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汇通告诉你
查理·卓别林大型回顾展日前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美术馆与爱丽舍博物馆合作,通过300多张照片、文献和近两小时的电影片段呈现了卓别林的电影生涯,与此同时,来自私人或公共机构收藏的原版海报、油画、版画作品等反映了卓别林形象对于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每个人也能在他角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卓别林儿子尤金·卓别林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http://www.thepaper.cn)说。
1889年,查理·卓别林出生在伦敦沃尔沃斯区的东街。出生后的一年,他的父母就离了婚,他的父亲嗜酒如命,三十七岁时就死于过度饮酒,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患上精神疾病,后来被送入了疯人院。卓别林的童年几乎一直是在困窘和担惊受怕中度过的,七岁时,他被送到贫民习艺所,九岁时又去了八童伶木屐舞蹈班,十几岁时已经有了“丰富”的工作经历。“我曾经当过报童,印刷工人,制玩具的小贩,吹玻璃的工人,医生的小用人等等”,在自传中,卓别林曾这样写道。

青年卓别林
在他困苦的童年中,也曾有过短暂的幸福。“记得在母亲走红的那些日子里,我们也住在威斯敏斯特桥路。那儿的人都显得欢欣而和蔼,街上都是一些吸引人的店铺、酒馆和音乐厅……”这些稍纵即逝的美好时光和那度日如年的幽暗岁月,成为了卓别林最早的艺术萌芽。他的父母都是戏院里的歌手,童年时他就经常跟着母亲看戏,耳濡目染。因为母亲嗓子不好,卓别林五岁那年就一次登台,代替母亲表演,而在跟随童伶舞蹈班巡回演出时,他也有机会观看了不少戏剧,并与许多小丑演员相遇。
卓别林从小就决心要当一名演员。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伦敦街头舞台”,能够看到少年卓别林是如何接近自己梦想的。1908年,他成为一名默剧演员。展览呈现了他早期的一些舞台定妆照片,比如《沉默的鸟》中的“醉汉”形象,17岁的卓别林凭借这一角色声名大噪,他因此被基石电影公司发现,从而走上银幕。

卓别林扮演“流浪汉”,约1916年© Roy Export Co. Ltd/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
小胡子、小礼帽、拐杖、独特的八字步——这个由卓别林塑造的“流浪汉”形象举世闻名。1914年,他在《威尼斯儿童赛车记》中穿上那套使他成名的戏服,从那以后,“流浪汉”夏尔洛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在不同的电影中,这个穿着不合身礼服的“绅士流浪汉”总是对弱者施与帮助,又总是以笨拙甚至滑稽的方式反抗权威,面对困难,他总能想出一个暂时救急的解决方法,“对他而言,一切问题都有解,尽管这个世界对他并不友好。”在《试论夏尔洛的象征意义》一文中,现代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这样写道。

展览现场©余德耀美术馆
展览通过卓别林的电影剧照、他在拍摄片场的照片、他写的电影脚本、手稿以及不同电影片段蒙太奇式的剪辑和衔接,呈现整个电影创作的不同层次,将观众带到舞台背后,看到卓别林创作的全过程。“在展览中,最难的部分在于,如何将电影的片段,同照片、图画、档案、手稿等静态的影像融合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对比和对话。”展陈设计师阿德里安·卡迪(Adrien Gardère)在展览现场说道。“因此,我们布置了这样的一个架构,我们无意呈现电影的放映,而是将这些电影桥段作为背景,作为展览的一种色彩。”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一些被置于空间中央的银幕上放映着卓别林的电影桥段,它们与周围的剧照、手稿等形成呼应。在一块银幕的前面,还“叠放”了另一块较小的屏幕,小屏幕上呈现了“流浪汉”夏尔洛形象最初的诞生,背后则是夏尔洛后来在不同电影中的表现。“相较电影的放映,我们想要展现的是卓别林漫长电影生涯的‘一瞥’。” 阿德里安·卡迪说道。

