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5日
墨老板补充道,
经常听朋友说起,琴的余韵长,余韵短,其实应该叫做尾音或余音更合适。网上流传的纳音作用,就是起来阻挡声波反射声波,来延长尾音时值的作用。其实并不能,因为声速是340米每秒,像琴体这么小的空间产生的回音,人声几乎是不能分辨的。
韵是一个更有内含的概念,琴的共振特点形成基础音色,腹槽结构形状来修饰音色。纳音与唇边以及池沼舌穴等等是通过改变腔体形状或增减出音孔的开闭来修饰音色,这就是韵。
关于按音走音,声音挤压感的问题。其实是共振强度和灵敏度的问题。
如图所示,指力大小一定的情况下,按音a点振动的能量比b点大,振幅大,按点弦长越短,振动能量越小,振幅越小。当弹响a点,迅速走到b点时,振幅衰减并没有那么快,这时就会使弦的振幅大于平时同指力在b点得音的振幅,共振的能量也大,就是说,a点的共振能量赋予b点,就得到了比平时大的音量。反之推理实践一下,b点得音下注到a,因为a点振幅小,能量小,突然增大了弦长,a点得到的振幅于能量小于平时a点同指力得声的能量,所以听到的声音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绰音比注音得声大,而且尾音长的原因。初使能量大小不同,所致。
但这有两个前提,
一,左手走的快,在振幅衰减前到达。走的慢,振幅就衰减了就没这个效果了。
二,琴要均衡,灵敏度。共振好,灵敏度才会高,如果琴走到哪都叮叮叮,这个效果就淡了很多了。均衡更重要,如琴体a点局部共振强,b点弱,那我们a点得声走到b点,怕是声音尾音会变小,很快就消散了。经常可以碰到这样的琴,a点得音,走到b点尾音小了,再走到c点又大了,因为弦的振幅一直有,是琴面共振不均衡所致,才忽大忽小。所以这个尾音与琴体共振大小灵敏度均衡有直接的关系。
共振大也不是要增大共鸣腔。这个比例要多大,是要以斫琴者的审美来决定的,有的喜欢宏大一些有的喜欢静润一些,这都是虚实取中的不同,所以才有了马琴与李琴的区别。
无论共振度的调大调小,都要以三音相合谐振为基础。留木多,腔体就要适当增大,留木少,腔体就要缩小,不然木振与空气振动不能谐振应合。
另外,天地柱的问题,正好解释了天地柱会抑制局部振动。当琴体共振强时,加了柱子可以明显的感到共振受到的抑。如琴体留木多共振弱,整体共振突出,局部振动弱。正因为振动很弱所以天地柱的作用不明显。当振动很弱时也不适合加天地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