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氏文化研究吧 关注:173贴子:555

回复:明清文安井氏家族的谱系与风习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井睦是井济博的曾孙,井煜之子,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曾为衢州府同知,后升河南府知府。清康熙十二年状元、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韩菼在曾亲撰《井太守传》一文,歌颂他一生的德政品行,后在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贤能传》和佚名《《清史列传▪循史传》中均列有他的专传。在韩菼的《井太守传》中,井睦被称作是海刚峰式的人物。传中说,他出为衢州司马:“疏茹布衣,不受民一词,不擅差一役。自以职司捕务,清严保甲,禁绝匪人,面谕民以孝弟力田,数年之间,民安盗息。”后来,又至金华、嘉兴两地做太守,他“严饬属员,禁革火耗,肃清漕白,两郡称治。去之日袱被肃然,身无长物,惟送者哭声数十里而已。绘图运木供给皆称贷以行,不动父老一尘。所过不知有官,民皆携妇子夹路纵观以为欢笑。”因如上的种种惠政与勤谨,井睦被推为两浙名宦第一,并被擢升为河南郡守。一得到消息,他就从官署搬到杭州赁居,每天的薪米之费朝不保暮。河南的属吏派差役亲来接迎,留下迁移费用约有千金,都被他严词拒绝,一律归还,自己一家仍以典质度日。这时候,井睦因积劳而成疾,却无钱两请医买药,仅五十三岁便离开了人世。他没之日,卧无完褥,囊无一文,是同僚们共同募集钱款,才使他的灵柩得以北还归里。韩菼在《井太守传》中,追溯说:“公虽累世华胄而家素淡泊,其在中书时,赁居道观,瘦童赢马,寅而入申而出,盛寒暑以为常,十余年不观妻子之面,所谓甘茶如荠已定于平日,故出试郡佐,荣擢五马,自视如诸生时,乃能有所树立如此。”文末,他还充满敬仰地赞叹:“赞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两言者人皆闻而诵之,至若达不变塞,始终一节,允蹈此言者,惟公庶几焉。予与公为同年,公貌恂恂不异中人,而所守不殊海刚峰之清介,呜呼,其过人远矣!”


16楼2018-11-09 11:40
回复
    与井睦同一辈的井在,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任在广东、山西等地为官。黄叔琳撰《清溪先生传》载:“先生历气节,耽奇嗜古,其为政方严,治大体,用法廉平,而尤长兵略。其司李平阳也,精敏独任风裁,不徇成谳以阿上宪意,吏畏之莫敢仰视,而决谳多所平反,所全活数百人。尝有大狱,所蔓引者不可胜数,先生片语立决,即造解之。其疑案不可究诘者,务宽期以致真凶,不急于文簿而煅炼入人罪。尝曰:‘事故有,急之,则凶奸之弥缝益密。缓之,则无意之泄露可期。’诚听断者之明鉴也。当是时,府无冤民。去官后民思之,为刊其政于石。” 在广东惠州为官时,他曾亲临战阵剿匪,不顾个人安危,力稳地方,其北归之时,“吏民送者千馀人,凡三四百百里,然后号泣辞去”。他在任职山西兴县时,因“抗节益厉,上官滋不悦”,便罢官还里,当代百姓曾以歌谢恩,立石彰绩。返至家中,长期清廉的他,除仅有的三径松菊,再难寻其它长物。


    17楼2018-11-09 11:41
    回复
      此外,另如井在之父井焜中举后,曾出任芜湖知县,全力协助守将抵御九江的匪警,显示出很高的才能,而正要向上提升的时候,却因耿直难合时宜而遭贬,也体现出与井睦、井在相通的个性和品格。他们这几人,是文安井氏家族中为官做吏者的代表,与那种“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脏烂之官不同,这些人更多考虑的是百姓的利益与安危。虽然在他们告别官位的时候,仍一贫如洗,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热爱和口碑,这是更为难得与宝贵的。


      18楼2018-11-09 11:41
      回复
        (三)仁孝有节,良善好义。仁和孝是儒家道德体系中的重要范畴,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重要基础,更是一个家族道德水准、人格风范等的鲜明体现。


