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下的守望
她是长城脚下这个堡子里最漂亮的姑娘,他是这个堡子里最俊朗的后生。
小学时,两人都在一个年级上学;初中时,得到五里外的公社中学走读。每天,他和几个愣头青相跟着,一路边玩边笑边蹦跳。她和几个女女相跟着紧追慢赶,尤其是冬天傍晚,天黑了以后,她们更是慌张的厉害。有时候,他们故意藏在了崖后头,等她们走过去时,“哇”地一声在背后大喊起来,她们吓得更是“哇哇”大叫。他们开心地一阵大笑,又蹦跳着向前飞奔。
渐渐地,到了初二,剩了两个女的,三个男的。到了初三,剩了一个女的,一个男的。他再也不跑了,她也用不着急着追了,两人始终保持三五步的距离,慢慢地去或慢慢地回。只是还不说话,偶然心领神会地点点头、摇摇头、笑一笑、摆摆手。走时总会在村前的烽火台下一个等待另一个;回来后,从烽火台下一前一后地各回各家。都成了钟情怀春的少男少女了,谁都不好意思。
两人都没考上高中,他帮父亲挖了二垄,她帮母亲拨草喂猪。
挖了几年二垄,在亲戚的帮助下,他到五十里外的煤矿当了工人,吃了面面粮。喂了几年猪,她又帮家人发展起一个小型养猪场,打防疫针、消毒、配饲料、配种....她成了猪厂的技术员,也成了堡子里其他养猪人家的义务技术指导。
给她说媒的人踢断了门槛,她一个都没看上,总是失望地摇头。父母亲愁得每天唉声叹气,吃不下睡不香。嫂子酸溜溜地说,要找还不找个吃面面粮,当个一官半职,在城里上班,长得帅气的女婿?
自从他吃了供应粮,隔山岔五地也有人给介绍对象,要么是他没看上,要么是对方嫌他家穷,独门独户,还有个瘫痪的老娘。
他不得不经常请假回家照顾老娘。奇怪的是,每次路过村前的那个缺了棱角的烽火台,她都在旁边那块地里挑野菜。
又一个夕阳染红晚霞的傍晚,她勇敢地拦住了他,一双大眼睛里能溢出两汪蓝色的湖水。她慢慢从怀里掏出一双鞋垫递给他,上面活灵活现地绣着一对戏水的鸳鸯。他赶紧伸手接,两人的手不小心触碰了一下,她连忙缩回了手,脸颊上的两个小酒涡被夕阳装进了大把的红颜料,一霎时成为最艳丽的彩霞。下一次回来时,他又远远地看见了她,激动地从怀里掏出一条红纱巾 ,挥舞着冲过去,替她绾在了脖子上。
生命中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夜晚过去后,他又去了矿上。走了没几天,他又回来了,不光是看老娘,还有她。
他发现,家里再也没了病人身上散发出的异味,老娘的脸色也一天比一天红润,脸上的笑容好像要溢出门外,溢向堡子里的每个角角落落。他又发现,老娘坐上了轮椅,天天出街晒太阳,还在她的陪伴下,到烽火台下等他。他还发现,她似乎很疲乏, 脸上是缺少营养的苍白色,但依然还会在他回家的日子里,站在烽火台下等他。
村里的几个媳妇都跟着男人到矿上生活了。既然找了上班的男人,她们才不想再面朝黄士背朝天地晒太阳。她只跟他到了三天矿上,就再也坐不住了,急着要回家伺候老娘。
她进了他家的门二十多年,老娘竟然又活了二十多年。她一直伺候着老娘安心地闭了眼,入了土,回头一照镜子,四十多岁的她竟然有了许多白发。她拉扯大三个孩子,大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珠海工作,二女儿在北京读研,看来以后也要在大城市生活。小儿子高中毕业后,让再去复读,死活不念了,说自己不是两个姐姐的料,情愿像老爸一样当个煤矿工人。
村口的那座烽火台还在挺立着,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霜雨雪,依然不改初衷地挺立着,仿佛在期待什么又似乎在遥想什么。
又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她又在烽火台下等他。自行车早已换作了摩托,风驰电掣下,一个急刹车停在烽火台下。她习惯地挎坐在后边,紧紧地搂住他的腰,不到二分钟就到了家。
他告诉她,这下不要在烽火台下等他了。他被检查出患了二期煤吸肺,矿上给办了内退手续。他还告诉她,矿上允许让孩子接班,正好咱娃想当煤矿工人。
第二天一早,她将儿子一直送过烽火台,站下来,摸摸儿子的脸,热泪溢满了眼眶,想说点啥,又说不出——她不是不想说,她在很小的时候,高烧感冒耽搁了治疗,嗓子烧坏了,从此就成了一个耳朵灵敏却说不出话的哑巴。
儿子走出去很远,回过头一看,她依然守望在烽火台下。
