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汉服吧 关注:84贴子:425
  • 11回复贴,共1

汉服的部分特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交领右衽
交领右衽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则是指衣襟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而古代中原周边一些民族的服装是向左掩,称为“左衽”。古代贵族“二十而冠”,平民戴巾,只有异族是披发为常。《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说,若无管仲尊王攘夷,就会沦为异族统治而“被发左衽”。 由此可见华夏夷狄之分也被体现在服饰之上。此外,在中原古代文化中,“左”与“右”暗示着在社会中的地位的等级意识,分为“尊左卑右”与“尊右卑左”两种。前者主要体现在乘车、官职封号、宫室、陵墓等设置上,后者则包舍服饰的衣襟、出身、官制等,可见“右衽”这一特征对于汉人的重要性。然而根据古代文献,明代初期公开宣布包括盘领衣在内的圆领袍服为“正统衣冠”,而交领衣服如窄袖衣袴褶、辫线腰褶以及两截胡服(上衣下裳)都是要被革除的“胡服”
宽衣博袖
宽衣博袖型的汉服虽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远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典型的汉服袖子是既宽且长,主要见于贵族、官员、士人服饰的大袖,不仅是袖径的宽大,袖子的长度也十分长,使穿衣者垂手时而不露出来,并可以挽回相当的长度。汉服礼服的袖长度是整个手臂的一倍半,要求能“回肘”,最长更可达四尺。典型的袖型则是圆袂收祛,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而日常便服、军事服装的袖则较窄。宽袍大袖还具有透气、散热等实用优点。
隐扣系带
早期服装以腰带束缚,后来出现把系带缝于衣上的做法。腰带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象征身份、地位、权力等。虽然很早已发明纽扣,但在明代之前并不大量使用,且一般不用于显眼位置。至明代中后期才较多于显眼处使用纽扣,但其剪裁、领型、袖型等与清代服饰仍有不同,见于女装及少数男装常服、军服、便服等;清代服饰以布制盘扣为主,扣带很长,极为显眼,大量用于礼服、官服、常服等各类型、各身份人物所穿的服装。


IP属地:广东1楼2018-11-27 16:22回复
    剪裁结构
    古代服饰的结构主要分为10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一套完整的衣装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小衣即贴身穿着的内衣,如袜胸、裈等。中衣则功能类似汗衫,形制有上衣下裤、中单、曲领等。大衣即外衣,如深衣、圆领袍、衣裳、袴褶、裙襦,还有外套如半臂、褙子、大衫等。此外,还有配件如袜、帔、革带、玉带、銙等等。
    古代布帛是人民向国家上交的税收之一,幅宽二尺二寸。传统的汉服通常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手工布缝制。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此背缝称裻。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要中,膝上,脚背上。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IP属地:广东2楼2018-11-27 16:23
    回复
      服制
      中国古代的礼服、祭服无论颜色、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同身份的规定亦有不同。公服、官服、命妇服饰也有一定规格。常服、吉服一般无严格规定。虽然如此,常服服制有时也表现出等级差异,例如贵族常衣大袖长裾的大掖衣,士庶则着短衣小袖的襦绔。明代甚至规定“庶民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桩广一尺。袖口五寸。军人衣长去地七寸。袖长过手五寸。袖桩广不过一尺。窄不过七寸。”然而部分朝代也常出现服饰僭越。


      IP属地:广东4楼2018-11-27 17:53
      回复
        皇室与贵族服饰
        古代天子及男性近支皇族的大礼服为冕服,配冕冠,先秦贵族礼服为玄端,用作祭服、朝服、冠礼及婚礼服。祭服又有素端,这几种服装都是交领、右衽的上衣下裳制、大袖。唐代之后不再以玄端为祭服,另设祭服。皮弁服也是皇室男性礼服的一种。皇后、太子妃大礼服为翟衣,属上下通裁的大袖袍服。明代时鞠衣、大衫为其他女性皇族的礼服,穿着时配凤冠霞帔;鞠衣为上下分裁的深衣制圆领袍。
        皇帝及近支宗室常服为衮龙袍,皇帝的衮龙袍常用黄色,故又称黄袍。衮龙袍最常见为圆领,上面缀有龙纹,但亦有些是交领。


