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学吧 关注:1,509贴子:21,879
  • 7回复贴,共1
鲁达六议
——浅析《水浒传》小说对于鲁智深人物形象的朔造
汤毅(辽宁省葫芦岛市海华中学)
在《水浒传》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中,鲁达与宋江、武松、李逵等人相比,是接受读者赞语最多的一位,也是最少争议的一位。李贽(明吾)批评《水浒传》,说他是“勇人”、“仁人”、“圣人”、“活佛”。 金圣叹批评《水浒传》,说鲁智深“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鲁达是《水浒传》小说中第五个出场的梁山好汉。鲁达从小说的第三回出场,到小说的第九十九回坐化,在小说的故事中占有较大的份量。
我读《水浒传》小说,看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其品性应该是兼具宋江的仁义善良,武松的英雄豪壮,林冲的精细谨慎和李逵的粗卤莽撞。鲁智深是小说作者笔下最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下面我想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从六个方面来分析鲁智深这个人物形象,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IP属地:山东1楼2018-11-29 10:41回复
    二、鲁智深的“花”
    小说第四回描写鲁智深在山门前抢酒,喝了一桶酒后,酒越涌上来。智深把皂直裰褪膊下来,把两只袖子缠在
    腰里,露出脊背上花绣来,搧着两个膀子上山来。但见:
    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
    如出水之龟。指定天宫,叫骂天蓬元帅;踏开地府,要拿催命判官。裸形赤体醉魔君,放火杀人花和尚。
    鲁智深的“花和尚”绰号也由此开始了。
    鲁智深与武松一样,酷爱喝酒。《水浒传》第四回写鲁智深到五台山寺中出家四、五个月后,正想酒哩,只见
    远远地一个汉子挑着一付担桶,唱上山来。
    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这是一首俚歌。那卖酒人担着酒,唱着歌,向着正想酒的鲁智深走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通过这个特写镜
    头,一下子就使小说的意境上来了。
    文学创作讲究意境,在这里,《水浒传》的作者为后面鲁智深把五台山前作战场,打卖酒人、抢酒喝,设计了
    一个很好的舞台场景。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鲁智深为什么要打卖酒人?是因为那个人不卖给他酒。那个人为什么不卖给他酒?是因为
    寺里的长老有法旨。这些开店、卖酒的人“关着本寺的本钱,住着本寺的屋宇”,害怕违背了长老的法旨
    被“追了本钱,赶出屋去”。后面描写山下的酒店不卖酒给僧人,也是这个缘故。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五台
    山寺院在周边的势力与影响。
    有的读者说,鲁智深的绰号叫“花和尚”,是因为他好色,甚至怀疑鲁智深与那个金翠莲上了床;还有人说鲁
    智深救林冲是因为看林冲的媳妇漂亮,有非分之想。这些联想,都源于“花和尚”这个绰号。
    我觉得,从小说的这一段描写来看,鲁智深的绰号叫“花和尚”,主要是由于他脊背上有花绣,与色情无关。
    这是第四回的描写,小说第五回的题目就叫做《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小说第十七回描写鲁智深向杨志自我介绍:“洒家不是别人,俺是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军官鲁提辖的便
    是。为因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却去五台山净发为僧。人见洒家背上有花绣,都叫俺做花和尚鲁智深。”这是鲁
    智深的自我介绍。到了小说第二十七回,张青向武松介绍鲁智深:“因他脊梁上有花绣,江湖上都呼他做花和
    尚鲁智深。”这句话进一步坐实了鲁智深“花和尚”绰号的由来,说明鲁智深的“花”是花在身上,而不是花
    在心上。
    我不知道说鲁智深好色的人根据的是什么,但是我觉得读书要忠于原著,这一点是必须坚持的。我们发议论,
    应该根据原著的描写,而不应该去凭空揣测,子虚乌有。
    小说在描写了鲁智深醉酒大闹五台山后,作者要对酒有所评价,于是说:
    从来过恶皆归酒,我有一言为世剖,地水火风合成人,面曲米水和醇酎。酒在瓶中寂不波,人未酣时若无口。
    谁说孩提即醉翁,未闻食糯颠如狗。如何三杯放手倾,遂令四大不自有!几人涓滴不能尝,几人一饮三百斗。
    亦有醒眼是狂徒,亦有酕醄神不谬。酒中贤圣得人传,人负邦家因酒覆。解嘲破惑有常言,“酒不醉人人醉
