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吧 关注:175,527贴子:1,365,845

王红旗《古玉鉴定四步排除法》古玉吧修改版(原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红旗先生是著名的古玉鉴定家,我个人认为他的水平绝对超过了国内99%的“老师”(XX博物院专家、XX地方博物馆专家、收藏协会专家、电视明星专家等)。可能很多人说我胡扯八道,你见过多少专家,你就敢这样说话?很不幸的告诉你,我曾经加过很多业内顶级大师群,这里面的人非富即贵!尤其里面的“专家”无论名气还是地位,在国内都是响当当! 不是各地区的馆长就是XX协会会长,他们还会经常在群里晒宝贝,至于什么成色,我用一句非常客观的词说:辣眼睛! 但凡有点眼力的人看过以后都会有种想死冲动!我保证就算你做梦都很难相信这些垃圾会出自这些名人之手!
由于市面上垃圾书籍泛滥成灾,指鹿为马现象随处可见,所以《古玉鉴》这本书,也是我购买的唯一一本关于古玉鉴定类书籍,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再次感谢王红旗先生!
但是,对于古玉鉴定这一块,每个人的悟性和经验都是不相同的,所以针对该书的精华部分(四步排除表),我个人倒是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王红旗先生写的不够严谨。
注意:下面贴出四步排除表的全部内容,我在后面 标记了数字,并会在后面的楼层里详细说明我的看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IP属地:江苏1楼2018-10-23 19:54回复
    1.包浆就是人们常说的宝光,我个人认为是一件物体表面受到了无规则、紊乱的抛光所致(手掌也算抛光工具),这种抛光导致了物体表面的折光点凹凸不平,也必然使其表面光滑异常。 那么所有的老物件都会有包浆吗?肯定不是!无论是出土的汉画像石,还是散发着玻璃光的王级玉器,他们都没有这层宝光。换句话讲,王红旗先生说,对于一件老玉器,他的包浆是无处不在的,无论孔洞还是阴刻线,都应该有才对。这合理吗?
    很多人喜欢在玉器上封蜡来冒充包浆,封完以后再抛光,由于腊比较软,所以很容易抛成这种宝光, 孔洞里就更好办了,随便用绳子来回拉两遍就可以了! 难道这就叫开门吗?


    IP属地:江苏2楼2018-10-23 20:12
    收起回复
      2. 什么是沁门? 沁门就是所谓的伤、裂、比较糠的地方,这种地方确实很容易入沁色,就像你家的大门没有关,小偷很容易就进来了。 难道玉石非要有沁门才能入沁吗?绝对不是, 人类有皮肤,玉石也同样有皮肤(毛孔),你以为你不吃不喝不呼吸就中不了毒了吗?把你泡在剧毒水池里你照样完蛋! 所以玉石也是一样的,通过皮肤也可以吸收有色的脏水,从而形成沁色,只不过这个过程比有沁门的前提下 来的慢些罢了。


      IP属地:江苏3楼2018-10-23 20:24
      收起回复
        3.沁色是否浮在表面,是否沁入骨髓,这个对于新手来讲比较难判断,当然了,相对而言,你在打光的时候,沁色越入骨越开门。 但是,凡是玩过新料子的朋友应该都了解,有的皮色只有零点几毫米厚度,薄薄的一层,难道这皮子就是假的了吗?同样的,古玉也是如此,看似浮在表面的沁色,实际上已经沁入了肌里!
        注意:很多新手朋友容易弄错一件事情,明明是一层有色金属氧化物(铁锈、铜锈)附着在了玉器的表面,这本该归类到“皮壳”这一大类里,而他偏偏认为这是一种不入骨的沁色,然后一枪把它给毙了,这就尴尬了.。


        IP属地:江苏4楼2018-10-23 20:34
        收起回复
          4.刚出土的玉器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拿到手里把玩,更别说用试纸测试其酸碱度了,究竟是否真有那么回事,天知道!绝对不可以用来当做鉴定参考标准!


