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0日老爷子开恩接过了我拜师的茶,让我在现实生活中而不仅仅只是在心里给他磕头。自此也和上海京剧票界多了些接触。年初出演的《三娘教子》更是让我结缘“京剧方舟”票房,结识了许多热爱京剧非常优秀的小伙伴们。交流中发现,外界对老爷子不是很了解,就将去年6月份葆玖老师、吴迎老师约我整理的老爷子的一篇《我一生只做了梅派这一件事》发到群里。事后有朋友约写老爷子的文章,老爷子大半生的经历前文写得也都差不多了,他也一向低调,也要求我低调些,把精力放到学戏上。对他来说,京剧就是他的生活方式。追求京剧的美好,也就是追求生活的美好。我顶多就只能在这描述其中之一、二。现在社会上开始流行提倡工匠精神,多年在师傅身边学戏的经历让我觉得,老爷子不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吗?他14岁开始遍请名师刻苦习艺,后下海挑班跑码头,到现在90岁,一辈子他就琢磨了京剧这么一件事,尽管中间历尽磨难脱离编制,却不忘初心在老年开课授徒 盛栽桃李。在京剧这件事情上不遗余力,讲究细节、追求美,不仅自己下功夫也要求学生下功夫去追求美好的京剧,京剧的美好。曾跟我说“学习京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笨’方法——用功。多练你才能熟,熟了你才知道哪多哪少,才能学会怎么去控制声音,怎样让他来得好听,除此你还要学会用声音体现人物”。他说:“我现在还在学,你还年青既然喜欢京剧,就用点心下功夫把他学好”。我问他他这个岁数了还有什么要学的。他说:“原来是琢磨怎么处理唱腔,现在是琢磨怎么跟学生说得更明白,怎么让学生做到合乎规格”。他希望学生能学会正确的发声用气方法,而不仅仅只是唱一个腔。他老说:“学会了方法,其它的戏你一听就会了。”他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唱极仅仅是对自己的唱极尽打磨之能,对学生的教学也是极其认真,且有方法,有耐心。记得我跟他上的第一节课,学的《生死恨》耳边厢那段,高飞远扬的扬字,他老觉得我达不到他的要求,边解说边示范,就那一句他最少带着我来了30遍(小嗓哦)。当时的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自此以后,每节课后我都会用心复习,皆因害怕上课时达不到他的要求,他又那么来个几十遍。他就这样永远的这么认真,对于京剧他是真的不会将就的,除非你不要。现在有人说我进步明显,是悟性好又或是老师不一样地教法。我要说明一下,我除了坚持上老爷子一对一的课,也旁听过他给其它学生上的课,甚至外地剧团请他教戏排戏,我都有跟着去。发现他真的是一视同仁,而且他那种教法,也偷不了懒。学生坚持下来也绝对很受益。只要你跟他一样讲究。在老爷子眼里只有京剧,只有追求京剧美的标准。不管你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他希望你能达到那个标准,能合乎规格,要规矩,要美。我要感谢老爷子让我感受到京剧的美好,梅派的美好。感谢能听到那些被他雕刻打磨过的美好唱腔。他就像一个京剧的老工匠,仔细雕琢力求呈现美好的声音。现在这样的人不多了希望以后这样的人多起来