    酒。”
    又有的版本把唐朝书法家张旭的《醉歌行》拿来凑热闹:
    金瓯潋滟倾欢伯,双手擎来两眸白。延颈长舒似玉虹,咽吞犹恨江湖窄。昔年侍宴玉皇前,敌饮都无两三客。
    蟠桃烂熟堆珊瑚,琼液浓斟浮虎珀。流霞畅饮数百杯,肌肤润泽腮微赤。天地闻知酒量洪,劝令受赐三千石。
    飞仙劝我不记数,酩酊神清爽筋骨。 东君命我赋新诗,笑指三山咏标格。信笔挥成五百言,不觉尊前堕巾
    帻。宴罢昏迷不记归,乘鸾误入云光宅。仙童扶下紫云来,不辨东西与南北。一饮千锺百首诗,草书乱散纵横
    划。
    接着总结:但凡饮酒,不可尽欢,常言:“酒能成事,酒能败事。”便是小胆的吃了,也胡乱做了大胆,何况
    性高的人?鲁智深自然是“性高的人”。
    鲁智深自从吃酒醉闹了这一场,一连三四个月,不敢出寺门去。然而“江山易改,禀性难移”,鲁智深还是一
    心想吃酒。这一日下山来,连走了三五家,都不肯卖。智深寻思,若不生个道理,如何能够酒吃?这时智深看
    见,远远地杏花深处,市梢尽头,一家挑出个草帚儿来。却是个傍村小酒店。
    智深走入店里来,靠窗坐下,便叫道:“主人家,过往僧人买碗酒吃。”庄家看了一看道:“和尚,你那里
    来?”智深道:“俺是行脚僧人,游方到此经过,要买碗酒吃。”庄家道:“和尚,若是五台山寺里的师父,
    我却不敢卖与你吃。”智深道:“洒家不是,你快将酒卖来。”庄家看见鲁智深这般模样,声音各别,便
    道:“你要打多少酒?”智深道:“休问多少,大碗只顾筛来。”约莫也吃了十来碗,智深问道:“有甚肉,
    把一盘来吃。”庄家道:“早来有些牛肉,都卖没了。”智深猛闻得一阵肉香,走出空地上看时,只见墙边沙
    锅里煮着一只狗在那里。智深道:“你家现有狗肉,如何不卖与俺吃?”庄家道:“我怕你是出家人,不吃狗
    肉,因此不来问你。”智深道:“洒家的银子有在这里。”便将银子递与庄家道:“你且卖半只与俺。”那庄
    家连忙取半只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智深大喜,用手扯那狗肉,蘸着蒜泥吃,一连又吃了十
    来碗酒。吃得口滑,只顾要吃,那里肯住。庄家倒都呆了,叫道:“和尚,只恁地罢!”智深睁起眼道:“洒
    家又不白吃你的,管俺怎地?”庄家道:“再要多少?”智深道:“再打一桶来。”庄家只得又舀一桶来。智
    深无移时,又吃了这桶酒,剩下一脚狗腿,把来揣在怀里,临出门又道:“多的银子,明日又来吃。”吓得庄
    家目瞪口呆,罔知所措。看见他早望五台山上去了。
    于是再次大闹五台山:
    心头火起,口角雷鸣。奋八九尺猛兽身躯,吐三千丈凌云志气。按不住杀人怪胆,圆睁起卷海双睛。直截横
    冲,似中箭投崖虎豹;前奔后涌,如着枪跳涧豺狼。直饶揭帝也难当,便是金刚须拱手。恰似顿断绒绦锦鹞
    子,犹如扯开铁索火猢狲。
    鲁智深这一次喝了多少酒?两个“十来碗”再加上一桶,比武松在景阳冈酒店喝的十八碗还要多。看来鲁智深
    的酒量似乎比武松还要大,在《水浒传》第五回大闹桃花村时,鲁智深也是“尽意吃了二三十碗”,也比武松
    的十五碗多。梁山好汉中若论酒量,鲁智深可能要排第一名了。
    鲁智深这次为了喝酒,违背佛家五戒之一,说了妄语。但是我们看了,只觉得滑稽、可笑,并不感到惹人厌
    恶。
    “花”字的涵义之一是“风流浪荡”, 鲁智深虽然并不好色,但是他的酗酒、闹酒,也助长了他的人物形象
    中“花”的成分。鲁智深被叫做“花和尚”,主要是源于他脊梁上有花绣,但是他这个和尚不正经念佛读经,
    破荤戒、破酒戒,也具有“花” 的成分。


    IP属地:山东3楼2018-11-29 10:48
    回复
      三、鲁智深的理想与追求
      小说第九十九回描写鲁智深擒方腊,立了大功,这时宋江对他说:“今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
      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qú)劳之恩。”鲁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
      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
      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
      是强了。”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欢喜。
      以常理推测,宋江为鲁智深设计的两个前程应该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然而鲁智深却不能接受,这真是话
      不投机半句多。宋江的说词是符合世俗人情的,鲁智深的回答却违背常理,让人感到不近情理。
      老鲁啊,你跟着宋江闹革命到底是为了什么呀?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鲁智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是什么?
