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吧 关注:9,036贴子:657,857

燕赵歌兮,丹心千古:孙承宗墓、杨继盛祠探访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在返程的高铁上,随时可能面对掉线或者手机没电的意外。写到哪儿算哪儿,写不完的话,明天继续。
感谢依依同学和她家人的陪同和款待!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2-01 18:53回复
    华北平原初冬的色调,萧瑟苍莽。从我居住的城市到保定,没有高铁动车可以直达,一路辗转,饶是我起了个大早出发,到达目的地时,也已是下午三点。沿着西关大街悠悠闲步,走个十分钟就到了杨继盛的祠堂——旌忠祠。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2-01 18:57
    回复
      “大隐隐于世”,这是我对旌忠祠的第一印象。祠堂坐落在西关大街与皇华馆路的交界处,旁边是一所小学,快到放学的时间点了,祠堂门口人来人往,大多是提着新买的菜来接孙辈的老人。没有人收门票,一道大门隔了闹与静、古与今。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12-01 19:06
      回复
        祠堂很小,几间房屋有些破败,有的已被挪作他用,院子里成了家禽们的天堂,立着几方石碑,无言诉说着这座祠堂的历史。
        这是保定人民为家乡的忠烈人物杨继盛建的祠堂,也是燕赵大地一双忠魂交集的地方。庭院中最高大最醒目的石碑上,镌刻的是孙承宗为旌忠祠题写的碑文。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12-01 19:13
        回复
          年代已久,《保定府重建敕赐旌忠祠碑》的碑文已经不那么清晰。文中的记载,赞颂了杨继盛正直忠贞的生平,文末落款处的名字分外醒目,同郡后学孙承宗。
          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致使,杨继盛平反昭雪之后,成为家乡父老争相称颂的楷模。孙承宗《高阳集》的开篇,就是他拜谒椒山祠时写下的五言古诗:
          杨公负奇颖,舞象成奇调。孝友自天植,义烈为谭笑……皎皎夜台月,风吹清庭徼。我来采芳芷,洒泣一投吊。
          我站在祠堂里默念着诗句,忽然感到几分亲切,当时的孙承宗只有23岁,同样的年龄,也许相似的心境,只是青史已然证明,年轻时立下的志气,他用了一生去践行。
          持身不正,持心不纯,则荣华富贵皆成云烟。显赫一时的权奸,落了个“寄食墓舍”的下场,四百年后骸骨早已化作了灰。石碑却不朽,仍然伫立于此,告诉后人,曾有英烈,诞育于斯。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2-01 19:35
          收起回复
            手机要没电了,明天再来写孙承宗墓。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12-01 19:37
            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12-01 20:22
              回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12-01 20:26
                回复
                  哇咯,阿琴好厉害噢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8-12-01 20:27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12-02 00:03
                    回复
                      从旌忠祠出来,日头早已偏西。去宾馆安顿下来,歇宿一夜,第二天一早顶着浓雾出门,和依依会合,乘车赶赴高阳县。
                      温馨家园小区里一方低矮的墓碑,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地。1638年公历12月,清军进攻高阳,76岁高龄的孙承宗正赋闲在家,本无守土之责,却放弃了避祸逃命的机会,率众守城,城破宁死不降,被清军虐杀,阖门忠烈。今年,正是他殉国380周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12-02 15:35
                      回复
                        到底是周六的早晨,小区仍未醒来,少有行人,篮球场上只有三个男孩子在打球。孙承宗的墓碑,安安静静地立在墙根下,没有封土,没有祠堂和纪念馆,晨雾中格外孤独。
                        深究起来,这里也不是墓葬的原址所在。按文献记载,孙承宗的墓在西庄村东北角,距离此处不远。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毁于浩劫,眼前这块碑是后来重刻的,立在此处,是因为这里是孙氏祖坟所在。
                        留个念想,留个凭证,怎么也胜过一切消磨无痕。我还能去碑前一拜,奉上薄酒做祭奠。我提前买好了一小瓶青梅酒,古人青梅煮酒论英雄,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12-02 15:56
                        回复
                          我不是记得你去过嘛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8-12-02 16:58
                          回复
                            机缘巧合,我在墓碑前遇见了孙氏的旁系后裔,听他说了许多高阳民间流传的故事,不枉此行。
                            那是一位穿着保安大衣的大爷,骑着自行车出来巡逻,见我和依依在碑前拜祭,前来问我们是哪里人。依依回答说她是保定人,而我是远道而来。
                            我们顿时能感觉到大爷的惊喜,他急切地追问我们,和孙承宗是什么关系。
                            我不禁笑起来,我不姓孙,上溯五百年也扯不到一家,若说有关系,那就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景仰其忠烈、钦慕其英风,愿以我笔墨,传其勋名。
                            大爷是个退休教师,发挥余热在小区里做保安,大概是难得见到远来的客人,他兴奋得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恨不得把他知道的一切都告诉我们。他自述是孙承宗的侄子孙锵的后人,说邻近的西庄村里,今天还有五六百个孙姓居民,多是旁系甚至远支的后代,但尊奉孙承宗为先祖,以这位文武双全的名臣为豪。
                            高阳县城里,果然流传着许多关于孙承宗的传说。在家乡父老讲述中,孙承宗的形象,大概可以总结为“邪灵退散,恶鬼不生”。
                            尽管加上了太多的传奇色彩,可我们听的出来,民间传说所渲染的,无非是一腔浩然正气。
                            尽管那些故事,我大部分都从书上读过,但我们不愿打断大爷的讲述,一言一语里,尽是自豪。
                            孙阁部,故乡的父老,仍然记得你。
                            此时有邻居路过,向大爷打招呼,大爷开心得像个孩子,高声告诉过路的邻人:
                            “有人来看我们老祖宗啦!”
                            那一瞬间我坚信自己不虚此行。
                            我们没忘了向大爷问起孙氏坟冢原址的事情,把收集资料时发现的老照片给他看,大爷一眼认出这就是从前的“老孙坟”,告诉了我们大概的方位——西庄村东北,还说去村里找七八十岁的老人家问,一定能寻到旧址。可惜我行程仓促,下午就得赶火车回学校,无缘进一步寻访。希望下次能够了却这桩心愿吧。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12-02 21: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