        IP属地:广东5楼2018-11-27 17:53
        回复
          官员命妇服饰
          官员服饰称为官服,上朝所穿的为朝服,宋代官员朝服配方心曲领,依等级戴进贤冠、貂蝉冠或解豸冠。明初朝服为青色衣缘的赤罗衣、赤罗裳,头戴梁冠。明代官员祭服为青罗衣、赤罗裳配方心曲领。官方祭祀时官员会穿祭服,宋明祭服会配方心曲领。
          公服为官员之制服,唐至明时公服皆为圆领袍,唐宋公服按照等级依次用紫、朱、绿、青色,戴展脚幞头。明代公服按等级依次用绯、青、绿色,只在朔望日朝参穿着,其他日子则穿官常服。明代官常服缀有补子,又称补服,颜色不拘,有圆领、交领两种款式。命妇礼服为大衫霞帔,配翟冠。常礼服为缀有补子的圆领袍或袄裙。有功之大臣、命妇可获皇帝赐蟒服。


          IP属地:广东6楼2018-11-27 17:54
          回复
            士庶服饰
            深衣为士庶男子礼服、祭服,宋代深衣及朱子深衣均为直衿、大袖,穿着时为交领右衽,明式深衣则为斜衿。襕衫亦为士人常礼服。
            先秦至汉代的直裾袍、曲裾袍为士庶礼服,男女皆可服。后世士庶男子常礼服及吉服多为袍服,女子常礼服及吉服多为襦裙。裋褐则是便服,男女通用,为上衣下裤,在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穿着。窄袖襦裙亦是女子便服。


            IP属地:广东7楼2018-11-27 17:56
            回复
              儿童服饰
              汉族儿童衣服形制一般与成年人差异不大,最常见是上衣下裤类,除了一般的裋褐外还有单穿半臂和裈者,较少见袍服类。唐宋时女孩也会穿襦裙,明代则有穿袄裙。一些幼童也会只穿内衣如肚兜、连腿裹肚衣、抹胸、裲裆等。婴儿常穿开裆裤、戴围嘴(又称涎水兜、涎兜),围嘴常裁成花瓣状或梅花状,也有其他形妆,常会绣上吉祥图案。稍大能控制大小便的幼儿则改穿合裆裤。至清代虽然推行剃发易服,但由于“老从少不从”,年幼穿明代服饰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交领右衽系带的设计不易弄伤婴儿和幼童的幼嫩肌肤,同时也有教孩子不忘明朝、祖宗衣裳的意义,今人多称“和尚衣”
              儿童的首服与成年人有差异,婴儿和幼童常戴虎头帽,因为人们相信老虎有威镇邪气和鬼怪的力量,能保护小孩和给小孩带来力量。除帽子外还有箍子(又称抹额、额箍、额子、圈帽等),常有老虎、花朵等图案,也有素面的。还有风帽,是一种后面延长的帽子,可以挡风。也有些首服和成人的相同,例如幅巾。鞋履除了一般的鞋子外,婴儿和幼童还会穿兽鞋如虎头鞋、猪头鞋等。


              IP属地:广东9楼2018-11-30 10:03
              回复
                婚礼服饰
                参见:士昏礼及中式婚礼
                先秦士的婚礼称为士昏礼,新郎亲迎时穿着大夫等级的爵弁、 纁 裳缁袘,即玄色上衣、 纁 色缀有黑边的帷裳,“袘”即缀边。新娘则穿纯衣 纁 袡,即 纁 色衣缘的黑色深衣,“袡”即衣缘。其余程序则依照士的服制。也就是卿大夫的妻子穿白色的展衣,士庶人的妻子以黑色的褖衣为礼服。《礼记正义· 曾子问》:“嫁服者,士妻褖衣,大夫妻展衣,卿妻则鞠衣。故《士昏礼》云:“女次纯衣𫄸袡。”(纯衣即褖衣也。)因此,按照周礼,士庶的新娘穿黑色褖衣,大夫的新娘穿白色展衣,天子正妻受册穿祎衣。
                唐宋制度,新郎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大红圆领袍)婚。新娘视新郎等级穿着,初唐新娘穿花钗礼衣,为深衣制礼服;后来花钗礼衣之制渐式微,新娘改穿大袖襦裙出嫁,多为绿色。士庶绿衣新娘与穿红圆领公服的新郎配在一起,是为“红男绿女”。宋初承唐制,后来新娘改为穿凤冠霞帔出嫁,此制延续至明代。明代官员婚礼,新郎按照官品穿官常服,新娘视其夫等级穿命妇常礼服。士庶婚礼可假九品官服、九品孺人常服,但时有僭越;亦有不穿官服以士庶常礼服(男穿袍服、女穿袄裙)为婚服者。


