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贫困百姓掉队
躬耕扶贫,筑梦乡野。自2015年3月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以来,市房管局驻丹江口市官山镇铁炉村扶贫工作队员李道红,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执着的为民情怀,紧盯铁炉村精准脱贫目标,坚持高工作标准和严工作要求,积极协助镇、村干部和市委办驻村扶贫工作队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作出了实绩,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他本人于2016年荣获十堰市劳动模范,2018年又相继被十堰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十堰市扶贫攻坚指挥部授予“全市优秀四双扶贫工作队员”称号。
有一种坚持,叫锲而不舍
2015年初,根据市房管局党组决定,李道红被派往铁炉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当时,他已年逾五旬,家人和朋友都劝他以年龄为由找领导“谈谈”,回避这项异常艰苦的工作。但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李道红牢记“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口号,毅然接受组织安排,奔赴精准扶贫前线。
铁炉村地处偏远,距离官山集镇十几公里,山大人稀耕地少,居民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14年,该村被市委办、市房管局等多家单位确定为精准扶贫联系点。当时,全村456户1687人中有贫困人口271户900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其中,市房管局对口帮扶150户。
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李道红一上任就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入户调查摸底工作,并摸索出一套“带图作战”的法宝——制作了一张扶贫户房屋分布图和一份市房管局帮扶对象名单,里面详细记载着每一户帮扶对象的户主姓名、对口帮扶干部的姓名,以及双方的手机号码,包括每一户的致贫原因,需要帮扶的具体事项等。
驻村扶贫的前4个月,李道红挨家挨户走访,逐个逐个交流,将分散在高山峡谷中的150户贫困户走了个遍,平均每天行程达到10公里,累计行程超过300公里。有一位叫肖长有的贫困户,家住偏远,道路难行,到他家要先经通村公路到山上,然后再走3.7公里的机耕路和1.2公里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到山下,一个来回要走十几公里路。有一个下雨天,在前往肖长有家走访时,李道红在一段下坡路上不慎滑倒,一头栽进路边的草丛里,身体不能动弹。同行的村民将他扶到路边休息好一会儿,他才缓过神来。大家劝他不要去了,可他在大家的搀扶下坚持走到肖长有家。
有一种关怀,叫无微不至
通过入户走访,靠着“扶贫地图”,李道红不仅对全村贫困户的信息了如指掌,还按图制定了对口的帮扶措施。
铁炉村3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延海原来住的老屋属于山体滑坡5级危房,家中无产业,生活贫困。李道红根据他家的具体情况协助制定了脱贫计划。2015年,通过分期补贴55000元,李延海建起160平方米的新房,还种植油牡丹5亩,用粮食酿酒1000公斤,加上打工收入,他的家庭年收入达到5万元,如今已实现脱贫。3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梁相国老屋属危房,家里无产业。李道红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建议他发展养牛产业,不仅为他担保贷款3万元购买了6头牛,还自掏腰包3000多元为他购买了母牛,加上闲时打零工,梁相国一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今年,梁相国一家也住进了崭新的扶贫安置房。
以前村党支部门前的河道上没有桥梁,车子只能趟水过河,遇到下大雨车就走不了。李道红及时将问题反映给镇、村干部,并积极协调。2015年3月,市委办、市房管局驻村工作队投入资金在村支部门前新建一座7米宽的便民桥,同时对河道进行了整治。为引进龙头企业,李道红和扶贫工作队四处争取项目资金、平整场地、铺设道路、修建护坡、牵好水电、建沼气池,为企业入驻打好坚实基础。在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湖北省映山虹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入驻。公司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在村里建起养殖场,发展品种牛养殖产业。
有一种奉献,叫公而忘私
“结对帮扶对象就是我们的亲戚,就是一家人。”在扶贫工作中,李道红把村里的乡亲当成亲人,谁家有事儿需要帮忙,他第一个赶到。可自己家里的事,他却操心得很少。
由于工作压力大,李道红患上白癜风、胃溃疡、高血压、腰间盘突出等病,每次去医院检查,医生都建议他住院或者离岗休息一段时间,可他总以工作太忙为由婉言拒绝。现在,他不仅每天吃降压药,还随时携带速效救心丸。李道红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哪天就会发生意外,虽然说人总有一死,但我活着一天就要多为老百姓干点事。”
