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道吧 关注:331贴子:275
  • 8回复贴,共1

文始道门讲道德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8-10-26 21:35回复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噭)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文始道门儿里对这一章的断句和解读是这样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眇;恒有,欲,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道:是个什么东西呢?“有物䖵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文始道门版本《道德经》第25章)。“䖵”,这个东西“一虫两象”,“得阳则生,得隂则藏”。这么一个东西诞生了,老子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他,就从随身的那本“老老年的字典”里,抠出一个字来,算作这个东西的名字吧——道。
    可道:字典里的这个“道”字,本来的意思是“一个圣人为我们这些愚人们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个东西就是那个“圣人”吗?即便是“圣人”,圣人真的无所不知吗?会不会出现“挂万漏一”呢?
    恒道:恒,为满月,没有一点盈亏,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正好。那个叫“道”的东西,本来是“恒”的状态。你让一个圣人去完完全全地解读他,能够做到吗?让人们透透彻彻地去明白他,能够实现吗?
    名:以某一“字”来定义某一事物。“名”的本意是好的,用某一个“字”或某几个或某些个“字”来定义和概括某一事物,让所有人都能认识和把握这个东西。但是能够实现吗? “道”是一种“恒”的状态,而“名”也是一种“恒”的初衷。这两个东西从本质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恒”的状态,不多也不少,正正好!
    无和有:天地,空间也,就像一个鸡蛋窠篓;万物,内涵也,就像鸡蛋窠篓里面的鸡蛋清和鸡蛋黄。天地有始、万物有母,我们该如何“名”这两种情况呢?再从那本“老老年的字典”里抠出两个字吧,一个就叫他“无”,一个就叫他“有”。鸡蛋窠篓就是那“无”,“当其无,有器之用”嘛,天地不就是个容器嘛,用“无”来定义他,看来是恰如其分的了。鸡蛋清就是阳,鸡蛋黄就是阴,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看来用“有”来定义万物之母,也是恰当的了。真的吗?
    恒无:我这个“无”,可是“恒”的呦?
    恒有:我这个“有”,也是“恒”的呦?很完美,很正点,还不足以“名”他们吗?
    欲:一厢情愿,单方面的觉得自己有欠缺,想要其他事物来弥补。单方面的叫欲;双方都有欲,互相弥补,就叫和。
    眇:木匠单吊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看得更细微。小偷往屋里看,都是捅破窗户纸,通过那个洞儿,单吊线往屋里看的,这样看得最清楚。来比喻了解和观察事物的内部结构或者内在本质。
    噭:没目的地发出声音,或者即便有目的地发出声音,别人也不知道你是个什么东西或者不知道你啥意思或啥目的,这种陌生的叫声,就是“噭”,散而无应;叫,是有目的地发出声音,别人一听就知道这是条狗还是一头驴,就是知道是饿了还是发情了,“叫”——发而有应。最初,一种东西发出声音,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从哪里发出来的,走近一看,原来是这么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个什么东西呢?不知道,那就起个名字吧,从“老老年的字典”里抠出一字——“驴”,就叫他驴了。进一步加深理解,这头驴发出这种声音,是要干什么呀?哦,原来是想媳妇儿了。OK!后来你就成了研究驴的专家了,别人不懂啊,你懂,你就是圣人。
    所谓“ 物固有形 ,形固有名”、“ 大道无形 ,称器有名”,古人不但想把那些有形的东西给个名儿,无形的东西,也想给个名儿。但这个活儿,是一般人能够干得了的吗?古代能够给一个事物“命名”、“名实”、“正名”、“形名”的人,那都可了不得,都是圣人!历史记载第一个有这种大学问的人,叫做黄帝。他曾“ 正名百物” (《礼记 · 祭法》)。《西游记》里的如来佛祖,为啥人家当佛祖,你不行呀,人家有不但能“普阅周天之事”还能“遍识周天之物”。可见这“遍识周天之物”比那“普阅周天之事”的本事不知要高出多少万倍,是吧?
    但不管是黄帝,还是如来佛祖,也都是作为旁观者去了解这“道”的一部分——“有”。并没有把驴大卸八块,了解驴的内脏结构,细胞组成,气脉流转。因为这些都是属于事物的内在——“无”的属性,“当其无”嘛!内部结构空间,就叫做“无”。那么,驴心脏叫什么?“无中之有”嘛!心脏也是个空间呀?“有中之无”嘛!心脏里面有血液,怎么说?“无中之有”嘛!你能难得住我?血液的细胞像个圆球儿?“有中之无”嘛!血液细胞里面还有细胞核?“无中之有”嘛……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有和无这两个“名”,虽然字儿不一样,但都是为了表述同一种事物——道。都是为了详细表述同一事物“道”的不同层面的意义。
    谓:报也,详细地陈述。“称其名、谓其实”嘛,只说出名字,不具体陈述,叫称。称病,就是只说有病,不说啥病。谓,就得详细告知了。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玄,本意是黑丝线打成的绳结,是大疙瘩套着小疙瘩,小疙瘩里面还有更小的疙瘩,一层有一层。最早用于“结绳记事”,不同的扣结,表示不同的事儿。你自己系的疙瘩,自己知道是什么意思,别人不一定就知道。系的绳结疙瘩自己知道怎么打开,别人不一定就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嘛,这就是所谓的“玄妙”或“奥妙”了。“心有千千结”嘛,形容心里面藏着各种事儿,你不亮出来,谁知道你想啥?
    你要表示这个“无”,你打一个这样的绳疙瘩;再表示这个“有”,再打一个那样的绳疙瘩。你要是单独打疙瘩,这还好区分,如果你先打一个“道”的疙瘩,里面再分别打“无”的疙瘩和“有”的疙瘩,这就复杂难解了,这就叫“玄之又玄”。
    门:见我《道德经》第六章的解读。门,古人把堵住山洞的石头或树杈叫做门,表示填充或封闭的意思。你要想“眇”清楚所有事物的内部结构,怎么办?必须认清从外向里每一个疙瘩“门”,知道怎么通过。就像人体解剖学,从毛发到皮肤到内脏到细胞,都清楚了。但是气脉是个什么东西?还不知道,这扇门——还关着!


