相传,东支长门的第一、二支人住萧家桥,第三支人住黑龙村,我们确定你们这支人就是十六世祖瑛的后人”。就这样前徐家十六世祖瑛,被认定为黑龙村和董村徐氏族人的第一代先祖。后经内查外调核实,确认我们是前徐家徐氏后裔。第二天,国良爷爷有事就回黑龙村了,我在前徐家老支书的家中,度过了七天难忘的续谱生活。几个月后,前徐家徐氏家谱付梓印刷,分到徐氏族人手中。黑龙村和董村徐氏族人各有一本谱书,尽管谱书印制粗糙,字迹模糊,还有多处手写和笔误等诸多瑕疵,但它毕竟是黑龙村和董村徐氏族人期盼已久的第一部谱书,族人手捧谱书无不百感交集,倍加弥足珍贵。一九八八年二月新修续的前徐家徐氏家谱谱例中这样记载:谱中东支长门第三支是最近来认家归宗支系,通过内查外调核实确是吾徐氏根系,已收续入谱。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三十一年过去了,当年的我正值青春韶华,如今却已年愈花甲,满头霜花。怎不令人感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啊。
2018年12月17日于南皮董村
国有史,方有志,祖有谱。谱书又称族谱或家谱,它是一个家族历史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是用文字记录一个家族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变迁的教科书,是本宗同族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纽带和桥梁。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祖。互不相识的同宗族人,无论相聚在何处,只要说出谱书上的世系排序,就能知道彼此关系,不至于乱了辈分。避免同族人相遇不识,亲疏不分,尊卑颠倒的尴尬境地。这一册尺寸之间的谱书,连接起了一个家族的根,凝聚着一个家族的魂。
一个宗亲家族的谱书多冠以家谱或族谱之名,但族谱的称谓要远比家谱更广泛深遂一些,毕竟修的是一族之谱,不是一家之谱。而且在家谱的范畴内,还分为谱书和挂画两种文本。谱书(本)上记录的是家族的逝者先人和健在男丁的世系排序,是一个家族文化传承的史料秘籍。而家谱(画)则是人们过年时从集市上请(买)回来的供奉品,悬挂在厅堂的正墙之上,供祭祀先祖专用,类似于先祖亡灵的牌位。谱书和家谱,虽是一脉相承,血肉相连,但仍是有区别的。初一拜年时,晚辈们会跪伏在家谱前,无不虔诚地说:“先给佛爷磕一个”,然后再给长辈们磕头,似乎早已逝去的先祖灵魂,就是保佑子孙后代的佛。
在儿时的记忆里,我们家没有谱书,只有手写誊抄专供祭祀用的家谱。因爷爷去世的早,有关董村徐氏家族的历史,多是从我奶奶和黑龙村国良爷爷的口中得知,徐氏先祖的名讳世系排序都是从家谱(非谱书)上,一代代相传而来。清光绪年间,因前徐家村徐氏支谱佚失,徐氏祖人遂决定修谱,并告知迁徙异乡的徐氏族人。后谱书完稿但未曾付梓,功败垂成。当年曾祖父还在黑龙村居住,不知何因,竟没有续谱,或许是前徐家族人未告知到黑龙村徐氏族人续谱,遂错失了这次续谱机会。一九五一年,前徐家村徐氏族人再次修续族谱,力邀徐氏各支系族人续谱。因当时家境贫寒,无力支付续谱费用,曾祖父婉言谢绝了前徐家族人的续谱邀请。一九八七年冬天,前徐家徐氏族人三修族谱,并派人告知我们。黑龙村的国良爷爷和我的父亲、叔叔们经过商议后,决定接受续谱邀请,好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清晰明白的家族历史。并由国良爷爷和我代表黑龙村和董村徐氏族人到前徐家村办理续谱相关事宜。