2016年8月,李道红78岁的老母亲因突发脑血栓住院28天,这段时间正是铁炉村易迁村民建新房、村级道路硬化等基建项目大忙的时节,李道红赶往医院匆匆探视母亲后,又迅速赶回村里忙碌。那一年的7月到10月,他的妻子因病前后住了4个月的医院,李道红却无暇照顾,只得拜托亲戚帮忙照料……
2018年7月5日凌晨4点,李道红的母亲去世。已在铁炉村驻村工作、生活了半年的李道红听到噩耗,强忍悲痛将手头工作安排同事后,驱车赶回十堰城区料理老人的后事。7月9日早晨,放心不下扶贫工作任务的他又匆匆奔赴扶贫一线。
经常有人问李道红,驻村扶贫工作苦不苦?李道红如此回答:“你问我苦不苦,当然苦;但你要问我有多苦,我说不上来。因为虽然苦,我的内心是无比欣慰的,因为我为贫困户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有一种变化,叫日新月异
在扶贫这条风雨兼程的路上,李道红用平凡而坚韧的力量,让铁炉村和一个个贫困家庭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大力实施生态搬迁、异地扶贫搬迁工程,铁炉村先后有290户贫困户搬进新房;通过与电力部门协调,在铁炉村重新架设线路、进行二次电网改造,彻底改变了该村电压不稳的问题;与通信公司协调,在该村新架三座信号基站,实现通信信号全覆盖;协调广电公司把宽带网线牵进村里,解决了村里不通网络的问题。扶贫工作队积极联系交通部门,全面新修、扩建通村通组道路,打通通村路14余公里,扩宽通组路10余公里,硬化3000余米入户道路,实现村内交通微循环,共计建设、硬化村内道路37公里以上;完成饮水工程11处,解决180户村民饮水难问题;治理村委会周边河道600米,筹措建设产业发展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扶贫工作队还在该村先后成立6个合作社,发展了种植养殖产业和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昔日一穷二白的铁炉村,如今“挪穷窝”“换穷业”,旧貌换新颜,村民们正昂首阔步迈向幸福新生活。
在群众心中,李道红很不平凡。他把自己的根扎在贫困山区,把自己的脚步印在村民的身边,也印在山区群众的心头。但在李道红自己心中,他很平凡。因为他只是千千万万个一线扶贫干部中的一员,他所做的事,只不过是每一个一线干部已经做和正在做的事。正如李道红所说:“所有战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人的都是最美扶贫人,我坚信,党的光辉会像阳光一样照耀每一个贫困家庭,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贫困家庭掉队,我们要一起携手,共同走向小康。”(记者:毛以国)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fbdc02b0423dd542173a760e108b3df/42cefcc451da81cb0d753f825f66d0160824310a.jpg)
李道红(右)与贫困户耐心交流
躬耕扶贫,筑梦乡野。自2015年3月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以来,市房管局驻丹江口市官山镇铁炉村扶贫工作队员李道红,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执着的为民情怀,紧盯铁炉村精准脱贫目标,坚持高工作标准和严工作要求,积极协助镇、村干部和市委办驻村扶贫工作队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作出了实绩,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他本人于2016年荣获十堰市劳动模范,2018年又相继被十堰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十堰市扶贫攻坚指挥部授予“全市优秀四双扶贫工作队员”称号。
有一种坚持,叫锲而不舍
2015年初,根据市房管局党组决定,李道红被派往铁炉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当时,他已年逾五旬,家人和朋友都劝他以年龄为由找领导“谈谈”,回避这项异常艰苦的工作。但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李道红牢记“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口号,毅然接受组织安排,奔赴精准扶贫前线。
铁炉村地处偏远,距离官山集镇十几公里,山大人稀耕地少,居民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14年,该村被市委办、市房管局等多家单位确定为精准扶贫联系点。当时,全村456户1687人中有贫困人口271户900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其中,市房管局对口帮扶150户。
为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李道红一上任就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入户调查摸底工作,并摸索出一套“带图作战”的法宝——制作了一张扶贫户房屋分布图和一份市房管局帮扶对象名单,里面详细记载着每一户帮扶对象的户主姓名、对口帮扶干部的姓名,以及双方的手机号码,包括每一户的致贫原因,需要帮扶的具体事项等。
