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城盐官吧 关注:2贴子:21
  • 0回复贴,共1

陇蜀古道上的商贸重镇——盐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盐官地处西秦岭山区的西汉水上游河谷盆地,是古代关陇道和蜀陇道联结线上的军事要塞和重要商埠,也是丝绸之路进入陇右地区后连通巴蜀时的必经重镇。盐官因盐得名,因“产盐而生”,因“运盐而兴”,自清朝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的骡马交易市场更使其在西北地区闻名遐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物产资源使盐官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代陇蜀交通要道上,留下了许多与交通相关的文化遗产,关注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是研究陇蜀古道交通文化的现实需要。
一、盐官:从“产盐而生”到“运盐而兴”的陇上名镇
盐官作为一座一直在商贸领域活跃于陇右地区的千年古镇,因产盐而生、因运盐而兴是对这一商埠形成和发展最为贴切的表述,也正是盐成就了盐官民间“旱码头”的重要地位。交通是转运物资、传播信息的工具,可以为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契机,一般来说,发达的商贸与便捷的交通互为存在的条件。走近盐官,探究盐官在古代陇蜀交通中独有的个性魅力,必须从认识当地的丰富的井盐资源与历史悠久的井盐生产开始。
盐是维持人体及其他生命体内部机能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主要元素,被誉为“生命的食粮”、“百味之祖”。史前人类已经开始掌握开发利用盐的技艺,提取盐泉或地下卤水煎盐是古人制盐的技术之一。我国是盐资源大国,东部的海盐、西部的湖盐和四川盆地及其周边的井盐资源非常丰富。但放眼关中、陇右大片区域,除了甘肃礼县盐官和漳县盐川的井盐之外,盐资源相对匮乏,这两处井盐的战略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盐官井盐资源自古及今极其丰富,郦道元称“水与岸齐”(《水经注》),民国版《西和县志》记载:“盐官城内卤池,广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涸,饮马于此,立见肥壮”(民国时期,盐官隶属于西和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划归礼县)。据专家研究,广开卤池、马饮卤水是秦人先祖在此一带牧马成名不可或缺的因素,煮水成盐也是秦人在此“安营扎寨”韬光养晦最终能东图关中一统华夏的重要战略物资。汉元狩四年置盐铁官时,因此地有盐井故设盐官管盐,久而久之官名易为地名并沿用至今。盐官的井盐生产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据史料记载,盐官井盐“味与海盐同”、“味甘美”(郦道元《水经注》),“能消瘿瘤”(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馨香醇绵,清火润燥,颇受世人青睐。自汉初之后,井盐生产更是历代相承,营煮不辍,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井盐开发一直沿袭不断,产销两旺。《晋书·食货志》记载,太和四年(230)和嘉平四年(252),关中饥,司马懿上表请兴盐官池盐,以兴军实。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陇蜀纪行诗中就有一首以《盐井》为名的作品,其中“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汲井岁搰搰,出车日连连”等诗句,客观地描述了当时井盐生产盛况。明代盐官每年产盐十三万一千五百斤,“秦之陇西,汉之天水,宋之汉阳盐皆出此地”,“西南通徽成阶文礼县汉中,东通秦陇。凡舟车所至,人力所通,靡远弗济”(明嘉靖《重修盐井碑记》)。清光绪年间,当地有盐民250户,盐年产销量23万斤(民国版《礼县志》)。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年产井盐13.5万斤,最多时达40万斤(1999年版《礼县志》)。
人因盐而聚众成为当地的经济聚集中心后,承担运盐任务的交通路线逐步“开通”,为运盐商贩提供方便的客店、酒肆随之产生,与盐相关的各类文化遗产也积淀形成。物质文化遗产如古盐井、井盐生产作坊、供盐民祭祀的盐神庙,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与盐有关各类神话传说、奇闻佚事、民俗俚语、井盐生产技艺以及盐神庙会等。其中《玉兔显井的神话》、《泉涌卤水的神话》、《汉水龙王的传说》、《樊哙献盐的传说》以及《诸葛亮卤水洗尘的传说》等家喻户晓,如“走到盐官吃了一碗咸饭”等俗语俯拾即是,用盐腌肉、用盐水泡制咸菜的手艺妇孺皆知,传承千年自成体系保存完整的井盐生产技艺入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的民俗盐神庙会更是远近闻名。
盐神庙建造在镇旧城南门外,又名盐井祠,是当地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点。其占地660平方米,由前、中、后三院组成,前院为汉龙阁,中院为古盐井所在地,后院为盐圣母殿。庙内供奉的盐神当地人称之为盐婆婆(也称之为“盐圣母”),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要举办一次声势浩大的盐神庙会,当地的盐民们要祭拜盐神,唱戏悦神,庄严神圣的祭拜仪式内容丰富,形式完美,特定的祭祀圈和信仰圈为盐民实现人、盐、庙(神)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平台,深受当地民众重视,也成为盐官民俗文化的重要标签。


1楼2018-11-10 16:3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