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煤矿,生活在煤矿。某天想煤矿的记忆是什么?
苦思冥想,好像对煤矿的记忆首先停留在一些地名上。
说起地名就想起大同国有煤矿各时期的叫法。
大同煤矿遍布于云冈沟和口泉沟。最早采矿时,多是小煤窑,小煤窑窑口以附近村庄来命名。于是有了煤峪口,永定庄,同家梁,四老沟,忻州窑,白洞,鸦崖,挖金湾,晋华宫,马脊梁,大斗沟,王村,云岗,燕子山,四台等。这其中以附近村庄命名的煤矿有10座,而晋华宫矿的命名是解放前窑口由晋华公司开办,后起其名。具我考证忻州窑此地没有其村名,想是忻州人开办的窑口,由此得来。挖金湾和大斗沟的命名想是后人所起。此云岗非彼云冈,虽有云冈村,两地实际还有距离。统领这些煤矿中心新平旺,又称之谓大同矿务局。新平旺名称以示和平旺村区分。
在“文革”期间,祖国山河一片红,把原有名称废弃,起名为红一矿,红二矿。。。一直到红十二矿。因为云岗矿投产已经是文革后期,燕子山矿和四台矿建于80年代和90年代。
同在一片煤矿的天地,大家以示区别,攀谈起来,还是习惯于问:你几矿?我XX矿的。人们最多也说到13矿,也就是云岗矿。而后来的燕子山矿四台矿没有按顺序而沿。
在70年代,人们酒桌上没有什么娱乐,于是创建了一种“开火车”的酒令。一桌10多人“开火车”。起令为:一矿的火车开到那?接令就说一矿火车到二矿,二矿的火车开到那?接令就说到三矿,三矿火车开到那?。。。
因为这列火车的停靠不是依矿数字顺延的,是以建矿时间和位置来说的。三矿火车下站停靠的是六矿。酒令考验人们的地理位置及对煤矿熟悉程度,喊错者罚酒,接着再起酒令。这也就是哪个时期人耍的把戏,现在谁还这样玩。
大的名称是这样叫的,各矿矿工居住区的名称更是千奇百怪。过去也没有什么小区,早期矿上职工比较少,单位给职工分配住房。盖好的房起名比较随意,就好像过去谁家出生个孩子一样,随意的叫什么大栓,二宝之类。于是工人村,副业厂,铁道北,铁道南,三排房这样的名称产生。盖个二层土楼,东楼,南楼,北楼,小楼等。再就是盖房用红砖,起名红房。外墙涂抹白灰起名白平房。文革时期起的名称多为文化街,光明街,光辉街等,后期的有四化街,建设街等。我小时候在某矿工人村居住,文革期间,把这一区域又划分为一到五分会,是当时居委会形式。住这一区域的老乡见了,就习惯问:你几分会的?
做为煤矿的中心新平旺也没见的起了一个硬绑绑,响当当的名称,纬字一到七八路,和字一到十多路。不清楚的大以为是公共汽车。
随着煤矿发展,从村里进矿当工人的陆续把孩子老婆迁移而来,住房一下吃紧。于是广大工人阶级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风,依山,依沟,依河,自己建造房屋。这些房没有名称,只是起名为“自建房XX”号。
建造地方以地理位置来命名。过去山或坡有传说的以此为名,于是有马武山,凉马台,穆桂英坡,孟良城等。或是以山为名,东山,南山,北山。以河为名,南湾,小西湾等。以坡为名黄土坡,黑土坡。以沟为名,一道沟,二道沟,裤衩沟。有某矿的名字曾叫到六道沟。再就是以大小叫大南沟,大北沟。再细数就是数字,方向,大小来命名的。就像是过去给孩子起名字一样,名字越贱越以为活的长久。
你道是别说,那些石头干垒起的墙,最少屹立了40多年。还有比在更长久的那就是日本人曾在白洞矿和忻州窑矿石砌的窑洞,70多年依然不倒。后期矿上曾给部分自建房职工解决过楼房,多数职工舍不的住,给了儿子。
2006年由省政府牵头改造煤矿自建房,把他们称为棚户区。通过几年的努力。矿工们告别了那叫顺了的大小,东南北。或是一二三,搬入了新居。新居的开始没名字,就叫棚户区。叫顺了觉的不雅,改为恒安小区。为了土洋结合又把各区域叫ABCDEF,而住户们又叫不来洋名字,就叫挨区,比区,塞区,地区。听着这大同方言,又极像俚语,又戏称为挨比兜去(挨耳光去)。。。
这似乎就是我煤矿最深的记忆。