驻村扶贫的前4个月,李道红挨家挨户走访,逐个逐个交流,将分散在高山峡谷中的150户贫困户走了个遍,平均每天行程达到10公里,累计行程超过300公里。有一位叫肖长有的贫困户,家住偏远,道路难行,到他家要先经通村公路到山上,然后再走3.7公里的机耕路和1.2公里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到山下,一个来回要走十几公里路。有一个下雨天,在前往肖长有家走访时,李道红在一段下坡路上不慎滑倒,一头栽进路边的草丛里,身体不能动弹。同行的村民将他扶到路边休息好一会儿,他才缓过神来。大家劝他不要去了,可他在大家的搀扶下坚持走到肖长有家。
有一种关怀,叫无微不至
通过入户走访,靠着“扶贫地图”,李道红不仅对全村贫困户的信息了如指掌,还按图制定了对口的帮扶措施。
铁炉村3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延海原来住的老屋属于山体滑坡5级危房,家中无产业,生活贫困。李道红根据他家的具体情况协助制定了脱贫计划。2015年,通过分期补贴55000元,李延海建起160平方米的新房,还种植油牡丹5亩,用粮食酿酒1000公斤,加上打工收入,他的家庭年收入达到5万元,如今已实现脱贫。3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梁相国老屋属危房,家里无产业。李道红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建议他发展养牛产业,不仅为他担保贷款3万元购买了6头牛,还自掏腰包3000多元为他购买了母牛,加上闲时打零工,梁相国一年收入达到2万多元。今年,梁相国一家也住进了崭新的扶贫安置房。
以前村党支部门前的河道上没有桥梁,车子只能趟水过河,遇到下大雨车就走不了。李道红及时将问题反映给镇、村干部,并积极协调。2015年3月,市委办、市房管局驻村工作队投入资金在村支部门前新建一座7米宽的便民桥,同时对河道进行了整治。为引进龙头企业,李道红和扶贫工作队四处争取项目资金、平整场地、铺设道路、修建护坡、牵好水电、建沼气池,为企业入驻打好坚实基础。在扶贫工作队的努力下,湖北省映山虹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入驻。公司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在村里建起养殖场,发展品种牛养殖产业。
有一种奉献,叫公而忘私
“结对帮扶对象就是我们的亲戚,就是一家人。”在扶贫工作中,李道红把村里的乡亲当成亲人,谁家有事儿需要帮忙,他第一个赶到。可自己家里的事,他却操心得很少。
由于工作压力大,李道红患上白癜风、胃溃疡、高血压、腰间盘突出等病,每次去医院检查,医生都建议他住院或者离岗休息一段时间,可他总以工作太忙为由婉言拒绝。现在,他不仅每天吃降压药,还随时携带速效救心丸。李道红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哪天就会发生意外,虽然说人总有一死,但我活着一天就要多为老百姓干点事。”
2016年8月,李道红78岁的老母亲因突发脑血栓住院28天,这段时间正是铁炉村易迁村民建新房、村级道路硬化等基建项目大忙的时节,李道红赶往医院匆匆探视母亲后,又迅速赶回村里忙碌。那一年的7月到10月,他的妻子因病前后住了4个月的医院,李道红却无暇照顾,只得拜托亲戚帮忙照料……
2018年7月5日凌晨4点,李道红的母亲去世。已在铁炉村驻村工作、生活了半年的李道红听到噩耗,强忍悲痛将手头工作安排同事后,驱车赶回十堰城区料理老人的后事。7月9日早晨,放心不下扶贫工作任务的他又匆匆奔赴扶贫一线。
经常有人问李道红,驻村扶贫工作苦不苦?李道红如此回答:“你问我苦不苦,当然苦;但你要问我有多苦,我说不上来。因为虽然苦,我的内心是无比欣慰的,因为我为贫困户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有一种变化,叫日新月异
在扶贫这条风雨兼程的路上,李道红用平凡而坚韧的力量,让铁炉村和一个个贫困家庭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大力实施生态搬迁、异地扶贫搬迁工程,铁炉村先后有290户贫困户搬进新房;通过与电力部门协调,在铁炉村重新架设线路、进行二次电网改造,彻底改变了该村电压不稳的问题;与通信公司协调,在该村新架三座信号基站,实现通信信号全覆盖;协调广电公司把宽带网线牵进村里,解决了村里不通网络的问题。扶贫工作队积极联系交通部门,全面新修、扩建通村通组道路,打通通村路14余公里,扩宽通组路10余公里,硬化3000余米入户道路,实现村内交通微循环,共计建设、硬化村内道路37公里以上;完成饮水工程11处,解决180户村民饮水难问题;治理村委会周边河道600米,筹措建设产业发展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扶贫工作队还在该村先后成立6个合作社,发展了种植养殖产业和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昔日一穷二白的铁炉村,如今“挪穷窝”“换穷业”,旧貌换新颜,村民们正昂首阔步迈向幸福新生活。
在群众心中,李道红很不平凡。他把自己的根扎在贫困山区,把自己的脚步印在村民的身边,也印在山区群众的心头。但在李道红自己心中,他很平凡。因为他只是千千万万个一线扶贫干部中的一员,他所做的事,只不过是每一个一线干部已经做和正在做的事。正如李道红所说:“所有战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人的都是最美扶贫人,我坚信,党的光辉会像阳光一样照耀每一个贫困家庭,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贫困家庭掉队,我们要一起携手,共同走向小康。”(记者:毛以国)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fbdc02b0423dd542173a760e108b3df/42cefcc451da81cb0d753f825f66d0160824310a.jpg)
李道红(右)与贫困户耐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