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粉起于何时现在说法不一,但起码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风气。《战国策·楚策三》中记载张仪谓楚王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而汉时,人们以粉白、黛黑、朱唇为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奁中既有梳篦、笄、铜镜等化妆用具,也有脂、粉、胭脂等化妆用品。这个双层九子奁,就是模仿马王堆的漆奁制作的。
于是来看看汉代的美人是怎么梳妆的吧~

打开漆奁,上层一般放铜镜,铜镜包裹在镜衣里面,防止生锈划花。汉代的镜衣和后来的镜袱不一样,基本上就是个桶状


下层则是放在九个凹槽里的小盒子,所谓九子。

马蹄型的盒子放的是梳篦,有角质也有木质。汉代的梳篦形状基本是长马蹄形和手形。




长盒中有一根木笄,形制很简单,应该是盘发的实用品,而不是装饰品。

汉代的假发假髻就十分普遍,很多是用真人头发制成。

另外一件很有趣的东西,是镊子,对,就是眉毛镊,用来拔眉毛用,和现在的眉毛镊差别不大。另外一头是个锥子,应该是用来做针线活的。


下面就要说到脂粉了。马王堆出土的粉扑是丝棉压制而成的,一直到清代,粉扑的基本材质都没有什么改变。而妆粉已经有了很多不同分类。东汉时,粉分为多种,《释名·释首饰》云:“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胡粉。胡,糊也,脂合以涂面也。赪粉。赪,赤也,染粉使赤,以著颊上也。”米粉黄,胡粉就是铅粉,非常白。九子奁里有两盒妆粉。


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化妆品,就是口脂。宋玉《神女赋》描写神女:“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这里的“丹”,即朱砂,又作“渥丹”或“渥赭”。朱砂本身不具备黏性,将其涂在口唇上,着色难均匀,且容易掉色。于是,人们在朱砂里加入适量的动物油脂,很快便流行开来。扬州、长沙等地的西汉墓中就发现了这种朱砂油膏唇脂实物。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上,记有“小付出蒌三,盛节、脂、粉”之语,这里的“脂”就是唇脂。这种口脂是纯粹的朱红(气场红啊)


另外,九子奁中还有一盒香料,其中可以辨别的,就有花椒。《诗经.周颂》说“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就是说花椒芳香的气味,使人长寿安康;《荀子.礼论》也云“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屈原的《九歌》里也有“播芳椒兮盈堂”,其次,新鲜花椒色泽殷红,籽粒繁多,象征多子,这对于崇尚子孙满堂的古人来说是很吉祥的。其实一直到现在,比如八角茴香胡椒等香辛类植物,也是香水中很常见的味道。当然,想象一个汉代美人浑身花椒味儿的走过来,还是觉得……有点馋呀。


来个总结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