    2楼2018-10-26 21:36
    回复
      第三章:不尚贤


      3楼2018-10-26 21:38
      回复
        通俗易懂,
        别太监啊...


        5楼2018-10-29 23:35
        回复
          第四节: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文始道门儿里对这一章的断句和解读是这样的: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冲:本意是指清浊二水交汇处,引申为河流的中心线,道路的中间线等等。
          用:本意是像“桶”那样装东西。
          盈:从夃(yíng)从皿。“夃”义为“连续添加”, 皿为器皿。盈本意是“往器皿中连续添加东西直到溢出为止”,即充满、注满的意思。
          渊:古写作“囦”,水坑、山坳、或山涧里回旋的水,是众水流的集聚地,深潭、深水。引申为深奥。
          “冲而用之,有弗盈也”,就是把世界上所有的清水和浊水都汇集起来,也不能填满“道”。引申为,阴阳二性(清浊二水)及其交媾(叫做“中”,后文会详细解读),虽然源于道(水比喻为道),但是如果返回头再用阴阳二性及其交媾来解读道,就不全面不完备不彻底了。
          锉其锐:锐利的能够锉钝。
          解其纷:纷,杂乱的线头。能把杂乱的线头一根根地理清。
          和其光:本意指人头顶上的火光(如图)。之于人体就是头顶的三把火,就是我在“文始道法真宗”里面讲的,人体生来自带三盏灯火,头顶的灵灯、左肩的魂灯、右肩的魄灯。魂灯属阴、魄灯属阳,三火聚于头顶顶,就叫做阴阳之“和”。就自然界来说,光也分阴阳二性,或者可以理解为有热量的阳光和没有热量的月光。万物靠“日精”与“月华”之“和”而得以生存繁衍。

