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吧 关注:10,960贴子:321,276

子乌虚有的溲儒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邦在帽子上尿尿纯属无稽之谈 ,本人将继续描述司马迁巅峰抹黑塑造刘邦的形象
继何谓无赖无赖的“无赖”论 从无赖之说看看高祖本记中断章与夸张继续更新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18-10-24 14:22回复
    《史记·郦食其传》记载:郦食其,陈留高阳人,谓之狂生,为人狂放。高祖过高阳时,想招揽当地豪侠奇士。郦食其也想见刘邦,推销自己。正好,郦食其有个邻居做刘邦的卫士。郦食其就巴结这个卫士,让他给自己牵线搭桥。那个卫士却吓唬郦食其。『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于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这段对话本身便狗屁不通。说刘邦当沛公后,只要有客人戴儒冠来拜见,刘邦就会把他的帽子摘下来在里面撒尿。而且重点是“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于其中”,也就是说,刘邦最憎恶的还不是儒生,而是儒冠!这里“诸客”未必是儒生,但只要带着儒冠,就会被刘邦“辄解其冠,溲溺于其中”。问题来了,难道刘邦与帽子过不去吗?往儒生帽子里撒尿,难道是刘邦与帽子间的“特殊仪式”。刘邦有那么多尿吗?(这故事真尿性)。
    这个故事还跟司马迁刻意强调“刘氏冠”有一定联系。因为刘邦对穿戴很讲究,对头冠更讲究。故而顺理成章的捏造刘邦讨厌儒冠甚于讨厌儒生。
    刘邦若发脾气,是不是儒生都会骂,不会以冠论人。这是司马迁打造的一出贬损情节。充其量是拿一个不靠谱的流言衬托出故事情景。


    IP属地:中国台湾2楼2018-10-24 14:24
    回复
      读来想去,在这个故事里加上骑士只有两个动机:
      一,郦食其本人太狂,骑士怕其与刘邦起矛盾,到时候自己也会被问罪。故而告诫郦食其不要在刘邦面前狂妄;
      二,郦食其如被刘邦重用,地位就会高于自己。所以连欺带拒,编了个溲儒冠的谎言。一来是贬低刘邦素质差,让郦食其对刘邦失望而退。二来是恐吓郦食其,让郦食其知难而退。
      没想到郦食其根本不在意,坚持追随刘邦。
      此事是刘邦亲自交代办的,骑士不能强行拒绝郦食其,否则无法交差。只好把郦食其带到刘邦那里。


      IP属地:中国台湾3楼2018-10-24 14:24
      回复
        郦食其拜见刘邦后,见刘邦在洗脚,站在那不行礼,态度傲慢。可见刘邦命人把郦食其的帽子摘下来羞辱吗?在双方尴尬之际,郦食其抢先出言不逊指责刘邦。刘邦听后,反而恭敬的把郦食其请到上座。一来二去,横到这地步都不羞辱。岂不正好打脸司马迁之前所言?
        那么有人就说了,刘邦在洗脚时接见郦食其,不是恰好证明刘邦不尊重儒生吗?但刘邦后来接见英布时也是边洗脚边接见。英布不是儒生,实力和地位要比郦食其高的多。可见这并不是刘邦对儒生偏见。只是刘邦不好繁缛礼节,驻军在外,出于方便,喜欢在休息时间待人谈事,跟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随意聊天一样。这未必不是刘邦没架子、接地气的优点。但经过司马迁刻意突出和反面运用,成了贬低刘邦不顾君臣之礼的情节。


        IP属地:中国台湾4楼2018-10-24 14:24
        回复
          在那个乱世,骑士又哪有功夫传这种话。郦食其早死也传不了。而且这话还只限于骑士与郦食其两人之间在老家时的私人对话。此二人,一个是名不见经传之人,一个是早死之人。是怎么流出这段对话的?司马迁又是怎么听到骑士和郦食其的对话?显然,只能是后来的附会和杜撰。


          IP属地:中国台湾5楼2018-10-24 14:25
          回复
            杜撰此类情节也是司马迁有意而为。
            司马迁虽敬汉朝大儒董仲舒为师,但对汉武帝的尊儒却颇有微词(况且董仲舒后来与汉武帝也有矛盾),对趋附皇帝的儒生更是多有不屑。怎么表露?他不便直白,又不可在本纪、世家、儒林写。只好设法在不起眼的《郦生陆贾列传》中造这么一出根本无从考的对话。并拿刘邦反感儒生当掩护。
            因为郦生和陆贾都是儒生,也就等于“儒林别传”了。
            只要涉及儒生,司马迁基本都会在不起眼的别传添油加醋一些对话,以“通己道”。换句话,哪怕换做捏造刘邦“扔儒冠”、“摔儒冠”、“踢儒冠”、“焚儒冠”等等,在司马迁笔下都是“成立”的。


