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盛科文广场吧 关注:26贴子:123
  • 2回复贴,共1

高考为为什么要考对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04年高考结束后,大家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加进了对联内容的题目,要求考生给指定的上联对出下联。河北、山西等省全国卷出的上联是“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四川、黑龙江等省全国卷出的上联是“春晖盈大地”、“科学能致富”、“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福建卷出的上联是“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浙江卷出的对联题目内容是为国家图书馆的对联上联“学问藏今古”拟下联;北大自主招生是根据“神州五号”发射成功而作的上联“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要求对出内容和时事相联系的下联。尽管只占三四分,可对于考生来说,也许正是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三四分呢!
  高考语文为什么要考对联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说一个“张居正对句得金带”的故事吧。  明朝时候,有一个很有作为的大政治家叫张居正。他小时候就聪明好学,才华出众,并且很有抱负。在他应童子试,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考秀才的时候,湖北巡抚东桥公顾磷当主考官,见他乖巧伶俐,想试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一个好联让他对:
顾磷大喜,立即解下腰间的金带赠给张居正,并连连夸赞:“前途无量,前途无量!将来一定比我更有出息!果然不出顾磷的预料,后来张居正真的当上了宰相,官居当朝一品。
  只回答了短短的十一个字,为什么就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与奖赏呢?原来,就从这十一个字中,不仅可以看出少年张居正深厚的语文功底,而且可以看出他敏捷的思维、广博的学识、远大的政治抱负与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我们从电视连续剧中常常可以看到,皇帝在殿试中决定状元、榜眼、探花时,也大多出对联以分高下。由此可见,对联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现在当然不能单单以对联选取考生。但是,对联虽小,五脏俱全,平平常常的几个字正像一篇文章一样,几乎包含了语文的各项基本功。这里有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以及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也就是说,能否对好看似简单的几副对联,实际上正是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简洁体现。另外,通过对对联,还最容易考察学生的思维素质,特别是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准确性等。


1楼2018-11-05 12:06回复


    IP属地:北京2楼2018-11-08 09:10
    回复
      植根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激发孩子至善至美的心灵动力,培养“敏而好学、乐而有礼、仁勇无敌、志在圣贤”的当代君子淑女
      基于左右脑分工理论,在国文、国艺、立德、益智的多元教学内容中,创新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孩子全脑潜能,培养应对未来竞争的领导力


      IP属地:北京3楼2018-11-10 09: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