崮山吧 关注:98贴子:1,125
  • 0回复贴,共1
济南市长清区崮山镇,西临长清区城区,北距省会济南19公里,南望泰岱,毗邻灵岩古刹,总面积94.4平方公里,辖三个办事处,一个居委会,33个行政村,10118户,35523 人, 其中农业人口31496人,耕地45056亩。改革开放以来,该镇充分发挥地理、交通等优势,内引外联,扩大联营,在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97年,全镇财政收入57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640元。1997年,崮山镇全镇财政收入570万元,农业总产值9132万元,工业总产值56692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640元, 分别比1986年增长808%、 491%、1956%、500%。1997年人口出生率14.02‰,人口自然增长率6.28‰,分别比1986年下降0.23个千分点、0.63个千分点。1994年被评为济南市出口供货先进单位,被济南市委、市政府、济南军分区评为党管武装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济南市“二五”普法达标乡镇,1988~1997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国家机关岗位责任制先进单位和“文明镇”。农业全镇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1986年,粮食总产量1999.5万公斤,果品64.4万公斤。1989年,全镇投资250万元,投工20万个,新打配套机井103眼,修建水渠2.8万米,改善扩大水浇地面积233公顷。1992~1997年,累计投资1350万元,投工270万个,完成水利工程项目260个,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84公顷。建立良种基地333.33公顷, 年培育良种100万公斤,全镇实现种植良种化。199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86.7万公斤, 比1986增加787.2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6.66公顷,果品总产量达到256.4万公斤。 1994年,实现了国家林业部的“八五”绿化达标,养殖业由零星散养向规模化、 科学化发展。1997年,新建前大彦、东辛等3个集体和15个个体饲养场。 全镇大牲畜、 生猪存栏分别达到1.06万头、2.60万头,饲养业总产值达到4366万元, 分别比1986年增加0.82万头、0.49万头和4041.03万元。农机总动力达到32132千瓦, 农业供电量达到36.48万千瓦时,分别比1986年增加了13818千瓦、31.92万千瓦时。 [1] 1986年,工业总产值2758万元,其中11处镇属企业产值1007万元,利税60万元。1988年,被济南市列为城郊型乡镇和对外开发区,镇委、政府制定了30条优惠办法,当年出现“三多一无” (既引进资金多、聘请人才多、新上项目多,企业无一亏损) 的好局面。引进技术人才27名,资金370万元,新上8个镇属企业,新产品高径法兰盘销往美国、日本、德国及台湾,年产值1050万元、利润50万元。村办企业上了新台阶,开发研制的城市控噪消声器,填补省内空白,获星火计划金奖。1992年以来,镇、村、户办工业企业迈出新步伐。泰山热压件厂在生产高径法兰盘基础上新上了轧钢生产线,企业规模扩大1倍;崮山安装三处投资200万元与济南低压环保锅炉厂联合研制生产的节能角管式锅炉受到省内外客户欢迎。建材业在沙源渐枯情况下,转向石材深加工,生产石子、白灰、水泥予制品。大刘村建起全镇第一个村级企业集团,村办企业达28家。1994年,工业产值达9760万元,全县40家产值、利税、销售收入最大企业中, 崮山分别占有7家、5家、6家。1996年,江北最大的环形件加工基地建成投产,铝镁粉、预热防尘器、稀土镁铁球化剂、囊式换热机组等一批中高档产品成为工业支柱产品。 1997年,全镇有镇、村、户企业260家,从业人员6670人,形成机械、化工、 建材、环保、安装、食品等10个门类的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843万元,利税2668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加15443万元、2605.07万元。 [1] 教育、科技1986年,全镇学校布局分散,校舍简陋,师资缺乏。1987~1989年,镇政府投资140万元,建起了镇中心小学和王府中学。1991~1994年,筹资200万元,建起崮山中学两幢教学楼,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1995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又将33所小学调整为18所、6所中学合为1所,并达到“六配套”标准。1997年,全镇中小学有教职工327人, 其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240人, 在校中小学生4077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9.2%,初中升学率达98%,居全县前列,创历史最好水平。1984年,建起成人教育中心。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验收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乡镇。 镇委、镇政府重视发挥科技在发展生产中的巨大作用。先后办起村农民夜校,设立科技村主任,企业设技术科长。农业上确立科技示范户,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农田节水灌溉,立体种植,科学养殖等,加快了科技兴镇步伐。至1997年底,农民技术员已达到600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达到350人。 文化·卫生·体育镇设文化站1处、 广播电视站1处、电影队1个。1996年,建起有线电视设施,收看1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1991年以来,全镇每逢重大节日都举办群众性的文艺联欢、书画展览等活动。自1993年以来,大刘村的雄风摩托车队、前大彦的60个大嫂组成的秧歌队、范庄村的群猴闹春等节目先后在市、县表演中获得优秀节目奖。 1991年,镇卫生院建起门诊楼。购置了心电图机、B超机、X光机及救护车等先进医疗设备。 1994年恢复了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了儿童计划免疫、母婴健康保险。1995年与济南市立五院联合,建立济南市立五院崮山分院。1997年,全院设有34个科室,医务人员60名,年门诊量2.61万人次以上,病员治愈率达98%。村级卫生室33个,乡医62人,其中甲级卫生室30个,率先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自1990年始,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兴起。全镇有篮球、乒乓球、门球等活动场所20处,每年都利用节假日进行体育项目比赛。1992年被省验收为体育达标乡镇。 [1]


1楼2018-10-22 10:3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