      关于鲁智深的理想与追求,小说第六回描写鲁智深刚到大相国寺时与首座有一番对话,可以说明问题。当时清
      长老让鲁智深去管菜园,鲁智深不干。便道:“本师真长老着小僧投大刹讨个职事僧做,却不教俺做个都寺、
      监寺,如何教洒家去管菜园?”首座便道:“师兄,你不省得。你新来挂搭,又不曾有功劳,如何便做得都
      寺?这管菜园也是个大职事人员了。”智深道:“洒家不管菜园,俺只要都寺、监寺。”(有的版本写作‘杀
      也要做都寺、监寺’)首座又道:“你听我说与你。僧门中职事人员,各有头项。且如小僧,做个知客,只理
      会管待往来客官僧众。假如维那、侍者、书记、首座,这都是清职,不容易得做。都寺、监寺、提点、院主,
      这个都是掌管常住财物。你才到的方丈,怎便得上等职事?还有那管藏的唤做藏主,管殿的唤做殿主,管阁的
      唤作阁主,管化缘的唤做化主,管浴堂的唤做浴主,这个都是主事人员,中等职事,还有那管塔的塔头,管饭
      的饭头,管茶的茶头,管菜园的菜头,管东厕的净头,这个都是头事人员,末等职事。假如师兄你管了一年菜
      园,好,便升你做个塔头;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个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监寺。”智深道:“既然如
      此,也有出身时,洒家明日便去。”
      这一段描写看似滑稽,但是仔细想一想,这说明此时的鲁智深上进心还是比较强烈的,还指望在佛门里面“也
      有出身时”。后来鲁智深受高俅迫害,不得已才上二龙山造反。想当初鲁智深为了当一个都寺、监寺,还与大
      相国寺的首座争来争去,现在他立了大功,宋江给他指出这么好的前程,他却无意接受,这是为什么?用他自
      己的话说,那是“洒家心已成灰”。为什么此时的鲁智深“心已成灰”?那是因为此时的鲁智深已经看破红
      尘,知道腐败透顶的大宋王朝不会善待自己。鲁智深明白,高俅之流不死,自己就别想好活。因此,他不想当
      官,也不想当住持,只求“得个囫囵尸首”。立了大功,却“心已成灰”,这是一种多么深刻的悲哀啊!
      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写“花和尚解脱缘缠井”,也可以让我们对鲁智深的突然坐化增加一些理
      解。当时鲁智深掉入缘缠井中,遇到一位和尚,他问出路,和尚说“来从来处来,去从去处去”。鲁智深“不
      省那两句话”,焦躁起来。那个和尚告诉他:“上至非非想,下至无间地,三千大千,世界广远,人莫能
      知。”又说:“凡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地狱天堂,皆生于念。是故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念不生,则六
      道俱销,轮回斯绝。”鲁智深“听他这段话说得明白”,于是在和尚的指引下出了缘缠井。他与和尚唠嗑觉得
      时间不长,但是出来见到戴宗时已经过了一个月。那个和尚给鲁智深讲的是佛法,“非非想”是无色界第四
      天,是诸天之最胜者;“无间地”为阿鼻地狱,是八大地狱中的第八狱;“三千”或“大千”代指广大无边的
      世界;“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万法”是佛教对一切事物和道理的通称。 “轮回”,佛教认为
      有生命的东西永远像车轮运转一样在天堂、地狱、人间等六个范围内循环转化,永无止息。 对于和尚的说
      法,鲁智深由“不省那两句话”到“听他这段话说得明白”,有一个悟道的过程,就这么一会的工夫,世间已
      经过了一个月,正所谓“山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
      如果说,鲁智深既是一个行走江湖的侠者,又是一个寄居佛门的禅者,那么此时的他已经距离世俗渐行渐远,
      而距离空门渐行渐近。
      有了这些情节作铺垫,我们对于鲁智深的“不近情理”以及后面的坐化就不会感到突然了。这也是《水浒传》
      小说的妙处。这时鲁智深与宋江的想法截然不同,虽然宋江给鲁智深指出了两个“光明前程”,但是鲁智深都
      不想接受。而宋江自己还在执迷不悟,不知即将到来的是兔死狗烹。
      其实鲁智深这方面的想法早在小说第七十一回的菊花酒会上就已经表达过:“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
      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鲁智深
      对于以宋徽宗为首的大宋王朝早就看透了,不抱任何希望,更没有幻想;对于宋江的招安路线,他也一直持反
      对态度,只是限于“江湖义气”,跟随宋江被招安而已。
      按理说鲁智深是擒方腊的一等功臣,应该被朝廷重奖、重用,但是高俅等人会放过他吗?他即使做个一官半
      职,恐怕也难逃脱那几个奸臣的算计。从后来的故事情节看,宋江、卢俊义、吴用等智者尚且难逃厄运,何况
      单纯、善良的鲁智深!
