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噭)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文始道门儿里对这一章的断句和解读是这样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道:是个什么东西呢?“有物䖵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文始道门版本《道德经》第25章)。“䖵”,这个东西“一虫两象”,“得阳则生,得隂则藏”。这么一个东西诞生了,老子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就从随身的那本“老老年的字典”里,抠出一个字来,算作这个东西的名字吧——道。
可道:字典里的这个“道”字,本来的意思是“一个圣人为我们这些愚人们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个东西就是那个“圣人”吗?即便是“圣人”,圣人真的无所不知吗?会不会出现“挂万漏一”呢?
恒道:恒,为满月,没有一点盈亏,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正好。那个叫“道”的东西,本来是“恒”的状态。你让一个圣人去完完全全地解读他,能够做到吗?让人们透透彻彻地去明白他,能够实现吗?
名:以某一“字”来定义某一事物。“名”的本意是好的,用某一个“字”或某几个或某些个“字”来定义和概括某一事物,让所有人都能认识和把握这个东西。但是能够实现吗? “道”是一种“恒”的状态,而“名”也是一种“恒”的初衷。这两个东西从本质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恒”的状态,不多也不少,正正好!
无和有:天地,空间也,就像一个鸡蛋窠篓;万物,内涵也,就像鸡蛋窠篓里面的鸡蛋清和鸡蛋黄。天地有始、万物有母,我们该如何“名”这两种情况呢?再从那本“老老年的字典”里抠出两个字吧,一个就叫他“无”,一个就叫他“有”。鸡蛋窠篓就是那“无”,“当其无,有器之用”嘛,天地不就是个容器嘛,用“无”来定义他,看来是恰如其分的了。鸡蛋清就是阳,鸡蛋黄就是阴,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看来用“有”来定义万物之母,也是恰当的了。真的吗?
恒无:我这个“无”,可是“恒”的呦?
恒有:我这个“有”,也是“恒”的呦?很完美,很正点,还不足以“名”他们吗?
欲:一厢情愿,单方面的觉得自己有欠缺,想要其他事物来弥补。单方面的叫欲;双方都有欲,互相弥补,就叫和。
眇:木匠单吊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看得更细微。小偷往屋里看,都是捅破窗户纸,通过那个洞儿,单吊线往屋里看的,这样看得最清楚。来比喻了解和观察事物的内部结构或者内在本质。
噭:没目的地发出声音,或者即便有目的地发出声音,别人也不知道你是个什么东西或者不知道你啥意思或啥目的,这种陌生的叫声,就是“噭”,散而无应;叫,是有目的地发出声音,别人一听就知道这是条狗还是一头驴,就是知道是饿了还是发情了,“叫”——发而有应。最初,一种东西发出声音,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从哪里发出来的,走近一看,原来是这么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个什么东西呢?不知道,那就起个名字吧,从“老老年的字典”里抠出一字——“驴”,就叫他驴了。进一步加深理解,这头驴发出这种声音,是要干什么呀?哦,原来是想媳妇儿了。OK!后来你就成了研究驴的专家了,别人不懂啊,你懂,你就是圣人。
所谓“ 物固有形 ,形固有名”、“ 大道无形 ,称器有名”,古人不但想把那些有形的东西给个名儿,无形的东西,也想给个名儿。但这个活儿,是一般人能够干得了的吗?古代能够给一个事物“命名”、“名实”、“正名”、“形名”的人,那都可了不得,都是圣人!历史记载第一个有这种大学问的人,叫做黄帝。他曾“ 正名百物” (《礼记 · 祭法》)。《西游记》里的如来佛祖,为啥人家当佛祖,你不行呀,人家有不但能“普阅周天之事”还能“遍识周天之物”。可见这“遍识周天之物”比那“普阅周天之事”的本事不知要高出多少万倍,是吧?
