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吧 关注:7,375贴子:86,705
  • 0回复贴,共1

桑堌与桑堌集的来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桑堌,是夏邑十八堌之一。夏邑县桑堌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县城西南12公里处,小白河南岸。
据传,桑堌由来已久。早在上古的时候,这里是一大片森林,内有一株巨大的桑树,参天而立,枝繁叶茂,状若华盖,独秀林中,众谓此树乃天地之精华所聚,便称此地为桑林。亦曰桑林社。
远在古代时,汤灭桀,建立了商朝。定都于南亳(故址在今商丘东南四十里的谷熟镇)。是年大旱,七年不雨。《淮南子主术训》曰:“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雨于桑林之祭”即此。就是说商汤时连续七年大旱,禾苗枯焦,万民哀嚎遍野,成汤心急如焚。于是,汤命人在桑林之大桑树旁筑一个大土台,即祷雨台。台上堆满柴薪,祭盆中烈火熊熊,汤自扮祭天的牺牲,剪其发,磨其手,负白茅,昂然登上祭坛,步上柴堆,向天祷雨。祷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天鬼神伤民之命”。霎时柴薪尽燃,汤置身于火焰万丈的烈火之中,大汗淋漓,身如铸铁。突然狂风骤起,浓云密布,大雨倾盆而至,旱象迅即解除,万民欢欣鼓舞。于今虽历时数千年,人民对于成汤这一体恤民情的贤明君主,仍然一直传诵不衰,后人为纪念商汤王,又因这里有其祷雨台,而故名桑堌。
说起桑堌兴集,还有一段来历:
明朝万历年间,桑堌西南有一户姓沈的村民,以烧黄盆为生。一日,以车推盆到归德府(今商丘古城)去卖,遇上坡路难推,适逢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沈鲤便衣私访至此,推车人口呼“大哥请拉一把”。沈鲤惊奇,怎么有人喊大哥,便全力相助,将车推上坡,遂问其何姓氏,推车人答曰姓沈,二人便成了兄弟。沈阁老见卖盆人贫寒,便领至府中,将黄盆送与各官员,大官给大盆,小官给小盆,按盆大小收银子,沈氏得银甚多,大富。沈氏回去之后,盖起了楼房,名曰沈楼。沈氏由于人丁兴旺,依仗沈阁老权势,一举兴起集市,改沈楼为沈集。
某年逢沈鲤寿诞,年老中举的夏邑县知县边某前往拜寿,途经沈集,被姓沈的一位新科举人相留。席间,沈举人自恃少年得中,又与沈阁老同宗,便吟诗曰:“沈集古来有,栗邑坐老朽”。趾高气扬,藐视年老知县,而县令十分不满。而集市上又见村民赌博成风,无人敢管,且不慎在被村民乱泼污水的小街上滑倒,而被村民嘻笑。夏邑知县到归德府后,便向沈阁老言及此事。老知县得了沈阁老的口谕,回来后,差衙皂殴打沈集村民及赶集之人等。从此无人再敢来沈集赶集,改在临近路旁的桑树林下进行交易,逐渐形成了集市。后来不少商贾在这里买地,建房,长期定居做生意,集市越来越兴盛。桑堌便由此得集,称桑堌集,亦称桑树集。
名胜古迹
吴家寺遗址概况 吴家寺遗址在桑堌乡政府南800米处,即位于东经116度27分,北纬33度59分,海拔高度35.8米。
该遗址属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堆积,上层为汉代墓葬群,原为兴福寿(俗称吴家寺)废墟,原高出地表面5—8米的固土堆;下层为商代灰坑打破龙山文化层,曾出土大量陶、石、骨、蚌及鹿角等遗物。
据史料记载,桑堌地古称“桑林社”,相传这里是商王成汤“祷雨处”。
桑堌乡内吴庄村东侧有吴家寺遗址,南北宽135米,东西已探知长约240余米,现最高处约高出地面2-3米。1988年4月,商丘市文化局对吴家寺遗址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共清理墓葬38座,出土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内容、题材独特的画像石。1989年,被夏邑县人民政府颂布为夏邑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1月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商丘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的商汤祷雨台也是位于此处。
桑林社遗址 桑林社即称商王成汤“祷雨处”。相传商王成汤在坛上堆满柴薪,自扮为祭天牺牲,登上祭位,走上热火熊熊的柴堆,向天祈雨。这时突然狂风骤起,浓云密布,大雨倾盆而至,旱象迅速解除。《淮南子主术训》说:“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祭”即此。此后,殷商及后裔春秋宋国奉为圣地,之神祭之,“相奉商林”,旧时有祷雨台,今仅有遗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1-05 07: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