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在变迁中走向精致
拙政园建成后没几年,王献臣就病死了。有记载他“死于恶疾,症状为浑身奇痒,辗转一年,搔之见骨,皮肉溃烂”,推测是由于信奉道教服用丹药导致中毒而亡。
王献臣死后,他的儿子与徐家三少爷豪赌(徐三少的侄子建造了后来的留园),押上了一整座拙政园。没想到徐三少暗地里作弊,园子就这么一夜间易了主。
百年之间,园渐荒废。明崇祯四年(1631),徐家后人把拙政园一分为二,东部卖给了刑部侍郎王心一,他善画山水,后建成“归园田居”,一派自然风光。
▲ 现在
拙政园东园(原“归园田居”,后散逸)的
涵青亭,为现代重建。摄/殷启民
清顺治五年(1648),剩下的拙政园被卖给了太子太保、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遴。为了取悦夫人,园林变得建筑奢丽,花卉鲜妍。陈之遴因南北党争而获罪被贬后,清康熙元年(1662),拙政园被没为官产,其后做过驻防将军府,也做过兵备道行馆。至此,拙政园的园主虽屡有变动,但旧貌尚存。
▲ 现在的
拙政园主建筑
远香堂内景,可见其精致。对面是
雪香云蔚亭,构成“对景”。从门框间看去,门框如画框,形成
“框景”。摄/殷启民
然而,吴三桂的驸马王永宁进驻,其入世的喜悦呼之欲出。他挖渠造丘,增设建筑,注重雕饰,极尽华美。据载,“园内建斑竹厅、娘娘厅,为三桂女婿居处。又有楠木厅,列柱百余,石础径三、四尺,高齐人腰,柱础所刻皆升龙,又有白玉龙凤鼓墩,穷极侈丽”。他还常在园内举行盛宴,时人有“素娥几队出银屏”、“十斛珍珠满地倾”之句。后来,吴三桂举兵反清失败,王永宁惧而先死,拙政园又成了官家之物,日久荒凉。
清乾隆三年(1738),已经少了一半的拙政园又被一分为二,形成“书园”和“复园”。
复园主人蒋棨(qǐ)重视自然山水,近乎恢复拙政园旧貌,但园林在他死后很快又荒废了。
至此,加上之前分离出去的“归园田居”,原来的拙政园变成了东、中、西部“三分天下”的局面。

▲ 现在的
见山楼,重檐卷棚歇山顶。重檐是指有多重屋檐;
卷棚是指屋顶最高处没有明显立起的“正脊”,而是以弧度过渡下去;歇山顶的侧面都会有一个垂直的小三角形面,因为其构造在那里折了一下,好像“歇”了一下。这种屋顶属于较高的规格,可见清朝建筑的讲究。图/苏州拙政园管理处
直到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占苏州后,将书园、复园、归园田居一并收归,甚至还有所扩展,建成了在东北街长达一里多的忠王府。拙政园现存的“见山楼”,名字就是李秀成起的,它是由王献臣的“梦隐楼”变迁而来。从名字的区别,也可看出园主内心的区别了。尽管取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句,但其中似也蕴藏着向外扩大视野的雄心。
这座两层的见山楼也很特别,它独立在水池中,三面环水,彼时只有西边连通陆地;同时,上二楼的通道不在室内,却在意想不到的室外爬山廊上,易守难找,十分安全。因此,忠王选择这里作为他的办公之所。
▲ 现在的
见山楼,上二楼需要走外部的
爬山廊。廊一般就曲避直,以增情致。廊壁开有漏窗,形成
“移步换景”效果。摄/殷启民
有趣的是,他总在楼上梳洗,恰巧被围墙外的农民看到。此后,一些农民就会一早站在围墙外高高的荒墩上看一个穿着黄色袍服的人梳洗。日子一长,忠王和农民搭上了话,多次为他们主持公道,老百姓便为他建造了一座“民不能忘”的牌坊。然而,“工匠数百人终年不辍,工且未竣,城已破矣”。忠王府还没竣工,李鸿章就攻占了苏州。他在给李鹤章的信中写道,“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清同治二年(1863),李鸿章又将忠王府拆分,将景致最佳的中部征为江苏巡抚行辕,西部物归原主,东部由于主人在太平天国期间逃得不知去向,渐渐散为民用。
▲ 精致的
内饰与室外的自然风光构成奇妙的组合。摄/陶源
同治十年(1871)冬,江苏巡抚张之万(张之洞的哥哥)入住中部。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八旗奉直会馆”在其中成立。张之万颇擅书画,经营修治,“首改园门,拓其旧制,……其他倾者扶,圮者整”,终于使拙政园中部颇复旧观。尽管建筑已多变化,但曾经以水为主、自然舒朗的风格依稀可见。而拙政园西部,于清光绪三年(1877)被吴县富商张履谦买下,易名为“补园”。张履谦追求奢丽,留下了精致的建筑风格。
▲ 现在
拙政园西部(原“补园”)中的主要建筑,从外观即可见其华丽。其为
鸳鸯厅结构,
北厅为卅六鸳鸯馆,
南厅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厅背阳,宜于夏秋居住,南厅向阳,宜于冬春居住。内部顶棚采用拱形状,可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利于听曲。摄/殷启民

▲ 现在
拙政园西部(原“补园”)中的留听阁,内部比中园建筑更加繁复。比如,讲究的红木家具、精致的门窗雕刻、多样的案头摆设(也叫作“清供”)。摄/殷启民

▲
拙政园西部一隅,远处是塔影亭,可见其花纹繁复。摄/陶源

▲
拙政园中部的小飞虹,借名王献臣当时的“小飞虹”。虽然两者并不直接相关,但明时过河用的小飞虹只是一座简单的桥,清时已经换用精致的廊了。图/苏州拙政园管理处

▲ 清朝更注重造园手法,漏窗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不同,“移步换景”,宛如看连环画。摄/薛志坚
【本篇本节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