但不管是黄帝,还是如来佛祖,也都是作为旁观者去了解这“道”的一部分——“有”。并没有把驴大卸八块,了解驴的内脏结构,细胞组成,气脉流转。因为这些都是属于事物的内在——“无”的属性,“当其无”嘛!内部结构空间,就叫做“无”。那么,驴心脏叫什么?“无中之有”嘛!心脏也是个空间呀?“有中之无”嘛!心脏里面有血液,怎么说?“无中之有”嘛!你能难得住我?血液的细胞像个圆球儿?“有中之无”嘛!血液细胞里面还有细胞核?“无中之有”嘛……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有和无这两个“名”,虽然字儿不一样,但都是为了表述同一种事物——道。都是为了详细表述同一事物“道”的不同层面的意义。
谓:报也,详细地陈述。“称其名、谓其实”嘛,只说出名字,不具体陈述,叫称。称病,就是只说有病,不说啥病。谓,就得详细告知了。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玄,本意是黑丝线打成的绳结,是大疙瘩套着小疙瘩,小疙瘩里面还有更小的疙瘩,一层有一层。最早用于“结绳记事”,不同的扣结,表示不同的事儿。你自己系的疙瘩,自己知道是什么意思,别人不一定就知道。系的绳结疙瘩自己知道怎么打开,别人不一定就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嘛,这就是所谓的“玄妙”或“奥妙”了。“心有千千结”嘛,形容心里面藏着各种事儿,你不亮出来,谁知道你想啥?
你要表示这个“无”,你打一个这样的绳疙瘩;再表示这个“有”,再打一个那样的绳疙瘩。你要是单独打疙瘩,这还好区分,如果你先打一个“道”的疙瘩,里面再分别打“无”的疙瘩和“有”的疙瘩,这就复杂难解了,这就叫“玄之又玄”。
门:见我《道德经》第六章的解读。门,古人把堵住山洞的石头或树杈叫做门,表示填充或封闭的意思。你要想“眇”清楚所有事物的内部结构,怎么办?必须认清从外向里每一个疙瘩“门”,知道怎么通过。就像人体解剖学,从毛发到皮肤到内脏到细胞,都清楚了。但是气脉是个什么东西?还不知道,这扇门——还关着!
文始道门儿里对这一章的断句和解读是这样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道:是个什么东西呢?“有物䖵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文始道门版本《道德经》第25章)。“䖵”,这个东西“一虫两象”,“得阳则生,得隂则藏”。这么一个东西诞生了,老子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就从随身的那本“老老年的字典”里,抠出一个字来,算作这个东西的名字吧——道。
可道:字典里的这个“道”字,本来的意思是“一个圣人为我们这些愚人们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个东西就是那个“圣人”吗?即便是“圣人”,圣人真的无所不知吗?会不会出现“挂万漏一”呢?
恒道:恒,为满月,没有一点盈亏,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正好。那个叫“道”的东西,本来是“恒”的状态。你让一个圣人去完完全全地解读他,能够做到吗?让人们透透彻彻地去明白他,能够实现吗?
名:以某一“字”来定义某一事物。“名”的本意是好的,用某一个“字”或某几个或某些个“字”来定义和概括某一事物,让所有人都能认识和把握这个东西。但是能够实现吗? “道”是一种“恒”的状态,而“名”也是一种“恒”的初衷。这两个东西从本质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恒”的状态,不多也不少,正正好!
无和有:天地,空间也,就像一个鸡蛋窠篓;万物,内涵也,就像鸡蛋窠篓里面的鸡蛋清和鸡蛋黄。天地有始、万物有母,我们该如何“名”这两种情况呢?再从那本“老老年的字典”里抠出两个字吧,一个就叫他“无”,一个就叫他“有”。鸡蛋窠篓就是那“无”,“当其无,有器之用”嘛,天地不就是个容器嘛,用“无”来定义他,看来是恰如其分的了。鸡蛋清就是阳,鸡蛋黄就是阴,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看来用“有”来定义万物之母,也是恰当的了。真的吗?
恒无:我这个“无”,可是“恒”的呦?
恒有:我这个“有”,也是“恒”的呦?很完美,很正点,还不足以“名”他们吗?