      小说第九十回写智真长老唤过智深近前道:“吾弟子,此去与汝前程永别,正果将临。也与汝四句偈去,收取
      终身受用。”偈曰:“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鲁智深拜受偈语,读了数遍,藏于身
      边,拜谢本师。智真长老道:“吾弟子记取其言,休忘了本来面目。”
      此时的鲁达,已经顿悟人生,“今日方知我是我”,对于自己的“本来面目”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原来
      他是百般无奈作和尚,是花和尚,不肯认真修行,现在却要做真和尚,遁入空门了。他心里明白,狡兔死走狗
      烹,招安的戏演完了,自己也该退场了,于是选择了坐化——他的心死了,人也死了。难道不是这样吗?


      IP属地:山东4楼2018-11-29 10:49
      回复
        四、鲁智深的“反”
        行侠仗义的鲁智深后来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成为造反者。那么,鲁智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造反的呢?又是谁
        逼迫鲁智深造反的呢?
        《水浒传》小说第三回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失手把那个郑屠户给打死了,出了命案,鲁达负案在逃。这时的
        鲁达,仅仅是逃跑,还没有造反的意思。后来鲁达出家变成了鲁智深,那也仍然是到佛门避难,也不能说是造
        反。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那是喝酒使性,虽然违背了佛门的戒律,但是也不能说是造反。再后来,鲁智深为了
        救林冲,大闹野猪林,要打死那两个公差而被林冲阻止,这也不算是造反。即使在桃花山上,李忠、周通劝鲁
        智深留在山上落草,他还是推辞道:“俺如今既出了家,如何肯落草。”这时他仍然不肯造反。
        造反是公然反叛朝廷,向官府挑战。那么,鲁智深到底什么时候开始造反了呢?小说第十七回给了我们答案。
        在二龙山下,鲁智深对杨志的一番话道出了事情的原委:“洒家在大相国寺管菜园,遇着那豹子头林冲被高太
        尉要陷害他性命。俺却路见不平,直送他到沧州,救了他一命。不想那两个防送公人回来对高俅那厮说
        道:‘正要在野猪林里结果林冲,却被大相国寺鲁智深救了。那和尚直送到沧州,因此害他不得。’这日娘贼
        恨杀洒家,分付寺里长老不许俺挂搭 又差人来捉洒家。却得一伙泼皮通报,不是着了那厮的手。吃俺一把火
        烧了那菜园里廨宇,逃走在江湖上。东又不着,西又不着。”于是鲁智深与杨志、曹正夺了宝珠寺,上二龙山
        落草,开始了造反生涯。
        是谁逼反了鲁智深?是高俅。
        在《水浒传》小说中,高俅是“乱自上做”的代表,高俅不但不许鲁智深在相国寺“挂搭”,而且还派人来捉
        拿他。如果鲁智深被高俅捉住,十有八九会给他编造一个罪名来陷害他。这时的鲁智深,军官做不成了,和尚
        也做不成了,“东又不着,西又不着”,没有别的选择,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上山造反。这就和“官逼民
        反”这个大题目对上卯了。就鲁智深个案而言,他大小也是一个官,所以应该是“官逼官反”,如此社会,能
        不亡乎!
        小说接着写鲁智深与杨志上二龙山落草。鲁智深与杨志都是北宋朝廷的军官,他们在当时的武官里面,属于出
        类拔萃的佼佼者,但是腐败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无法安身立命,几经周折,四处碰壁,最后迫不得已上山为寇。


        IP属地:山东5楼2018-11-29 10:50
        回复


          IP属地:山东8楼2018-11-29 10:52
          回复
            能解释从五台山到东京却出现在了青州的桃花山是什么原因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2-28 02: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