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始改革
秦献公在河西之地生活的时候,也曾参与了秦魏阴晋之战,但他只是作为一个魏国小民被强征到前线修筑城防的。
那时的献公并不知道自己何时能够返国,甚至已经打算放弃秦国公族的身份,安心在魏国生活下去。到了前线,他也只是出工不出力,糊弄了事。
而这时他却发现,同队工友都拼命干活,哪怕休息时间都留在工地上,锄头不离手,仿佛干活才是他们的追求,休息反而没必要一样。
更令献公感到吃惊的是,那些工友里,竟然有不少操着秦国口音的人,他们都是河西故地的秦人,或者是从关中逃难到河西的秦人。
献公问那些秦人为何如此拼命的替魏国卖命,毕竟现在魏国是在与秦国交战啊!
那些秦人白了献公一眼,没有回答他,只是向后指了指。
献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些人便说“墙后面,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土地。魏国占领河西,给我们分地分粮,还让我们和魏人一样按照土地多寡来缴税,我们这些老秦人啊,受够了哪些秦国贵族的压迫!而魏国反倒把我们当人看。在魏国我们有了房,有了地,这城墙就是防止我们的地再被那些秦国贵族抢去而建的,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干活加固它啊?”
秦献公若有所思,默默点头。
后来果不其然,五十万秦国大军被远远少于自己的魏国军队大破,损失惨重。回来的魏国士兵几乎人人都有封赏,修筑城墙的民夫也都得到了一定奖励,河西一片欢声笑语,完全让人想不到这片土地是魏国从秦国抢来的。
从那以后,秦献公就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秦魏如此大的不同。
没过多久,献公在城门口看到官府张贴告示颁布新法,百姓纷纷聚上前去询问新法的内容,而后又为了新法如何能让百姓得利,如何能打击犯罪,七嘴八舌议论得不可开交,似乎没有人认为律法是和自己无关的东西,目不识丁的老汉路过都要挤上前去打听上两句,人越聚越多,到最后甚至不得不要官兵驱散人群才恢复了交通。
可是回到秦国,献公却发现,秦国百姓不知律法为何物,犯罪者无人报官就没有人管,百姓触犯律法被官府抓获,一直到问斩都不知自己究竟犯了何罪,为何被杀。只有当一颗人头落地,这个人犯下的错才会通过人们的交头接耳传到十里八村,让人们引以为戒,但再远就不知道了。
更别提还有那些分封一方的贵族,各自为政,谁家都有自己的私刑家法,生活在贵族封地上的秦人,就根本不知道何为国法,他们只知道本族的家法。
而当献公询问阴晋之战五十万秦军为何一触即溃时,就听到了更令他难以置信的答案。
原来当时真正被击败的只有秦惠公自己的军队,最多不过五千人,其他军队,全部都是各个分封贵族们的私兵。秦惠公一心想要伐魏建功立业,但以秦魏两国的实力对比,根本就是以卵击石,秦惠公当然心有顾虑,恰恰是那些贵族大臣们故意怂恿吹捧,才让秦惠公做出了举国伐魏的愚蠢之举,而大臣们如此,竟然是为了削弱秦君的力量,好让贵族们能获得更大的权力。所谓五十万,不过是贵族们虚报的数字,给秦惠公壮胆的。当秦惠公大败时,贵族们带着私兵只顾跑路,根本没人想过与魏军作战,就这样一场决战变成了一场闹剧。只是那些枉死在战场上的秦国男儿,再也回不来了。
秦魏两国的巨大差距,让秦献公百感交集。秦国乱,军乱、人乱,法更乱,乱到历代秦君甚至都放弃了整治,乱局索性乱来治,只要能保证秦君自己还能太平地坐在君位上就无所谓了。而魏国治,治军、治人全靠法治,不论奖励还是惩处,无不以法而行,言出法随,政出一门,从无二治。
继续如此,即便铲除了那些叛乱贵族又能怎么样呢?越来越弱小的秦国早晚会被越来越强大的魏国一口吞下。
改,改革,像魏国一样的改革,也就成了秦国图存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
虽然内心坚定了信念,但是看着朝堂上那些趾高气扬的贵族,秦献公还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秦献公在河西之地生活的时候,也曾参与了秦魏阴晋之战,但他只是作为一个魏国小民被强征到前线修筑城防的。
那时的献公并不知道自己何时能够返国,甚至已经打算放弃秦国公族的身份,安心在魏国生活下去。到了前线,他也只是出工不出力,糊弄了事。
而这时他却发现,同队工友都拼命干活,哪怕休息时间都留在工地上,锄头不离手,仿佛干活才是他们的追求,休息反而没必要一样。
更令献公感到吃惊的是,那些工友里,竟然有不少操着秦国口音的人,他们都是河西故地的秦人,或者是从关中逃难到河西的秦人。
献公问那些秦人为何如此拼命的替魏国卖命,毕竟现在魏国是在与秦国交战啊!