          同其尘:尘,为久远之地的人或事物;同,就是把他们召集聚拢到身边。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叫做“同”。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锐利的能够锉钝、纷乱的能够解开理清、阴阳二性的光也能和合到一起、多么遥远都能集合到眼前。
          帝:古人认为大自然好像有谁在冥冥之中操纵一样,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着,这个操纵者就叫做“帝”。
          整体解释:道,用一切道理都不能全面地解读,太深邃了。啊!(他不但是一切道理的源泉)更是万物的本源。锐利的能够锉钝、纷乱的能够解开理清、阴阳二性的光也能和合到一起、多么遥远都能集合到眼前,他的本领太大了。啊!这样的事物存在吗?(如果说存在),我真不知道他来自哪里,好像是“帝”的祖先吧。


          6楼2018-11-09 22:12
          回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猷)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踵)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文始门的版本是这样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猷(犹)囮篧与?虚而不淈(泄),遑(踵)。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仁:从人从二,表示两个人。我和他人,像爱我自己一样去爱他人。
            刍:割草、除草。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用于替代活狗来祭祀。就像现在的纸人纸马,祭祀完毕丢弃或烧掉。
            猷:本义是指一种小动物,非常地狡猾、小心谨慎、非常难以捕获的小动物。引申为犹豫,善于谋划。注意,猷和犹,本是两个不同的字,现在混用了。文始门解读的时候用的就是“猷”字的本义——小动物,而不是引申义。
            囮:读é,一种捕鸟的网子。一个圆圈儿围成的网子。
            篧:读huò,一种捕鱼的工具。四方的竹子编成的鱼篓。
            囮篧:通俗地可以理解成“天罗地网”。囮,引申义里还有“化生”、“育化”。万物在天地间育化繁衍。
            虚:不密集、不密实。说的是“天罗地网”看上去不密实。
            淈:本义是像漏粉条漏子或笊篱的一种工具,捞起东西,控干水。泄漏、渗水。
            动:文始门里说的是“遑”,惊慌不定、想要逃走。动,这个字似乎应该是错讹。踵,意思有点儿接近。
            俞出多闻:想要逃出去的那些事儿,我听说的多了。
            数穷:几乎没有。
            数:也可以解释成“所有的”。
            穷:也可以解释成“无能为力”。
            数穷:也可以解释成,万事万物(面对这种处境)都无能为力。


