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
齐、韩、魏攻入秦函谷关
孟尝君回到齐国重新为相,就发动齐、韩、魏合纵攻秦。公元前二九八年,齐、韩、魏三国便大规模地进攻秦国,一直攻到了函谷关。这时赵、宋和秦联合,目的在于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以便找寻机会兼并小国土地,因而没有对秦国作实际的援助。齐、韩、魏三国进攻秦国,前后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函谷关,驻屯大军,加以封锁,后终于攻入了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秦国归还了前所攻取的魏的河外、封陵以及前所攻取韩的河外、武遂(河外指封陵和武遂二地周围沿黄河一带),三国兵才退去。
《田世家》、《韩世家》都说三国攻秦“至函谷而军焉”。“军”即为驻屯大军。
《东周策》记“三国隘秦”,有人谓相国曰:“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遂见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变。”“隘”谓阻隔关塞,当即指此事。
《赵策四》载:“三国攻秦,赵攻中山,取扶柳,五年以擅呼沲。”
《赵策二》说:“以赵二十刀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
《战国策》卷十九·赵策二:
后富韩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为齐兵困于崤塞之上,十年攘地,秦人远迹不服。
秦策四: 三国攻秦,入函谷。 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
史记.六国年表:
秦昭王十一年,与齐魏击秦,秦与我武遂和。
史记秦本纪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
古地名。即今山西运城。因盐池在其南,设官掌管,故名。
【集解】:徐广曰:“盐,一作‘监’。”【正义】:括地志云:“盐故城一名司盐城,在蒲州安邑县。”按:掌盐池之官,因称氏。
三国破函谷之战为齐韩魏无误,没有赵宋。秦赵宋本来盟友,三国攻秦, 赵宋卖秦,赵攻中山。
伐秦至盐氏是另一个地点,与三国攻函谷三年之战不同。
一般对于五国伐秦盐氏史家不采纳,时赵攻中山。即使采纳也与三国攻秦为不同战役,三国破函谷秦割地以和,秦已经屈服,可能此时赵宋反水,趁火打劫,因为本来与秦是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