她是长城脚下这个堡子里最漂亮的姑娘,他是这个堡子里最俊朗的后生。
小学时,两人都在一个年级上学;初中时,得到五里外的公社中学走读。每天,他和几个愣头青相跟着,一路边玩边笑边蹦跳。她和几个女女相跟着紧追慢赶,尤其是冬天傍晚,天黑了以后,她们更是慌张的厉害。有时候,他们故意藏在了崖后头,等她们走过去时,“哇”地一声在背后大喊起来,她们吓得更是“哇哇”大叫。他们开心地一阵大笑,又蹦跳着向前飞奔。
渐渐地,到了初二,剩了两个女的,三个男的。到了初三,剩了一个女的,一个男的。他再也不跑了,她也用不着急着追了,两人始终保持三五步的距离,慢慢地去或慢慢地回。只是还不说话,偶然心领神会地点点头、摇摇头、笑一笑、摆摆手。走时总会在村前的烽火台下一个等待另一个;回来后,从烽火台下一前一后地各回各家。都成了钟情怀春的少男少女了,谁都不好意思。
两人都没考上高中,他帮父亲挖了二垄,她帮母亲拨草喂猪。
挖了几年二垄,在亲戚的帮助下,他到五十里外的煤矿当了工人,吃了面面粮。喂了几年猪,她又帮家人发展起一个小型养猪场,打防疫针、消毒、配饲料、配种....她成了猪厂的技术员,也成了堡子里其他养猪人家的义务技术指导。
给她说媒的人踢断了门槛,她一个都没看上,总是失望地摇头。父母亲愁得每天唉声叹气,吃不下睡不香。嫂子酸溜溜地说,要找还不找个吃面面粮,当个一官半职,在城里上班,长得帅气的女婿?
自从他吃了供应粮,隔山岔五地也有人给介绍对象,要么是他没看上,要么是对方嫌他家穷,独门独户,还有个瘫痪的老娘。
他不得不经常请假回家照顾老娘。奇怪的是,每次路过村前的那个缺了棱角的烽火台,她都在旁边那块地里挑野菜。
又一个夕阳染红晚霞的傍晚,她勇敢地拦住了他,一双大眼睛里能溢出两汪蓝色的湖水。她慢慢从怀里掏出一双鞋垫递给他,上面活灵活现地绣着一对戏水的鸳鸯。他赶紧伸手接,两人的手不小心触碰了一下,她连忙缩回了手,脸颊上的两个小酒涡被夕阳装进了大把的红颜料,一霎时成为最艳丽的彩霞。下一次回来时,他又远远地看见了她,激动地从怀里掏出一条红纱巾 ,挥舞着冲过去,替她绾在了脖子上。
生命中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夜晚过去后,他又去了矿上。走了没几天,他又回来了,不光是看老娘,还有她。
他发现,家里再也没了病人身上散发出的异味,老娘的脸色也一天比一天红润,脸上的笑容好像要溢出门外,溢向堡子里的每个角角落落。他又发现,老娘坐上了轮椅,天天出街晒太阳,还在她的陪伴下,到烽火台下等他。他还发现,她似乎很疲乏, 脸上是缺少营养的苍白色,但依然还会在他回家的日子里,站在烽火台下等他。
村里的几个媳妇都跟着男人到矿上生活了。既然找了上班的男人,她们才不想再面朝黄士背朝天地晒太阳。她只跟他到了三天矿上,就再也坐不住了,急着要回家伺候老娘。
她进了他家的门二十多年,老娘竟然又活了二十多年。她一直伺候着老娘安心地闭了眼,入了土,回头一照镜子,四十多岁的她竟然有了许多白发。她拉扯大三个孩子,大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珠海工作,二女儿在北京读研,看来以后也要在大城市生活。小儿子高中毕业后,让再去复读,死活不念了,说自己不是两个姐姐的料,情愿像老爸一样当个煤矿工人。
村口的那座烽火台还在挺立着,虽然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霜雨雪,依然不改初衷地挺立着,仿佛在期待什么又似乎在遥想什么。
又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她又在烽火台下等他。自行车早已换作了摩托,风驰电掣下,一个急刹车停在烽火台下。她习惯地挎坐在后边,紧紧地搂住他的腰,不到二分钟就到了家。
他告诉她,这下不要在烽火台下等他了。他被检查出患了二期煤吸肺,矿上给办了内退手续。他还告诉她,矿上允许让孩子接班,正好咱娃想当煤矿工人。
第二天一早,她将儿子一直送过烽火台,站下来,摸摸儿子的脸,热泪溢满了眼眶,想说点啥,又说不出——她不是不想说,她在很小的时候,高烧感冒耽搁了治疗,嗓子烧坏了,从此就成了一个耳朵灵敏却说不出话的哑巴。
儿子走出去很远,回过头一看,她依然守望在烽火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