        19楼2018-11-09 11:42
        回复
          现知明清家族内辈分最高的长者井瑁,本为文安居室,凡邑中大户徭役,他都代为取办。致使家业逐衰落。他还将自家的一千五六百肥沃之田散分给乡民,并说:“我费力地将祖宗的产业放弃掉而送给乡民,而羞于把这些卖给豪富之家以获得厚利。乡里可能会有人贬低我,以为我是不肖。不肖的事我是不做的,我要告诉当地的管理者们说,我要让更多的人能够吃上饭,自己只需留下几块薄田够平时生活就可以了。”这样,他就将家中祖祖辈辈拼争下的家业都分散给乡民,自己仅留下维持生计的一小部分,这是多么的仁慈、善良、好义,确非有很高的道德境界与素质者而能做到。


          20楼2018-11-09 11:43
          回复
            孝悌虽然是最为基本的人格准则,但并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从古至今,“举孝廉,父别居”的不良行径并非少见。然而,井氏家族中的成员,不论是醉心诗书,还是勤谨为政,都能常怀孝悌,不忘初心。如黄叔琳在《清溪先生传》中记,井在在中进士为官后,把父亲井焜接至平阳任所,早晚都细心照顾。父卒后又没日没夜地奉柩以归,丧葬全依旧礼;而且所有费用都一人承受,不给两个弟弟增加一点负担。后来,母亲去世的时候,井在正在广东惠州任上剿除匪警,他先连续多日强撑着身体去巡城,训厉军士,严责城门的启闭,授传守御的方略;然后才匆忙北归,按照规矩尽心料理母亲的后事。
            韩菼所撰《井太守传》记井睦在衢州任上,能民安盗息,其原因“非格于公之法,格于公之诚。”此诚即以孝悌而基础。此传内说:“公天性孝友,十龄即失其父,号踊如成人。及奉母以居,能喻颜色。学成即聚徒教授,得馆谷以以供菽水。而公妻赠恭人宫氏以辟鲈佐之。故母夫人甘脆无缺。及殁,克成礼以葬,丧三年无愉愉容。”这里井睦非常充分而生动地诠释了一个古代孝子的形象,其既能生之以养,又能死之以葬、以祭;侍母不仅奉之以物、以食,而且能敬之以色、以心,实为难得。此传中又记:“(睦)又笃爱兄姊,赴衢之日,尽以田庐给诸兄子以为寡嫂之奉,而族子甥侄辈之困乏者,皆以自随至署共食粗粝,久而不厌。故衢人心悦其行而化之。”此处又可见井睦于兄弟子甥间的悌爱之意,而这种悌爱又是有原则、有节制的;他将子甥们带出去,并非去占多大便宜,而是让他们与自己一道“共食粗粝”,这恐怕是即使今天的官员也很难做到的。


            21楼2018-11-09 11:44
            回复
              明清文安井氏家族产生于京畿文化的土壤之上,也是京畿文化的结晶与优秀代表。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优秀人物及家庭或家族,才构就了我们地方文化的悠久与璀璨。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正是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众多而悠久的优秀家族传统,才构成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广博文化与繁荣。这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强盛和崛起的巨大精神动力!


              23楼2018-11-09 11:45
              回复
                [1]民国十一年陈桢修、李兰增等纂《文安县志》卷九。
                [2]民国十一年陈桢修、李兰增等纂《文安县志》卷九。
                [3] 据史志载,公元611年(隋大业七年)析文安、平舒二县地置丰利县,治所在今文安城,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丰利县并入文安县.移文安县治于原丰利县城(今文安镇)。明清时期,丰利及文安县城的代称。
                [4] 民国十一年《文安县志》卷五《人物志▪贤圣僧》


                24楼2018-11-09 11:46
                回复


                  25楼2018-11-09 11:46
                  回复


                    26楼2018-11-09 11:47
                    回复


                      27楼2018-11-09 11:47
                      回复


                        28楼2018-11-09 11:47
                        回复


                          29楼2018-11-09 11:48
                          回复


                            30楼2018-11-09 11:48
                            回复


                              31楼2018-11-09 1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