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城银信吧 关注:30贴子:639
  • 10回复贴,共1

中城银信:把握“绿色”能源大势 实现人与环境互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城银信深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能源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随着煤炭等能源的大量使用,其所带来的环境、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IP属地:广东1楼2018-12-02 23:22回复
    据中城银信了解,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指出,在人类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能源转型战略,提出更高的能效目标,制定更加积极的低碳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大温室气体减排力度。各国都在不断寻求低成本清洁能源替代方案,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相平衡的目标,将驱动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尽早形成。


    IP属地:广东2楼2018-12-02 23:23
    回复
      2025-05-10 16:35:12
      广告
      中城银信获悉,随着能源新技术与现代信息、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太阳能、风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能源利用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品也日益丰富,而这些也将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化。


      IP属地:广东3楼2018-12-02 23:23
      回复
        绿色清洁低碳已成为能源发展的方向,这一点已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


        IP属地:广东4楼2018-12-02 23:23
        回复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高,能源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进步和谐、人民幸福安康的作用将更加显著且重要。


          IP属地:广东5楼2018-12-02 23:23
          回复
            2018年6月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印发,明确指出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力求经过3年努力,大幅减少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协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明显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IP属地:广东6楼2018-12-02 23:23
            回复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等等的调整和优化密不可分。


              IP属地:广东7楼2018-12-02 23:23
              回复
                以天然气为例,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天然气能减少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近10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60%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近50%。同时,天然气的使用也有助于减少酸雨形成,舒缓地球温室效应,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因此,若能够采用天然气作为能源,减少石油和煤等的用量,这样也可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IP属地:广东8楼2018-12-02 23:23
                回复
                  2025-05-10 16:29:12
                  广告
                  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IP属地:广东9楼2018-12-02 23:24
                  回复
                    中城银信认为,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将商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追求互益发展的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有效改善,使用绿色清洁低碳能源,实现人与环境的互敬互益,这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包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IP属地:广东10楼2018-12-02 23:24
                    回复
                      中城银信寻找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IP属地:广东11楼2018-12-12 15: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