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讲述:永远的平原堡
原创: 银川子墨 独家讲谈 9月15日
永远的平原堡
子 墨 / 文
这是一个让许多人柔肠百转、魂牵梦萦的小镇。
小镇的名字叫平原堡。
平原堡位于张掖市西北郊约15公里处。平原堡很小,占地面积大约不到三十平方公里吧。事实上,翻开今天的张掖地图,你找不出平原堡镇。因为,行政设置上,真还没有这个镇。平原堡只是隶属于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的一个街道,叫平原堡街道。但是,长期以来,当地人一直叫它平原堡镇。
分明不是镇,却为什么一定要叫个镇呢?
大概的原因应该是,它确实像个镇。
平原堡四周是乌江镇的农村,种植着玉米、水稻、油菜、甜菜等农作物,绿油油的一片。远远望去,平原堡是一片被农村包围着的小城镇。
平原堡也真的是一个小城镇。
平原堡集商业、工业、制造业于一体,颇具规模。
平原堡的核心是一个大型的建材厂,官方正式的挂牌是张掖市建材总厂,以制造砖瓦为主。当时大家习惯性地称之为平原堡砖瓦厂、或平原堡建材厂。许多年后,听说平原堡砖瓦厂在国企改革中更名为张掖市五色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到了以建材为主的多个产业。不过这是后来的事了。
可不能小看这个砖瓦厂。
据说,最开始,平原堡砖瓦厂是因为国防的需要,为了服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而从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建材厂抽调技术力量组建的,属甘肃省直管单位,是西北五省第二大国营建材企业,正处级,83年才交给张掖市。平原堡建材厂的职工大多是落实政策安置的知青,来自全国的29个省,还包括台湾省。鼎盛时期,平原堡建材厂制砖瓦的有四个车间,每个车间的轮窑门数大概是50门,工人数百人,全厂差不多有上万人。六十年代初期,这些从全国各地方汇聚而来的热血青年,用青春和汗水在这里铸造了一块块砖瓦,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国家建设的大厦添砖加瓦。
五十年代后期、六十、七十、八十甚至九十年代前期,平原堡建材厂生产的砖瓦,还有后来制作的木门甚至远销青海、新疆、陕西、宁夏等地。平原堡建材厂为整个河西走廊的工业及城镇建设,及共和国的西部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建材厂,平原堡镇上,还驻扎着甘肃省的三个重要单位:甘肃省水文队、甘肃省地矿局物探队、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下属的二总队。除此之外还有地质设计院,玉米原种场、五七干校等单位。另外,子弟学校(地矿二中)、职工医院、邮政储藏、商店(国营农垦商店)、银行、工商、税务、粮站等等,一应俱全。
甘肃省水文队、甘肃省地矿局物探队、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下属的二总队这三个单位从兰州搬迁而来,相较于平原堡建材厂,来得要晚,但也举足轻重。在平原堡小镇上占据了“半壁江山”,职工家属加起来也是好几千人、上万人的样子。
这几个厂矿及事业单位的存在,带动了平原堡镇的商业发展。平原堡自然地成为了方圆几十里内较为成熟的贸易集散地。周围的农民经常到平原堡进行商品交易和商贸往来。有了小镇,他们甚至都通常不用去进张掖城。
许多年来,平原堡就这样热闹繁华着,甚至一度成了一个区域性的经济、文化、商业中心。
平原堡的身价,还来自于一条铁路。兰新铁路从平原堡穿城而过。穿城而过的兰新线在平原堡设有火车站,叫平原堡站。平原堡镇的干部职工、学生军人,以及周围的农民都从平原堡站乘坐火车,来去于各地。平原堡站是一个客运站,但也承担着一些货运。因此,小站汽笛长鸣,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从不冷清。
小镇的热闹当然还主要来自于小镇的主人。
七八十年代,这些工作和生活在平原堡小镇上的、有着“铁饭碗”的工人老大哥们,绝对享受着计划经济时代“公家人”所独有的那种优越感和幸福感。自然,这些“公家人”就绝对成了方圆农民羡慕的对象。方圆农村的姑娘以能嫁给这些公家单位的小伙子,和这些公家单位攀上亲戚为荣光。
在平原堡小镇上,穿着喇叭裤、留着烫发头、抽着“哈德门”的,通常来说,不是物探队和水文队的,就是二总队的。在那个年代,小镇一直让物探队、水文队,还有二总队的小伙子和大姑娘们带动着节奏,引领着时尚。他们是小镇的潮流,小镇一直追赶着他们的脚步。
小镇的时尚,除了喇叭裤、烫发头,还有洗澡堂。那个时候,一般来说,农民几辈子都是洗不了一次澡的。洗澡是城里人的专利,也是城里人的时尚。洗澡堂这种东西,只有在城里才能见到,且通常只限于在街道上,就是那种大众洗浴。因为就算你是城里人,家里有洗澡间的并不多。大都是干完活,端个脸盆,提条毛巾,匆匆地赶往了小镇上的“大众洗浴室”。
当然,“大众洗浴”并不是最时尚的,因为还有“大众舞厅”。
在当年,舞厅绝对是时尚的代名词。平原堡是时尚的,平原堡有一个舞厅。位于平原堡镇中心的舞厅就是平原堡砖瓦厂办的。当时,能跳舞个“交谊舞”,是当时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小镇年轻人重要的文化和社交生活。青年男女谈对象,除了个别时候看个水文队和物探队的露天电影,大都邀请去舞厅跳个舞。
泥
原创: 银川子墨 独家讲谈 9月15日
永远的平原堡
子 墨 / 文
这是一个让许多人柔肠百转、魂牵梦萦的小镇。
小镇的名字叫平原堡。
平原堡位于张掖市西北郊约15公里处。平原堡很小,占地面积大约不到三十平方公里吧。事实上,翻开今天的张掖地图,你找不出平原堡镇。因为,行政设置上,真还没有这个镇。平原堡只是隶属于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的一个街道,叫平原堡街道。但是,长期以来,当地人一直叫它平原堡镇。
分明不是镇,却为什么一定要叫个镇呢?
