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给全部案子做测评,很难公平,所以,我也只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做了。
对每个案子,本帖考虑的测评项有四个:谜题的机巧程度、科普味、人情味、事件规模。四个项之间并没有什么并列或层级的关系,只是觉得,这四方面比较能表现出Q.E.D.的系列特色而已。
简单介绍一下分别指的是什么。
【谜题的机巧程度】
这是指一个案子的“本格味”有多重,也即,其结构有多接近机械。
问题的结构越接近机械,越容易被简化,越可能推导出精确解,它也就更接近“谜题”(puzzle),例如,手头有一笔钱要如何用在黑色星期五消费最好,如此之类的问题,它们的解答往往也可以很具体。因此,当说到一个案子的“本格味”,也即是说它的结构有多接近机械。
【科普味】
这里的“科普”不一定指正经的严谨的科普,而是说,案子中作者“硬植入”科普小剧场的那股冲动。日本新本格似乎有了个传统,爱在探案过程中植入一些学科知识,甚至有好些系列干脆就把主角侦探的本职设定成学者——是汤川学教授带的头嘛?我不太了解……
【人情味】
大概可以理解成与“机巧性”对立的另一个方向。越不像机械的,就越接近人类,也就越接近人。
例如,当我们向别人介绍某人的故事时,却发现,必须至少要一篇3万字的文章才可能讲清楚,那么,这人的故事就比那些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要复杂一点。
一贯以来,这方面就都是推理小说的弱点。
【事件规模】
事件闹得有多大。是否刑事案,有没有死人,死的人有多重要,事件有没有跨国,是否对主线有深远影响,是否对主要角色造成了什么不可逆的影响……等等。
不太正经的一个测评项。都是因为Q.E.D.案子规模的模式比较怪:一阵子是跨国大案,一阵子是特大谋杀案,一阵子又是校园生活剧……
对每个案子,本帖考虑的测评项有四个:谜题的机巧程度、科普味、人情味、事件规模。四个项之间并没有什么并列或层级的关系,只是觉得,这四方面比较能表现出Q.E.D.的系列特色而已。
简单介绍一下分别指的是什么。
【谜题的机巧程度】
这是指一个案子的“本格味”有多重,也即,其结构有多接近机械。
问题的结构越接近机械,越容易被简化,越可能推导出精确解,它也就更接近“谜题”(puzzle),例如,手头有一笔钱要如何用在黑色星期五消费最好,如此之类的问题,它们的解答往往也可以很具体。因此,当说到一个案子的“本格味”,也即是说它的结构有多接近机械。
【科普味】
这里的“科普”不一定指正经的严谨的科普,而是说,案子中作者“硬植入”科普小剧场的那股冲动。日本新本格似乎有了个传统,爱在探案过程中植入一些学科知识,甚至有好些系列干脆就把主角侦探的本职设定成学者——是汤川学教授带的头嘛?我不太了解……
【人情味】
大概可以理解成与“机巧性”对立的另一个方向。越不像机械的,就越接近人类,也就越接近人。
例如,当我们向别人介绍某人的故事时,却发现,必须至少要一篇3万字的文章才可能讲清楚,那么,这人的故事就比那些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要复杂一点。
一贯以来,这方面就都是推理小说的弱点。
【事件规模】
事件闹得有多大。是否刑事案,有没有死人,死的人有多重要,事件有没有跨国,是否对主线有深远影响,是否对主要角色造成了什么不可逆的影响……等等。
不太正经的一个测评项。都是因为Q.E.D.案子规模的模式比较怪:一阵子是跨国大案,一阵子是特大谋杀案,一阵子又是校园生活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