展览现场©余德耀美术馆
20世纪20年代,有声电影诞生,而彼时的卓别林仍然持续制作默片。与此同时,他通过电影配乐来丰富电影的表现力,配乐和表演动作互为表里,编织属于“流浪汉”的世界。
作为两位剧院演员的儿子,卓别林的生活环境一直充满音乐。他曾自学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并在1916年第一次发行了自己的乐曲。从1931年的《城市之光》开始,他共为自己的18部电影制作配乐。《摩登时代》中,乐曲和表演的同步,巧妙渲染了电影的氛围。《舞台生涯》中,卓别林亲自操刀的主题曲荣获1973年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在“卓眼视界”展览上,能够看到卓别林拉小提琴的照片,以及他在电影《一个国王在纽约》中“指挥”的剧照。
查理·卓别林大型回顾展日前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美术馆与爱丽舍博物馆合作,通过300多张照片、文献和近两小时的电影片段呈现了卓别林的电影生涯,与此同时,来自私人或公共机构收藏的原版海报、油画、版画作品等反映了卓别林形象对于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每个人也能在他角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卓别林儿子尤金·卓别林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http://www.thepaper.cn)说。
1889年,查理·卓别林出生在伦敦沃尔沃斯区的东街。出生后的一年,他的父母就离了婚,他的父亲嗜酒如命,三十七岁时就死于过度饮酒,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患上精神疾病,后来被送入了疯人院。卓别林的童年几乎一直是在困窘和担惊受怕中度过的,七岁时,他被送到贫民习艺所,九岁时又去了八童伶木屐舞蹈班,十几岁时已经有了“丰富”的工作经历。“我曾经当过报童,印刷工人,制玩具的小贩,吹玻璃的工人,医生的小用人等等”,在自传中,卓别林曾这样写道。

青年卓别林
在他困苦的童年中,也曾有过短暂的幸福。“记得在母亲走红的那些日子里,我们也住在威斯敏斯特桥路。那儿的人都显得欢欣而和蔼,街上都是一些吸引人的店铺、酒馆和音乐厅……”这些稍纵即逝的美好时光和那度日如年的幽暗岁月,成为了卓别林最早的艺术萌芽。他的父母都是戏院里的歌手,童年时他就经常跟着母亲看戏,耳濡目染。因为母亲嗓子不好,卓别林五岁那年就一次登台,代替母亲表演,而在跟随童伶舞蹈班巡回演出时,他也有机会观看了不少戏剧,并与许多小丑演员相遇。
卓别林从小就决心要当一名演员。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伦敦街头舞台”,能够看到少年卓别林是如何接近自己梦想的。1908年,他成为一名默剧演员。展览呈现了他早期的一些舞台定妆照片,比如《沉默的鸟》中的“醉汉”形象,17岁的卓别林凭借这一角色声名大噪,他因此被基石电影公司发现,从而走上银幕。

卓别林扮演“流浪汉”,约1916年© Roy Export Co. Ltd/洛桑爱丽舍博物馆惠允
小胡子、小礼帽、拐杖、独特的八字步——这个由卓别林塑造的“流浪汉”形象举世闻名。1914年,他在《威尼斯儿童赛车记》中穿上那套使他成名的戏服,从那以后,“流浪汉”夏尔洛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在不同的电影中,这个穿着不合身礼服的“绅士流浪汉”总是对弱者施与帮助,又总是以笨拙甚至滑稽的方式反抗权威,面对困难,他总能想出一个暂时救急的解决方法,“对他而言,一切问题都有解,尽管这个世界对他并不友好。”在《试论夏尔洛的象征意义》一文中,现代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这样写道。

展览现场©余德耀美术馆
展览通过卓别林的电影剧照、他在拍摄片场的照片、他写的电影脚本、手稿以及不同电影片段蒙太奇式的剪辑和衔接,呈现整个电影创作的不同层次,将观众带到舞台背后,看到卓别林创作的全过程。“在展览中,最难的部分在于,如何将电影的片段,同照片、图画、档案、手稿等静态的影像融合起来,使之形成一种对比和对话。”展陈设计师阿德里安·卡迪(Adrien Gardère)在展览现场说道。“因此,我们布置了这样的一个架构,我们无意呈现电影的放映,而是将这些电影桥段作为背景,作为展览的一种色彩。”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一些被置于空间中央的银幕上放映着卓别林的电影桥段,它们与周围的剧照、手稿等形成呼应。在一块银幕的前面,还“叠放”了另一块较小的屏幕,小屏幕上呈现了“流浪汉”夏尔洛形象最初的诞生,背后则是夏尔洛后来在不同电影中的表现。“相较电影的放映,我们想要展现的是卓别林漫长电影生涯的‘一瞥’。” 阿德里安·卡迪说道。

展览现场©余德耀美术馆
20世纪20年代,有声电影诞生,而彼时的卓别林仍然持续制作默片。与此同时,他通过电影配乐来丰富电影的表现力,配乐和表演动作互为表里,编织属于“流浪汉”的世界。
作为两位剧院演员的儿子,卓别林的生活环境一直充满音乐。他曾自学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并在1916年第一次发行了自己的乐曲。从1931年的《城市之光》开始,他共为自己的18部电影制作配乐。《摩登时代》中,乐曲和表演的同步,巧妙渲染了电影的氛围。《舞台生涯》中,卓别林亲自操刀的主题曲荣获1973年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在“卓眼视界”展览上,能够看到卓别林拉小提琴的照片,以及他在电影《一个国王在纽约》中“指挥”的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