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不读什么书?
--------------------------------------------------------------------------------
发布时间:2003-11-10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 文章作者:重构
二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清乾隆中页(1765年),有一本《石头记》忽然出现在北京,几年工夫就盛行起来,当时还都是手抄的写本,每套价值数十金。《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今天,《红楼梦》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名著,红楼梦学(简称红学)也成了文学领域的第一显学。众家读解《红楼梦》,或者将其书其作者理想化,或者将其内容历史化、阶级化,或者将其故事情节宫廷阴谋化。大体而言,绝大多数人均看重《红楼梦》对“情”的关注及其精微、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并相信贾宝玉的故事脱胎于作者曹雪芹的经历。
曹雪芹生活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他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夏,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春卒。但是,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却是一部家族由盛转衰、姊妹兄弟均无好出路的大悲剧,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著作,曹雪芹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读者去思考:“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与此同时,关于创作《红楼梦》的动机,曹雪芹在书中的第一回里,也提供了三个原由。
其一,“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负罪固多。”不过,此条理由半真半假,因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兄师友,其品行值得称道的寥寥无几。
其二,“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此言乃话中有话,所谓“闺阁中历历有人”,暗示作者是在“以貌寓才”、“以情展才”,可惜个个是“才高无用反遭弃”。
其三,作者自比第36501块补天石,其它36500块补天石,都被女娲用于补天,唯独自己这一块补天石被剩下无用,弃在青埂峰下,后又沦落红尘,于是感叹道:“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此乃画龙点睛之笔。
据此可知,曹雪芹的人生大问题,并不在于家道衰落(有兴有衰,此乃世间常事),而是在于自己和众姐妹们的聪明才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竟然找不到发挥的地方和使用的价值,一个个都成了被废弃、被抛弃、被摧残的“补天石”,被浪费在琐碎的家庭(闺阁)生活中,被消磨在无谓的家族内部的斗智斗狠里(包括长辈与晚辈之争、妻妾之争、主子与奴才之争、主子与主子之争、奴才与奴才之争),国家社会则任其自生自灭。
这究竟是为什么?曹雪芹眼睁睁看着一个个聪明绝顶的儿童少年被压制被摧残,自己无力回天,只能苦苦思索,却又穷其一生不得其解。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目的,既是在质问这个摧残压制人性人才的社会,也是在向自己的同时代人以及后来人寻求答案。
那么,中国当时的国家政府、社会民族,任其一个个成员(包括社会中有条件受到良好教育的贵族富家子弟)的聪明才智,被摧残被浪费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曹雪芹虽然没有找到答案,他却把造成这种结果的社会现象一一记录在案(满纸荒唐言),期待着有明白人去解“其中味”。
当然,这不是一道容易解开的社会大问题,它实际上涉及到中国在清代为什么开始落后于西方的问题,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展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一 、贾宝玉等人的人生价值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和众姐妹,以及大小丫头,他们的人生理想,只涉及生存的方式,而很少涉及到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第32回,湘云劝宝玉:“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此处‘经济’指经邦济世),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宝玉听了,大觉逆耳。
--------------------------------------------------------------------------------
发布时间:2003-11-10 文章来源:作者惠寄 文章作者:重构
二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清乾隆中页(1765年),有一本《石头记》忽然出现在北京,几年工夫就盛行起来,当时还都是手抄的写本,每套价值数十金。《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
今天,《红楼梦》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名著,红楼梦学(简称红学)也成了文学领域的第一显学。众家读解《红楼梦》,或者将其书其作者理想化,或者将其内容历史化、阶级化,或者将其故事情节宫廷阴谋化。大体而言,绝大多数人均看重《红楼梦》对“情”的关注及其精微、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并相信贾宝玉的故事脱胎于作者曹雪芹的经历。
曹雪芹生活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他出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夏,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春卒。但是,曹雪芹撰写的《红楼梦》,却是一部家族由盛转衰、姊妹兄弟均无好出路的大悲剧,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著作,曹雪芹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读者去思考:“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与此同时,关于创作《红楼梦》的动机,曹雪芹在书中的第一回里,也提供了三个原由。
其一,“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负罪固多。”不过,此条理由半真半假,因为《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兄师友,其品行值得称道的寥寥无几。
其二,“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此言乃话中有话,所谓“闺阁中历历有人”,暗示作者是在“以貌寓才”、“以情展才”,可惜个个是“才高无用反遭弃”。
其三,作者自比第36501块补天石,其它36500块补天石,都被女娲用于补天,唯独自己这一块补天石被剩下无用,弃在青埂峰下,后又沦落红尘,于是感叹道:“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此乃画龙点睛之笔。
据此可知,曹雪芹的人生大问题,并不在于家道衰落(有兴有衰,此乃世间常事),而是在于自己和众姐妹们的聪明才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竟然找不到发挥的地方和使用的价值,一个个都成了被废弃、被抛弃、被摧残的“补天石”,被浪费在琐碎的家庭(闺阁)生活中,被消磨在无谓的家族内部的斗智斗狠里(包括长辈与晚辈之争、妻妾之争、主子与奴才之争、主子与主子之争、奴才与奴才之争),国家社会则任其自生自灭。
这究竟是为什么?曹雪芹眼睁睁看着一个个聪明绝顶的儿童少年被压制被摧残,自己无力回天,只能苦苦思索,却又穷其一生不得其解。从这个角度来说,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目的,既是在质问这个摧残压制人性人才的社会,也是在向自己的同时代人以及后来人寻求答案。
那么,中国当时的国家政府、社会民族,任其一个个成员(包括社会中有条件受到良好教育的贵族富家子弟)的聪明才智,被摧残被浪费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曹雪芹虽然没有找到答案,他却把造成这种结果的社会现象一一记录在案(满纸荒唐言),期待着有明白人去解“其中味”。
当然,这不是一道容易解开的社会大问题,它实际上涉及到中国在清代为什么开始落后于西方的问题,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发展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
一 、贾宝玉等人的人生价值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和众姐妹,以及大小丫头,他们的人生理想,只涉及生存的方式,而很少涉及到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第32回,湘云劝宝玉:“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宦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此处‘经济’指经邦济世),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宝玉听了,大觉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