欲:一厢情愿,单方面的觉得自己有欠缺,想要其他事物来弥补。单方面的叫欲;双方都有欲,互相弥补,就叫和。
眇:木匠单吊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看得更细微。小偷往屋里看,都是捅破窗户纸,通过那个洞儿,单吊线往屋里看的,这样看得最清楚。来比喻了解和观察事物的内部结构或者内在本质。
噭:没目的地发出声音,或者即便有目的地发出声音,别人也不知道你是个什么东西或者不知道你啥意思或啥目的,这种陌生的叫声,就是“噭”,散而无应;叫,是有目的地发出声音,别人一听就知道这是条狗还是一头驴,就是知道是饿了还是发情了,“叫”——发而有应。最初,一种东西发出声音,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从哪里发出来的,走近一看,原来是这么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个什么东西呢?不知道,那就起个名字吧,从“老老年的字典”里抠出一字——“驴”,就叫他驴了。进一步加深理解,这头驴发出这种声音,是要干什么呀?哦,原来是想媳妇儿了。OK!后来你就成了研究驴的专家了,别人不懂啊,你懂,你就是圣人。
所谓“ 物固有形 ,形固有名”、“ 大道无形 ,称器有名”,古人不但想把那些有形的东西给个名儿,无形的东西,也想给个名儿。但这个活儿,是一般人能够干得了的吗?古代能够给一个事物“命名”、“名实”、“正名”、“形名”的人,那都可了不得,都是圣人!历史记载第一个有这种大学问的人,叫做黄帝。他曾“ 正名百物” (《礼记 · 祭法》)。《西游记》里的如来佛祖,为啥人家当佛祖,你不行呀,人家有不但能“普阅周天之事”还能“遍识周天之物”。可见这“遍识周天之物”比那“普阅周天之事”的本事不知要高出多少万倍,是吧?
但不管是黄帝,还是如来佛祖,也都是作为旁观者去了解这“道”的一部分——“有”。并没有把驴大卸八块,了解驴的内脏结构,细胞组成,气脉流转。因为这些都是属于事物的内在——“无”的属性,“当其无”嘛!内部结构空间,就叫做“无”。那么,驴心脏叫什么?“无中之有”嘛!心脏也是个空间呀?“有中之无”嘛!心脏里面有血液,怎么说?“无中之有”嘛!你能难得住我?血液的细胞像个圆球儿?“有中之无”嘛!血液细胞里面还有细胞核?“无中之有”嘛……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有和无这两个“名”,虽然字儿不一样,但都是为了表述同一种事物——道。都是为了详细表述同一事物“道”的不同层面的意义。
谓:报也,详细地陈述。“称其名、谓其实”嘛,只说出名字,不具体陈述,叫称。称病,就是只说有病,不说啥病。谓,就得详细告知了。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玄,本意是黑丝线打成的绳结,是大疙瘩套着小疙瘩,小疙瘩里面还有更小的疙瘩,一层有一层。最早用于“结绳记事”,不同的扣结,表示不同的事儿。你自己系的疙瘩,自己知道是什么意思,别人不一定就知道。系的绳结疙瘩自己知道怎么打开,别人不一定就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嘛,这就是所谓的“玄妙”或“奥妙”了。“心有千千结”嘛,形容心里面藏着各种事儿,你不亮出来,谁知道你想啥?
你要表示这个“无”,你打一个这样的绳疙瘩;再表示这个“有”,再打一个那样的绳疙瘩。你要是单独打疙瘩,这还好区分,如果你先打一个“道”的疙瘩,里面再分别打“无”的疙瘩和“有”的疙瘩,这就复杂难解了,这就叫“玄之又玄”。
门:见我《道德经》第六章的解读。门,古人把堵住山洞的石头或树杈叫做门,表示填充或封闭的意思。你要想“眇”清楚所有事物的内部结构,怎么办?必须认清从外向里每一个疙瘩“门”,知道怎么通过。就像人体解剖学,从毛发到皮肤到内脏到细胞,都清楚了。但是气脉是个什么东西?还不知道,这扇门——还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