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植是游仙诗创作的第一人。他的游仙诗可考的大约有《升天行》、《游仙诗》等11首,这几乎占了曹植诗歌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曹植的游仙诗受到了屈原《远游》创作的影响,并且是结合了汉代以来的道教神仙思想而逐渐成型的。在道家思想领域,尤其是汉代以来的仙传小说对于大量神仙升天羽化故事的描写以及纷繁复杂的仙境的描绘给游仙诗这种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文学性大大增强。曹植的游仙诗与仙传小说有着密切关系,两者互有促进,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曹植的游仙诗是一个创举,与谢灵运开山水诗一派,陶渊明开田园诗一宗一样具有非凡的文学史意义。屈原的《远游》篇只是游仙诗的一个早期的影子,前代的类似的描摹鬼神游览的文学作品从未像曹植的游仙诗那样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曹植的诗歌创作总计有七十多首,其中可以算为游仙诗的就有十一首,这几乎占了总量的六分之一。说曹植是游仙诗的开创者,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首次用游仙诗来命名自己的诗歌,并且对于游仙诗有很好的文学展现。曹植的游仙诗共有这样几篇:《升天行》两首,《游仙》《苦思行》《平陵东行》《桂之树行》《飞龙篇》《仙人篇》《驱车篇》《五游咏》《远游》各一首。通过研读这些诗歌,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诗歌之所以被称作游仙诗,是因为其中充满了神奇的神仙飞升思想和仙境游览的神奇经历,而这些神奇的描述又与汉代以来的仙传文学有着深刻渊源。
汉代以来仙传小说是道教发展的产物,其中较汉代以来仙传小说是道教发展的产物,其中较为著名的仙传小说有题为刘向的《列仙传》和东晋葛洪所作的《神仙传》。《列仙传》共记载了从赤松子到玄俗一共七十一位仙人得道成仙的故事。这些仙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经历,服食养性,积年累月可以成仙飞升。故事模式大同小异,但故事所展现的仙人画卷十分吸引读者。葛洪的《神仙传》创作目的是为了解答其弟子滕升是否有仙人的问题而创作的,但葛洪在序文中也毫不掩饰其《神仙传》创作的目的在于“知刘向所述殊甚简要,美事不举。此传虽深妙奇异,不可尽载,犹存大体。窃谓有愈于向,多所遗弃也。”[1]4这里是葛洪创作仙传的一个动机,可见这一时期的仙传创作是有一定的发展的。从时代上来讲,曹植的游仙诗创作是介于这两部仙传小说中间的,其创作游仙诗既有对《列仙传》的借鉴,同时也对后来的葛洪的《神仙传》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曹植的游仙诗与仙传小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游仙人物的借鉴与游仙服食升天元素的融通性,二是游仙模式相似性。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曹植的游仙诗是一个创举,与谢灵运开山水诗一派,陶渊明开田园诗一宗一样具有非凡的文学史意义。屈原的《远游》篇只是游仙诗的一个早期的影子,前代的类似的描摹鬼神游览的文学作品从未像曹植的游仙诗那样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曹植的诗歌创作总计有七十多首,其中可以算为游仙诗的就有十一首,这几乎占了总量的六分之一。说曹植是游仙诗的开创者,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首次用游仙诗来命名自己的诗歌,并且对于游仙诗有很好的文学展现。曹植的游仙诗共有这样几篇:《升天行》两首,《游仙》《苦思行》《平陵东行》《桂之树行》《飞龙篇》《仙人篇》《驱车篇》《五游咏》《远游》各一首。通过研读这些诗歌,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诗歌之所以被称作游仙诗,是因为其中充满了神奇的神仙飞升思想和仙境游览的神奇经历,而这些神奇的描述又与汉代以来的仙传文学有着深刻渊源。
汉代以来仙传小说是道教发展的产物,其中较汉代以来仙传小说是道教发展的产物,其中较为著名的仙传小说有题为刘向的《列仙传》和东晋葛洪所作的《神仙传》。《列仙传》共记载了从赤松子到玄俗一共七十一位仙人得道成仙的故事。这些仙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经历,服食养性,积年累月可以成仙飞升。故事模式大同小异,但故事所展现的仙人画卷十分吸引读者。葛洪的《神仙传》创作目的是为了解答其弟子滕升是否有仙人的问题而创作的,但葛洪在序文中也毫不掩饰其《神仙传》创作的目的在于“知刘向所述殊甚简要,美事不举。此传虽深妙奇异,不可尽载,犹存大体。窃谓有愈于向,多所遗弃也。”[1]4这里是葛洪创作仙传的一个动机,可见这一时期的仙传创作是有一定的发展的。从时代上来讲,曹植的游仙诗创作是介于这两部仙传小说中间的,其创作游仙诗既有对《列仙传》的借鉴,同时也对后来的葛洪的《神仙传》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曹植的游仙诗与仙传小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游仙人物的借鉴与游仙服食升天元素的融通性,二是游仙模式相似性。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