            7楼2018-11-09 22:16
            回复
              第八章:上善若水
              通行版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文始道版本:上善,如水。水之善,利万物,而不净凥(jū),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凥,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净(凥),故亡尤。
              上善:最高层次的“善”。这里的善,不是善恶的善,是妥善的善。处理事情的能力。使之“善”,让所有事物达到最佳状态。
              水之善:水之所以说具有妥善的品格,是因为他既能为善、也能作恶;既能滋润万物、也能爆发洪灾摧毁万物;他既能让羊受益、也能让狼受益;既能让我受益、也能让我的敌人受益。水没有立场,水是为了整个天下而存在的。
              不净:不,是谨代表个人意见的否定(与“弗”不同,弗是捆绑大家的意见)。净的本意,是把浊水变清,可以引申为立场的清浊、对错、善恶等等。不净,就是不偏执于某一端。
              凥:処(处)也,本意是“凭几(桌几)而坐”的人,引申为立场、属于自己应有的应该的位置、自己的观点等等。
              不净凥:不偏执于善恶、对错、敌我,不预设立场,均等地对待天下所有事物。
              众之所恶:大众所喜者,分清敌我、分清善恶、分清对错;众人所恶者,不分敌我、不分善恶、不分对错;“上士闻道,躬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就是“众之所恶”的具体表现。想当年,新中国刚刚成立,面对“苏修”的猖獗,上下一片妥协声,是伟人力挽狂澜;放下敌我与仇恨,更与美日建交,又有几人赞同!圣人是孤独的,这种胸怀天下、放下敌我、放下对错、放下善恶、放下分别,又有几人能够理解?当年南海“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有多少人视为怯懦。这就是“众之所恶”!这些个“大道”,只有少数几个“上士”能够听得懂、去“躬行”,这些人都是几百年、上千年难见的“伟人”。历史洪流中大多所谓的“精英”,最多也都是些“若存若亡”似懂非懂的“中士”。更不要说那些“大笑之”的下士了。胸怀决定层次!像水那样能居白云之巅、又能下地狱黄泉,能容细流成海、也能以露珠绽笑于叶尖,既能滋养万物、更有摧毁世界的能力!为什么伟人叫做伟人,就是他们能弱能强、能上能下、能小能大、能忍能争、能善能恶!
              几([jī)于道:道也是没有立场的,是整个天下的道、是整个自然的道,不是某一个群体的道,他不是只站在狼立场上的道,也不是只站在羊立场上道。道,无善无恶、无敌无我、无对无错。既能让万物生长繁茂,也能让万物萧杀凋零。对待万事万物既有情、又无情。这与水的德行是一致的。有人可能会说了,火也是有善有恶呀?为啥不用火比喻道呢?因为火必须有根,而水是没有根的(道也是没有根源的,道本身就是万事万物之源),且水又具有空气那样无处不在的特性(道也无处不在),所以老子才用水比喻道!周易五行里虽说是“金生水”请问现实中金怎么生出水来?如果说是用金属工具“掘地成泉”叫做“金生水”,那么,到底是金生的水,还是土生的水?我们必须搞清楚一点:自然界的水不是由“金”生的,而是自然造化的,这一点要与五行理论区别开来。
              善地:妥善地选择地点(位置、立场等等)。
              善渊:渊,古文写作“囦”,本意指水的漩涡,是冷暖水流或清浊水流交汇处,这样的位置一般会有大量的鱼类繁殖,所以又引申为鱼所聚之地。当然也有深邃的引申义。所以渊与心如果搭配出现,一般是指知识、智慧、计谋,比较多、广泛、深不可测等等。善渊,就是妥善地用计谋、用智慧,该用就用,不该用不用;该真诚就真诚、该虚伪就虚伪;不能一味地傻实诚、也不能一味地耍奸巧。要相机而行、随缘而为。
              予:本意是击中目标的长矛。引申为答应别人的“板上钉钉”的事儿。
              善信:妥善地守信,不要迂腐地守信。事后明白不合乎大道的“信”,完全不必“守”。儒家孔孟也继承了这一思想,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政:从攴从正。攴( pū),象形手持一根儿棍子;正,表示正确的方向。会意: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大众走向正确的方向。引申为,管理国家或城邦。
              善治:妥善地治理。治,本意为治理水患,从水从台(胎的本字),自水的初始源头、基础、细小处开始治理,以水的特征为法,该疏则疏、该堵则堵,这就是治。
              事:指从事某一职业或职位。
              善能:妥善地胜任某一职位。能,本意为忍耐、包容、与他人和睦相处。要想胜任某一职位,对于管辖范围内的人和事儿,该包容则包容、该严厉则严厉,这才叫胜任。
              动:行动,有作为。
              善时:妥善的时机。
              亡尤:亡,丢掉;尤,指过失。尤,本意是指植物树木等因受到外力影响而变形、变弯曲,引申为改变初衷、偏离方向、出现错误等等。
              夫唯不净(凥),故亡尤:没有立场,就会避免很多过失。道法自然,如果人为地干涉自然规律的发展,必定会犯下很多错误。
              当然,有人把“尤”理解为忧虑、怨恨等等,也未尝不可。“不净,亡(无)尤”就可解读为:对一件事情,如果没有预设立场,就不会有怨恨,就不会有忧虑。在大道的修行过程中,取舍以及取舍后的心安理得,是最高层次的修行。“杨朱泣岐路、墨子悲染丝”,这都是因取舍问题而产生的心里纠结。大圣人老子面对取舍,又何尝不纠结呢?“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的这一主张我们看到他面对取舍时也是无奈的。取舍纠结无奈,难道就不取舍了吗?当然还得最终做出选择。取舍是困难的,取舍后的心安理得更是大修行。大圣人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地做出取舍,就是因为他们的心怀的是整个天下,着眼点不在某一时、某一地、某一群人身上,而是整个天地自然、宇宙苍生。


              8楼2019-02-16 16:0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11-04 14:12
                回复
                  必须点赞👍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9-11-13 2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