          IP属地:江苏5楼2018-10-23 20:42
          收起回复
            5.古玉是否有土香,这个跟是否生坑还是熟坑都有一定关系,啥东西从泥水里扒拉出来都会有土香,哪怕就是个大假货,你用热泥水泡两天,这个土香味都会久久不散! 如果你拿到的是个盘熟的东西,那什么味儿都有可能出现,香水味,油烟味,烟草味等等、、 只要不是化学药品的刺鼻味道都没问题! 再说了,使用刺鼻性染料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傻子才用!


            IP属地:江苏6楼2018-10-23 20:49
            收起回复
              6.古玉这一块,分大开门、半开门、爆开门。 工、料、皮壳、沁色、石孔、形变等等一系列特征,特征占的越多,它的开门程度就越高,也有可能全部都占。 现实中有很多真东西,可能只占工艺, 也可能只占两三点,这样的东西博物馆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难道这都是假货吗?非得全占了才算真东西?不见得吧?
              注意:新手买东西,尽量挑开门程度高的,省的被“专家”喷! 级别太高的你也少买,哪怕开门程度再高,为什么?眼红!


              IP属地:江苏7楼2018-10-23 21:00
              收起回复
                7.饭碜和棉 很多人搞不清楚,也有很多奸商 指着棉硬说是饭碜的,这要多看看实物才好理解。棉是先天的,立体感很差,而且无序,在新玉里属于“脏”的范畴。而饭碜是后天的,有粥状颗粒感,入过土的玉器才有。
                但是王红旗先生说,饭碜一定要和沁色共生,我就不敢苟同了。 沁色是外来物质进入玉石内部,饭碜是由内部本来就较松的杂质受到了坑水的洗礼才显现出来的,只能说明玉石整体色泽发生了色差上的变异,但这种变异并不一定会入沁!


                IP属地:江苏8楼2018-10-23 21:11
                收起回复
                  8.包浆是呈现在物体表面的现象,这种现象会被外部的酸、碱侵蚀所影响,很多玉石怕被化学物品接触,原因就是怕伤害到表面的光泽。如果王红旗先生非得要包浆的话,那造假的只需要在最后一步进行无序抛光即可!


                  IP属地:江苏9楼2018-10-23 21:21
                  收起回复
                    9.灰皮是钙化的初级阶段,可以是脱水造成的,也可以是酸碱侵蚀造成的。既然是初级阶段,那么很有可能还没来得及入沁(脏水和玉石发生置换反应),所以说灰皮下面一定有沁色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并不是必须的!


                    IP属地:江苏10楼2018-10-23 21:28
                    收起回复
                      10.和田玉籽料十玉九裂,这是先天的沁门,入土后形成沁色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入坑以后的裂就一定会入沁吗?未必!坑口环境好,有裂没沁很正常。 出坑前几个月裂了,有裂没沁很正常。施工造成的损坏,有裂没沁很正常。。。。 你买的时候难道是一手货源吗?天知道这玉以前经历了什么! 所以说,有裂必有沁,这个对于买家和卖家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IP属地:江苏11楼2018-10-23 21:36
                      收起回复
                        11.轻微的裂 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形成了牛毛纹,另外一种就是在盘玩的过程中受到了体液的渗透!并不是裂真的消失了,你用油也可以让他消失,你用蜡也可以让他消失,你用汗液也可以让它消失。 但这都没有用,你用热水长时间泡泡就出来了!


                        IP属地:江苏12楼2018-10-23 21:41
                        收起回复
                          12.再说一遍,没得到无序抛光的部位不可能有包浆!阴刻线没有包浆你就给枪毙了?那下面的东西,你是买还是不买啊???



                          IP属地:江苏13楼2018-10-23 21:47
                          收起回复
                            13. 手工雕刻的魅力就在于灵活性,针对不同的部位,下砣的深浅、长度 都是可以随机应变的,谁规定阴刻线长度必须一致? 打个哆嗦,手抖一下都不可以吗?


                            IP属地:江苏15楼2018-10-23 21: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