大概的原因应该是,它确实像个镇。
平原堡四周是乌江镇的农村,种植着玉米、水稻、油菜、甜菜等农作物,绿油油的一片。远远望去,平原堡是一片被农村包围着的小城镇。
平原堡也真的是一个小城镇。
平原堡集商业、工业、制造业于一体,颇具规模。
平原堡的核心是一个大型的建材厂,官方正式的挂牌是张掖市建材总厂,以制造砖瓦为主。当时大家习惯性地称之为平原堡砖瓦厂、或平原堡建材厂。许多年后,听说平原堡砖瓦厂在国企改革中更名为张掖市五色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到了以建材为主的多个产业。不过这是后来的事了。
可不能小看这个砖瓦厂。
据说,最开始,平原堡砖瓦厂是因为国防的需要,为了服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而从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建材厂抽调技术力量组建的,属甘肃省直管单位,是西北五省第二大国营建材企业,正处级,83年才交给张掖市。平原堡建材厂的职工大多是落实政策安置的知青,来自全国的29个省,还包括台湾省。鼎盛时期,平原堡建材厂制砖瓦的有四个车间,每个车间的轮窑门数大概是50门,工人数百人,全厂差不多有上万人。六十年代初期,这些从全国各地方汇聚而来的热血青年,用青春和汗水在这里铸造了一块块砖瓦,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国家建设的大厦添砖加瓦。
五十年代后期、六十、七十、八十甚至九十年代前期,平原堡建材厂生产的砖瓦,还有后来制作的木门甚至远销青海、新疆、陕西、宁夏等地。平原堡建材厂为整个河西走廊的工业及城镇建设,及共和国的西部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建材厂,平原堡镇上,还驻扎着甘肃省的三个重要单位:甘肃省水文队、甘肃省地矿局物探队、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下属的二总队。除此之外还有地质设计院,玉米原种场、五七干校等单位。另外,子弟学校(地矿二中)、职工医院、邮政储藏、商店(国营农垦商店)、银行、工商、税务、粮站等等,一应俱全。
甘肃省水文队、甘肃省地矿局物探队、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下属的二总队这三个单位从兰州搬迁而来,相较于平原堡建材厂,来得要晚,但也举足轻重。在平原堡小镇上占据了“半壁江山”,职工家属加起来也是好几千人、上万人的样子。
这几个厂矿及事业单位的存在,带动了平原堡镇的商业发展。平原堡自然地成为了方圆几十里内较为成熟的贸易集散地。周围的农民经常到平原堡进行商品交易和商贸往来。有了小镇,他们甚至都通常不用去进张掖城。
许多年来,平原堡就这样热闹繁华着,甚至一度成了一个区域性的经济、文化、商业中心。
平原堡的身价,还来自于一条铁路。兰新铁路从平原堡穿城而过。穿城而过的兰新线在平原堡设有火车站,叫平原堡站。平原堡镇的干部职工、学生军人,以及周围的农民都从平原堡站乘坐火车,来去于各地。平原堡站是一个客运站,但也承担着一些货运。因此,小站汽笛长鸣,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从不冷清。
小镇的热闹当然还主要来自于小镇的主人。
七八十年代,这些工作和生活在平原堡小镇上的、有着“铁饭碗”的工人老大哥们,绝对享受着计划经济时代“公家人”所独有的那种优越感和幸福感。自然,这些“公家人”就绝对成了方圆农民羡慕的对象。方圆农村的姑娘以能嫁给这些公家单位的小伙子,和这些公家单位攀上亲戚为荣光。
在平原堡小镇上,穿着喇叭裤、留着烫发头、抽着“哈德门”的,通常来说,不是物探队和水文队的,就是二总队的。在那个年代,小镇一直让物探队、水文队,还有二总队的小伙子和大姑娘们带动着节奏,引领着时尚。他们是小镇的潮流,小镇一直追赶着他们的脚步。
小镇的时尚,除了喇叭裤、烫发头,还有洗澡堂。那个时候,一般来说,农民几辈子都是洗不了一次澡的。洗澡是城里人的专利,也是城里人的时尚。洗澡堂这种东西,只有在城里才能见到,且通常只限于在街道上,就是那种大众洗浴。因为就算你是城里人,家里有洗澡间的并不多。大都是干完活,端个脸盆,提条毛巾,匆匆地赶往了小镇上的“大众洗浴室”。
当然,“大众洗浴”并不是最时尚的,因为还有“大众舞厅”。
在当年,舞厅绝对是时尚的代名词。平原堡是时尚的,平原堡有一个舞厅。位于平原堡镇中心的舞厅就是平原堡砖瓦厂办的。当时,能跳舞个“交谊舞”,是当时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小镇年轻人重要的文化和社交生活。青年男女谈对象,除了个别时候看个水文队和物探队的露天电影,大都邀请去舞厅跳个舞。
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