三十一年前的续谱往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我和国良爷爷骑着自行车,一路风尘仆仆,在荒凉寒冷的旷野中前行,相互诉说着徐氏家族的趣闻轶事,谈笑风生间,驱散了一切疲劳和寒意。当年国良爷爷虽已年愈花甲,但老当益壮,神情气爽,夙怀续谱之志,殚精竭虑,卓实让后辈人敬佩。如今国良爷爷已去逝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在眼前浮现,令人怀念。由黑龙村西南洼斜穿而行,过漳卫新河大桥,南岸堤下就是张大庄,这里是闻名乡里的大集口和交通要道。在张大庄西侧有一个与之毗邻相连,街巷相通的小村庄就是前徐家村。自小就听奶奶讲过,我们先祖是从前徐家搬到黑龙村,民国元年又从黑龙村搬到董村的。在童年的纯真印记里,对前徐家村充满了诸多未知的好奇和神秘。当我们踏上这片民风淳朴的热土时,我和国良爷爷感受到了无比的亲切和温馨。这就是我的祖籍地,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但见村庄的街道整齐化一,房屋鳞次栉比,鸡鸣犬吠,牛哞羊咩,充满着浓郁的鲁北乡韵气息。二百多年前,我的先祖就是从这里,怅然若失地离别宗亲族人迁徙他乡,图谋生机。一段悠悠的往事,一缕淡淡的乡愁,萦绕在心头,令人浮想翩跹,感慨万千。接待我们续谱的是村中的老支书,也是续谱编纂筹备的负责人,他热情好客,宽以待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支书的家就是续谱办公的地方,五间新房的一个院落,人来人往,忙忙碌碌,很是热闹。据老支书和族中的老人介绍:前徐家徐氏先祖自明永乐二年(1404),由山东即墨徐家岭诏迁此地(宁津前徐家村),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传二十七世,在此悠久时期,因社会动荡,其间有多支族人迁往他乡。凡来续谱的徐氏族人,在五百年前那都是一家人。前徐家村,共有八百多口人,多为徐氏族人,只有几户外姓。三始祖兄弟在此立庄时,取名徐庄。离此地东北有即墨徐家圈的(quan)徐氏族人立有徐庄(今属孟村),为区分村名,孟村徐庄称北徐庄,宁津徐庄称南徐庄。后又有徐氏族人在北徐庄南不远处立村,名南徐庄,因近邻仉小庄故称南徐小庄(今属盐山)。宁津南徐庄因要与之区分,后改称前徐庄,有前后迁居之意,俗称前徐家。老支书对我们说:“前徐家徐氏家谱,自清光绪年间始修到现在已是第三次修续,前两次不知道什么原因你们没有续谱,这一次你们不负重望,来此续谱,实乃徐氏族人之幸事,我代表前徐家徐氏族人欢迎你们认祖归宗 ”。老支书的一番话意味深长,让我们很是感动,我和国良爷爷连忙应声附和,致歉道谢。老支书和年长的族人,查阅了光绪版家谱手稿和族碟以及一九五一年修续的家谱,谱列说明上有迁往外地族人的文字记载,在南皮县黑龙村居住的徐氏族人有两支,一支是西支七门的徐氏族人(有谱),一支是东支长门的徐氏族人。东支长门共分三支,第一支十六世祖瑜居南皮萧家桥村,第二支十六世祖瑾居萧家桥村,后迁他乡,不知所终。第三支十六世祖瑛居南皮黑龙村(无谱),你们黑龙村的徐氏先祖就是瑛。我拿出抄好的家谱世系表一对照,我们供奉的第一代先祖是可吉,不是瑛。老支书说:“由于你们没有谱书,先祖的名讳和世系要靠一代代后人手写誊抄相传,难免会遗漏和有误。自小我就听老人们一代代口耳相传,东支长门的第一、二支人住萧家桥,第三支人住黑龙村,我们确定你们这支人就是十六世祖瑛的后人”。就这样前徐家十六世祖瑛,被认定为黑龙村和董村徐氏族人的第一代先祖。后经内查外调核实,确认我们是前徐家徐氏后裔。第二天,国良爷爷有事就回黑龙村了,我在前徐家老支书的家中,度过了七天难忘的续谱生活。几个月后,前徐家徐氏家谱付梓印刷,分到徐氏族人手中。黑龙村和董村徐氏族人各有一本谱书,尽管谱书印制粗糙,字迹模糊,还有多处手写和笔误等诸多瑕疵,但它毕竟是黑龙村和董村徐氏族人期盼已久的第一部谱书,族人手捧谱书无不百感交集,倍加弥足珍贵。一九八八年二月新修续的前徐家徐氏家谱谱例中这样记载:谱中东支长门第三支是最近来认家归宗支系,通过内查外调核实确是吾徐氏根系,已收续入谱。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三十一年过去了,当年的我正值青春韶华,如今却已年愈花甲,满头霜花。怎不令人感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啊。
2018年12月17日于南皮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