            IP属地:中国台湾6楼2018-10-24 14:25
            回复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处,是《英布列传》里刘邦骂儒生随何。这又是司马迁一贯的手笔。通篇刘邦像无知的小孩子一样,乖乖用“是”、“不是”;“能”、“不能”回答随何的攻击性问题。这就叫“有的封口”。封谁的口?刘邦的口。最后司马迁顺势写道刘邦乖乖给随何中尉的官职(随何不见诸经传,应也是用来虚构对话的人物工具)。如此倒打一耙的叙述,随何反倒像主子,刘邦反倒像手下。而司马迁不但借随何之口把本来讳说的叛徒英布夸了一番;还借刘邦表达了对“儒”的鄙视。


              IP属地:中国台湾7楼2018-10-24 14:25
              回复
                所以司马迁编造的对话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诸如郦食其、随何等,都是司马迁为达到文学对话效果而突出的人物工具。
                这也影射出司马迁发自李陵情结所营造的一种隐性历史立场。也即尽可能为叛徒回护罪责,树立功碑。
                司马迁既要表达自己鄙视“势利儒”的态度,又要表达对儒生建功劳和气节的向往。可见司马迁是一个心理矛盾的人。他先捏造了一些子虚乌有的攻击儒生的对话,让刘邦代为体现其鄙视“势利儒”的那部分态度(郦生、叔孙通、随何三个皆是投靠刘邦的“势利儒”);同时又借这三个“势利儒”的气节,反驳了刘邦的鄙儒态度,衬托出自己对儒生敢于批评帝王的气节的认同(郦生、叔孙通、随何这三个又都是有能力敢斥责皇帝的“势利儒”)。反射到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便能达到让后人鄙视汉武帝身边那些趋炎附势却无气节无功劳的“势利儒”的文学效果。最终表达出一个针砭时政的历史观点:汉武帝的尊儒和狭隘,使得媚上之儒泛滥,还不如刘邦这种鄙儒的“老粗”更有用儒生的胸襟。既借刘邦的胸襟批评了汉武帝一番,又借汉武帝的尊儒把刘邦贬低了一番。


                IP属地:中国台湾8楼2018-10-24 14:26
                回复
                  所以司马迁才会不厌其烦的矛盾渲染这些不起眼的故事情节,以达到他内心的审美平衡。
                  事实上,刘邦对儒生的重视态度贯穿始终,也非常鲜明。刘邦不但早期就与儒者陈馀来往,并以战国名士信陵君为榜样。项羽因封在鲁,死后鲁地儒生迂腐不降。若按司马迁编排,讨厌儒生的刘邦正好可以借此消灭他们。但刘邦还是尊重儒生,和平解放了鲁城。
                  司马迁拿刘邦的包容豁达和郦生等汉初名儒当枪使,讥讽汉武帝心胸狭隘,致使儒生媚上。却恰恰不敢写刘交就是儒家弟子。也未正面表述刘邦如何尊师重道,写刘邦是祭孔第一帝。其实真正开启了中国大一统儒传统的,恰恰是刘邦。


                  IP属地:中国台湾9楼2018-10-24 14:26
                  回复
                    因此“溲儒冠”这个故事充其量是司马迁别有用心的编排。以名不见经传者之口说名不见经传之事,以通俗可能性,制造历史结论性。待被后世先入为主的抹黑者看到,便亢奋大喊刘邦流氓成性。但这不影响刘邦总体上礼贤下士、任贤举能的表现。司马迁非要编排这个情节也只不过是想要排遣一下自己攻讦汉武帝而遭宫刑的受辱情绪。所以反映在郦食其的身上,就是诉说敢于直面抗拒君主羞辱的骨气。


                    IP属地:中国台湾10楼2018-10-24 14:28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中国台湾11楼2018-10-24 14:30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中国台湾12楼2018-10-24 14:30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中国台湾13楼2018-10-24 14:30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中国台湾14楼2018-10-24 14:31
                            回复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查看此楼


                              IP属地:中国台湾15楼2018-10-24 14:31
                              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