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其实时间也很长,商朝和更早的时期,上级对下级应允应该是一个“俞”字,发音为“楼”,也叫“俞允”“俞音”,一直到明清,皇帝认可大臣上奏的回复都叫“俞旨”。
俞通“愉”,表示高兴的意思,类似我们现在对别人应答时说的“不错”。本义是指“你说的让我很高兴”,这样的意思自然不能是下级对上级应答时使用了。
介于这个“俞”一直保留到明清都有,估计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使用。
另外两个字就是“唯”和“诺”了,汉代以后的学者说“唯”是下级对上级用,“诺”是上级对下级用,其实是那些重视礼法的儒家学子附会了。
“唯”和“诺”没有本质区别,对上下级都可以用,但用法上有区别。
“唯”表示不经思考马上应答,也可以连用,类似我们今天说的“对”,楚考烈王被毛遂拔剑威胁时就说“唯唯”来表示不假思索的认可,当别人询问对错时,用“唯”可以表示自己绝对的认可,没有半点置疑。下级对上级可以如此应答,但不是必须要这样应答,经常用“唯”来应答,就像我们今天那些跟在领导身后,领导说什么都“是是是”“对对对”的马屁精一样,反而被人瞧不起。
“诺”就显得正式很多,是经过思考的,类似我们今天说的“确实”、“没错”,哪怕是上级,当征询你的意见,或想听听你的答复时,用“诺”才是正确的态度。
说得再直白点,“唯”像是“奴才”用的,用“唯”不是因为自己的身份谦卑,而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谦卑,“诺”像是“军师”用的,提问者不是为了让你听从,而是想得到你的认可,所以才用“诺”。“承诺”一词用“诺”,就是因为“诺”是认可而非简单的应答。
“唯”古音类似“贵”,“诺”古音类似“那”
还有一个字,那就是“善”,其实就是“好”的意思,“吉”也是一个意思,只是很少在祭祀占卜以外的地方用。“善”字很中性,没有表示谦卑或表示深思熟虑的意思,甚至可以说“善”更像口语。《史记》里常有用“称善”来表示认可的,《战国策》里就是更是直接用“善!”的高呼来表示高度认可,出现频率也非常高。
“善”应该就是个口语化的非正式应答,而且是任何人都能用的。
“善”这个字的古音,用现代汉语已经发不出来了。
至于我们今天常用的“是”,当时应该还只是个名词和形容词,也就是“是是非非”里“是”的意思,一般不用来应答。而是用来判定一件事的曲直的。“是”古音类似“电子”,“是是非非”读作“噗噗点点”,有点搞笑
俞通“愉”,表示高兴的意思,类似我们现在对别人应答时说的“不错”。本义是指“你说的让我很高兴”,这样的意思自然不能是下级对上级应答时使用了。
介于这个“俞”一直保留到明清都有,估计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使用。
另外两个字就是“唯”和“诺”了,汉代以后的学者说“唯”是下级对上级用,“诺”是上级对下级用,其实是那些重视礼法的儒家学子附会了。
“唯”和“诺”没有本质区别,对上下级都可以用,但用法上有区别。
“唯”表示不经思考马上应答,也可以连用,类似我们今天说的“对”,楚考烈王被毛遂拔剑威胁时就说“唯唯”来表示不假思索的认可,当别人询问对错时,用“唯”可以表示自己绝对的认可,没有半点置疑。下级对上级可以如此应答,但不是必须要这样应答,经常用“唯”来应答,就像我们今天那些跟在领导身后,领导说什么都“是是是”“对对对”的马屁精一样,反而被人瞧不起。
“诺”就显得正式很多,是经过思考的,类似我们今天说的“确实”、“没错”,哪怕是上级,当征询你的意见,或想听听你的答复时,用“诺”才是正确的态度。
说得再直白点,“唯”像是“奴才”用的,用“唯”不是因为自己的身份谦卑,而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谦卑,“诺”像是“军师”用的,提问者不是为了让你听从,而是想得到你的认可,所以才用“诺”。“承诺”一词用“诺”,就是因为“诺”是认可而非简单的应答。
“唯”古音类似“贵”,“诺”古音类似“那”
还有一个字,那就是“善”,其实就是“好”的意思,“吉”也是一个意思,只是很少在祭祀占卜以外的地方用。“善”字很中性,没有表示谦卑或表示深思熟虑的意思,甚至可以说“善”更像口语。《史记》里常有用“称善”来表示认可的,《战国策》里就是更是直接用“善!”的高呼来表示高度认可,出现频率也非常高。
“善”应该就是个口语化的非正式应答,而且是任何人都能用的。
“善”这个字的古音,用现代汉语已经发不出来了。
至于我们今天常用的“是”,当时应该还只是个名词和形容词,也就是“是是非非”里“是”的意思,一般不用来应答。而是用来判定一件事的曲直的。“是”古音类似“电子”,“是是非非”读作“噗噗点点”,有点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