                IP属地:广东10楼2018-11-30 10:05
                回复
                  丧礼服饰
                  汉服的丧服主要依据五服制定,五服是指一定范围内亲属逝世时以居丧期限长短和丧服的粗细定下的规则,当中的服装是在丧礼中穿着。五服中最重的丧服是斩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丧服。斩衰衣旁和下边不缝边。其次是齐衰,用熟麻布做的。因为缝边整齐,所以叫做齐衰。再次之是大功,亦称“大红”,这是用熟麻布做的,比齐衰精细些。小功又次于大功,亦称“小红”,小功服比大功服更精细。五服中最轻的是缌麻,比小功服更精细。明代皇帝、皇后鴐崩,官员所服之斩衰服是把乌纱帽去双翅、以白布包裹,穿素色圆领袍、配腰绖(麻绳)、麻鞋;除服后换素服、乌纱帽,黑角带,百日后穿回平日的衣服。命妇则穿麻布圆领、麻布裙、麻鞋,头盖麻布盖头,二十七日除服。
                  五服制度较为复杂,历代多有简化,称为孝服,又称孝衣。除服后,居丧期间会穿着普通的服装,但会选一些颜色较素淡的,女子也少用华丽的首饰,明代时女子会由平日黑色或金丝狄髻改戴白色孝髻。
                  奴仆在主人丧礼期间会穿白布衣、戴白帽。


                  IP属地:广东11楼2018-11-30 10:06
                  回复
                    领形
                    上衣的领子可分为直领、圆领、方领、竖领,再搭配大襟或对襟而有不同风貌, 大襟即两襟相交。 直领穿着时若有明显交叠又可称交领,例如配上大襟时。 以封闭曲线包围颈根附近则称圆领,又称盘领。 竖领又称立领,是以直领为基础,前端上提包住脖子演变而成。 领形是汉服的主要特征,“领”也是汉服上衣的计量单位。


                    IP属地:广东12楼2018-11-30 10:07
                    回复
                      布料和染印
                      汉服传统用布分为:金缕、锦、罗、绫、绢、、纻丝、缣、绮、纚、纱、帛、布、棉、麻等等。织金、锦、罗、绫是最昂贵的织物,绫罗锦绣自古就是富人的象征。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汤式《一枝花·赠美人》曰:“价重如齐纨鲁缟,名高似蜀锦吴绫。”最古老最廉价的材料是麻葛。
                      周礼就规定有典丝、染人从事印染。传统染色的材料都是植物。包括:红花、乌梅、芦木、苏木、黄蘖、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华夏阴阳五行信仰。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넸-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 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넸


                      IP属地:广东13楼2018-11-30 11:08
                      回复
                        最廉价普遍的是蓝草制靛的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古时称为药斑布。汉族的染印工艺称作三缬,即蜡缬、夹缬、绞缬。缬是指系缯帛而后染之,使系处形成一定的花纹,起源自秦汉时代。明代的织锦与刺绣兴起以后,夹缬逐渐衰落,并被碱印、拓印,刮浆防染法取代。
                        汉服的织绣工艺通过苏绣、湘绣、蜀绣、汉绣、粤绣以及蜀锦、云锦、宋锦流传至今。缂丝是技艺最高的织花艺术品。唐代,始有用丝织制缂丝,以生丝为经,以染织熟丝为纬,有的加饰金线或孔雀羽,工艺复杂细致,用色最多达 70 多种。


                        IP属地:广东14楼2018-11-30 1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