那些秦人白了献公一眼,没有回答他,只是向后指了指。
献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那些人便说“墙后面,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土地。魏国占领河西,给我们分地分粮,还让我们和魏人一样按照土地多寡来缴税,我们这些老秦人啊,受够了哪些秦国贵族的压迫!而魏国反倒把我们当人看。在魏国我们有了房,有了地,这城墙就是防止我们的地再被那些秦国贵族抢去而建的,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干活加固它啊?”
秦献公若有所思,默默点头。
后来果不其然,五十万秦国大军被远远少于自己的魏国军队大破,损失惨重。回来的魏国士兵几乎人人都有封赏,修筑城墙的民夫也都得到了一定奖励,河西一片欢声笑语,完全让人想不到这片土地是魏国从秦国抢来的。
从那以后,秦献公就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秦魏如此大的不同。
没过多久,献公在城门口看到官府张贴告示颁布新法,百姓纷纷聚上前去询问新法的内容,而后又为了新法如何能让百姓得利,如何能打击犯罪,七嘴八舌议论得不可开交,似乎没有人认为律法是和自己无关的东西,目不识丁的老汉路过都要挤上前去打听上两句,人越聚越多,到最后甚至不得不要官兵驱散人群才恢复了交通。
可是回到秦国,献公却发现,秦国百姓不知律法为何物,犯罪者无人报官就没有人管,百姓触犯律法被官府抓获,一直到问斩都不知自己究竟犯了何罪,为何被杀。只有当一颗人头落地,这个人犯下的错才会通过人们的交头接耳传到十里八村,让人们引以为戒,但再远就不知道了。
更别提还有那些分封一方的贵族,各自为政,谁家都有自己的私刑家法,生活在贵族封地上的秦人,就根本不知道何为国法,他们只知道本族的家法。
而当献公询问阴晋之战五十万秦军为何一触即溃时,就听到了更令他难以置信的答案。
原来当时真正被击败的只有秦惠公自己的军队,最多不过五千人,其他军队,全部都是各个分封贵族们的私兵。秦惠公一心想要伐魏建功立业,但以秦魏两国的实力对比,根本就是以卵击石,秦惠公当然心有顾虑,恰恰是那些贵族大臣们故意怂恿吹捧,才让秦惠公做出了举国伐魏的愚蠢之举,而大臣们如此,竟然是为了削弱秦君的力量,好让贵族们能获得更大的权力。所谓五十万,不过是贵族们虚报的数字,给秦惠公壮胆的。当秦惠公大败时,贵族们带着私兵只顾跑路,根本没人想过与魏军作战,就这样一场决战变成了一场闹剧。只是那些枉死在战场上的秦国男儿,再也回不来了。
秦魏两国的巨大差距,让秦献公百感交集。秦国乱,军乱、人乱,法更乱,乱到历代秦君甚至都放弃了整治,乱局索性乱来治,只要能保证秦君自己还能太平地坐在君位上就无所谓了。而魏国治,治军、治人全靠法治,不论奖励还是惩处,无不以法而行,言出法随,政出一门,从无二治。
继续如此,即便铲除了那些叛乱贵族又能怎么样呢?越来越弱小的秦国早晚会被越来越强大的魏国一口吞下。
改,改革,像魏国一样的改革,也就成了秦国图存不得不做出的必然选择。
虽然内心坚定了信念,但是看着朝堂上那些趾高气扬的贵族,秦献公还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