《任文阁作品》
苦思冥想,好像对煤矿的记忆首先停留在一些地名上。
说起地名就想起大同国有煤矿各时期的叫法。
大同煤矿遍布于云冈沟和口泉沟。最早采矿时,多是小煤窑,小煤窑窑口以附近村庄来命名。于是有了煤峪口,永定庄,同家梁,四老沟,忻州窑,白洞,鸦崖,挖金湾,晋华宫,马脊梁,大斗沟,王村,云岗,燕子山,四台等。这其中以附近村庄命名的煤矿有10座,而晋华宫矿的命名是解放前窑口由晋华公司开办,后起其名。具我考证忻州窑此地没有其村名,想是忻州人开办的窑口,由此得来。挖金湾和大斗沟的命名想是后人所起。此云岗非彼云冈,虽有云冈村,两地实际还有距离。统领这些煤矿中心新平旺,又称之谓大同矿务局。新平旺名称以示和平旺村区分。
在“文革”期间,祖国山河一片红,把原有名称废弃,起名为红一矿,红二矿。。。一直到红十二矿。因为云岗矿投产已经是文革后期,燕子山矿和四台矿建于80年代和90年代。
同在一片煤矿的天地,大家以示区别,攀谈起来,还是习惯于问:你几矿?我XX矿的。人们最多也说到13矿,也就是云岗矿。而后来的燕子山矿四台矿没有按顺序而沿。
在70年代,人们酒桌上没有什么娱乐,于是创建了一种“开火车”的酒令。一桌10多人“开火车”。起令为:一矿的火车开到那?接令就说一矿火车到二矿,二矿的火车开到那?接令就说到三矿,三矿火车开到那?。。。
因为这列火车的停靠不是依矿数字顺延的,是以建矿时间和位置来说的。三矿火车下站停靠的是六矿。酒令考验人们的地理位置及对煤矿熟悉程度,喊错者罚酒,接着再起酒令。这也就是哪个时期人耍的把戏,现在谁还这样玩。
大的名称是这样叫的,各矿矿工居住区的名称更是千奇百怪。过去也没有什么小区,早期矿上职工比较少,单位给职工分配住房。盖好的房起名比较随意,就好像过去谁家出生个孩子一样,随意的叫什么大栓,二宝之类。于是工人村,副业厂,铁道北,铁道南,三排房这样的名称产生。盖个二层土楼,东楼,南楼,北楼,小楼等。再就是盖房用红砖,起名红房。外墙涂抹白灰起名白平房。文革时期起的名称多为文化街,光明街,光辉街等,后期的有四化街,建设街等。我小时候在某矿工人村居住,文革期间,把这一区域又划分为一到五分会,是当时居委会形式。住这一区域的老乡见了,就习惯问:你几分会的?
做为煤矿的中心新平旺也没见的起了一个硬绑绑,响当当的名称,纬字一到七八路,和字一到十多路。不清楚的大以为是公共汽车。
随着煤矿发展,从村里进矿当工人的陆续把孩子老婆迁移而来,住房一下吃紧。于是广大工人阶级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风,依山,依沟,依河,自己建造房屋。这些房没有名称,只是起名为“自建房XX”号。
建造地方以地理位置来命名。过去山或坡有传说的以此为名,于是有马武山,凉马台,穆桂英坡,孟良城等。或是以山为名,东山,南山,北山。以河为名,南湾,小西湾等。以坡为名黄土坡,黑土坡。以沟为名,一道沟,二道沟,裤衩沟。有某矿的名字曾叫到六道沟。再就是以大小叫大南沟,大北沟。再细数就是数字,方向,大小来命名的。就像是过去给孩子起名字一样,名字越贱越以为活的长久。
你道是别说,那些石头干垒起的墙,最少屹立了40多年。还有比在更长久的那就是日本人曾在白洞矿和忻州窑矿石砌的窑洞,70多年依然不倒。后期矿上曾给部分自建房职工解决过楼房,多数职工舍不的住,给了儿子。
2006年由省政府牵头改造煤矿自建房,把他们称为棚户区。通过几年的努力。矿工们告别了那叫顺了的大小,东南北。或是一二三,搬入了新居。新居的开始没名字,就叫棚户区。叫顺了觉的不雅,改为恒安小区。为了土洋结合又把各区域叫ABCDEF,而住户们又叫不来洋名字,就叫挨区,比区,塞区,地区。听着这大同方言,又极像俚语,又戏称为挨比兜去(挨耳光去)。。。
这似乎就是我煤矿最深的记忆。
《任文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