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哈工大吧 关注:102贴子:3,690
  • 7回复贴,共1

哈工大建筑考研|在废报纸上诞生的东方明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辽宁1楼2018-11-18 16:17回复
    没有人不认识TA

    TA打破常规,以最简洁的力学结构发挥出最高的效率,使其足以抵抗12级台风、9级地震;
    3个巨大的钢结构圆球状空间分别悬挂在塔身距离地面112米、295米和350米的高空,营造出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
    总高度虽达到468米,却没占用多大土地面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显得难能可贵,节约了土地,节省了投资,提高了安全系数……


    IP属地:辽宁2楼2018-11-18 16:17
    回复
      一系列创新之处
      使东方明珠在建成时
      即被外媒誉为“新上海崛起的象征”

      那么,这个上海地标建筑
      是如何设计和建造的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工程结构专家江欢成是东方明珠的主持设计者。这位80岁老人向我们娓娓道来:
      废报纸上画出了东方明珠草图
      上观新闻:您是东方明珠总设计师,能否介绍一下设计方案出炉的过程?
      江欢成:对于东方明珠的设计,我是自始至终的参与者,甚至在方案组投入工作前就已经投入工作。1985年,我成为华东院总工程师。当时我们接到任务,要在上海建造一座电视塔作为城市地标,要体现出上海的国际风范与腾飞寓意,并且与众不同。
      当时,国内兄弟城市已经有不少电视塔,如武汉塔、北京塔、天津塔、沈阳塔等。TA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底下一个单筒体,上面是塔楼。有人评价这是“烟囱+糖葫芦”组合。如果上海也依葫芦画瓢,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成为体现上海腾飞的标志。因此,在做方案的时候,我们苦苦思索的就是通过结构、骨架的创新来突破传统的“烟囱+糖葫芦”模式。


      IP属地:辽宁3楼2018-11-18 16:17
      回复
        1986年1月,我开始收集资料,特别是学习了加拿大设计的阿布扎比电视塔的方案设计。9月,我初步画了一个束筒截筒方案,并把方案草图拿给设计院建筑师凌本立看。受到科威特水塔和比利时世博原子结构的影响,凌本立当时特别喜欢球体的简洁纯粹,他在方案的每个截筒的顶上都加了一个球,把塔楼也改成了球。但当时只是画了一串球而已,具体怎么将球融合到塔的设计上并没有细想。后来,又开了几次会后,我画了功能立面,草拟了任务书,作为创作基础。


        IP属地:辽宁4楼2018-11-18 16:17
        回复
          江欢成手绘的东方明珠塔结构概念图
          上观新闻:后来那个3个筒体草图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江欢成:在时任华东院院长项祖荃的领导下,当时有几十位建筑师一起参与方案的设计。所以我一直说,东方明珠是华东院集体智慧的结晶,功劳不能算在我一人头上。当时还有孟建民博士,他在华东院乍浦路的一间工房里苦想三天却始终无从突破。我去看他时,向他伸出3根手指,意思是可以考虑3个筒体。孟建民喜出望外,于是便有了最初3个筒体的方案。但孟建民的造型构思是芦笙,即一丛竹子从地下长出,节节高升,从12根变成6根,变成3根,再变成1根。这便有了3个筒体、3个塔楼的“东方芦笙”方案。
          凌本立看了方案以后,又把3个塔楼改成3个球体,后来又进一步把底部多个竖向的多筒体改成3根斜撑。而东方明珠的最终成型,据说是凌本立、张秀林、项祖荃在火车上讨论出来的,当时,凌本立在废报纸上画出了草图。

          当年的电视塔设计征集稿
          评审会上明珠差点夭折
          上观新闻:这样一种结构和骨架上的突破性创新,以当时的建筑水平来看,应该很难实践吧?
          江欢成:是的。
          1988年8月,华东院精选了5个方案投标,分别命名为:东方明珠、白玉兰、申、跃上穹隆、飞向未来。投标的还有民用院的4个方案、广电院的3个方案。加在一起12个方案被送到广电局位于岳阳路的声像室,在局内干部中征求意见,并进行第一轮评选。
          据说,当时他们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支持东方明珠。但在后来的评审中,又传出消息说东方明珠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是斜撑不好施工,二是球体不利于工艺设备布置。因而许多人又倾向于其他方案。甚至还有评审专家认为,以当时的建造水平,中国根本不可能建造一座东方明珠塔。


          IP属地:辽宁5楼2018-11-18 16:17
          回复
            上观新闻:从方案到具体工程,东方明珠的建造过程是怎样的?
            江欢成:1991年8月27日,即9月1日打下第一根桩前几天,身为东方明珠建设工程副总指挥的我,即率领由30人组成的设计组进驻现场。设计室的工棚就搭在工地旁边的丰和路,我在门口立了一块大牌子,上书“创上海腾飞标志,树世界建筑丰碑”。另外,我还在设计室的墙上挂上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金门大桥以及悉尼歌剧院的图片,作为我们赶超的目标。
            这一目标后来得到了实现。第一篇刊登东方明珠的外国杂志《Construction Today》(今日建筑),连同封面共登了5个版面,一开头就把东方明珠与世界著名建筑相媲美,说“巴黎有埃菲尔铁塔,伦敦有塔楼,上海有东方明珠”。
            那个时候的工作环境很差,第二天早上去上班,图板上都蒙上厚厚的一层灰尘。那时还没有计算机制图设备,为了画出百米直径的圆形平面,设计师还趴在大图板上,用铁道设计用的铅尺画图。后来,倪天增副市长到设计室来看望我们时,还说了一句很鼓励我们的话:“草窝里飞出金凤凰!”


            IP属地:辽宁7楼2018-11-18 16:18
            回复


              英国的“Construction Today”杂志最早刊载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消息(5个版面),把她和巴黎埃菲尔铁塔及伦敦塔桥相媲美。
              上观新闻:东方明珠建成后成为上海地标,您觉得主要是因为什么?
              江欢成:首先,东方明珠选址选得好。不为大众所知的是,塔址当时有好几个选择,除了现址,还包括静安公园、人民广场等地。现在的塔址,面对浦西外滩,人们从11条视线走廊过来都清晰可见,包括南京路、北京路、汉口路、九江路、南苏州路、苏州河、黄浦江、世纪大道等。另外,被民间称为“亚洲第一弯”的延安高架路外滩下匝道拐弯过来也能看到,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另外,结构创新。介绍东方明珠时,常常有这样几句话“完美的造型、独特的结构,使东方明珠成为上海市的标志”。东方明珠这一带斜撑的巨型空间框架结构,无疑是最大的突破点,和11颗明珠浑然一体,有了今天这既完美又独特的效果。


              IP属地:辽宁9楼2018-11-18 16:18
              回复


                IP属地:辽宁12楼2018-11-18 16: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